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題:廿四橋邊廿四風,憑欄猶憶舊江東。夕陽返照桃花渡,柳絮飛來片片紅。
清代朱克敬常感事抒懷,無不雄麗凄清,沉郁頓挫,其筆記小說《雨窗消意錄》卷三,如此記述金農。“錢塘金農客揚州,諸鹽商慕其名,競相延致。一日有某商宴客于平山堂,金首坐。席間,以古人詩句“飛、紅”為觴政。次至某商,苦思未得。眾客將議罰,某商曰:“得之矣,柳絮飛來片片紅。”一座嘩然,笑其杜撰。金獨曰:“此元人詠平山堂詩也,引用綦切。”眾皆請全其篇。金誦之曰:“廿四橋邊廿四風,憑欄猶憶舊江東。夕陽返照桃花渡,柳絮飛來片片紅。”眾佩服其博洽。其實乃金農口占此詩,為該商救急解圍耳。某商果大喜,越日以千金饋之。”
金農能助雅興,為商人解圍,對以“飛、紅”為酒令賦詩一句,更以拙為巧,將原來“柳絮飛來片片紅”的病句前后圓場收官,才思敏捷,滿堂博彩,詩中夕陽、微風、桃花、水渡、絮白,整個空間全都被染上一層紅色,這時飛來的白色柳絮也被襯托得片片皆紅,其江湖應急、為人仗義,人情練達、世事洞明與其詩文書畫都是金農品牌,獨樹一幟。
導語:“揚州八怪”中的鄭板橋與金農友善,鄭板橋的“杭州只有金農好”,道盡他們之間以心相交,書畫共參,文理相融的感情和人事。石爐琢磨,金農漆書、行草寫經中粗闊的橫筆(忽略豎筆),再加上飄逸靈動的撇和捺的“倒薤筆”,這與鄭燮板橋是一致的,是他們的共同秘訣!
什么是“薤”
感謝世界華人周刊專欄作者朗博老師研究(中國食物中的“草根”,為什么會被西方人捧成“黃金”,中華飲食探秘之一,世界華人周刊,2017,4,27):“薤,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鱗莖,葉子細長,花紫色,傘形花序,鱗莖可以吃。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月氏,沒想到剛進入了匈奴地界,他們就被匈奴騎兵扣留。張騫在匈奴的日子可真是不好熬呀,環(huán)境惡劣,幸好發(fā)現有一種葫草可以食用。更神奇的是它還可以治療疾病腹瀉。從此葫草就成了張騫的居家旅行、流亡顛簸的必備利器了。等到他最后回漢朝時,把葫草也帶回來了,便在中國開始迅速普及。”
因為“薤”也被叫做蒜,為了能區(qū)分開來,薤因為個小被稱小蒜,葫草就成了大蒜。”“小蒜在古代文人心中還有一定地位。像樂府中《薤露歌》:“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古人借用小蒜上的露珠感慨人生短暫。而曹操也寫過著名的《薤里行》,以后韓愈、杜甫、白居易、陸游等等,哪個詩人筆下沒有提到過薤。”“《禮記》記載:脂用蔥,膏用薤。三千年的西周,人們就開始用蒜了。做山珍野味時,要加點蔥;燉豬肉時,就要放些蒜。可見上古時代我們祖先就很講究吃了,注意用不同食材來調配味道了。”“
秦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就介紹其口味和療效,和今天的大蒜相仿。
那這個“薤”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呢?
《爾雅》記載:山薤也。生山中,莖葉與家薤相類,而根差長,葉差大,僅若鹿蔥,體性亦與家薤同。”
為什么贅述植物上的薤,并論述其為百姓日常家用,且溯及到秦漢,遠追西周?大家都知道 ,中國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以物體的造形為文字記事的依據,正因為薤為大家所共知,藝術中的靈感正是來自生活,服務生活,倒薤筆應該就是藝術家對生活體察和對藝術的創(chuàng)制,歷史分析法有利于追根溯源,弄清它的來龍去脈,還原和理解事物的實質,使觀點符合實際。
如何從出現的歷史時間看薤、倒薤篆與倒薤筆?
一,據馬賀山老師的發(fā)現,他論證商初的倒薤篆,已將證據和論證闡述清晰,閱讀后獲益良多。
原文轉載如下:商初有文字流傳下來,商初的文字什么樣?歷史文獻【尚書】記載::“唯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這就是說,商朝除了有甲骨文,金文外,還有典冊,盡管我們目前尚未看到實物,但商初的倒薤書,卻讓我們一睹商初文字的靚麗芳容。在這里我要簡略地回顧一下文字的產生和演變過程,黃帝時代倉頡造字,最早出現了倉頡古文,又稱倉頡大篆,與當下學界所說的古文和大篆并不是一回事,此丫頭非彼丫頭也。倉頡大篆之后,是唐虞文字,唐虞文字之后是夏篆,夏篆之后就是商初的倒薤篆,又稱倒薤書。”
據唐韋續(xù)《墨藪》卷一《五十六種書》:“十,殷湯時仙人務光作'倒薤書’,今'薤葉篆’是也。”元鄭杓《衍極》卷二《書要篇》劉有定注:“倒薤書,商湯之師務光避天下于清冷之淵,植薤而食,輕風時至,見其積葉交偃,而為'倒薤書’。
〔南朝·宋〕王愔曰:倒薤書,小篆法也。
《宣和書譜·篆書敘論》評論夢英書說:“如所謂仙人務光偃薤之篆,是皆不經語,學者羞之,茲故不錄。”
明趙宦光《寒山薤談》卷上認為真書之“戈指挑剔,出于'柳葉’、'倒薤’”,提出“捺仿倒薤”之說。
《南史·周颙傳》:“ 文惠太子 使顒書玄圃茅齋壁。國子祭酒何胤以倒薤書求就顒?chuàng)Q之。”
唐封演 《封氏聞見記·文字》:“ 南齊蕭子良撰古文之書五十二種,鵠頭、蚊腳、懸針、垂露、龍爪、仙人、芝英、倒薤、蛇書、蟲書、偃波、飛白之屬,皆狀其體勢而為之名,雖義涉浮淺,亦書家之前流也。”
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卷一:“有倒薤者,世傳 務光辭湯之禪,居清泠之陂,植薤而食,清風時至,見葉交偃,像為此書以寫道經。”
韓愈在【調張籍】一詩中說:“平生千萬篇,金薤垂琳瑯”【金薤】指書體,有金錯書和倒薤書。
清趙翼《題百體壽字》詩:“錯刀懸針器什樣,轉蓬倒薤草木姿。”
從以上的引文中,我們可知倒薤篆是存在過的,是商初的文字,是商初成湯的老師務光創(chuàng)造的一種書體,這種書體什么樣?〔南朝·宋〕王愔一言以蔽之:倒薤書,小篆法也。宋朝文人秦觀否定【倉頡書】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倉頡書〉「了不與科斗相類,乃近大小二篆,蓋可疑也。」,實際上,秦觀并不了解文字的演變過程,最初的文字就是倉頡大篆,然后發(fā)展成夏篆,再發(fā)展成倒薤篆,然后才是甲骨文,金文,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是:同根同源,一脈相承,萬變不離其宗。倉頡大篆是夏篆之祖,是倒薤篆之祖,李斯做小篆是根據倉頡大篆省改之,保留八九,改之一二,也就是說,秦小篆為什么與他的爺爺倉頡大篆,那么相似,因為有血脈相連,祖孫相傳的關系。
從以上的論證中,就說明一點,所有的篆書【包括周篆】,都是倉頡大篆下的崽兒,長相與倉頡大篆一模一樣,一個家族,一個血統(tǒng),一個模子刻出來的,能不一樣嗎?最后用(唐)韋續(xù)五十六種書的一段話結束本文:
自三皇以前,結繩為政,至太昊,文字生焉。所以依類象形謂之文;形聲相益謂之字;著于竹帛謂之書。書者,以代結繩之政也……又云字有五易:倉頡變古文;史籀制大篆;李斯制小篆;程邈隸書;漢代作草是也。
一、太昊庖犧氏獲景龍之瑞,始作龍書。
二、炎帝神農氏,因上黨羊頭山始生嘉禾八穗,作八穗書,用頒行時令。
三、黃帝史倉頡,寫鳥跡為文,作篆書。
四、因卿云作云書,亦黃帝時也。
五、少昊金天氏,作鸞鳳書,以鳥紀官,文章衣服,取象古文。
六、蝌蚪書者,因蝌蚪之名,故飾之以形,不知年代,或云顓頊高陽氏所作。
七、帝嚳高辛氏,以人紀事,作仙人形書,車器衣服皆為之。
八、帝堯陶唐氏,因軒轅靈龜負圖,作龜書。
九、夏后氏作鐘鼎書,以鐘鼎形為象也。
十、殷湯時仙人務光作倒薤書。
二,愛新覺羅•弘歷的著作《御制盛京賦,倒薤篆》,“是乾隆皇帝東巡盛京祭祖時所創(chuàng)作的一篇文學作品,用以追述先人的豐功偉績,歌頌盛京地區(qū)的富饒,懷念佐命勛臣等等,篆字筆畫摹仿細長而尖銳的薤葉的一種篆體字,能為喜愛古文字及篆刻方面的人士提供研究、欣賞、臨摹之用,面世以后,因其高超的篆書書法藝術飲譽于世,不僅令人對那些只聞其名、難見其形的篆體有了明確的認識,而且對后世的書法、篆刻、繪畫及文字學研究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成為重要的篆書臨本。”
三,篆書32體《金剛經》,有玉筋篆、芝英篆、上方大篆(又名尚方大篆、九疊篆)、鐘鼎篆、垂露篆、柳葉篆、殳篆、懸針篆、龍篆、穗書、鳥跡篆、垂云篆、鸞鳳篆、科斗書、龜書、倒薤篆、鳥書、墳書、麟書、轉宿篆、雕蟲篆、刻符篆、金錯篆、鵠頭篆、飛白書、龍爪篆、奇字、纓絡篆、剪刀篆、碧落篆……。
以上,說明倒薤篆崇尚自然,敬畏生命,流傳久遠,神秘肅穆,奇妙異趣,為文人墨客雅士所喜愛和傳承。
倒薤筆是怎么樣?
我們先看看“盂鼎”有否有倒薤筆意與筆勢?它是是西周康王時期的著名青銅器,內壁有銘文,長達291字,為西周青銅器中所少有。其內容為:周王告誡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則忌酒而興,命盂一定要盡力地輔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其書法體勢嚴謹,字形,布局都十分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zhèn)洌哂卸藝滥氐乃囆g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盂鼎與金農書法類似倒薤筆在端莊凝重的同時,均飄逸感十足,所以,石爐對倒薤筆于金農書法是參照了篆意還是隸意是存疑的,或者有篆有隸,或者無篆無隸,或者篆隸之前就產生了。
如何運用倒薤筆?
對于如何理解“薤筆”與“倒筆”與“倒薤筆”?“倒”的意思是倒用?倒借?倒反?抑或其中之一?還是兼顧包攬?還有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一,黃惇老師在《金農詩歌中的書法變革軌跡》言及“金農各類書法作品中最為前衛(wèi),橫畫以臥筆刷掃,豎畫及倒薤長撇皆出中鋒。其中倒薤筆法,從行草到隸書,再到漆書,他運用自如,并成為其風格之典型特征。”石爐覺得這個點評很到位,金農、板橋書法正是將中鋒、側鋒、逆鋒、順鋒,露鋒、藏鋒,以及豎筆、倒筆、翻筆、刷筆,互相參用,體勢互補,變幻無窮,不拘一格,無一葉相同,無一畫異法,生動活潑,異趣紛呈!
二,以畫法為筆法。
金農畫蘭,如見板橋“六分半”書法的撇和捺。板橋書法,與金農漆書撇和捺一樣,抽象看,就象石頭臺階上長蘭花。他們的書畫歸一,筆法體勢都同源同理同法。畫蘭葉口訣中有“一筆長,二筆短,三筆破鳳眼,撇葉關鍵是提按。有折有轉有穿插,有粗有細要舒展。用筆穩(wěn)健又瀟灑,筆筆到位須大膽,兩筆三筆來收根,齊而不齊有聚散。有放有收有向背,切莫三筆交一點。”清代蔣士銓題畫蘭詩中說:“板橋作畫如寫蘭,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橋寫蘭如作字,秀葉疏花是姿致。”此論斷一語中的!
三,石爐的倒薤筆。
石爐在崇尚自然為美和領悟變化心法的探索中,認為: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美,要有回歸和親切大自然,一草一木,一花一葉,各有其美,各有其情,由此才能萌生愛心善念之意,欣賞愛憐之情,讓美產生作用力,回響于人,順應自然規(guī)律,人才能自由馳騁于自然,并提升藝術空間和檔次;次要清楚什么是美的本質,美是多種物質形態(tài)存在,意識形態(tài)又是螺旋上升的,自然一人工一自然的人工(或人工的自然),象金農一樣,能于雕版印刷體的人工之美再提升回歸自然之美,在于了解字、筆、紙等書寫物質的自然性,順性而后能駕馭變化,這種手段更高明;三是順應自然而后得心應手,如書法人書合一,筆墨紙合一,心物合一,心手雙暢,至于無為!
據此,石爐在倒薤筆上是依勢變形,毛筆偃仰俯臥,運行軌跡不論中鋒與側鋒,力點在筆尖和筆肚的兩邊翻側運行,時分時疊,僅此而已。
(文:李文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