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旗幣起源民國,1911年清帝退位后,中華民國宣布成立。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者孫中山在頒布的“臨時大總統令”中提出要“另刊新模,鼓鑄紀念幣”隨后武昌和南京兩處造幣廠率先鑄行了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銅元輔幣,以十文面值的為主,在全國大量發行以取代清朝銅元。1914年,銅元正式改稱“銅幣”,民國發行的銅幣與清朝最大的區別是龍紋被換成了由稻穗組成的嘉禾紋。各省鑄造的銅元大多為兩面叉的國旗圖案,并有“開國紀念幣”或“中華民國銅幣”字樣。中華民國雙旗幣貳百文因稀少程度而出名,在錢幣保藏界以其存世量稀疏而遭到大家的珍愛,并且,還因為它的制造反常精巧而倍受大家的寵愛。在我國近代銀幣中,它是久享盛名的一種,也被列入我國近代機制幣10大珍幣之一。
縱觀近幾年的藏品市場,各類珍奇異石不乏可陳,然而,對于那些本身就現存量極少,在市場上異軍突起的明清錢幣或者民國貨幣而言,則更容易受到藏品大咖們的注意和親睞。同時,隨著各地拍場古錢幣交易的次數愈加頻繁,且因它為大眾藏友們帶來的巨大收藏價值菲,使得錢幣在各地拍場中所占據的地位越來越高.
藏品幣正面圖案中央為兩面交叉的國旗,背面圖案為稻穗組成的嘉禾紋,嘉禾紋中央為貳百文,上環寫“中華民國二年”,下環寫“四川造幣廠造”。此枚銅幣現存世量極少,歷經歲月的洗禮,但紋路依然清晰可見,上面的銹跡也見證了其歷史的積淀,包漿醇厚,耐人尋味,具有非常明顯的歷史過渡性特征,有著難以言喻的收藏價值。值得一提的是,銅幣在我國發行流通前后不過半個世紀的時間,在我國貨幣的歷史長河中僅是十分短暫的一瞬間,但中國銅元見證了中國從封建社會演化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歷史過程,是我國近代貨幣史和錢幣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獨具歷史意義。加之此枚藏品設計精美,做工精細,布局合理,層次鮮明,工藝純熟精湛,錢幣雖小,卻也能反應當時社會文化的特征,因此其歷史探索意義與收藏意義都是古錢幣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