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襯著漫漫黃沙的底色,在夏日熾熱的陽光照射下,這座古老的佛塔通體淺淡的乳白,呈現(xiàn)出與周邊自然環(huán)境迥異的色調(diào)。
準確地說,這是一座殘破的佛塔,無法知曉它原來的高度和塔身有過怎樣的華彩。現(xiàn)存的遺跡不足6米,依稀可辨方形的塔基和圓柱狀的塔身,它的周邊散落著破碎的黏土磚塊。在一座巨大沙丘腳下,千百年來,它頑強抵御著風雨剝蝕,也頑強地向世界昭示著這里曾經(jīng)存在的人類文明。
尼雅遺跡的“地標”——佛塔。新華網(wǎng) 史依靈攝
這座佛塔是尼雅遺址中心最具標志性的文物遺存,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據(jù)說玄奘從天竺取經(jīng)歸國途中曾在此居留,而震驚世界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就在距佛塔不遠的一處墓葬出土。
藍天高遠而空曠,大漠壯闊而雄渾。天地悠悠,無從得知那個唐朝高僧以怎樣的方式向佛塔禮拜,完全可以想象考古隊員們發(fā)現(xiàn)那一方漢代織錦時的欣喜若狂。
尼雅遺址位于新疆和田地區(qū)民豐縣城以北150千米處,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精絕”國的故址。這是一個歷史記載只有三千多國民和五百士兵的城邦,隨著網(wǎng)絡(luò)小說《鬼吹燈》的熱銷而廣為人知,也為我們此次沙漠文明尋蹤增添了一份神秘。
尼雅遺址。新華網(wǎng) 史依靈攝
下午1點,我們離開民豐縣城,一路向北。行不多時,公路兩旁的景色就發(fā)生了變化,大片的黃沙開始顯露真容,讓很少看到沙漠景象的我們頗感新奇。得益于公路養(yǎng)護人員的辛勤勞作,大部分路段都有茂密青郁的紅柳保護,路面基本上沒有受到黃沙的侵襲。
一個小時后,車在一個小村莊前停了下來,早已等候在此的向?qū)P賽爾·麥合木提坐上了副駕駛。他今年54歲,身材瘦小,臉上層層疊疊的皺紋顯得要比實際年齡大十幾歲。凱賽爾·麥合木提擔任尼雅遺址的向?qū)б延?6年時間,每年進入遺址都在百次以上。他熟悉這一片沙漠的每一座沙丘、每一條溝坎,就像熟悉自己手掌的紋路。
(右一為向?qū)P賽爾·麥合木提)
像要給我們一個下馬威一般,四輪驅(qū)動的越野車剛剛重新啟動,就一頭扎下公路,沖進了沙丘組成的溝壑之中。車子左沖右突,劇烈地顛簸著,車窗外近在咫尺的胡楊、紅柳、梭梭和駱駝刺急速地向后退去。我們緊緊抓著把手,大氣都不敢喘。這樣的路況持續(xù)了20多分鐘,車子駛上一片開闊地,眼前豁然開朗,但景色更顯荒涼。高大的紅柳沙堆像一處處破敗的烽燧,枯死的胡楊林齊齊向天空伸出扭曲的臂膀。在這里,沙漠展示了它無與倫比的毀滅力量,生命被扼殺,觸目皆是讓人眼睛干澀的黃色。
尼雅遺跡中干枯的胡楊。賈飛攝
本以為沙丘起伏不大,乘車體驗要好一些。未曾想司機鐵木兒將車開得飛快,顛簸依舊,坐在后排的我們被顛得東倒西歪。口中驚呼陣陣。33歲的鐵木兒說,這里沙子松軟,看似路況簡單,實則兇險重重,因此車速一定要快,而且輕易不能踩剎車。凱賽爾·麥合木提這時也顯出了他作為向?qū)Р豢商娲淖饔茫⒉徽f話,每到一個岔路口,只見他伸手輕輕一指,鐵木兒心領(lǐng)神會,一打舵,便或左或右地疾馳過去。如此絕妙的配合,讓人嘆為觀止。
車輛行駛在塔克拉瑪干沙漠。新華網(wǎng) 史依靈攝
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名不虛傳,更大的考驗還在后面。越深入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沙丘越高越陡,越野車嘶啞著、轟鳴著,以不可思議的角度傾斜著沖上沙丘,又一路俯沖下去,如此反復30分鐘之久。細微的粉塵不知從哪里鉆進密封良好的車內(nèi),鼻子奇癢,雙目難睜。這哪里是在開車,我們乘坐的就是驚濤駭浪中的一條小舢板。這樣的乘車體驗對我們一行幾人都是人生首次,大家或多或少都出現(xiàn)暈車的癥狀。
在沙漠中行駛整整兩個小時,我們來到佛塔前。陪同我們的和田地區(qū)文旅局推廣交流宣傳科科長艾再孜·阿不都熱西提介紹,以佛塔為中心,尼雅遺址呈帶狀南北延伸25千米,東西布展5到7千米,在這片狹長區(qū)域里,散布著規(guī)模不等、殘存程度不一的眾多房屋、墓地、果園、葡萄園等70多處遺址。今年50歲的艾再孜是和田地區(qū)唯一的畢業(yè)于北京大學考古系的碩士研究生,曾經(jīng)參加過尼雅遺址的田野考古。
艾再孜·阿不都熱西(右二)正在講解。賈飛攝
尼雅遺址地處絲綢之路南道交通必經(jīng)之地,“精絕”國的存在時間約為公元前二世紀到公元五世紀。自1901年尼雅遺址被發(fā)現(xiàn)以來,時間已經(jīng)過去了120年。這期間的多次考古活動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尤以1995年的中日尼雅遺址聯(lián)合考察隊發(fā)掘成果最豐,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織錦護臂,為國家一級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被譽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的發(fā)現(xiàn)之一。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織錦護臂呈圓角長方形,長18.5厘米,寬12.5厘米,織有八個漢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色彩絢爛,花紋繁復,文字激揚,意蘊神奇。這是迄今為止在新疆境內(nèi)發(fā)現(xiàn)年代最早的帶有“中國”字樣的文物,而其文字中蘊含的美好寓意更是與中華民族復興夢高度契合,引人無限遐思。
為了保護遺址,除嚴格限制進入人員外,文物部門圍繞佛塔修了圍欄和一條木棧道。另外,在距離佛塔不足一公里的地方,還設(shè)置了一個文物保護站。這是一處地窩子式的建筑,深埋在沙丘之下,靠兩塊太陽能板供電。盡管冬暖夏涼,但室內(nèi)終年沙塵彌漫,條件可謂十分艱苦。
尼雅遺址內(nèi)修建的圍欄和木棧道。賈飛攝
尼雅遺址中還有一處建筑面積將近1500平方米的大房址,考古學家推測應(yīng)該是一個“大人物”的居所。房址位于一處臺地上,布局規(guī)整,規(guī)模宏大,門廳、走廊、廚房、客廳、臥室清晰可辨。千年前的先民們以胡楊木為柱,柱間以紅柳和蘆葦為墻體,外覆黏土。房屋廢棄已久,兼之千百年來的風雨侵蝕,屋頂已蕩然無存,黏土也脫落殆盡,只有胡楊木柱和紅柳蘆葦墻體較好地保存下來。根根胡楊木柱如堅硬的骨骼泛著灰白色的光澤,蓬蓬紅柳蘆葦依然緊緊相擁扎根地基,抵抗著風沙的侵襲。
尼雅遺址中一處建筑面積將近1500平方米的大房址。新華網(wǎng) 史依靈攝
尼雅遺址中紅柳和蘆葦制成的墻體。新華網(wǎng) 史依靈攝
房址旁有一果園,尚存留有枯死的榆樹、柳樹、桑樹、沙棗樹等樹種。緊挨著房址還有一處羊圈遺址,墊在羊圈底部的一層層干草被羊群踩得結(jié)實,還是當年模樣,黑色的羊糞球保存完好,粒粒可數(shù),讓人難以相信時光竟然倏忽已過了千年。
尼雅遺址中羊圈遺址。新華網(wǎng) 史依靈攝
葡萄園遺跡也吸引了我們駐足流連。在長50米、寬30米的沙地上,現(xiàn)存9行規(guī)劃整齊的葡萄藤。看不到隨風舒展的綠色葉片,吃不到汁液飽滿的紫色果實,有的只是粗大但僅余寸許的枯死根藤,猶在張開焦渴的嘴巴,渴望甘霖的澆灌。
尼雅遺址里的葡萄園遺跡。新華網(wǎng) 史依靈攝
歷史上關(guān)于“精絕”國的記載甚少,但考古發(fā)掘顯示,這個古城的居民突然放棄了自己的家園,他們離開時,糧囤中的糧食是滿的,紡車上還掛著一根絲線。沒有人知道原因,也許永遠也沒有答案。
在尼雅遺址中游走,俯拾皆是紅色的陶片。思緒也如碎陶般散亂:人類在自然面前何其渺小,文明又具有何其堅韌的力量?
天色漸晚,是時候向塔克拉瑪干和古文明告別了。我手腳并用爬上一座高大的沙丘,眺望四周,遠遠近近的沙丘如海浪般奔涌而來,一種難以述說的蒼涼襲上心頭。恍惚間,我的眼前不再是灼痛人心靈的漫漫黃沙,而是一片廣袤的綠洲,水草豐美,牛羊牧歸,一對青年男女正在樹林里輕聲呢喃。大漠中的風從葡萄園那邊吹過來,有誰在耳邊吟唱:酒,葡萄酒;杯,夜光杯。醉臥沙場君莫笑啊,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王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