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溧陽市位于長三角幾何中心,有獨特的“三山一水六分田”的資源稟賦,更是擁有一千多年的建城史,造就了長三角地區集山水人文與一體最優美的自然生態地域。近年,溧陽以天目湖山水園、南山竹海這兩個國家5A級最美景點為依托,聚焦公園城市建設目標愿景,把城市融入生態空間來謀劃和設計,不斷創新溧陽旅游發展,探索鄉村和城市全域旅游的契合點,精心打造貫通全市、總里程365公里的“溧陽1號公路”,將全域景點、鄉村旅游點串珠成線,連接了全市98個行政村、312個自然村、220多個鄉村旅游景點,構建起“一路一景、一路一特色”的“大旅游”格局,在一個個“溧陽故事”中,“溧陽1號公路”、溧陽琴廊、森林長廊“一路兩廊”為骨架,疊加形成全域旅游與鄉村振興的良性互動,創新城鄉融合中“三農”生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升值空間。
閱讀后來居上奔小康的三勝村。三勝村原名下田村,當年,靠合作化生產解決了溫飽,買上了蚊帳,村民高興之余聯名給毛主席寫信報喜。毛主席審閱后并親自將下田村改為三勝村,以寓土地改革、合作化、抗美援朝三大勝利之意。三勝村這個由多個自然村組成的具有3000多人的村莊,十幾年前是一個偏遠村、邊緣村、小山村。現在的三勝四周群山疊翠,茶園飄香,遠處空山新雨,綠意盎然,村旁的小河清澈見底,一路潺潺流向郁郁蔥蔥的遠方。三勝的崛起始于2005年由江蘇天目湖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十思園項目,十思園位于國家5A級景區天目湖上游,現已完成農業投資8億余元,有效的帶動了周邊的經濟社會的發展,也是三勝村的面貌得到了極大改善。依托十思園,三勝每年有800多男女勞力在園區做季節工,每人年收入8000余元;有200余村民在園區做長年工,年收入30000余元。同時,三勝對村內生態環境積極行規劃改造,形成了“一心、一軸、一帶、三組團”的布局結構,實現了緩坡、竹林、水塘錯落有致的自然分布狀。鄉村振興的號角喚醒了這座位于蘇皖交界的小山村,是它搖身一變成為美麗鄉村的示范、奔向小康的典型,向外界展示出曾經藏著的俊俏模樣。
閱讀溧陽誠和第一村的唐家村。作為溧陽市城區最早的西門戶的唐家村,最初的地名并不是唐家村,而是稱之為“古黌里”。“黌”(hong)古時學宮、學校的別稱。古黌里,就是古城溧陽的學宮的所在地。解放后的溧陽縣中學就興建在此。古黌里的詩書之氣,承接了詩書之地,更為今天的唐家村增添了一層豐厚的文化底蘊。唐家村提出經濟要強、村民要富、村莊要美、文明程度要高的“四要”發展思路。先后創辦了唐家旅社、唐家汽車修配廠、唐家工業園等實體企業20余家,使全村工業企業年納稅銷售上億元,實現利稅近千萬元,集體經濟年收入2000余萬元。推進股份合作制,實現了“人人有股份,家家是股東、年年有紅分”的愿望,全年村提留發放股金分紅540萬元,加上四個股份合作社分配股金,年終分配近800余萬元,實現了村民向股民的華麗轉變,讓經濟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村民,使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以大大提升。唐家村更是在奮斗中堅持誠信,注重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引領、教化規制等功能,全力打造誠和第一村,將誠與和、孝與仁的蘊意融入全村群眾日常生產、生活、工作和學習之中,應用“禮之用”、“和為貴”、“和而不同”等儒家思想,推進誠和第一村建設,營造一種以禮相讓,以理服人,以德教人、德法兼容的以“和為貴”的社會氛圍,唐家村正帶著文化底蘊的幽香,譜寫新時代振興鄉村的誠和新篇章。
閱讀禮詩生活共享村落的禮詩圩村。禮詩圩是個只有805人的小村莊,但村內水系豐富、田園交錯,T型禮詩大河貫穿中心,兩岸民居“粉墻黛瓦”,錯落有致,是典型的江南水鄉。禮詩圩依托自然資源優勢,推出了浪漫花海、果品采摘林、寫生攝影等休閑旅游功能節點,日最高游客量2萬人,平均日游客量6000人,形成了以生態農業、觀光休閑和農事活動體驗等于一體的特色產業。禮詩圩創建的“共享農家廚房”品牌,借助“互聯網+農業”進行線上線下預約銷售,盤活了禮詩圩百姓廚房、菜園。2019年 4月,舉辦了首屆“禮詩荷韻杯”水鄉廚娘大賽,中國藥膳大師美食評委朱永松、國宴大師周繼祥先生親臨共享廚房,與廚娘們交流指導,提升廚藝,創新思維,促進村莊的共享經濟發展。改善生態環境,打造爛漫花海300畝,林果采摘200畝,荷花塘130畝,步行棧道1500米,木橋7座,保留了原有的農地風貌,顯示出自然淳樸的田園風光。禮詩圩“水鄉廚娘”廚藝大賽、鄰里消暑卡拉OK演唱會、“道德講堂”、“文明家庭”評選、美麗鄉村長效維護“五最”等活動的開展,使村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共享感明顯提升,村民崇德向善的鄉風文明程度提高。
閱讀特色田園鄉村的戴南楊家村。溧陽的“1號公路”經過一個叫戴南楊家村的地方,村子毗鄰天目湖、南山竹海2個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和生態紅利。戴南楊家村利用區域優勢,發揮“黨建+產業”作用,借助于景區的游客資源,發展了農莊、飯店、民宿、客棧等服務業經營主體,域內有旅游接待單位25家,年接待游客7萬人,營收2500萬元,人均收入達3.5萬元。為改善生態環境,耗資290萬元疏浚溝塘河道8公里,改造了域內438戶民居外立面以及部分民居的庭院美化,給原來村中老舊房屋“穿新衣、戴新帽”。建成小型污水處理站20余處,所有生活污水統一集中處理達標排放,覆蓋率達100%。適度改造原住民村落規模,開發采摘、農業觀光、生態旅游等體驗類項目,注重對傳統手工藝和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將手工制茶、榨油工藝進行整理和展示,吸引游客參觀體驗。編制《戴南村村規民約》白皮書弘揚主旋律,塑造了自身特色,打造成一個生機勃勃的生態農旅小鎮。
閱讀稻花香里的慶豐村。在溧陽市南渡鎮,有一個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村,這個村子,春日油菜花成海,夏日荷花滿池,秋日稻浪無垠,冬日柿子飄香,一年四季,景色宜人,令人向往。而它的名字,同樣寄托著人們對豐產豐收、美好生活的期盼,那就是——慶豐。南渡鎮慶豐村,被譽為“蘇南第一方”。藍天下,筆直的“1號公路”穿過村莊,延伸至遠方。秋季的道路西側,是2000多畝的稻浪,隨風輕擺。與稻浪一起擺動的,還有沿路成排的向日葵花海、格桑花花海,它們共同組成了慶豐村最美的田園景觀。慶豐村土地平坦、土壤肥沃,有 2 個萬畝圩、4 個千畝圩,特別適宜水稻、油菜等作物生長,慶豐的稻米被譽為“江蘇最好吃的大米”。采取定制稻米、認領土地、冠名捐建等多種方式,吸引上上電纜、江蘇瑞昕等多家企業踴躍參與,形成工業返哺農業、二產帶動一產、三產融合發展的生動局面,實現了村莊環境美、鄉村旅游火、百姓生活富、鄉風民風好,讓慶豐的美麗鄉村建設有了可持續的生命力。“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慶豐突出谷物豐收文化,把宋代詞人辛棄疾的名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全面融入村莊的農旅項目,稻花香、蛙聲、舊時茅店、溪橋等優美意象都能在慶豐找到對應的具體物象。收完稻花種油菜花,來年油菜花的盛花期,慶豐可謂遍地盡披黃金甲,慶豐的美麗充分展示了村莊的個性、風格和內涵,展示了村韻的不同,讓美麗鄉村建設真正有了鄉土味道、鄉村風貌,留住了青山綠水,記得住遠去的鄉愁。
閱讀農旅融合“地瓜村”牛馬塘村。牛馬塘地處丘陵地帶,村中植被覆蓋率高,有大片的原始松林及梯田,自然風景優美,中心村落被牛馬塘、上興塘及雅雀塘三大水庫所包圍,村莊保留著純農業田園環境,為溧陽魚米之鄉典范。牛馬塘沒有工業,這里自然風光優美,民風熱情淳樸,保留著歷史悠久、原汁原味的溫州甌江文化特色。上世紀90年代,牛馬塘村一戶村民最多可以出產10萬斤地瓜,擁有125公頃富硒土壤以及悠久的紅薯種植歷史,被稱為“地瓜村”;牛馬塘以鄉村旅游與特色產業開發相結合,推進紅薯種植、加工等全產業鏈開發,全方位打造“中國地瓜村”。在牛馬塘的曹山腳下,網紅公路溧陽市“1號公路”猶如彩虹一般延伸至各個鄉村,在適宜的季節道路兩側,格桑花、硫化菊、鼠尾草、柿子樹等花果開遍,形成了自然壯觀的田園景觀。村莊里,沒有一望無際的農田、稻浪,卻有無數花果開遍庭前院落,還有那穿梭在民宿、咖啡館、藝術空間來來往往的游客,現累計接待游客15萬人次。牛馬塘還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打造“一村一品”創意農業品牌特色。利用“生態+”、“互聯網+”等模式開發農業多功能性,推動形成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品牌競爭力的農業地理標志品牌,居民的年人均純收入超過25000元。為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牛馬塘還規劃打造了“一戶一品”產業,鼓勵村民經營民宿、挖掘鄉村美食等,在家門口創業、就業。如今,村里不僅有村民議事大廳、游客中心、薯文化博物館,還有咖啡館、釀酒屋、藝術家工作室等,處處流露著質樸的文藝范兒,充滿了田園詩意。
長江支流數百,輻輳南北,奔流不息。閱讀溧陽所屬三勝村、慶豐村、牛馬塘村等六村的發展變化不僅是江蘇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縮影,更是溧陽在新時代“生態創新、城鄉融合”實踐中打出的一套精彩給呈的組合拳。正如溧陽市委書記徐華勤所說:“到溧陽,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可長居可小憩,可創業可旅游,可揮灑青春可安養晚年。”(李海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