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前言
2021年7月1日,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的喜慶之日,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逐步實現的歷史交匯點,這個特殊的歷史時刻,必將在歷史的畫卷上留下濃墨重彩的注腳。
憶往昔崢嶸歲月,中國共產黨經歷就了一百年的光輝歷程。百年坎坷,雖歷盡滄桑,卻始終初心如磐,全心全意地為人民謀福祉。在高高飄揚的紅色黨旗引領下,無數令人感懷的中華好兒女,舍棄小我,為共建小康社會,為祖國的富強民主文明而前赴后繼,奉獻青春,揮灑熱血。而今展望未來,再次揚帆起航,踏上新的百年征程,我們比過去的任何時候都更加充滿自信,滿懷信心,飽含信念!我們堅信,在黨的領導下,中國必將在世界舞臺上再創輝煌!實現新中國的偉大復興指日可待!
百年輝煌映日月 百家書畫譜新篇。值此日月同輝,山河同慶黨的百年華誕之際,時代丹青文化傳媒擬舉辦“百年·百家——當代中國畫百家獻禮建黨百年華誕特別邀請展”,邀請當代畫壇一百位中國畫名家,用手中的畫筆,從中國共產黨的百年風雨、百年奮斗中,汲取滋養,激發靈感,創作出一批謳歌黨、謳歌人民、謳歌社會主義、謳歌改革開放、謳歌新時代、謳歌紅船初心的美術精品,以有溫度、有深度的優秀作品向黨的百年華誕獻禮。
本次畫展將以線上藝術展的方式呈現,參與展覽刊登發布的有搜狐首頁、網易新聞、騰訊網,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百家號等數十余家主流藝術媒體及門戶網站,一次參展,永久在線。
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時代丹青文化傳媒
學術主持:王鏞(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學術顧問:趙成民(北京畫院畫家)
展覽時間:長期
畢克勤
參展畫家
畢克勤1946年出生于黑龍江。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理事,哈爾濱市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哈爾濱學院客座教授,正高級職稱。
1974年—1977年先后在哈爾濱師范學院和魯迅美術學院學習,1986年—1989年入北京畫院中國畫研修班,師從著名畫家史國良先生。
1989年—1990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專業班 。作品先后入選“北京80年代中國畫展”、“第25回亞細亞現代畫展”、“2000年、2003年全國中國畫展”、“全國第五屆工筆畫大展”,“全國第二屆中國人物畫展”,“第十屆全國美展”等展覽。2010年12月應邀赴英國約克郡作中國畫講座。
2011年12月應邀赴意大利米蘭國立大學、都靈大學、帕多瓦大學孔子學院做中國畫專題講座,期間舉辦個人畫展。
作品發表在《美術》、《中國畫》等刊、入編《輝煌60年.中國畫精品集》、《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作品集》等專集。
出版《中國當代畫家—畢克勤作品集》、《中國畫十家—畢克勤》、多幅作品被北京畫院、京豐美術館、澳大利亞中國美術館、馬來西亞連城畫廊,及意大利、英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內外藝術機構和收藏家收藏。
作品欣賞
水墨情感與文化性
——畢克勤作品的文化研究
文/ 張灝
寫實水墨人物畫始終是畢克勤藝術創作中最為重要的主題,這一點不論是在北京畫院、中央美術學院的求學期,還是延續至今的創作期,都未曾動搖與改變過。而繪畫主題的相對固定,客觀上為畢克勤構建了一個相對穩固的文化語境,使其能夠順利展開對于情感與形式的關聯,以及由此所產生的關于文化記憶、情感結構、人類學民族志研究等諸多問題提供了穩定的界面。
《白云飄過的地方》(中國畫) 97X60cm
對于情感與形式的探究,在畢克勤早期作品《麗日》、《高原彩云》中,就有所體現。《麗日》中對于場景的描繪,超越了畫面中的人物,最終占據了畫面的主體,這樣的構圖在畢克勤的繪畫中并不多見,而水墨工筆的語言形式,以及繁復的細節描繪,加劇了畫面中所描繪的日常生活的焦點。正是這種焦點的突出,產生了情感的聚集,進而生成了一種形式與情感的復雜關系。
《藏女》 (巖彩) 100X80cm
相對于《麗日》中強化場景的方式,畢克勤在《高原彩云》中嘗試了截然不同的方式,即對人物的強化。而這種方式最終被確定下來,并在日后的創作中反復使用,成為畢克勤最為重要的創作方法。《高原彩云》中,畢克勤將藏族婦女的形象置入相對弱化,甚至抽象的背景之中。人物主體得到強化,焦點再次形成,不同的是,情感與形式的遞進方式發生了變化,從而使畫面中的人物具有了一種“紀念碑”式的精神性。通常這種精神性的產生,往往伴隨著“集體記憶”的認知,在文化學的研究范疇里,被稱之為“文化記憶”。
《高原彩云》(中國畫)132X128cm
從早期作品《月色》開始,到后來的《白云飄過》、《陽光下》、《天高云淡》、《高原之春》等一系列作品,畢克勤創作了大量西藏題材的水墨人物畫。在畢克勤這一代藝術家與知識分子群體的意識中,理想主義與浪漫主義往往是共生并存的。不同于地理意義上的原鄉情結,西藏作為這一代人承載理想主義與崇高情懷的精神寄托地,成為一種精神上的故鄉,經過日積月累的歲月沉淀,逐漸轉化為一種情懷與信仰,與個人、與集體的記憶相糾結,進而上升為一種群體的“文化記憶”。這也正是畢克勤始終將藏民作為其水墨人物畫創作的主要題材之一,并反復使用的原因。
《藏女與狗》(中國畫)68X68cm
“文化記憶”與“情感結構”是畢克勤水墨人物畫創作脈絡中并行的兩個主要線索。“文化記憶”具有一定的重構性,而“情感結構”則具有一定的延續性。畢克勤用西藏題材完成了他個人對于精神與理想在“文化記憶”上的不斷建構,而對于“情感結構”的深入探求,他選擇了現實生活的故鄉,即對于東北黑土文化精神根性的探求。
《藏西石屋》(中國畫)168X68cm 2016年
通過《鈴兒響叮當》、《雪融黑土情》、《東北人》、《雪飄冬至月》等一系列作品,畢克勤將東北農民的純樸形象通過水墨的形式再現于畫面,將生機之人與景物相結合,人物占據著畫面絕對中心的面積,背景則蛻變成為畫面上的一個景觀。人物,成為了畫面中唯一的焦點。畢克勤借助瞬間的面孔捕捉到了人性的永恒,水墨線條勾勒出來的不僅僅是一個個質樸的農民形象,更是故鄉精神的人文輪廓,以及對于故鄉情感的深切表達。
《查干湖冬捕》 68X68cm
“情感結構”集中反映了一代人在日常生活中所體驗到的意義與價值,不論時代如何發展,一代人思想與感受的形成,會隨著外界環境的不斷變化而發展,但其核心的價值觀卻從不會因此動搖或改變。對于畢克勤來說,傳統東北農民的人物形象,承載著一種東北黑土文化所賦予他們這一代人精神根性的集中體現:尊重土地,尊重人性,尊重生活。因此,畢克勤多年來圍繞東北農民的形象與生活所進行的藝術創作,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他個人原鄉情懷的一種標志,更多的,是畢克勤對于他們這一代人精神根性的探求,和“情感結構”的延續。
《和煦春風》(中國畫)138X68cm 2016年
因此,畢克勤的藝術創作,不僅僅是一種中國人物畫的水墨再現,更是一種典型的藝術人類學的研究與實踐。將原始或異域的他者,通過水墨進行描繪與表現,建立一種民族志的形式,并將這種文化的經驗、日常生活實踐、思想與精神構建等等,通過個人認知的過程表述為一個完整的文化系統。
《鈴兒響叮當》(中國畫)130X126cm
原始與異域,往往存在于文化獵奇者的冒險中,或是后殖民主義對于東方的想象里,畢克勤有勇氣堅持題材的選擇,在今天原生態文化被濫用,直至泛濫的文化背景下,不惜以個人的文化記憶與真摯情感予之對抗,這不僅是畢克勤個人作為一個藝術家,一個知識分子所體現出的真誠與道德,更集中展現了畢克勤所代表的這一代人,內心所特有的,強大的精神世界。
于是,透過畢克勤水墨人物畫的有限世界,我們看到了一個廣闊的精神世界,看到了深度、內在性、氣質甚至人性的光芒。
2010年11月16日于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