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堆五城宛然在目
仰韶文化處處可見
漢天水郡治田野考察取得階段性成果
文/圖 郭曉鵬 劉云
2021年6月21日至23日,"漢天水郡治田野考察組”到通渭縣碧玉鎮,對史籍記述的有關漢天水郡治的幾條重要線索做了野外實地考察,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甘肅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張克復、甘肅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郎樹德、甘肅省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郝樹聲、西北民族大學教授陳自仁、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研究員劉剛、甘肅省地質局研究員張海峰、省地質局《甘肅地質史話》主編竇賢、蘭州文理學院教授王萬鵬及通渭碧玉籍學者郭漢彪、張國藩等16人參加了野外考察。
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析隴西郡置天水郡,郡治平襄縣(今通渭縣)。東漢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隴右地震,城郭毀壞,遂于次年移治冀縣(今甘谷縣),改稱漢陽郡(三國后復稱天水郡)。西晉太康七年(286年)天水郡由冀移治上邽(今秦州區)。天水郡治設在平襄(今通渭縣)近二百年。
但由于魏、晉間戰火頻仍、資料湮滅,史學家在記錄天水郡治時出現了舛誤,將以后的天水郡誤認為是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始設之天水郡,給后世甘肅乃至西北史地研究造成了困擾。但歷代史學家在記錄“后天水郡治”時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地理線索,如《漢書·地理志》“天水郡”條注引《秦州地記》“郡前有湖”,《水經注·渭水》“溫谷水”條“徑平襄縣故城南,歷三堆南”、同書“上邽”條“五城相接”,《讀史方輿紀要》“秦州”條“(天水湖)州南七里”等。郡前湖、三堆、五城等,便是漢天水郡治不可移動的地理地物。雖然清乾隆《甘肅通志》“通渭縣”條明確了“漢置平襄縣,元鼎三年兼治天水郡治”這一問題,但天水郡治兼平襄縣治的具體位置仍然不清。
帶著這些問題,野考組對通渭縣碧玉鎮極有可能存在的漢代遺址“郡前湖”“三堆”“五城”等進行了田野考察。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李家坪新石器時代遺址及上、下店子古城發現有許多仰韶文化中后期夾沙、彩陶碎片及漢代陶、瓦片,當地村民亦有收藏完整的陶罐、繩紋板瓦等,無疑是古人一處延續時久的重要聚居地;李家坪南,三堆遺址基本完整,宛然在目,牛谷河(古溫谷水)在這里歷三堆折而出境;依次踏察,如李家坪為郡城設地,其前上店子、閉門關、碧玉關、下店子相接,依稀符合《水經注》"故天水郡五城相接"之勢;特別是在古城南七里山間的碧玉鎮岳岔村,發現鍋底狀湖盆地形,旁存龍王廟。經地質專家考察,湖相沉積與泄水后遺畄明顯,第四紀馬蘭黃土層發育,具備成湖的天然條件,可斷定為古之山間湖泊。這為確定漢天水郡治提供了重要依據。
通渭縣碧玉鎮古文化濃厚,是漢絲綢之路隴西段中線咽喉要道,也是明清通渭至秦安驛道的重要關隘。東西峽谷天險,南北高山夾峙,碧玉關雄踞其間,猶“泥封函谷”之勢。區域內大小河溝水質優良,古代林茂草豐,是天然的設防屯兵、游牧之所。
在23日舉行的天水郡治田野考察研討會上,專家們以實事求是、科學嚴謹的態度,對野外考察的所見所聞、不可移動和可移動遺址遺物及文獻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多學科對比印證,形成了一致意見。漢天水郡治野外考察與研究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將繼續進行考古學、歷史學、社會學、地質學的綜合研究。考察組還認為,碧玉關歷史悠久,地質地貌景觀多樣,開發前景廣闊。并建議對李家坪遺址作進一步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