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6月24日,在喀喇昆侖山脈執行測繪勘察任務的西部戰區某保障隊官兵于海拔4280米的新疆康西瓦烈士陵園舉行“重溫入黨誓詞”主題黨日活動。(曾和平攝)
“任務推進到哪,教育就跟進到哪。”今年,擔負我國西部方向測繪勘察任務的西部戰區某保障隊,在黨史學習教育中,針對人員高度分散、流動性強的實際,創新工作辦法,通過自主研發“強軍云書”,實現教育異地同步共享;利用任務地域紅色資源,尋求衛國戍邊精神動力;到邊防一線英雄部隊參觀見學,學史力行激發使命擔當,在西部千里邊防一線上建立起了生動活潑的“流動課堂”。
圖為全軍海拔最高的烈士陵園——康西瓦烈士陵園。(曾和平攝)
矗立在新藏線上海拔4280米的康西瓦烈士陵園是全軍海拔最高的烈士陵園,衛國戍邊犧牲的112位“喀喇昆侖衛士”長眠在這里。七一前夕,西部戰區某保障隊在喀喇昆侖山脈執行勘察任務的官兵,把“流動課堂”設在烈士陵園,開展“學一線、學英模、學前輩”專題黨日活動。
圖為西部戰區某保障隊來到康西瓦烈士陵園舉行黨日活動。(曾和平攝)
圖為西部戰區某保障隊政委屈波向康西瓦烈士陵園紀念碑敬獻花籃。(曾和平攝)
在康西瓦烈士紀念碑前,他們舉行了一場特殊的祭奠儀式,向英烈們敬獻花籃、脫帽默哀、鞠躬致敬,表達對英烈的深深敬意;面對鮮紅的黨旗,他們整齊列隊,重溫入黨誓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他們還特地來到去年中印加勒萬河谷邊境沖突中犧牲的陳紅軍、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四位烈士墓碑前,撫去碑體塵土,獻上朵朵鮮花,寄托綿綿哀思,誓言繼承英烈遺志。
圖為西部戰區某保障隊官兵手持鮮花在康西瓦烈士陵園陳紅軍、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四位烈士墓碑前肅立。(曾和平攝)
圖為官兵向烈士敬獻的菊花。(曾和平攝)
圖為官兵向烈士敬獻的月季花。(曾和平攝)
西部戰區某保障隊士官周步宇感慨地說:“以前,常聽老班長們給我們說,喀喇昆侖缺草、缺樹、缺氧,但最不缺的就是精神。今天,我站在康西瓦烈士陵園下,面對著衛國戍邊而犧牲的革命烈士和戰斗英雄,感受著他們身上的喀喇昆侖精神,深深地鼓舞了我。我們從天府之國來到雪域高原,一路翻達板,走極地,闖雪線,就是要踏著他們的足跡,繼續前進。”
圖為西部戰區某保障隊高級工程師王延斌接受中央電視總臺記者采訪,暢談學習教育感受。(朱銳攝)
“長眠在這里的烈士們都是衛國戍邊的英雄。我們在任務期間來到這里,組織專題黨日活動,其目的就是要讓我們這次赴西部邊疆一線執行任務的官兵們,學習先輩們的英雄事跡,感悟喀喇昆侖精神和老西藏精神,學史力行,激發大家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擔當,為圓滿完成這次任務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西部戰區某保障隊高級工程師王延斌在參加完當日活動,代表部隊接受中央電視總臺記者時發表了看法。
圖為西部戰區某保障隊測繪勘察車隊翻越海拔4969米的賽力亞克達坂。(曾和平攝)
圖為執行測繪勘察任務的西部戰區某保障隊官兵穿越喀喇昆侖山脈。(曾和平攝)
西部戰區某保障隊駐地在“天府之國”的成都,但部隊官兵卻常年工作在西部高原邊防的測繪勘察第一線,保障職能多樣化、常態化、動散化特點明顯,工學矛盾突出,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很多困難。“越是部隊動散,越是任務艱巨,教育越要跟上。”在今年的黨史學習教育中,他們使用自主研發的“強軍云書”便攜式個人教育終端,隨機開展“流動課堂”。“強軍云書”資料內容涵蓋廣泛、教育模塊設置靈活、學習形式豐富多樣,即使兵撒千里、相隔再遠,輕輕一點,也能實現千里同屏同心。
圖為官兵在野外作業間隙利用“強軍云書”學習平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曾和平攝)
在機動途中,他們收聽收看黨史故事音視頻;在野外作業休息時間,他們根據自學計劃,閱讀自選書目和內容;每到借宿營區,他們組織領讀串講、個人自學、體會交流。西部戰區某保障隊干事王競:“把我們‘強軍云書’作為‘流動課堂’,就可以實現我們在駐地的官兵和在外執行任務的官兵同步組織教育,即便是我們在數千公里的邊防線上執行任務,也可以讓教育緊跟任務到達一線。”
與此同時,西部戰區某保障隊每到一個任務地點,便利用借宿、補給等時機,與邊防一線英雄部隊合作開展“流動課堂”,借助駐軍單位特有的教育資源,采取參觀見學、座談交流、黨支部共建等方式,從中汲取精神養分。
圖為“喀喇昆侖鋼鐵哨卡”——神仙灣邊防連哨樓。(曾和平攝)
神仙灣邊防連海拔5380米,年平均氣溫低于零度,晝夜最大溫差30多度,冬季長達6個多月,空氣中的氧含量不到內地的一半,而紫外線強度卻高出一半。這里是不折不扣的“高原上的高原”,而常年戰斗在這里的邊防連官兵缺氧不缺精神,日夜守衛著祖國的邊防哨卡,創造了著名的“喀喇昆侖精神”。(曾和平 王競 )
圖為神仙灣邊防連連長于松雷在哨樓向西部戰區某保障隊官兵介紹邊情。(曾和平攝)
在該地執行測繪勘察任務的西部戰區某保障隊官兵,來到神仙灣邊防連,聯合組織黨史學習交流會,分享心得體會,悟透西部戰區特有的“兩不怕”精神、“老西藏”精神、“喀喇昆侖”精神;參觀連隊榮譽室,與時空對話,感悟邊防部隊的發展變遷史和邊防官兵的戰斗史;共同觀看戰區軍事文獻電視教育片,激發官兵衛國戍邊情懷;登上神仙灣哨樓108級臺階,體味邊防官兵堅守戰位,不畏艱辛的頑強意志。
圖為西部戰區某保障隊官兵在在海拔米的喀喇昆侖山脈黃羊灘進行測繪勘察作業。(陳永善攝)
帶隊赴西部高原邊防一線執行這次測繪勘察任務的西部戰區某保障隊政委屈波總結學習教育成果時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針對單位人員長期奔走邊關、奮斗生命禁區、執行險難任務實際,我們充分利用紅色資源,依托任務地域的邊關哨所、烈士陵園、英模單位,就近就便開展“學一線、學英模、學前輩”活動,教育引導官兵以為先進典型為鏡,找準差距不足,接受精神洗禮,做到在完成任務中深化黨史學習教育,用黨史學習教育推進任務高質量完成。”
圖為西部戰區某保障隊官兵在海拔5380米的神仙灣邊防連駐地進行測繪勘察作業。(敖偉攝)
課堂伴隨任務走、教育跟著隊伍行。活躍在西部邊防一線的黨史學習教育“流動課堂”成為西部戰區某保障隊官兵戰勝困難的精神動力和出色完成任務的力量源泉。今年執行測繪勘察任務以來,他們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翻雪域雄山、闖大漠戈壁、穿江河冰川,每天奮戰在平均海拔4800米以上的生命禁區,進行地理環境信息采集、監測驗證數據精度、實測相關裝備性能,他們披星戴月、風餐露宿,在喀喇昆侖用腳步丈量大地,用信念譜寫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