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管理》,是復旦大學EMBA的選修課之一。2021年5月15日,《危機管理》課第3天,學生們齊聚一堂,分成3組,在教室里召開起危機公關新聞發布會。遠在加拿大的復旦大學EMBA特聘教授、加拿大萊橋大學迪隆商學院教授鮑勇劍則跨時空遠程“坐鎮”。
一堂融合課,重新打“地基”
第一場發布會,學生們模擬日本東京電力公司,召開“核廢水”入海的新聞發布會。同學們扮成了公司股東、新聞記者、公關部總監,模擬提問和應對,甚至有隔壁組的同學化身“維權人士”,闖進了發布會現場……大屏幕上,鮑勇劍教授不時給出他的建議,還請來日本友人模擬記者線上入會,向臺上的“新聞發言人”發出“靈魂拷問”。
雖然只是模擬新聞發布會,但根據遭遇危機企業的國別屬性,鮑教授不僅在線上邀請法國、日本的朋友扮演記者加入,還在現場邀請了國內知名媒體人、律師對同學們的公關活動得失進行點評。
以上這些,只是鮑教授此次全新設計的《危機管理》課程驚喜中的一小部分。課程的第一天,學生們就在教室外看到了《危機印象》小型展覽,其中的作品全部是來源于同學們自己用圖文描述的對危機的理解。4天時間里,還有許多豐富的安排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準備這樣的一堂線上線下融合課,教授要花費比原先多近一倍的時間。鮑勇劍教授介紹,融合教學的每個環節都需要重新規劃。“基本上每天都想著不同的設計,思考哪個可以實施執行。”在他看來,這次讓全班同學參加創造涂鴉畫作是最“出格”的設計,他的靈感來源于紐約涂鴉畫藝術家JonOne的一次“展覽事故”。JonOne的一件價值50萬美元的展品在韓國展覽時,被一對來博物館觀展的年輕夫婦現場起性,當即涂鴉。他們以為是可以當場作畫的。畫家沒有放下畫筆前,他不知道最后的創作,這個誤會似乎和危機管理有某種微妙的耦合。“我們課堂中討論的一個極其抽象的概念是‘漸顯現象’和‘曲線誕生’。這是系統論中最難理解的概念。”鮑勇劍教授希望借助這個現場涂鴉,讓同學們從第一天到最后一天畫布的改變中,通過參與和直觀視覺,可以聯系到系統逐漸變化和秩序曲折誕生的過程。
突破時空禁錮,探索教與學的多種可能
“教授必須有脫胎換骨的轉型,必須有教練和導演能力!教學是一場大戲!”說起融合教學的探索,鮑勇劍表示,疫情給EMBA授課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可以突破原有的時間和空間的習慣,重新想象一切;讓課堂教室“莎士比亞化”。教授如果愿意,可以“做孫悟空,拔根毫毛就能產生‘真身’效果,創造一系列‘真身’效果”。
從時間維度上,鮑教授將課堂各種活動背后的時間重新標簽化。哪些時間活動是可以移動的,可以不受教室圍墻的限制。“許多課前的準備,過去是在課堂教室里同步發生的。現在,我把它移出來,事先加工,再放回去。例如,專題小組同學可以在課前完成與我的討論,然后,現場報告。”在4天的課程里,鮑教授請到了來自美國、英國、俄羅斯的教授共同參與,加上法國和日本的“記者”,來自全球各地的專業人士共同在國際層面探討人類的危機管理應對方案。
空間維度上,鮑教授希望教室的“真實”感仍然得以維持,因為直觀感受是一個重要的現場教學價值。因此,鮑勇劍設計想象各種替代的方式,制造“真實”空間的體驗。例如,給同學最后一份材料上的親筆簽名。是他事先做好,用國際快件送到學校。它的真實感可以彌補不在現場的遺憾。鮑教授希望能最大程度上利用虛擬空間和現場教學的雙重優勢,突破傳統課堂的桎梏,探索線上線下跨時空的對話極限。
當然,融合教學還有待突破的問題。比如在現有硬件條件下,老師怎么全景感受教室現場的情緒起伏?鮑勇劍教授表示,現在的技術只能讓他看到少數同學,也看不清他們的面部表情。但這個問題可以通過設備等方面逐步改進。“下一次,我就打算用兩部電腦。一部放PPT,一部保持全部同學的教室畫面。” 他表示,未來還需要設計更多的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感知橋段。
EMBA 19春3班的陸奇峰表示,目前常見的線上課程大多是老師單向傳授,缺乏互動,學生參與感也不強,容易開小差。但好的融合課,讓他體驗到“熱血沸騰”和“暖意滿滿”。“代入感,情感共鳴,我覺得這是一堂好的融合課必備的特點,也給了我很多啟發。” 他表示,《危機管理》課在很多方面超出了他的期望。
這場變革,一切重新想象
事實上,復旦大學EMBA在疫情之初,已敏銳感知探索商學院教育變革的趨勢。復旦大學EMBA扎根中國本土商業實踐,汲取國際前沿的管理思想,致力于為企業家、高管提供全面系統的、國際化的現代工商管理理論教育?;诖?,國際化的師資一直是復旦大學EMBA的優勢之一。在面對全球新冠疫情來襲之時,海外教授首先碰到的,就是無法走進課堂授課的困境。
過去,EMBA的授課就和常規的院校授課方式有很大不同。在4天的集中授課里,教授和同學沉浸在一門學科的研究探討中,通過教授講課、案例分析、學生分組討論等方式將實踐與理論結合。
在疫情來襲之時,線上授課把大家分散在各自的空間里,如何激發學生的互動性?凝聚起討論的場景感?保持聽課的專注力?在一小步一小步的嘗試中,復旦大學EMBA嘗試探索通過融合教學來解決這些問題。融合課結合了線上課突破時空局限、線下課參與感強的優勢,教授成為思考的引導者、活動的設計者,學生在問題交流、案例討論中互相學習,深入課程核心,再淺出至經營實踐,如同經歷一場課程的歷險與漫游。
在教授一次次”天馬行空“的場景構思中,EMBA配合把教授的設想進行落地,模擬場景切換,逐步契合教授需要達到的教學效果。像《危機管理》課程,除了傳統的線下課程安排之外,還要從技術、教務工作、學生對接、外圍活動等方面配合教授進行準備。鮑勇劍教授所在的加拿大與中國時差有12小時,與教授的每項細節確認,對于老師們的精力都是極大的考驗,EMBA團隊和教授一樣,力求精益求精,給同學們帶來最好的課程體驗。除了《危機管理》之外,目前,復旦大學EMBA的課程中,凌鴻《企業信息管理》、李瑞華《國學與領導力》、張憲初與胡鴻高的《企業法律風險防范與社會責任》等許多課程都在嘗試這種融合教學的探索。
復旦大學EMBA項目主任徐喆表示,疫情推動了“線上課程”時代的到來。對于商學院而言,應該順應變革,調整規劃,不斷嘗試,迎接混合式教學的到來,這會是一個漸變式的改革而非立竿見影的顛覆式創新。疫情是商學院探索新課程模式的一個窗口期,教授有相對充分的時間來做線上課程的教學改革,線上線下的"分歧"并存且相協,未來將“因課治宜、因地制宜”選擇最為合適的授課形式。
在鮑勇劍看來,互聯網給現代教育帶來第一次革命性沖擊。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像氧氣一樣,隨處都是,因此教育不再是知識傳播,而是訓練判斷能力;疫情則給全球化現代教育帶來第二次革命性沖擊。怎樣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隔離?怎樣制造比過去課堂教育更全息的認知體驗?“一切重新想象,我們將會看到全新的經典大學模式。”
更多精彩請登錄:復旦管院EMBA 復旦EMBA 復旦大學EMBA https://www.fdsm.fudan.edu.cn/e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