《韓左軍書趣聯三百副》是書法家韓左軍先生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精心打造的一本基于國學經典,文圖并茂、雅俗共賞、老少咸宜的通俗讀物。書中收入了336副妙聯巧對,并附有10多萬字對應的趣聯詮釋或其故事,既是一本書法作品集,又是一本趣聯故事書,亦莊亦諧,信息量多多,兼有趣味性、資料性、文學性、藝術性,可讀性很強,適宜收藏、饋贈。該書大16開本,特種紙印刷,裝幀考究,印刷精美。全書 21個印張,每聯及其詮釋文字占一個頁碼,由中國現代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定價198元。
該書2014年面世以來,受到讀者青睞,天津版《中國書畫報》發現后,在其每周一期的《中老年版》中開辟了“趣味楹聯”專欄,每期一聯,從翌年3月下旬一直刊發到年底,共36期。社會反映良好,有位讀者在來信中談讀后感時,編了一副對聯說:
一聯一故事,寓意或深或淺 回味無窮;
一人一性格,品行有善有惡 因果報應。
橫批:俯瞰大千世界。
目前,根據讀者和有關單位的建議,擬出版增編版,在原書336副趣聯的基礎上增加至365副,意日讀一副,同時改書名《韓左軍書趣聯三百副》為《趣聯 書法 故事365》。
《韓左軍書趣聯三百副》包含:拆合字聯、藏尾聯、勸誡聯、春聯、無情聯、哲理聯、譏諷聯、倫理聯等..........五十四類系列趣味對聯,為了方便大家閱讀,今后將分期擇選各系列對聯依次發布于網上,供廣大文學愛好者賞析,指正。此書對成年人、青少年、兒童都是非常不錯的學習讀本。
《拆合字聯》賞析擇選8副
四口同圖,內口皆歸外口管;
五人共傘,小人全仗大人遮。
明代詩人楊浦,自幼聰明過人,10多歲時就精通詩對,常常出語驚人。有一年,他的父親因一宗公案株連,被捕入獄,親友們誰也想不出好的對策,而楊浦自請使命,跑去縣衙向縣官老爺求情。縣太爺見他年青膽大,口才又好,想試試他的文才,便出一聯叫他對:“四口同圖,內口皆歸外口管;”這是一個拆字聯,把繁體的圖字拆為四個口字,又指明了四個口字的關系;縣太爺的言外之意是:我乃一縣之宰,主管萬民,一切由我做主。楊浦完全理解了縣太爺的用意,對道:“五人共傘,小人全仗大人遮。”這個下聯對得十分巧妙,既奉承了縣太爺,又把繁體字的傘字拆成了五個人字,其中又有一個大人字,遮蓋了四個小人字,也反映了五個人字之間的關系。縣太爺一聽非常高興,當即應允了他的請求,釋放了他的父親。
洪洞縣共同三點水;
岢嵐城可風兩重山。
洪洞和岢嵐分別是山西省的兩個縣名。 洪洞縣因為明朝移民,流傳在大半個中國的“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民謠,和《蘇三起解》戲劇中的一句臺詞“洪洞縣里沒好人”盡人皆知,使之成為全國知名度最高的縣;岢嵐縣是晉西北的革命老區,1948年4月,毛澤東主席率領中共中央機關轉戰西柏坡時,曾經到過這里,說:“岢嵐是個好地方”。
上聯拆“洪洞”為“共同三點水”,下聯拆“岢嵐”為“可風兩重山”。手法巧妙自然,對仗頗為工整。山西晉南方言把“風”讀作“分”,如果按照方言把“可風兩重山”讀作“可分兩重山”,那簡直就蓋了帽啦!
踢倒磊橋三塊石;
剪開出字兩重山。
李調元,清代戲劇理論家、文學家。他任學政期間,一次乘轎路經一名曰“磊橋”之地,此橋以三塊巨石疊磊而成。其時,有幾個頑童正在路中間,用三塊青磚,學著“磊橋”之橋擺弄。不料李的隨從急促喝道而來,那些頑童快速躲開后,架著的磚橋恰被轎夫踢倒。小頑童們不依不饒,拽著那隨從要他賠橋,隨從呵斥也不管用。其中有個小頑童站出來說:“如果不賠我們的橋,那就得對個對子再走。”李調元在轎里聽得真切,說要隨從對對子,甚覺驚奇,忙從轎內探出頭來說:“你有什么對子,說出來我對。”頑童高聲念道:“踢倒磊橋三塊石;”這是個拆字聯,李調元想了半天,對不出來。暗暗稱贊這個頑童的才智,笑著說:“你這個聯倒也有趣,我一時對不上來,先賠你的橋,明天這個時候,我還來這里對你的聯。”于是,命隨從把踢倒頑童的橋架起來后,悻悻而去。一路上李調元都在琢磨著這個事。
回到家里,李調元還是滿臉愁云,寢食不安。夫人問他有何心事?李調元如實相告。夫人正在做剪工,順手拿了一張紙寫了個“出”字,從中一剪遞給調元。李喜出望外,如釋重負。第二天,李調元徒步來到磊橋前,那伙頑童果然等在那里,一見便問其下聯對上了嗎?李調元念道:“剪開出字兩重山。”那頑童說:“不對,不對。”李問:“何處不工?”頑童說:“這不是你對的”。李大驚!忙問:“何以見得?”童說:“大丈夫何以用剪,分明是婦人之見”。李調元抱起頑童高興地說:“你真聰明,真是我夫人對的。”說完把那頑童帶到家里,賞給了他一大捆書。
氷冷酒,一點兩點三點;
丁香花,百頭千頭萬頭。
乾隆皇帝常常以對對聯考人、戲人。恰好有一次被一名歌妓難住了。有一天,乾隆同張玉書去街坊酒樓飲酒。席間,他乘興指著旁邊一名伺候歌女,出了一則上聯叫張玉書對:“妙人兒倪氏少女;”此聯是“妙”“倪”二字的拆字聯,要使結構、意義都對的工整絕非易事,張玉書想了半天,啞口無言。正一籌莫展之際,那歌妓脫口而出:“大言者諸葛一人。”她將“大”“諸”拆開成“一”“人”“言”“者”,恰好與出聯相對,十分工整。乾隆大加贊賞,命張玉書賜酒三杯,不巧酒已喝完,只滴出了幾滴。歌妓見狀,笑著出了一聯請乾隆對:“氷冷酒,一點兩點三點;” 這上聯后句暗含著前三個字的偏旁(冰的異體字為“氷”),又冠以數字,弄得乾隆面紅耳赤對不上來,恰好此時樓下走來一個賣花女,張玉書一見靈機一動,代乾隆對出了下聯:“丁香花,百頭千頭萬頭。”這時才算給他解了圍,從此乾隆不再輕易用對聯戲人了。
四口心思,思國思家思社稷;
八目尚賞,賞風賞月賞秋香。
相傳,明代才子唐伯虎,為了向秋香表示愛情,易名華安賣身在華府當書童,好友祝枝山知道后,連忙到華府出聯規勸道:“四口心思,思國思家思社稷;”唐伯虎不但不聽勸說,反而對了這樣的下聯:“八目尚賞,賞風賞月賞秋香。”表示非得到秋香不肯罷休。
“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流傳很廣,《三笑》等影視劇就是根據這個故事編的,但缺乏史實根據,純屬戲說。其實唐伯虎不僅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飽學之士,而且還是一個品行端莊的老實人。在他家鄉的祠堂里,就有人針對所謂的風流韻事,寫了一副對聯為其辯冤。聯曰:“身后是非,盲女村翁多亂說;眼前熱鬧,解元才子幾分錢”。
要加鹽,謝書同抽身出討;
見了湯,吳學士倒口便吞。
清朝光緒年間,湖南湘潭有位進士叫吳獬,聽人說朋友家有個8歲的小孩聰明過人,知書善對。耳聽為虛,眼見是實,就想設法見見這個神童。一天吳獬登門拜訪老友,特意邀請8歲的謝書同共進午餐。席上,吳進士用湯匙舀了一匙肉湯嘗鮮,覺得湯味淡寡,主人連忙讓兒子進廚房討鹽加味。吳進士靈機一動,想出一聯,要謝書同對:“要加鹽,謝書同抽身出討;”兒子一想,這是個拆字聯,“謝”字,抽掉“身”字,便是“討”字,出聯巧妙,一語雙關。回頭看見吳獬拿起調羹,舀湯倒進嘴里,好似狼吞虎咽,心想:有了。于是對出下聯:“見了湯,吳學士倒口便吞。”下聯把吳獬的“吳”字倒過來便成了“吞”字,恰好與上聯成對,既貼切,又順理成章。滿座皆驚,吳獬更是連連點頭,稱贊不已。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居邊。
1901年9月,八國聯軍進北京,強迫腐敗的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在簽約會上八國聯軍的四個代表,故意以輕侮的口吻,對中方官員說:“我們想作一副對聯,但只有上聯沒有下聯,你們能對得上嗎?”說著亮出了他們的上聯:“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他們想用這上聯侮辱中國人,要中國人永遠屈服于他們八大王。這時中方有個聰明的官員,正滿腔悲憤無處發泄,靈機一動對出了下聯:“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居邊。”這下聯義正詞嚴地指出:中華民族也不是好欺侮的。維護了國家的尊嚴,給帝國主義列強提出了警告。八國聯軍代表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討了個沒趣,只好灰溜溜地自認晦氣。
此聯的另一個版本:上聯是日寇侵華期間日本人出的,意在柔華,認為中國沒有人能對出,沒想到上聯剛一出,聰明的中國人就巧妙的對出了下聯,弄的日本人灰頭土臉,從此就把日本人叫做“日本鬼子”了。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女卑為婢,女又可稱奴。
蘇東坡,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州人,北宋文學家。一天,蘇東坡與佛印談論佛事,佛印吹噓佛法無邊,佛力無邊。蘇東坡的妹妹蘇小妹偷聽著,想刺一刺佛印,于是寫了一個拆字上聯,命侍女拿出去交給了蘇東坡。蘇東坡一看笑了,自語道“有意思。”便念給佛印聽:“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佛印見是挖苦自己,怎能甘心認輸,經過一番思索,對上了這個拆字聯,也寫出來,交給了蘇東坡,蘇東坡又交給了蘇小妹。蘇小妹一看,寫的是“女卑為婢,女又可稱奴。”蘇小妹語塞。
《韓左軍書趣聯三百副》現尚有部分原版存書,如哪位讀者喜愛、有需要可聯系購買,按優惠價150元/每本收取,快遞包郵,多購更優惠。歡迎致電!
欲購電話:13439049794 張逸
作者介紹:
韓左軍 字半工,別署半墨樓主。1938年5月生,山西襄汾人。國家一級書法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參加過全國第2、5屆書法篆刻展覽,全國第2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覽,全國第2、3屆刻字藝術展覽,國際書法展覽。1991年曾應邀赴日本舉辦個展, 2018、19年分別在西安左右客、北京榮寶齋大廈美術館舉辦個展。曾獲“中國當代書畫藝術界”、“中國蘭亭·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 和2012年度文化藝術類 “中國金蛇獎”, 同年中共侯馬市委、侯馬市人民政府授予“十大文化名人”稱號,2020年應蘭亭字庫工委會之邀書8105字,創立了“蘭亭韓左軍簡體 ”,發布于美術百科網。2015年經人民日報推薦被中宣部評為“中國杰出人物”等。個人傳略、簡介先后被《當代書法家詞典》、《中國美術年鑒》、《世界華人美術年鑒》等數十部大型辭書收錄。出版有《韓左軍書法集》、《韓左軍自撰詩文書法集》、《韓左軍書趣聯三百副》(圖文版)等十余種。沈鵬先生觀看其書法作品后評曰“入古出今,虛實相生,極盡變化,法古人而不泥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