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皇城圖
《南宋皇城圖》是由國畫大師陳鳴樓先生歷時十載創作的一幅國畫恢弘巨作。作品縱0.5米、橫38.6米,其畫面上的人物大小和建筑群等與張擇端繪制的北宋都城汴梁《清明上河圖》上的人物和建筑等近于一比一,乃畫中復雜程度及作品面積遠超其十倍以上。近日,其《南宋皇城圖》自于2021年05月24日應邀又一次在CCTV-4《國寶發現》欄目“臨安寶闕”中充分展現。
《南宋皇城圖》和寧門局部圖
作品簡介
《南宋皇城圖》畫作全圖中是展現 “世界大都會”南宋臨安城(今杭州)極度繁榮的全城景象,以客觀寫實的筆法展示占地面積超過1500萬平方米的皇宮、六院、太廟、德壽宮、架閣庫、侍班閣、牢獄、御馬營、官窯、八卦田、白塔寺、六合塔等建筑物,還有眾多的著名寺廟、古塔、碑林、牌坊、古橋,武器裝備等宏偉壯觀的古建筑群。圖中呈現的人物、建筑及物品等揭曉了蘊藏的千年歷史,以細膩手法“淋漓盡致”而從直觀展示如同一部“宋史百科、史記叢書”將南宋時期的日常繁榮景觀,可見對其歷史的敬畏之心。該圖中呈現的主要畫面有岳飛元帥匯合將士、裝備與即將出征啟程時迎來宋高宗攜群臣為他踐行的宏大壯觀場景;又有體現皇家浩蕩氣勢的皇后攜妃嬪、太監士衛出宮郊游至六和塔觀潮的場面。同時,其畫面體現出南宋王朝都城臨安的政治、經濟中心地位。繪制范圍包含繁榮的錢塘江海運,北連運河的鹽橋河(今中河)來自各地流通昌盛的船舶,內外城墻、宮廷殿閣和形態各異而計數超百的古橋及建筑群等,還有御街兩旁熙熙攘攘的人群,豐富多彩的三十六行作坊、瓦市之類的休閑場所的精彩景象。
《南宋皇城圖》朝天門局部圖
作品賞析
縱觀全圖可知,這幅長卷不僅是精湛的藝術杰作,更是一部承載著南宋歷史的史料。宋代是我國古代文化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顛峰時期,其書畫,詞,建筑,瓷器都達到其藝術顛峰,為后世創造了大量的文化瑰寶。同時,宋代又是市井文化及科學技術蓬勃發展的時代,是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雙重豐收的時代,如今,只要聽到這些耳熟能詳名字,岳飛、李清照、辛棄疾,隨意吟兩句“大江東去”、“薄霧濃云愁永晝”,就會發現宋朝的精神依然滲透在我們的生活中,已融入我們的血液。自《清明上河圖》問世,因其展現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生活萬象終成為千古流傳的佳作,而當時在西方人眼中的“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天城”南宋都城臨安的畫卷卻是空白,且因南宋偏安江南,其軍事上的軟弱往往使后人忽略了其繁榮的經濟與璀璨的文化。這不可謂不是歷史的遺憾,而還原南宋皇城景象也是許多渴望傳承中華文明的藝術家們的夢想與愿望所在。而且作為子孫后代的我們應該給南宋以客觀的評價,南宋對中國,對世界發展的貢獻不該埋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一段說宋的評價是: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于趙宋之世,后漸衰微,終必復振。 如今《南宋皇城圖》的誕生,不僅僅是陳鳴樓教授高深藝術造詣的展現,更是向世人展示了千年以前繁盛的南宋,從而使世人能夠重新認識南宋文化,《南宋皇城圖》讓歷史與夢想照進了現實!該畫卷以歷史為基礎,宏偉壯觀,氣韻生動,似乎帶我們穿越時空,夢回南宋,令人心馳神往,陶醉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好意境里。她再現了南宋臨安的繁華風貌,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畫的深厚文化內涵和魅力精髓,傳承和發揚了中國畫傳統藝術,當之無愧為今世之國寶!
上述,其《南宋皇城圖》的創作歷程,自2001年的三年之前他便開始赴海內外搜集文獻以及佐證材料,于遺址現場調查并且走訪史學、考古等專家,以極其審慎嚴謹的科學歷經十余載不分晝夜繪制出了高度還原南宋京都“臨安城”全景,至2011年其南宋京城還原全圖完成以來,深得園林、民俗、服飾、宗教、軍事裝備等相關領域專家高度關注與贊賞。其畫作全圖中是展現 “世界大都會”南宋臨安城(今杭州)極度繁榮的全城景象,以客觀寫實的筆法展示占地面積超過1500萬平方米的皇宮、六院、太廟、德壽宮、架閣庫、侍班閣、牢獄、御馬營、官窯、八卦田、白塔寺、六合塔等建筑物,還有眾多的著名寺廟、古塔、碑林、牌坊、古橋,武器裝備等宏偉壯觀的古建筑群。其畫面縱0.5m,橫38.6m,人物56000余位,牲畜37000余匹(頭),轎子70余頂,馬車60余輛,船舶180余艘,以及眾多飛禽走獸若干。然而,此恢弘巨作亦融入山水、人物、花鳥及書法。在繪畫創作均使用以優質礦物顏料和優等墨質,它的顏色即便歷時千載也將依然鮮艷如初。自從問世以來便引發全球的人文、史學、園林等相關領域的熱切關注,先后應海內外的主辦方盛邀參與七十多個著名博物館和展館巡展,從而贏得了海內外相關領域專家以及觀賞者的欽服與贊譽。......借此,不禁試問:當你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日新月異”做起重復而漫長的獨自閉門生活,與隨著每日晝夜繪制“鮮為人知”于 “怡然自樂”鉤畫出及其氣勢恢宏而繁華之盛景,乃遵循歷史注重文獻傾心創作“年復一年”何不感到極其孤獨和艱辛嗎?尤其是繪制恢弘巨作之經歷可想而知。由此,陳鳴樓艱辛歷經十載創作頗有感慨:“一墨繪宋史,武穆辭早歲。作者心誰知,歷史終可見”;更值得提及的是,近幾年來,世界有多家國際著名博物館和眾多家財團及許多富豪欲以重金收藏其巨作,均被他以婉言謝絕;為之,陳先生他卻擬其珍寶在全球巡回展凱旋之后將以無償贈予國家某著名博物館收藏。此乃,拳拳愛國之情令人動容。
《南宋皇城圖》架閣庫局部圖
藝術家簡介
陳鳴樓,字才道,筆名:陳明樓;齋名素人齋,號楠溪畫室主人;別署墨淵軒主,藝名:墨淵;世界文壇藝壇皆是代表性人物、資深學者、藝術大家;擅長界畫兼顧山水、人物、花鳥等涉獵頗廣,工筆精湛。代表作有世界知名界畫《南宋皇城圖》、《春日湖山行》、《溪山覽勝圖》等長卷曠世巨作。與此,書法創作代表性的有《千字文》南北朝-周興嗣詩、《歸園田居》魏晉-陶淵明詩、《寒窯賦》宋-呂蒙正詩等歷代名人名詩作。同時,學術論文有“界畫中華民族脊梁文化”、“歷史文明南宋文化”等鴻篇。在歷程艱辛乃事業上獲得成績與輝煌讓世人難以望其項背,所取的成就與聲望正是他在數十載執著堅守而付出的饋贈。
古今中外,世界歷史上不乏繪畫藝術大家,在古老的東方國度就有十大傳世名畫,他們分別是東晉顧愷之所做《洛神賦圖》、唐代閻立本所做《步輦圖》、唐代張萱以及州昉所做《唐宮仕女圖》、唐代韓滉所做《五牛圖》、五代顧閎中所做《韓熙載夜宴圖》、北宋王希孟所做《千里江山圖》、北宋張擇端所做《清明上河圖》、元代黃公望所做《富春山居圖》、明代仇英所做《漢宮春曉圖》、以及意大利籍,清代郎世寧所做《百駿圖》。而在大洋彼岸,達•芬奇沉醉于《蒙娜麗莎的微笑》;梵•高的《向日葵》在旖旎的陽光下熠熠生輝;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的眼神被《亞威農少女》吸引......;然,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南宋皇城圖》創作者陳鳴樓先生可以稱得上是二十一世紀中國乃至世界文壇、藝壇影響巨大的傳奇人物,他在文學和書畫藝術方面之外還有人文、史學、宗教、古代軍事、園林、古建筑、幾何、船舶、民俗、科技發明等相關領域均有涉足;此外,還有篆刻、雕塑、詩詞、攝影、習武,乃至相關領域的學術探索研究與論文撰寫著作等無不兼顧。由于他的知識淵博和作品優越與獨樹一幟,近幾年來先后獲得海內外如報紙、網絡、電臺、電視臺等近七百家新聞媒體追蹤報道。
陳鳴樓1958年1月生長于國家風景名勝區永嘉“楠溪江”上游的風景優美之地,于1979年遷居永嘉甌北,再于1996年遷杭州隱居,不時在海外。所學專業原為機械制造,曾就職科技研發和企業技術高管,但迄今酷愛文學、歷史、園林、書畫藝術等中國傳統詩詞文化;從而,他故放棄高薪職位,毅然選擇與清寒為伴,堅守心之所向。悠悠歲月不經意間流走,帶走了浮華,也使人沉淀。數十載潛心修學成為一位涉及諸多學科乃頗具綜合實力資深學者,并獲得國畫大師、國家一級美術師,著名史學家、宋史專家、雕塑家、國家著名科技實業家、國家著名環??蒲袑<?、中國科技發明家、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客座研究員等稱謂,榮登“中華文化名人”古今中外殊榮榜,同時兼擔海內外多家著名學術機構、知名高校學術課程、研究員、教授、博導,客座教授或名譽教授;因為是勤學與文化積淀,他應邀兼任海內外多家學術、教育、藝術等著名機構的名譽所長、副所長、所長;名譽院長、副院長、院長;名譽會長、副會長、會長;名譽主席、副主席、主席、或高級顧問等職。
陳鳴樓翻閱中國書畫起源,追溯與傾心探索研究中國古今書法、繪畫之精髓與技法,鉆研而攻破中國繪畫歷史上“不可逾越”的界畫繪制藝術中極其艱難的難關,他通過不懈的努力獲取成果,乃練就得之擅長界畫。中國繪畫史上,界畫在東晉時期已有記載,距今已有1700年的歷史。從東晉界畫起源至今,歷代的繪畫藝術領域在界畫之外還有“山水、人物、花鳥”等諸多分支,但是,中國繪畫藝術領域中擅長界畫或會界畫的人為數不多,其創作需要多門學科的基礎知識以及綜合實力的繪畫藝術功底,即含蓋“幾何、園林、古建筑、山水、人物、花鳥”等藝術之運用能力,界畫在創作中難度之大,堪稱美術功底之最。因此,從古至今,在中國歷史上,其知名的界畫大家不足三十人;而且,在繪畫藝術領域擅長界畫者中大多數是自學或業余的名家,由此可見,鉆研界畫的藝術家在整個繪畫藝術領域及其稀少,其中頗具實力的“界畫名家”更是屈指可數。然而,他是中國界畫領域代表性人物。在畫工上精湛、亦與寫意應適當結合,工筆繪畫文筆細膩,既以“淋漓盡致”與文雅著稱,也有將重彩、水墨巧妙融為一體的創新之處,其作畫技藝在中國繪畫領域獨樹一幟,無論是在界畫還是其它工筆畫或是寫意創作的山水、人物、花鳥等均會給中國繪畫史上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由于其中國畫的高超技藝與唯獨技法,贏得了海內外業內及相關領域行家的賞識與廣泛贊揚,與此同時,聞名遐邇的墨淵軒畫派,俗稱“明樓畫派”名揚世界。與該恢弘巨作之外的分別還有長達一百二十一米的《春日湖山行》、十二米長卷《湖山新霽圖》、七米長卷《溪山覽勝圖》等巨作;此外,亦有不同規格山水、人物、花鳥及書法作品,其中有長卷、豎軸、卷軸、條屏、斗方、冊頁、扇面等件數若干。以上繪畫或書法作品分別有“絹、綾、絲織”的絹本、紙本。在他的諸多成就中透露,最為代表性的作品是參照歷史文獻還原《南宋皇城圖》恢弘巨作。
陳鳴樓在繪畫創作時“落筆準確、運筆熟練、得心應手、意到筆隨”從而達到張弛有度的含蓄意境。他的畫作和書法作品向世界展示了東方藝術之魂的魅力,博得全球相關領域專家和收藏愛好者的高度重視與青睞,并深得收藏者的賞識及如獲至寶;至今已有近六百幅作品被如德國、法國、新加坡、加拿大、馬來西亞、美國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知名收藏家、商業精英及書畫愛好者珍藏。近年來海外亦有更多的國家垂青,如:泰國、德國、韓國、法國、俄羅斯、沙特、澳大利亞、阿拉伯等眾多國家頻頻致電來函誠邀;至此,陳鳴樓為響應并回應各國邀約,因當前疫情在等其平息之后擇時將舉行個人作品全球巡回展,擬定巡展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展期預計五年,并將《南宋皇城圖》攜帶與其繪制的內容進行剖析乃面向世界解讀與傳遞中國歷史和文明古國之信息。從而,將便為史學、人文、服飾、民俗、園林、宗教、幾何、古建筑、古代軍事裝備、美術、船舶等專業及愛好者提供素材或給全球相關領域為其探索研究提供便利。
他除在繪畫和書法領域頗有建樹外“博覽群書,知識淵博”亦是遠近聞名。幾十年以來,而在相關領域的探索研究中取之心得,其學術論文發表有“世界名畫<南宋皇城圖>剖析-宋史百科”、“界畫中華民族脊梁文化”、“人類起源 農耕文化”、“傳統節日 春節文化”、“歷史文明南宋文化”、“陶瓷文化 南宋官窯”、“清明習俗 祭祀文化”、“南宋服飾文化淺析”、“中國軍事文化 古代武器裝備 兩宋兵器淺析”、“南宋民俗淺析”、“杭州-南宋御街”、“中秋節的起源古代錢塘江觀潮”、“現實社會人群類型的劃分”等百余篇。陳先生一直強調,中華文化蘊藏著民族精神文明,解讀與剖析中華文化之精髓,是遵循歷史、繼承和復興中華民族脊梁之文化,乃“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亦為中華文明歷史和文化自信的推動給世界文明的發展將做出更大貢獻。
陳鳴樓書畫作品拍賣消息:其書畫作品拍賣的價格信息分別有“扇面山水”、“四尺卷軸小篆書”、“四尺卷軸繁角篆書”其三幅作品。以上,本來的原計劃是先以舉行個人作品全球巡回展期間或展事之后將酌情為考慮作品放開拍賣,所以這些年來在海內外無數“拍賣機構”誠邀和親朋好友們建議參與拍賣的情況之下陳鳴樓先生他“毅然決然”尚未應允;可是,因2020年全球遇疫情而近期展事不便按原計劃進行,經慎重考慮與其變更計劃以“先拍后展”所為之;…上述,香港中典國際拍賣公司於2020年10月20日在香港九龍香格里拉大酒店展覽廳舉行書畫專場拍賣會。其拍賣的結果:以登錄百度搜索“雅昌藝術網”權威藝術門戶網站,該網站即為全球當前1277家拍賣公司所拍賣的藝術作品提供歷年數據檔案,亦便查閱全球書畫名家作品拍賣動態或成交價等之消息。
陳鳴樓近照
陳鳴樓還原《南宋皇城圖》經查閱歷史文獻和深入研究列繪畫大綱
“繪畫大綱/陳鳴樓著:即《南宋皇城圖》剖析•宋史百科”
1、南宋皇宮,南宋故宮(又稱:皇宮大內)園林中大殿13座,堂、閣、齋、樓40余座,亭臺64座及官署、禮儀,還有長廊等建筑群,占地面積方圓4.5公里。在皇宮附近分布著中央官署,如三省、六部、樞密院、五寺(又稱:五府)、三監、六院,以及宗室達官的府邸。
南宋皇宮的正門為麗正門,麗正門裝飾華麗,門為朱紅色,綴以金釘,屋頂為銅瓦,鐫鏤龍鳳天馬圖案,遠望光耀奪目。麗正門的城樓,是皇帝舉行大赦的地方。宮中正殿為大慶殿,又名崇政殿,是舉行大典、大朝會之所。
大慶殿東西兩側設朵殿,是皇帝舉行儀式前休息之所,后改為延和殿,供皇帝便坐視事,即為便殿。規制簡樸,陛階且一級,小如常人所居。垂拱殿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召見大臣的地方。紫宸殿用作皇帝祝壽的場所。集英殿則是策試進士之殿。
內朝宮殿有十余座。勤政殿、福寧殿是皇帝的寢殿。慈寧殿、慈明殿是皇太后起居的殿宇,仁明殿、慈元殿等數座宮殿為皇后、嬪妃所居。太子的東宮為了節省,沒有另外修筑,而是和帝、后的宮室經長廊連為一片。
至后期,內朝除宮殿外,堂、閣、齋、樓、臺、軒、觀、亭,星羅棋布。亦是南宋的特點,帝王居處的奢華不表現在宮殿上,而多表現在苑囿上。南宋朝廷借助於臨安的山靈水秀,建造了大量的供帝、后閑適生活的場所。后宮及后苑的堂有三十余座,如觀賞牡丹的鐘美堂,觀賞海棠的燦美堂,四周環水的澄碧堂,瑪瑙石砌成的會景堂,四周遍植日本羅木建古松的翠寒堂。樓有博雅書樓,觀德、萬景、清暑等樓。閣有二十余座,其中有源自北宋的龍圖、寶文、天章等閣。軒有晚清軒。觀有云濤觀。臺有欽天、舒嘯等臺。亭有八十座,其中賞梅的有春信亭、香玉亭;桃花叢中有錦浪亭;竹林中有凌寒、此君亭;海棠花旁有照妝亭;梨花掩映下有綴瓊亭;水旁有垂綸亭、魚樂亭、噴雪亭、流芳亭、泛羽亭;山頂有凌穹亭。后苑有各成一景的小園,其中有梅花千樹組成的梅岡,有杏塢,有小桃園,等等。禁中還仿照杭州名勝西湖和飛來峰,建造了大龍池和萬歲山。
此外,苑囿,南宋還有許多獨立于宮城的皇家苑囿。如聚景園、玉津園、富景園、屏山園、玉壺園、瓊華園、小隱園、集芳園、延祥園等。南宋的御園較北宋晚期數量更多、更加興盛。南宋偏安的一百多年中,各朝帝后游玩、享樂,極盡榮華富貴,過著人間仙境的生活。有詩為證:“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2、該《南宋皇城圖》上展現,南宋岳飛元帥出征,岳飛元帥和軍隊在皇宮“和寧門”前列隊準備出征,此時、宋高宗攜重臣為岳帥及將士出征餞行。同時,岳帥出征驚動了臨安全城,而臨安城大量的百姓攜禮物紛紛趕往軍隊前送行。其場景有:一、大量的百姓前來送行中,居多是長者攜孫子或孫女已走近岳帥,其中一位老翁誠向岳帥跪拜,此刻、岳帥搶步向前握住老翁欲跪未成;二、宋高宗攜重臣們也臨近岳帥,此時、岳帥先顧及的是百姓之愛...;三、自從岳帥至士兵無一接收禮物。由此,彰顯岳帥心德之崇高與軍制嚴明,亦遵守民族之尊嚴。
3、南宋德壽宮(宋高宗)是退位的寢宮,在臨安城原秦檜府邸拆除后的基礎上營造,其南起望仙橋直街,北至佑圣觀路,西臨中河,東括吉祥巷,織造馬弄,占地超過17萬平方米。整座宮殿坐北朝南,布局仿照皇城,有德壽殿、后殿、靈芝殿、射廳、寢殿、食殿等十余座殿院,中有金魚家池、小西湖、湖上有萬壽橋,橋中間有四面亭,湖畔壘石為萬壽山,還有飛來峰,峰上有座聚遠樓。 小西湖周邊還有香遠堂、清深堂、松菊三徑、梅坡、月榭、芙蓉岡,浣溪等景觀。因為,其繪制至邊,所以德壽宮全景未盡。
4、南宋臨安城共有十三古城門,五水門。因為,該圖的布局所致,其圖面上僅還原五大城門和三水門。
南宋時期整個臨安城被四面城墻定格。城墻上有13座城門:南面是嘉會門;北面是余杭門;東面有7門,分別是便門、候潮門、保安門、新開門、崇新門、東青門、艮山門;西面有4門,是錢湖門、清波門、豐豫門、錢塘門。除了旱門,還有5座水門,供舟船通行:保安水門、南水門、北水門、天宗水門和余杭水門。
南宋皇宮大內城門,宋高宗趙構定都杭州后,在北宋州治舊址修建宮城禁苑。東起鳳山門,西至鳳凰山西麓,南起苕帚灣,北至萬松嶺,方圓4.5公里。大內有城門3座,南稱麗正門,北為和寧門,東華門;南面還有東便門、南水門,東面有東水門。東華門宮殿主要是皇帝單獨接見大臣用。其主殿為選德殿,選德殿是孝宗一朝重要的活動場所。
皇城內部可分宮城內和宮城外兩個部分。宮城內分為朝會區、后寢區、后苑區、宮內服務區、東華門宮殿區、慈寧宮區;宮城外主要為北宮門、東華門服務區、東宮區、內府衙署區等等。南宋皇城大遺址綜合保護工程的四至范圍為:南至錢塘江,北至慶春路,東至中河(德壽宮遺址),西至虎跑路---南山路---解放路---延安路一線。與最初定的涵蓋范圍比,增了德壽宮遺址,也從原來總面積的13.8平方公里擴大到14.1平方公里。南宋皇城遺址,面積約50萬平方米,東起饅頭山東麓,西至鳳凰山,南至宋城路一帶,北至萬松嶺路南。
5、南宋時期臨安城的皇宮、官邸等園林建筑,其結構與布局的園林文化。
(一)、皇宮建筑,北宋的皇宮是效仿洛陽宮殿的模式建造。南宋皇宮建造繼參北宋,后來,南宋的皇宮御園較北宋晚期數量更多、而更加興盛。其宮殿內是照“北宋的《營造法式》是於崇寧二年 [1103年] 編定并發行的一部有關宋代建筑技術的專業書籍”建造。
全書總計三十六卷,列述為三千五百五十五條。在中國的歷史上,其書是首次以詳盡的方式來記錄建筑的設計原則、構造方式、工料消耗一部有十分文獻價值的工料書?!稜I造法式》一書中是突出兩部分。
1),從技術上來講,該書詳述北宋官式建筑的大木及小木的設計原則及構造做法,即結構及裝俢的形制,為研究和了解唐宋時期的建筑提供史料。
2),在繪制藝術上,書中列舉的建筑雕飾及彩畫概況及附有圖樣。讓審美與藝術追求和為歷代建筑藝術提供參考。
(二)、南宋臨安城筑群中分別有繁華的貴族和民間園林風格。園林建筑,南宋時期的臨安城,在中國古典園林的發展已進入成熟期。臨安作為南宋都城,其園林建筑頗具代表性。南宋時期臨安園林數量眾多、類型豐富、景觀體系構成豐富,使得園林成為各階層人士游憩的最佳去處,游園活動由此興盛。
南宋臨安城園林數量大而遍布臨安城內外,然而、西湖周邊更為集中,特別是南山路和北山路兩側各類園林集聚。園林景觀的類型主要有皇家園林景觀、私家園林景觀、寺觀園林景觀、公署園林景觀、公共園林景觀等。這些園林景觀體系構成多樣,有山石景觀、水體景觀、植物景觀、建筑景觀等。其景觀體系共同構成獨特臨安城的建筑園林。
6、南宋御街,臨安的御街(或稱天街)劃分三段,最寬處五丈(約十五米)左右,全長達十里之遠,其中展現了皇宮附近的奇珍異寶、鮮花、果蔬以及各種食品的貿易繁榮景象。
據《夢梁錄》記載,因為御街兩旁集中有數萬家商鋪,而臨安城居多的達官、商客和百姓住在附近。“十里”御街可分三段:
第一段今從萬松嶺到鼓樓,近靠皇宮、南宋朝廷機關中樞,皇親國戚、文武百官的聚集地,也是經商活動的聚集地,所以,金銀珍寶和高檔奢侈品店鋪等大多數經營戶的匯集;
第二段自從鼓樓至眾安橋,以今的羊壩頭,官巷口為中心,亦是南宋時期的商業中心,其商鋪居多是經營日常生活用品,而且有老店、名店云集,此外,還有多條分別與御街十字交接的巷(弄),如肉市巷、嚴官巷、金釵袋巷等,具有記載的名店多達一百二十多家店鋪;
第三段從眾安橋至武林路、鳳起路口處,其形成文化娛樂與經商貿易聚集地,亦居城北最大之稱的娛樂場所“北瓦”,晝夜在瓦肆中分別有傀儡戲、影戲、雜劇、說書、雜技等多種表演戲藝,其游樂休閑人數每天上千市民聚此互動,可惜的事,歷經滄桑與塵封千年,當年的御街繁榮已被歷史浪潮噬滅?;仡櫄v史:年逢春節,其彩燈滿城的場景 “彩燈惹得游人醉”,十里彩燈讓人感受到南宋都城的和諧與繁華,因昔日的輝煌與繁榮場景,其涉及到人文而延伸至皇宮中和城內外生活的濃厚氣息,以及豐富的三百六十行等作坊、商鋪的忙碌增加都市風俗人情與百姓生活多彩景象。
7、南宋臨安城內的御街大道多用石板鋪設,形式大多是兩側直鋪,中間橫鋪,形如梯子,最寬處五丈(十五米)左右,路面清潔。南宋御街,是南宋都城鋪設的一條主要街道。據《咸淳臨安志》記載,鋪設南宋御街一共使用了一萬多塊石板。御街南起皇城北門和寧門(今萬松嶺和鳳凰山路交叉口)外,經朝天門(今鼓樓)、中山中路、中山北路、觀橋即今貫橋到今鳳起路、武林路交叉口一帶,是南宋臨安城的中軸線,全長約4185米。它是皇帝于“四孟”(孟春、孟夏、孟秋、孟冬)到景靈宮(今武林路西側,供奉皇室祖先塑像的場所)朝拜祖宗時的專用道路。
8、南宋時期臨安城,道路主要有三條:①錢塘門至東青門。②豐豫門至崇新門。③清波門至新門。城中各廂坊之間多為不規整的南北縱橫街衢小巷,曲折繁復。
南宋臨安城的規劃特點:(1)、廢除集中市制;(2)、改革舊坊制;(3)、臨安城打破市坊區分的舊規劃體制;(4)、改變了分區規劃;(5)、城市規劃結構為“前朝后市”的傳統格局;(6)、臨安規劃采取積極經營郊區衛星市鎮的辦法,合理解決城市擴張問題。
9、南宋臨安城繁榮景象,臨安城內的達官貴族子弟及閑人流動繁榮景象。南宋紹興八年(1138)定都之后,臨安城因而大事擴展,當時分布為內城和外城。內城,即皇城,方圓九里,環繞著鳳凰山,北起鳳山門,南達江干,西至萬松嶺,東抵候潮門,在皇城之內,興建殿、堂、樓、閣,還有多處行宮及御花園。外城南跨吳山,北截武林門,右連西湖,左靠錢塘江,氣勢宏偉。設城門13座,城外有護城河。由于北宋達官和百姓許多也隨朝廷南遷,使臨安府城的人口激增。時至,咸淳年間(1265-1274),居民增至124萬余人(包括所屬幾個縣)。當時的臨安府城所在的錢塘、仁和兩縣而言,人口也達43萬余人。
10、南宋西湖周邊氣勢宏偉壯觀的景象。臨安城最早建制始于秦設錢唐縣,經過隋唐到北宋數百年的發展,南宋時期的臨安城成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乃至全世界從規模是最大的城市,即在十四世紀中葉堪稱世界性大都市。南宋的臨安城市建設是中國城市建設的轉折點,其城市景觀布局獨具一格,明、清及后來的城市一直延續這種布局。
臨安城經歷自秦至唐宋長期建設與發展在南宋晉升到都城級的城市。臨安城地處錢塘江和西湖之間,其城市景觀布局日益復雜化、多樣化。內城背靠鳳凰山,占據了臨安城內較大的平原地帶,而且居高臨下,控制全城的命脈;外城因擔負保衛內城的重要職責,在做好城門防御的同時不斷的加固城墻;街道中的御街是全城的中軸線,貫穿全城,同時連接城內小街道,組成臨安城的道路系統;重要的中央官署主要分布在“和寧門”附近,其他官署分布在居住區內;居住區分布在全城各個適合居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御街南端和中部,城市北部因居住條件的限制,分布較少;位于城西的西湖是臨安城最大的園林,“西湖十景”更是一絕。除此之外,園林數不勝數。臨安城地處在山水之間,城內小橋流水,綠樹紅花與建筑物相互映襯,創設出人與自然和諧的布局。
臨安城地形南高北低,城東南是錢唐江,城西是西湖湖山,因此形成了特殊的“南宮北城”的腰鼓形城,也打破了自先秦以來“天下為中”的四方形城。臨安城整體還是以御街為中軸線,衣食住行各方面都迎合與圍繞御街運轉。南宋時期臨安園林數量眾多、類型豐富、景觀體系構成豐富,使得園林成為各 階層人士游憩的最佳去處,游園活動由此興盛。 南宋臨安園林數量眾多,遍布臨安城內外,西湖周邊更為集中,融入自然景觀,特別是南山路和北 山路兩側各類園林集聚。園林景觀的類型主要有皇家園林景觀、私家園林景觀、寺觀園 林景觀、公署園林景觀、公共園林景觀等,是南宋全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
11、南宋都城瓦肆,臨安城內外盛行的瓦肆,南宋藝人說書和講史之處,臨安城計有二十多座,據《武林舊事》卷六《瓦子勾欄》,列舉有二十三座瓦子的名稱和地點。瓦肆,又名分別稱之為“瓦子”、“瓦舍” “瓦市”、“勾欄”,是南宋臨安城中娛樂和商品交易的集中場所。南宋時期常稱之為“瓦舍”。其場所南宋時期堪稱:“日演新戲,夜講舊史,天天熱鬧,夜夜精彩”。
12、南宋民間繁榮的三百六十行手工技藝作坊和制作現場以及商品流通景象。中國古代有三百六十行之說。行之名,始于南宋。南宋周輝《清波雜志》記有鮮魚行、海味行、肉肆行、酒行、米行、醬料行、宮粉行、花果行、茶行、湯店行、藥肆行、絲綢行、成衣行、顧繡行、針線行、皮革行、扎作行、棺木行、柴行、故舊行、仵作行、網罟行、雜耍行、鼓樂行、采輦行、玉石行、珠寶行、文房行、紙行、用具行、竹林行、陶士行、花紗行、鐵器行、巫行、驛傳行等共有36行。
中國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由於、在中國歷史上所謂的360行,其遠是虛數導致誤傳至今。為此、首先給出解釋,是泛指很多。還有一種解釋,中國古文化中以取6為吉利數。但到目前為止,隨著社會發展與職業全球化,所以、中國將職業分類確定為8個大類,66個中類、413個小類和1838個職業。
13、南宋臨安城南屏山下的凈慈寺,對面山上是雷峰塔。凈慈寺在浙江杭州的南屏山慧日峰下,是公元954年五代吳越國錢弘俶為高僧永明禪師而建,原名永明禪院;南宋時改稱凈慈寺,并建造了五百羅漢堂。寺屢毀屢建?,F在的寺宇、山門、鐘樓、后殿、運木古井和濟公殿,都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重建的。其中大雄寶殿單層重檐,黃色琉璃瓦脊,更顯莊嚴宏傳。因繪制與布局所致,其凈慈寺未繪圖中。
14、南宋靈隱寺,位于杭州市,西湖西北面武林山下,天竺寺在武林山往西的天竺山上。靈隱寺,又名云林寺,始建于東晉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占地面積約87000平方米。靈隱寺地處杭州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面朝飛來峰。
靈隱寺開山祖師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南朝梁武帝賜田并擴建。五代吳越王錢镠,命請永明延壽大師重興開拓,并賜名靈隱新寺。宋寧宗嘉定年間,靈隱寺被譽為江南禪宗“五山”之一。清順治年間,禪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靈隱,籌資重建,僅建殿堂時間就前后歷十八年之久,其規模之宏偉躍居“東南之冠” 。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康熙帝南巡時,賜名 “云林禪寺”。
靈隱寺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寶殿、藥師殿、直指堂(法堂)、華嚴殿為中軸線,兩邊附以五百羅漢堂、濟公殿、聯燈閣、華嚴閣、大悲樓、方丈樓等建筑構成。因圖的布局所致,其景觀未繪圖中。
15、中華民族恥辱的“風波亭”慘案,“風波亭” 是南宋臨安城大理寺牢獄中的亭名,臨安大理寺是最高審判機關,原址在今杭州小車橋附近。是將“岳飛” 以“莫須有”之罪名,於農歷一一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142年1月27日)被殺害之處,宋高宗紹興十一年,即金熙宗皇統元年(歲次辛酉,十二月二十九日除夕前一天)。
回顧“莫須有”岳飛案的含義:在一般情節中與一般人解釋為“可能有吧”;在當年秦檜對韓世忠的原語是“其事莫須有”,但是,以上的解釋有違常理,語句的正確是“難道沒有嗎?”借語反問之話;為此,罪行雖無證,為何置“岳飛” 於死地...。
宋高宗不支持岳飛進行抗金而被除之的真正原因:1、岳飛的軍隊稱為“岳家軍”,并不稱為“宋家軍”更不稱為“趙家軍”,將軍隊稱為自己的姓氏,其已經是不爭的事實;2、岳飛公開介入“太子之爭”,因為高宗無子,岳飛支持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一支后代繼高宗位,而高宗則是趙光義一支的后代,觸碰是宋高宗的底線,也犯兵家大忌;3、岳飛不主動將軍隊國家化,此時軍隊“將謀兵勇”、“勢不可擋”會給中央收編帶來困難,即對集權統治者造成了威脅;4、岳飛主戰,卻不知南宋朝廷堪弱,而國力不堪重負;5、岳飛主戰,戰無勝算,國之不幸,又中奸臣集團的口舌。6、恰巧迎來“二圣”,“三圣”一起,誰上誰下的漩渦之中。
注:岳飛一心想“恢復中原,迎回二圣”,指的是“靖康之恥時 北宋宋徽宗太上皇趙佶和宋欽宗皇帝趙桓被金俘虜的二圣”。
16、南宋時期的雷峰塔,位于西湖風景區岸夕照山的雷峰上。雷峰塔為吳越國王錢俶因黃妃得子建,初名“皇妃塔”因地建于雷峰,也有稱之為“西關磚塔”,后人改稱“雷峰塔”。因繪制與布局所致,其雷峰塔未繪圖中。
17、南宋時期的保俶塔。保俶塔是一處建于五代十國時期的漢族古建筑。坐落在杭州市寶石山上,又名保叔塔、寶石塔、寶所塔、保所塔。據載始建于五代后周年間(948年—960年),原九級,為保佑吳越王錢弘俶北上京城歸來而建。北宋咸平年間(998年—1003年)重修時,改為七級。歷代曾多次修建,現在的實心塔是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按照古塔原樣修葺的。1997年更換朽壞塔剎重新修葺,此后,保俶塔一直保持完好至今。因繪制與布局所致,其保俶塔未繪圖中。
18、南宋時期的六和塔,六和塔始建於東晉太和三年,即公元368年,為江南應氏始祖應詹的兒子因紀念父親改葬錢塘赤水鄉而建。從太和三年(公元368年)江南應氏始祖創建六和塔以來,歷經北朝、隋、唐、五代等朝之兵擾(燹),屢建屢廢。直至北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僧人智元禪師為鎮江潮追效先賢,而重建此塔,取佛教“六和敬”之義,命名為六和塔。六和塔又名稱之為“六合塔”,又取"天地四方"之意。時至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又一次毀於兵事。此后、南宋紹興22年(公元1152年)再行建造。從此,歷經屢修與完善保護,日趨豪華莊麗,延至今日。
19、白塔,白塔位於錢塘江畔,始建于五代十國時期的吳越末期,與六和塔遙遙相望,是錢塘江的標志性建筑。依據,是1049年主政杭州的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曾寫有《過余杭白塔寺》詩:“登臨江上寺,遷客特依依。遠水欲無際,孤舟曾未歸。亂峰藏好處,幽鷺得閑飛。多少天真趣,遙心結翠微”。從白塔的形制判斷,也應該是吳越后期的建筑。
白塔的另一處文字,卻是出自一個無名氏。南宋時期,上八府的士民,順了錢塘江來,在白塔的口子上岸進入臨安城。一條由西往東的河,從白塔始,流經當年宋城墻,過水城門進城,北出古運河。如今,這千年的水流依然,名叫中河(原:鹽橋運河)。當年,白塔邊的埠岸整日人流不息,南來謀生的、趕考的、求官的、進香的摩肩接踵,買賣的、接客的、行醫的、耍戲的市聲沸鼎。商人看到了生計,賣起了杭州“地經”(導游圖);讀書人看出了偏安,想起了北地的淪陷,就有人留下遒勁黑字:“白塔橋邊賣地經,長亭短驛甚分明。如何只說臨安路,不數中原有幾程...”
20、錢塘江白塔寺,原白塔寺位於錢塘江畔。該寺應建於白塔與錢塘江畔之間,興建白塔寺於白塔之前期或同期。白塔寺的始末,從中國佛教文化規律,是先有寺后有塔,或者同步并建。此外,白塔寺的地勢是高於周圍的田園和其它建筑物。依據,是1049年主政杭州的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曾寫有《過余杭白塔寺》詩:“登臨江上寺,遷客特依依。遠水欲無際,孤舟曾未歸。亂峰藏好處,幽鷺得閑飛。多少天真趣,遙心結翠微”。
雖然,該寺的宏偉乃至基本情況無據可查,但是,從白塔寺和白塔之間的關系不難分析與判斷,論據:一、白塔寺在北宋或至南宋時期、起碼於北宋時期,在范仲淹的心中是錢塘江沿岸極為重要而具有代表性的寺院,有詩為憑;二、范仲淹當他詠《過余杭白塔寺》詩時字未提及“白塔”。於是,在當時年代的社會上或百姓的心中“僅有寺名聲”而“尚無著名塔”。 由此推斷,“白塔并非是歷史上所謂鎮壓邪魔的著名之塔,而僅是白塔寺附屬建筑之點綴物”。
歷史的慘痛,從此、白塔寺的蹤跡歷經長河所淹滅,豈不知毀於南宋之后的何年代,但從范仲淹的《過余杭白塔寺》詩中不難看出白塔寺的形象和環境;足矣讓后世“耐人尋味”。“不見古寺,只見詩跡” 嘆惜也...
21、朝天門歷史追溯,朝天門位於南宋臨安城,隋開皇九年,隋文帝楊堅平陳,罷郡置州,始有杭州之名,而此地也被命名為新城戌,五代吳越時唐末藩鎮割據,戰亂頻繁出於軍事和政治經濟上的需要,錢繆多次拓展和營建杭州城,并在隋城基礎上筑杭州羅城,周七十里共建十座城門,就將新城戌改建為朝天門,元代大德三年間(1299年),經重新修建,改朝天門為拱北樓,大書法家趙孟頷還為此提《上拱北樓》。明代后期,由參政徐本改名為鎮海樓。
明朝正德年間,因日本沒落武士和浪人侵略浙江沿海,威脅杭城,故於鎮海樓置大鐘一座,大小鼓九只,作為報警報時之用,明朝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因火災燒毀, 浙閩總督胡宗憲為防御倭寇侵攏重建鎮海樓,五年后建成,并請當時的大文學家徐文長撰寫《鎮海樓記》,勒古立碑于鼓樓。是一座體現明代漢族建筑風格的古建筑。鼓樓直至於文革時期被拆除。
杭州鼓樓重建於2001年,杭州市為創建“文化名城”,決定重建鼓樓,并列為杭州市2001年重點工程之一。 重建后的鼓樓單體占地 865平方米,建筑面積1046平方米,高19.47米,其中,城基內展覽廳260平方米,仿照明代鼓樓建筑形式,采用五開間,二重檐歇山頂風格,木斗拱裝飾。屋面仿古結構,黑色亞光琉璃瓦,古門窗。城墻為復制原城墻,墻體為清水墻。
22、南宋城隍廟、忠清廟在吳山上。還有昭濟廟,在候潮門外渾水閘西。吳越錢武肅王廟,在方家峪寶藏寺。平濟王廟,在錢江廣子灣。平波祠,在白塔嶺。嘉澤廟,在錢塘門外。水仙王廟,在西湖第三橋。五龍王廟,在涌金門外。龍井惠濟廟,在風篁嶺。南高峰龍王祠,在榮國寺后缽盂潭。玉泉龍王祠,在青芝塢凈空寺內。旌忠廟(三圣廟),在豐樂橋。因布局所致,其中有些寺廟未繪制於圖之中。
23、南宋臨安城太廟,太廟是南宋歷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宗廟,其始建於南宋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太廟遺址位於今的杭州市中山南路。南宋陸續修建的太廟、太社太稷壇,也沒有遵循傳統的“左祖右社”布局。整體參照宋代造園藝術,采用軸線對稱布置,東西向為主,南北向為輔,道路沿軸線四個方位貫通。太廟的整體結構,在《南宋皇城圖》中參照宋代造園藝術具有展現。
1995年9月,杭州市考古部門在建設工地發掘出南宋太廟東圍墻,太廟占地總面積1500平方米,東門址和大型建筑臺基。它的發掘出土被譽為1995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將現有6000平方米的綠地劃為四塊,上植龍柏造景“雙龍戲珠”和紅花木、金葉女貞的模紋圖形、寓意吉祥如意。整個綠化突出了簡潔、明快、端莊的特色。廣場中央聳立一塊按太廟遺址原樣仿制的南宋殘墻說明牌,正面刻有南宋皇城圖。廣場主入口區設有直徑14.56米的灰色花崗巖浮雕年輪圖,并在兩側輔設6只仿宋柱基,以突出南宋風韻,寓意年輪迂回和歷史變遷,展示南宋皇家宗廟的園林風格。
24、南宋五府,又稱五寺,由太常寺、宗正寺、大理寺、司農寺和太府寺組成,是南宋中央官署的組成部分。
南宋五府是獨立中央職能部門,與尚書六部在職級上基本平級,五府和六部沒有法定隸屬關系,但職權與六部多之重疊。六部主管政令,五府分別負責某一方面的具體事務,實際兩者之間存在分工和制約關系。
25、南宋臨安城內的伊斯蘭古清真寺——鳳凰寺(今杭州市中山中路與西湖大道交叉處),是中國伊斯蘭教四大清真寺之一。據北宋苑祖述在南宋初年所撰《杭俗遺風》曰:“回回堂在南大街文錦坊地方,系回回教民聚眾禮拜之所,故一名禮拜寺。其堂四方壁立,高五六仞(約7.9米),迎面彩畫,有回教寺匾額,中間圓門,上造雞籠頂”。該鳳凰寺的造形古樸與素雅。
26、南宋養馬院,其分別稱之為“御馬院”和“良馬院”。南宋飼養馬匹的場所之多,僅在臨安城養馬基地近有十處,其基本在臨安城郊外,最集中的在“嘉會門”附近一帶。該養馬場所劃分為有御馬院(御馬營)和良馬院(良馬營),在馬匹的成長或訓練過程中發伣,是高大體壯與烈性的馬匹定為良馬,經嚴格挑選的馬匹,如選中的是良馬品質即劃放至良馬院(良馬營)飼養,為預備軍隊專用,稱之為“軍馬”。如溫順的馬匹劃放至御馬院(御馬營),將是為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和外國使節等之用。此外,南宋有專馴馬的教駿營,教駿營是為馴馬和選馬之地。
27、南宋官窯是為宮廷專業制作瓷器的基地,在制作現場有官方大臣督查。在瓷器制造方面頗為復雜,其制造的步驟中有:1)、選礦,2)、取原料,3)、碾料,4)、制料泥、制釉漿,5)、造型、制模、成形,6)、干燥、抹坯,7)、裝窯、素燒、8)、上釉,9)、裝窯、釉燒,10)、出窯,11)、檢驗、進庫,12)、出庫、外運,其中還有運進燃柴的一項工序。南宋官窯是宋朝遷都臨安后,邵成章提舉在殿中省修內司按北宋舊制在鳳凰山下設立的,稱為內窯;后來又在郊壇建立新官窯。
28、南宋絲綢之都,臨安城在養蠶季節有眾多婦女養蠶和長年編制絲綢的器具繁榮場景,商鋪繁榮的綢緞貿易與熙熙攘攘的街道。
南宋臨安城是絲綢之鄉,絲綢是構成南宋服飾的原料基礎,服飾文化的發展和絲綢產品之間,它相互推動與促進了絲綢文化和服飾文化的和諧發展,亦給南宋時代的服飾文化增添光彩。
29、南宋臨安城雜技表演,臨安城民間人民生活富裕,娛樂活動種類也較多,其活動的場所分布於在御街上和多條支巷(弄)里常有上演雜技、演唱、賣花、耍猴、斗雞、武術格斗與表演等娛樂場景。由此,為凸顯和展現臨安城民間技藝的發展狀況,亦寫實都城百姓享受多樣文化與富裕生活景象。
30、南宋臨安城種類豐富的小食店、作坊和諸多茶坊與制茶現場。南宋,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73)原來的飲食習俗及飲食業,因為、臨安城的人數逐年猛增,原來的飲食結構已遠不能適應,由於都城人口結構的迅速變化,於是,南宋臨安城飲食業掀起一場革命與大為發展。北宋東京的京師等地北方人流寓他鄉,為謀生立業,也多從事飲食業。《東京夢華錄•序》,北宋時的東京“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飲食美學造詣深厚,烹飪技術精妙高超,所以東京人創辦的飲食店鋪很快主導了南宋臨安的飲食業。據《都城紀勝•食店》記載:"都城食店,諸多是舊京師人開張。同時,迎來全國從飲食業人在御街和幾條支巷(弄)從事品種繁多的各飲食店,而迎諸多茶坊與制茶現場,不愧是繁榮昌盛景象。
31、南宋臨安城的食鋪:臨安城分別有糕點、面點、饅頭、燒餅、湯圓、飲品、粥食、酒類等各種店鋪、作坊繁榮景象。
糕點,制作各式糕點:糖糕、花糕、蜜糕、糍糕、蜂糖糕、栗糕、麥糕、豆糕、小甑糕蒸、重陽糕十行等忙碌的風俗人情景象;
面點,制作各式面點:面條類有晻生軟羊面、桐皮面、鹽煎面、雞絲面、插肉面、三鮮面……;
饅頭,制作各式饅頭:饅頭類有羊肉饅頭、筍肉饅頭、魚肉饅頭、蟹肉饅頭、糖肉饅頭、裹蒸饅頭……;
燒餅,制作各式燒餅:燒餅類有千層餅、月餅、炙焦金花餅、乳餅、菜餅、胡餅、牡丹餅、芙蓉餅、熟肉餅、菊花餅、梅花餅、糖餅……;
湯圓,制作各式湯圓:糯米包裹上不同配料的糖餡煮熟甜點,發明于宋朝,南宋詞人姜白石有一首詩寫道:“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圓”。
飲品,制作各式飲品:據《武林舊事》也記錄肆擺賣的各種涼水:“甘豆湯、椰子酒、豆水兒、鹿梨漿、鹵梅水、姜蜜水、木瓜汁、茶水、沉香水、荔枝膏水、苦水、金橘團、雪泡縮脾飲、梅花酒、香薷飲、五苓大順散、紫蘇飲”。在《夢粱錄》也記載,茶肆“四時賣奇茶異湯,冬月添賣七寶擂茶、馓子、蔥茶,或賣鹽豉湯,暑天添賣雪泡梅花酒,或縮脾飲、暑藥之類” ……。
粥食,制作各式飲品:白果羊腎粥、阿膠白皮粥、山楂粥、補中益氣粥、補腎木耳腰花粥、甜漿粥、脊肉粥、番薯粥、胡蘿卜粥、熟地粥、棗仁龍眼粥、燕麥粥、酥蜜粥、綠豆粥、胡桃粥、紅豆粥、薏米紅豆粥、百合薏米綠豆粥、皮蛋瘦肉粥……;
酒類,制作各式酒:南宋皇帝的御用酒,薔薇露酒、流香酒、長春法酒;后妃家的酒名有:天醇酒、香泉酒、瑤池酒、瓊酥酒、瀛玉酒等。親王家及駙馬家的酒名有:蘭芷酒、瓊腴酒、金波酒、玉瀝酒、清醇酒等。京城有名的酒店稱為正店,和樂樓---瓊漿酒;忻樂樓---仙醪酒;豐樂樓---眉壽酒;遇仙樓---玉液酒;會仙樓---玉醑酒;時樓---碧光酒;高陽店---清風酒、玉髓酒、流霞酒等……。
32、南宋臨安城酒樓繁榮,據《武林舊事》卷六記載,南宋臨安城酒樓中分別有官營和私營兩項組成:官營有“和樂樓”等十一座官營酒樓,其酒樓常被稱之為:酒庫;私營有“熙春樓”等十八家酒樓,其私營酒樓之有名也。
吳自牧《夢粱錄》卷二十亦記有這方面情況:自景定以來,諸酒庫設法賣酒。這些酒店的裝飾招牌有著宋代酒店外觀、不僅在街道上以樓高層多令人注目,而且在門前用木枋扎彩樓,加各種裝飾,施朱綠彩畫,稱為“歡門”。大門兩旁豎紅色柵欄,立店名牌,還有的掛著金紅紗梔子燈,即一種形式如梔子花的燈。內部以名人字畫為裝飾,門前擺放四時花卉,裝修非常漂亮。 酒店都會懸掛酒簾,又稱之為酒旗,上書寫有斗大的一個“酒”字,用竹竿高挑在門前。酒旗也有很多種類。
著作:如《水滸傳》中的潯陽樓,高挑的是一面“潯陽江正庫”的大旗,同時朱紅的華表上還有一副對聯,寫的是“世間無比酒,天下有名樓”。即使是快活林這樣的三等酒店,大旗上高挑的也是“河陽風月”,還有一副酒聯,大書在銷金旗上,為“醉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頗有一些豪氣。有趣的是,有些鄉村酒店為了標明記認,高懸一個草帚兒。
南宋臨安城酒店業的繁榮只是都市發達經濟與文明社會的一個方面,與其類似發達多有種。更有象征意義的是,臨安城內以樓字命名的有十五座大酒樓。以坊、巷、街命名的歌館達十座之多,其酒樓和歌館均繁榮。
33、南宋臨安城酒坊,釀酒臨安城盛行之一,而釀酒豐富多彩,據《武林舊事》卷6《諸色酒名》,僅南宋中葉就有流香酒、銀光酒、雪醅酒,龜峰酒、薔薇露、瓊花露、思堂春、蓬萊春、秦淮春、浮玉春、豐和春、皇都春、有美堂、中和堂、清白堂、元勛堂、珍珠泉、瀟灑泉、齊云清露、北府兵廚、第一江山、藍橋風月等等牌子,還都是在全國叫得響的名酒,由此,尚不著名的酒未含其單之列。
南宋釀酒和飲酒以黃酒居多,亦是臨安城酒類之最。釀酒工藝,釀酒的基本過程有谷物。釀酒工序有:(1)、谷曬干;(2)、搓米(碓臼:碓窩和碓錐兩部分組成); (3)、過篩(糠與米分離);(4)、清洗(洗米);(5)、過籠(蒸熟);(6)、熟飯加酒曲與加水(熟飯參比例加優質水,亦在釀酒時必須參比例加“酒曲”為酒引子);(7)、發酵;(8)、過濾(酒液與酒糟分離);(9)、酒液;(10)、貯酒。
上述的釀酒過程是基本工藝,於是,在《南宋皇城圖》畫面上有釀酒坊,位於朝天門外與鹽橋運河岸的一處“酒坊”。由此,自“谷物”從鹽橋運河以船舶運進碼頭,船靠岸之后缷谷物,然后以挑擔到酒坊。最后,經酒坊釀為酒液至貯酒。此后、從貯酒缸的酒液裝至車上運出的每一道工序均有呈現。
34、南宋臨安城內有鹽橋運河、茅山河等眾多河渠代表城市布局。南宋,臨安城內河渠眾多,有鹽橋運河(也稱大河,即今天的中河)、茅山河、市河、清湖河等,除了御街外,還有四條大的橫街,橫街之間,是東西向的小巷,共同構成了縱街橫巷,水陸并行的街網布局,是中國自宋代以來形成的長方形“縱街橫巷式”城市布局的典型代表。
茅山河被填塞的經歷,南宋在臨安定都后,北人南遷,商賈云集,杭城出現極度的繁榮,茅山河也最為繁盛的時期,河上舟楫往來更加頻繁,周圍買賣興旺。至南宋淳熙初,孝宗趙奮登基,為壽皇趙構筑德壽宮,廢茅山河、東河南端為宮基?!秹袅讳洝酚?ldquo;舊德壽宮之東,今崇陽宮,有茅山河,因廣拓宮基填塞”等語。紹興三十一年八月(公元1161),此時,宋高宗的御醫王繼先在昌樂坊(即蒲橋東)一帶,侵占民居數百家地,興建規模宏麗的第宅,時人稱為“快樂仙宮”。由此填塞蒲橋附近一段茅山河。以后沿河富戶也侵占建屋,居民亦傾倒垃圾廢土,以致全線淤塞。
35、南宋臨安城內的鹽橋運河上有大小不一的橋梁118座,其橋梁的造型無一雷同。當時,臨安城內各造型橋梁共達559座。
釋注:南宋臨安城事時分別橋梁記,據《乾道臨安志》記載,73座。歷時八十三年之后,據《淳祐臨安志》記載,203座。再時隔一十六年后,據《咸淳臨安志》記載,559座。在其諸多橋梁中,因繪制與布局所致,其有部分橋梁未繪圖中。
36、南宋游船、旱船:南宋皇宮內小西湖和皇宮外西湖常有游船、旱船等娛樂活動,而盛行。
游船,皇宮內外每逢節日或舉行活動的喜慶時,南宋是游船鼎盛時代,船的制造由簡樸逐漸趨向炫麗。臨安城自船的使用從運載船向單純的游船發展,在形式上起了很大的變化。當時南宋朝廷偏安一方之后,於是、西湖泛舟之風盛極一時。據《夢梁錄》記載,當時湖中大小游船遠超百舫,其中有大的約長二十余丈、或容百人,有的約長十余丈、容載二三十人,上述船舫中,大都是制作精巧,雕欄畫拱,行如平地。其名甚多,如”百花”、“十棉船”、“七寶”、“金獅子”、“何船”、“劣馬兒”、“羅船”等。其船的造形和槳帆使用情況,可分以下幾類:大型游船、樓船、檻船、車船、采蓮船、瓜皮船等。
旱船,旱船表演人員一般一船兩人,男女各一,六條旱船以上組成表演隊時,前面一人撐旗作航標,以指示全隊舞蹈動作的整齊。旱船隊一般有九條旱船組成豪華的彩色方陣,每條旱船可以裝飾各異,色彩鮮艷,越有特色和鄉土氣息會贏得贊賞。
37、南宋的錢塘江上航海帆船,鹽橋運河上的貨船、游船與北至古運河等船舶相接來往頻繁。其南通錢塘江,鹽橋運河兩岸布滿碼頭、貨棧,榻房、店鋪,作坊等形成了與古運河、臨安城內河與錢塘江之間相通之勢,由此、形成來自各地的游客,貨物運輸十分繁忙,構成了商客和貿易貨源充足的繁榮景象。
南宋航海事跡,南宋時期,古代造船技術的三大發明——船尾舵、水密艙、尖底造型及龍骨結構,雖在北宋之前就已出現,但直到南宋時才大量運用到遠洋船舶中。南宋,一艘大海船可載千人,最多有12帆,載貨數百噸,比北宋的船要大好幾倍?!稁X外代答》記載,南海航行的海船,舵長數丈,一船載幾百人,積一年糧食,還能在船上養豬釀酒。這種巨型海船在當時的世界上遙遙領先,后世的“鄭和寶船”亦是繼承和發揚了南宋造船的優點。
在航海技術方面,南宋也有很大的進步。沈括發現地磁偏角后,水浮磁針得以應用到船舶導航中。進入南宋以后,船工們將水浮磁針與帶有方位標志的部件組合成一件完整的儀器,即后來所稱的“羅盤”,開創了世界航海技術的新紀元。此后,羅盤隨著商船隊傳入阿拉伯地區及歐洲國家,有力的推動了西方航海。所以馬克思曾說:“指南針是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
此外,南宋人還熟練地掌握了海洋季風的規律,充分利用它來保障航行。冬季,西北季風強盛,海船便可沿“絲路”南下;夏天,東南季風強盛,則由南洋歸來。南宋的航海者總結了大量預測天氣的經驗,并在此基礎上設計出了能夠根據風向和風力大小進行升降旋轉調節的平式梯形斜帆和“之”字形的調帆方法,保證海船在各種風向下都能順利前進。南宋深水測量技術也相當成熟,可以用“下鉤測深”、“以繩結鐵”等法,測量水深七十丈以上,以確定船舶所在水域能否下錨停泊。
南宋如沒有水運科技的推動,“東方海上馬車夫”的壯麗奇觀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劃時代的水運科技使南宋商船成為那個時代的海上奇跡,不論哪國商人都以乘坐“中國大舶”為最佳選擇,中國船以其美麗與磅礴征服了世界。憑借著舉世無雙的船隊,南宋迎來了大航海的黃金時代,環中國海、西太平洋與印度洋滿是中國船隊如云的帆影。
38、該圖上展現場景之一:南宋皇后匯集后宮前去錢塘江觀大潮,宋高宗以自己的“六駕馬車” 和口諭“領侍衛內大臣”等侍衛護送皇后攜嬪妃、才人、宮女、太監等出宮郊游至“六和塔”觀大潮的盛大活動場景。
南宋錢塘江“六和塔”逢年中秋之季大潮盛景。南宋臨安城(今杭州)錢塘江,在古代,中華民族除中秋拜月賞月之外,中秋觀潮可謂是一大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為盛行。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南宋年間的觀潮在錢塘江上六和塔一帶居多之勝景,其潮水的由來,“起始之時,微見遠處如白帶一條迤邐而來,頃刻波濤洶涌,水勢高有數丈,滿江沸騰,真乃大觀也”。 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除了在太陽、月亮、地球都在一條直線上,海水受到引力最大漲潮原因外,還有其獨特的原因——杭州灣和錢塘江的地形影響。錢塘江入??诔世刃危诖蠖硇 3逼鸬臅r候海水從寬達一百公里的江口涌入,當溯江上到達“六和塔”地帶的兩岸逐漸收窄,其涌潮時江潮卻以每秒十幾米的流速向前推進。由于兩岸逐漸收窄,灣內江水迅速提高出現涌潮。而此時錢塘江流出的河水因受潮水阻擋難于外泄,反而提高了灣內的水位,加強了潮勢。加上杭州灣海面一帶夏秋季節常刮東南風,風向與潮水方向大體一致這也助長了潮水的聲勢。潮頭便形如立墻,勢若沖天,舉世聞名的觀潮勝景便由此形成。
39、南宋戰船、戰艦“日行千里”。在中國古代為作戰目的制造或改裝的武裝船舶。一般可分為大、中、小3種類型。大型的是主力戰船,稱為“艦”或“樓船”,有2層、3層、4層,甚至4層以上甲板的。其中車船是中國古人發明創造之一,車船是一種戰艦,它有兩個木輪槳,每側一個,一輪叫一車,以人力用腳踩踏,帶動輪槳轉動,使船行駛,前進速度很快。
樓船的船型,船體很大,長36丈,可容戰士千余人。用轉輪22到24組,不過這種大型車船只適用于廣闊水面,并不普遍。主要使用的還是八、九車以下的中小型車船。如大型樓船的甲板上有三層建筑,每一層的周圍都設置半人高的防護墻。第一層的四周又用木板圍成"戰格",防護墻與戰格上都開有若干箭孔、矛穴,既能遠攻,又可近防。甲板建筑的四周還有較大的空間和信道,便于士兵往來,甚至可以行車、騎馬。
南宋時期輪槳增多,有4輪、6輪、8輪、20輪、24輪以至32輪之多。李綱說,荊湖南、北路一帶的車船“其大有至三、四十車者”,每車有兩個輪,“鼓蹈雙輪勢似飛”,“施于大江重湖,以破長風巨浪,乃其所宜”。 南宋后期,戰船各種造型的有1600艘之多,而居多戰船上備有火藥桶,投中敵舟能使全舟盡焚。戰船上也有使用二級火箭“火龍出水”等火器作戰。
40、南宋戰車,南宋在宋孝宗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的抗金備戰中,魏勝分別創制出拋射火球的炮車幾十輛、 “如意戰車”各安幾十支大槍的幾百輛,以及安有床子弩的弩車。該戰車的車前安有獸面木牌,旁側有氈幕遮擋,可蔽士兵五十人,每車用兩人推進。行軍時,上載輜重器甲,駐營時,掛搭如城壘,敵不能近;列陣時,“如意戰車”列在陣前,弩車作陣門,可射出如鑿的大矢,一矢能射幾人,炮車在陣中,拋射火球、石彈,可遠及兩百步;作戰時,三種車上的兵器配合使用。魏勝創制的炮車、如意戰車和弩車,因技術先進而戰勢中獲勝,受到了朝廷的重視,曾下令各軍仿造使用。
41、南宋軍事裝備,巢車、壕橋車、云梯、彈炮車、揚塵車、僨辒車、床弩、弓箭、溜筒(肩扛)。
巢車,巢車在《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中關于巢車的記載如下:“巢車其制,以八輪車當中建髙竿,竿酋施轆轤,以繩挽板屋上竿首。其屋方四尺、高五尺,以生牛皮裹之,以御矢石。竿之高下以城為準,使人藏屋中,下窺城中事。遠望如鳥巢,故謂之巢車也”。
壕橋車,壕橋車分別有折疊橋、濠橋, 壕橋車由橋面及其下安裝四輪, 使用時由士兵推入城壕, 將橋面架在城壕之兩岸上,橋的長短視壕之寬度而定,若城壕較寬,使用折疊式壕橋,平時將橋面折放車上,需要時將其張開使用。
云梯,宋代的云梯發展到高峰,梯的底座以生牛皮包裹的車,推梯的人在里面,將主梯設計為兩段,以折疊式結構,中間以轉軸連接,其需要時將梯推靠近高墻,然后上翻折疊部分即可登越城頭。
彈炮車,在《武經總要》記錄一共有十幾種樣式炮,其中有七梢炮、五梢炮、雙梢炮、單梢炮、旋風炮、柱腹炮、虎蹲炮、合炮、車行炮、行炮車、臥車炮等。還有輕便只需兩位士兵操作的“手炮”,毎次射發彈半斤重,上述列舉的各式炮中,如七梢、五梢、雙梢、單梢等,其結構基本相同,均是由四根腳柱與方形架上裝炮梢,炮架按輕重彶別劃分,七梢炮最重,將九十至一百斤重的石彈向前拋擲五十步之遠,該拽索一百二十五根,需用二位士兵定炮,二百五十位士兵拽索。野戰輕便操作單梢炮,四位士兵拽索,一士兵定炮,將二斤重的石彈拋擲五十步之遠。上述有十幾種樣式炮,不作一一列舉。
揚塵車,在《武經總要》卷十中有記載,一種專以用來揚播煙塵的揚塵車。揚塵車約行煙,置三二十具,如飛梯、板屋之類或即以飛梯板厘移用之亦通。其車與煙同縱,待煙氣盛,即推車逼城,揚其塵灰,使用石灰為佳。守城士兵不能存立,必回避、聚向一邊,則破城士兵即可攻之。
僨辒車,其車與尖頭木驢車在構造上稍有區別,車身的橫截面如同“人字”形木屋,屋脊用長15尺的大木制成,兩側頂蓋外蒙上生牛皮,從屋脊向下張開,架在用巨木制成的大型長方形木框上,框下安六輪,身高8尺。其作用與尖頭木驢車相同。
木幔車是在一個大型長方木框的中央,豎立一根粗長的大圓柱,柱上安桔槔,即利用杠桿原理制成的吊桿,頭部張一塊用板制成的木屏牌,外裹生牛皮,尾部用繩挽系於車框上。使用時,士兵推車前進,并不斷用桔槔調整木屏的位置,抵御守城士兵射來的矢石,攻城士兵在其遮擋下進行攻城作戰。
床弩,在《武經總要》記載的新形合制弓使用的床弩有八種,采取依弩的強弱或射程分為兩類。一類是雙弓床子弩,弩床上裝有兩張弓,其分別置於粗大的弩臂前端與后部,發射時、先采用一條兩端帶鉤的粗大堅實的繩索,一端鉤住弩弦,另一端鉤住絞車的軸,此時、需五至七位或十余位士兵合力轉動絞車,將弩弦張開,由裝箭專管的弩手將弩箭安好,扣在機牙上,瞄準目標;每當放射時,由專管的弩手高舉重錘猛擊板機,即巨弩箭飛向目標。此類箭粗大,箭鏃扁鑿形,所以、稱之為 “鑿子箭”, 它的射程約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五步之遠。
二類稱之為三弓床子弩,它比第一類更強大,射程超出一倍。神臂弓也是弩一種類,它的制造方法以桑木為身,檀為秢、鐵為蹬子槍頭,麻繩扎絲為弦,銅為馬面牙發。上述床弩的種類繁多和使用方法也稍有不同,為其不作一一列舉。
弓箭,在北宋時期有關箭一類,《武經》中有記載的鋼箭、鐵骨麗錐箭、木撲頭箭、三停箭、飛羽箭等。南宋時將箭類依然發揮使用,其均是適合用於單兵,每當一士兵的力量便可發射,也便于行軍野戰,它在前線戰場的隊伍中配備量是最大兵器。
溜筒(肩扛),溜筒發射時,射手將已縛火藥筒的釘篷火前放置于溜筒上,點著從發射火藥筒口通出的火藥線,其將發射火藥引燃,借助火藥的反推力,使火箭按(溜筒)所對敵船的方向射出,當釘篷火箭扎刺在敵船的帆篷上時,發射火藥筒中的藥線恰好將毒性火藥中的藥線點著,毒性火焰隨之噴出,焚燒船上的桅帆篷索。因火焰有毒致無法補救,只得任其焚燒毀之。
42、南宋兵器,此圖面上有展現,在正準備出征的隊伍中分別攜帶大量各種兵器,如:“中國古代稱之為十八般武藝,指使用十八般兵器”。其十八般武器是:矛、錘、弓、弩、銃、鞭、锏、劍、鏈、撾、斧、鉞、戈、戟、牌、棒、槍、扒。時至宋代,據《宋史•趙贊傳》:「世宗移兵趨濠,以牛革蒙大盾攻城」。木盾:《宋史•曹利用傳》:「利用至嶺外,遇賊武仙縣,賊持健標,蒙采盾,衣甲堅利,鋒鏑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長刀破盾」。盾之威力:《宋史•宗越傳》:「家貧無以馬,常刀盾步出,單身挺戰,眾莫能當」。在《武經總要》記載。 先說短兵器。宋代的短兵器形式復雜,但主要還是刀劍。刀形狀簡易,頗為笨重?!段浣浛傄妨信e“刀八色”:“刀之小別,有筆刀軍中常用。其間健斗者,競為異制以自表,故道有太平、定我、朝天、開陣劃陣、偏刀、車刀、匕首之名。掉則有兩刃山字之制,要皆小異,故不悉錄。”也就是掉刀、屈刀、歡耳刀、掩月刀、 戟刀、眉尖刀、鳳嘴刀、筆刀。但民間還有樸刀這一常見兵器。這里大概說說樸刀。在《武經總要》中是不見樸刀的。估計是民間武器,不怎么入大雅之堂。但在民間,樸刀的用處非常廣。撲刀是能兵農并用的, 所以朝廷幾次申訴不能私造使用可對它根本不可能完全禁斷。樸刀是短刀頭、長刀把的,刀身無鞘,長刀把可以從刀頭取下, 作桿棒用,安上短把就是用于“刀耕火種”的“畬刀”,是為農具;如果安上了長把才是“樸刀”。劍的形式也較為單一,多為唐式,而且正式戰場上劍的作用已經微乎其微了。在刀劍之外,就是所謂的“雜兵”如蒺藜(又名骨朵,蒜頭),鐵鞭,鐵锏,斧頭,烈鉆,火鉤等等。其中在鐵蒺藜骨朵就是一根棒的頂部裝一個圓球形的錘頭,錘頭呈多瓣球狀的叫“蒜頭”;制成帶刺的蒺藜形狀的叫“蒺藜”。鐵蒺藜骨朵是羌戎兵器,漢朝時開始用于中原軍隊。鐵鞭,鐵锏和斧頭皆是唐代遺制,許多演義書籍也有些記載。另外,烈鉆總長一尺五寸,寬八寸,柄長三尺,有拐?;疸^和鉤鐮槍類似,只是將槍頭換做雙鉤刀。上述在十八般兵器中使用各有發揮之長,不盡一一闡述。
43、南宋的皇家轎、馬車,官轎、馬車,普通百姓娶親轎子、馬車。宋代皇親國戚出行時坐轎或乘馬車,達官貴人和百姓人們出行的交通工具也類似,但在等級上有嚴格的區分。百姓人們出行,也有乘牛車或驢車,出門乘轎也很普遍。
古代的轎子,大致有兩種形制或類型,一種是不上帷子的涼轎,也叫亮轎或顯轎,另一種是上帷子的暖轎,又稱暗轎。南宋時期,轎子的使用進一步推廣。《宋史•輿服志》中記載:“中興東征西伐,以道路阻險,詔許百官乘轎……”。在不同的等級或官品,其轎子的形制類型、帷子的用料顏色等方面都有嚴格的區分。如至明清時期的一般官吏,得用藍呢或綠呢作轎帷,所以有“藍呢官轎”、“綠呢官轎”之稱。另外,轎子按其用途的不同,也有種種不同的名字:皇室王公所用的,稱為輿轎;達官貴人所乘的,叫作官轎;人們娶親所用的那種裝飾華麗的轎子,則稱為花轎。抬轎子的人數也不同,一般二至八人,民間的普通百姓出行時抬轎為二人,官員所乘的轎子,有四人抬和八人抬之分。在清朝規定中記載,凡是三品以上的京官,在京城乘“四人抬”,出京城乘“八人抬”;外省督撫乘“八人抬”,督撫部屬乘“四人抬”;三品以上的欽差大臣,乘“八人抬”等。至于皇親國戚出行所乘的轎子,則有多到10多人乃至30多人抬的。此外,轎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規定,處處顯示著封建社會里森嚴的等級區分。如皇帝、皇后或皇親國戚和達官貴人出行時乘坐馬車的等級也都有嚴格制度。
44、南宋將領的鐵甲和戰馬的馬具裝。南宋初年,馬上重騎兵,全裝共四十五斤至五十斤止,每副用甲葉一千八百二十五片。在盔甲的制造技術方面利用了冷鍛技術,使得鎧甲經久耐用,更為堅固?!端问贰肪硪痪牌摺侗臼弧份d,一領鐵甲的重量是45至50斤(約26.86—29.84公斤)。一匹戰馬馱載的人甲和馬具裝的合重量至少有60—80公斤,最重者可達130公斤。如馬具大全裝:馬頭的面簾,頸部的雞項,馬身上的甲身,胸前的蕩胸,馬屁股的搭后連成一片,密不透風,一點都不比西方重甲騎兵遜色。小全裝:包括甲身,搭尾、了項,雞項、面子、秋?(左鐵右或)六個部分。重鎧增加了戰馬的負擔,使其難以持久戰斗,只有高大健壯而又穩重的馬匹才能充當甲騎具裝的坐騎,即使是這樣的高頭大馬也只能以小跑、慢跑沖鋒。
45、南宋去除坊市舊規,發展城市經濟,也是南宋臨安城最具特色的市井基礎文化發展。臨安城徹底去除坊市分割舊制,呈現店鋪通布、大街小巷日夜營業繁榮景象。南宋為重視城市公共建設及保持良好生態,除“加固錢塘江堤閘,防止潮患;整治與保證城內河道、陸路暢通”之外,還需疏浚西湖,美化景觀。據《武林舊事》記載,僅南山路從豐樂樓南開始,經暗門、錢湖門外,至赤山煙霞石屋止,享有游覽景觀169處。而且、南宋發展錢塘江海運;北貫京杭古運河水域通道的鹽橋河(今中河),流通昌盛而往來各地的游船、商船、碼頭、貨棧。其發輝錢塘江和北有古運河之優勢,拓展江河水運文化而保交通便利。
46、南宋農民耕地的犁、鋤、鏟等各式農耕工具。犁:犁是耕地的農具:犁杖,犁鏵,犁頭,木犁。 用犁耕地:犁地,所稱之為犁。鋤 : 鋤是刨地及除草的工具:鋤頭,鐵鋤。 刨土及除草:鋤草,鋤耘,鋤地。鏟:鏟是務農的工具:鏟地,鏟草。 除草及揭土:鏟頭,木棒。亦稱之為鐵鏟。
南宋曾之謹撰《農器譜》三卷、續二卷,記述耒耜、耨博、車戽、蓑笠、輊刈、築簣、杵臼、斗斛、釜甑、倉庾等十項農具和有關器物。
47、南宋水車和農用灌溉水車。中國歷史上為農田灌溉,以木制的汲水裝置——龍骨水車。南宋陸游《春晚即景》:“龍骨車鳴水入塘,雨來猶可望豐穰”。這種水車主要由木鏈、水、刮板等組成,節節木鏈似根根龍骨,因此得名龍骨水車。龍骨水車是立式,水車的傳動裝置有平輪和立輪兩種以轉換動力方向,其基本為腳車、腳踩的翻車。還有一種稱為水車:至于高地或是離灌溉渠道及水源較遠之地,顯然是無法顧及,發明一種能引水灌溉的農具─水車。該水車制造是按需要和憑借現場條件確定水車輪的大小。 南宋張孝祥〈題能仁院壁詩〉中大贊其曰:“轉此大法輪,救汝旱歲苦。”可見此水車對農事幫助之大。
48、南宋臨安城的城池毀於元朝,南宋王朝被更替之后,南宋皇宮先遭火焚,后被改為佛寺。元朝為示一統天下,禁止修筑城墻,於是,臨安城墻與城門被逐漸夷為平地。至元末,張士誠割據兩浙,以杭州為據點,改筑杭城,將原南宋皇宮所在地的舊址截於城外,即廢掉四座旱城門,新建起現在的鳳山門。然后,并更換城門一些名字,從而奠定明清杭州城的基本格局。辛亥革命后,杭州的城門相繼被拆除,獨留鳳山水門。
回顧歷史,在神圣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王朝被更替的歷史怪圈;中國每當一代王朝更替時給民族的發展和百姓生活帶來滅頂之災。在亂世之中,如造成的失親之痛,科技主體瓦解,物資流失,基礎毀滅之厄運。
49、南宋臨安城的城墻材料。南宋時期,臨安城的城墻材料:為了尋找南宋時期臨安城原城墻材料的“蛛絲馬跡”,在已收集大量的文獻中事關城墻材料“無一列舉”,曾僅有湖南株洲“茶陵南宋古城”宋代石頭城。為此,於2001年5月本人在“萬松嶺書院”與兩位老人相遇,而暢談南宋臨安城原城墻材料一事,此后經引見與拜訪過自少年至晚年長居住杭州的七、八位老先生,向他們請教與詢問他們早年所知情況。他們口述:於1989年,他們在鳳凰山小學(現為上城區少年軍??傂#﹥劝l現磚砌的城墻、道路以及大型夯土臺基,經大家分析與推測,該是南宋皇城的南大門麗正門,而發現墻心是夯土,外砌的是青磚(約長x寬x厚:0.80mx0.60mx0.15m);后來,其青磚有蕭山來幾人開著幾輛拖拉機而自稱運去做磨刀石之用。
事后,至2014年04月09日,早上7:30分在原杭州卷煙廠對面,隔著中河,有一條窄小的南興加兒巷,在巷子地面以下約1.5米處,挖土機清溝,為鋪設污水管的挖土機時發現老城墻,隨即清出一個高約60厘米、寬約1.3米的是層疊剖面的青磚,考究的青磚疊得整整齊齊。每塊磚大約4厘米厚、16.5厘米寬、二三十厘米長。南宋古城墻的材質是“青磚”已確定,但青磚的規格有待新發現與研究。
50、南宋臨安城的城內河岸砌筑或臺階材料。南宋時期,臨安城的城內河岸砌筑或臺階材料:在大量的文獻史料中“尚無記載”。為此、於2003年9月也經介紹與拜訪過自少年至晚年長居住杭州的多位老人,為此、他們說:--1998年期間先后為中河路上建高架橋的施工隊深挖地基時發現木樁和石板條,其原於南宋鹽橋運河(今杭州市區中河)的河岸,今即中河路旁。當時,經挖基人員和杭州老人們分析,其離地面至據深度推算:是南宋“鹽橋運河”的河岸砌筑遺留材料。
51、南宋臨安城內教育和學校規模。南宋教育體制完備,其教育的官學、私學皆發達。以太學、地方州學、縣學為代表官學的書院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子監是宋代中央官學的機關,也是唯一的中央官辦最高學府,建炎三年(1129),國子監并入尚書省禮部,直至紹興三年(1133)六月復設“行在國子監”, 當時“監生” 只有三十六人。至紹興十二年(1142)十二月,詔太學生以三百人為額;次年,利用岳飛舊宅擴建國子監太學,時稱“紹興太學”。紹興十六年(1146)生員增至一千多名,至南宋之后期生員增至二千多名,《夢梁錄》卷一二《學?!酚涊d太學“規模宏闊,舍宇壯麗。”
52、南宋臨安城武士習武、比賽的精彩場景。南宋時期,中國歷史上為武科采取一系列措施:一是開放武科、鼓勵民間習武。歷經唐宋明清四朝,從開設武科始終的一千二百多年中,共出過二百八十一個武狀元,至南宋與遼、金對峙一百五十年,為維持偏安局面,不得不全面開放武禁并不斷加強軍民武裝訓練以圖恢復失地統一國土。南宋僅一百五十二年就有二十六位。二是大力興辦武學,與太學享受相等待遇,三年一期,從中擇取正、副將領軍事管干。三是經常性舉辦軍事訓練,武術比賽等活動,臨安城內每年舉辦“南高峰露臺爭交,擇諸道郡膂力高強天下無敵者”給予厚賞并“補軍佐之職”。這一時期打擂比賽逐漸規范化,形成一整套規則,稱“社條”,也出現了一大批正規裁判,稱“部署”。
南宋武學博士是北宋元豐官制改革后,改武學教授為武學博士。南宋紹興十六年(1146)沿用不變。他的主要職責,是掌以兵法七書與弓馬技藝訓練等事。其官為從八品。北宋時兩員,其多以文官臣擔任;南宋初期一員,后增為兩員,分別由文官、武官各一員擔任。自從《宋史》列傳中擔任過武學博士的有魏了翁、王應麟、李性傳等多人。
53、南宋八卦田歷史由來,據《西湖游覽志》記載:“南山勝跡中有宋藉田,在天龍寺下,中阜規圓,環以溝塍,作八卦狀,俗稱九宮八卦田,至今不紊”。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正月,宋高宗趙構為表示對農事的尊重和對豐收的祈禱,采納了禮部官員的提議,開辟籍田于國都南郊,即目前的八卦田遺址處,在每年春耕開犁時,皇親率文武百官到此行“籍禮”,執犁三推一撥,以祭先農。
54、南宋臨安城郊外的著名古墓。南宋臨安城的郊外歷史上安葬有歷代英杰,如武翼大夫、劉光世、梁弄等古墓。還有如漢墓,六朝墓,唐墓,宋墓等歷代古墓,其古墓歷史之久又缺乏記載,有些需要新發現與研究。古墓,因繪制與布局所致,其歷代古墓未繪圖中。
55、南宋臨安城有西湖、孤山。在西湖岸上有大佛寺等多座寺廟。最為秀麗景觀是孤山,孤山是碧波蕩漾景觀所環繞。在孤山上有孤山寺、四圣延祥觀、西太乙宮、太一宮、圣觀等。其中,孤山與岸連接中有蘇堤,蘇堤上有多座橋,諸橋中在歷史上頗具著名的分別是有“斷橋”和“涵碧橋”。此外,西湖四周岸上園林景觀集聚,其園林景觀融入自然景觀,由《南宋皇城圖》均納入其中,不愧堪稱“美不勝收”。
56、白堤和蘇堤的真實來歷:凡到過杭州西湖者,大約極少有人是不曾徒步走過“白堤”“蘇堤”這兩條著名長堤的;凡徒步走過這兩條長堤者,大約極少有人不知道它們的得名之由是:分別由唐宋兩朝著名詩人白居易和蘇東坡在擔任杭州地方長官時主持修筑的。 其實,細究兩堤來歷,上述知識并不準確。
位于西湖北邊,東起“斷橋殘雪”,經“錦帶橋”,西至“平湖秋月”,這一條連接杭州市區跟西湖風景區的著名堤岸,通常被稱為“白堤”。人們都說,這是因為,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在擔任杭州刺史期間,主持修筑了這一條堤岸。其實,這個說法是不符合事實的。白居易在做杭州刺史期間,的確曾經主持修筑過一條堤岸,但不是這一條。它位于舊錢塘門外的石涵橋附近,曾經被稱為“白公堤”。但是,那一條堤岸由于城市地理的變遷,今天已經無跡可尋了?,F在這一條“白堤”,并非“白公堤”的簡稱,而是“白沙堤”的縮略。“白沙堤”是唐朝時的名字,同時它還被叫做“沙堤”;到了宋代,又有“孤山路”、“十錦塘”等名稱。“白沙堤”雖然也修筑于唐代,當初是為了儲蓄湖水用于農業灌溉,但是時間顯然早于白居易擔任杭州刺史。從白居易一首詩《錢唐湖春游》(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看,他在杭州西湖的活動,主要范圍似乎是孤山以西,今天曲院風荷一帶。白沙堤并非如今天這般游人如織,而是相對比較荒涼的地方。不然,白居易也無法在那里騎馬馳騁??傊?,“白堤”的修筑,跟白居易其實沒有什么關系。
相比之下,位于西湖西側、南北貫穿西湖的蘇堤,為蘇軾所建筑,則于史有證?!对贰酚涊d,元祐五年(1090)蘇東坡任杭州刺史時,曾疏浚西湖,并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筑起一條南北走向的堤岸。蘇東坡主持修筑的堤岸,大約是日后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棲霞嶺下這一條堤岸的雛形。雖說是雛形,但是,構成這一條堤岸最著名的六條橋,即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都已經有了。據說,這些名字都出自蘇東坡的錦心繡口。蘇東坡本人的詩歌中,有關于修筑這條堤岸的清楚記載:“我來錢塘拓湖綠,大堤士女爭昌豐。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軾在潁州》)南宋開始,蘇東坡主持修建的這一條堤岸,已經成為西湖十景之首,名曰“蘇堤春曉”。不過,可以肯定,今天游人所見的蘇堤,早已不復蘇東坡修筑的原樣,一定經過了無數次的增補修葺,整飭路面,植樹造林。比如,在里西湖修筑了“楊公堤”的明代弘治年間杭州知州楊孟瑛,就曾經將部分疏浚西湖的淤泥用于補益“蘇堤”。也就是說,今日“蘇堤”之美,并非成就于蘇東坡一人之手。
可見,西湖的兩條名堤,得名之由,一條是移花接木,一條則是以偏概全。此外,析西湖“斷橋”之舊事:斷橋位于杭州市西湖的老蘇堤(今白堤)的東端,背靠寶石山,面向杭州城,是外湖和北里湖的分水點。斷橋勢較高視野開闊,是冬天觀賞西湖雪景的最佳去處。每當瑞雪初霽,站在寶石山上向南眺望,西湖銀裝素裹,白堤橫亙雪柳霜桃。斷橋的石橋拱面無遮無攔,在陽光下冰雪消融,露出了斑駁的橋欄,而橋的兩端還在皚皚白雪的覆蓋下。依稀可辯的石橋身似隱似現,而涵洞中的白雪奕奕生光,橋面灰褐形成反差,遠望去似斷非斷,故稱斷橋。最早記載“斷橋殘雪”的是唐朝的張祜,他的《題杭州孤山寺》云:“樓臺聳碧岑,一徑入湖心。不雨山長潤,無云水自陰。斷橋荒蘚澀,空院落花深。猶憶西窗月,鐘聲在北林”。
詩中的一句“斷橋荒蘚澀”,從中可知斷橋原是一座苔蘚斑駁的古老平板石橋。大雪初霽,原來苔蘚斑駁的古石橋上,雪殘未消,似有些殘山剩水的荒澀感覺,這也就潛埋下了斷橋殘雪這西湖上獨特景觀的伏筆。
57、南宋十景,臨安城西湖的周圍描繪與著名的有十大景觀:斷橋殘雪、三潭印月、雷峰夕照、曲院風荷、蘇堤春曉、南屏晚鐘、平湖秋月、花港觀魚、柳浪聞鶯、雙峰插云。因布局所致,其中有些景觀未繪制於圖之中。
58、南宋臨安城有“三省樞密院架閣庫”和“六部架閣庫”共有架閣庫兩座:
(一)、南宋第一座,南宋自定都臨安以來,為保管國家檔案,在中央設置了三省樞密院架閣庫和六部架閣庫。據《咸淳臨安志》卷四記載:“三省樞密院架閣,在制敕院后”,“初立廳事,后植閣三閑……力請於朝,得緡錢二千有畸,增其閣十三,共為十有六閑。列三省、密院為四庫”。從中可見,三省樞密院架閣庫地理位置在三省所屬的制敕院后,共十六間。三省、樞密的檔案分別保管在四個庫房之中。另《夢梁錄》卷九:“三省樞密院架閣,在制敕院后”。而制敕院即制敕庫房,在三省治所內。并且“右墻向南,為戶部度支”可見三省樞密院架閣庫辦公場所和三省行在相鄰。應在《京城圖》所標三省、六部的位置內。三省樞密院因其地位并不為統治者所重視,其規模并不大,在《京城圖》中并未標出。
(二)、南宋第二座,南宋第二座是中央架閣庫即六部架閣庫的地位相對更為重要,在《京城圖》上有明顯標記?!断檀九R安志》卷五:“六部架閣,位於天水院橋”。卷二十一《疆域六•橋道》:“天水院橋,在六部架閣庫前”。又據《夢梁錄》卷七:“六部架閣庫前曰天水院橋”。卷九:“六部架閣庫,其庫在天水院橋,掌六曹之文書,主二十四司之案牘,故官置庫掌其架閣,皆無失誤矣”。另據《京城圖》南邊天水院橋邊有架閣庫標記。綜合可見,《京城圖》中所標“架閣庫”應為六部架閣庫?!毒┏菆D》中六部行在位於和寧門北,在京城南邊。而六部架閣庫卻遠在京城北部的天水院橋,三面環水。主要基於以下幾點考慮:
一、利於防盜。六部架閣庫前后皆有河,偷盜駕舟易發出聲音,易被當值者察覺,并且發現偷盜后,容易追捕。據周必大《乞修架閣庫》曰:“兩月前,曾有人艤舟於岸,偷竊吏部案卷、敕黃之類,欲載往外州,作故紙出賣,既覺察擒捕,即投棄水中。慢藏誨盜,必至於此”。有人想偷盜檔案作紙賣,被覺察擒捕。說明了其地理位置環水的優越性。
二、利於防火。火災是南宋臨安城發生頻繁、危害嚴重的災害。臨安城內頻繁發生火災使南宋政府在六部架閣庫的選址上極為慎重。其架閣庫前有小河,后有大河,偏於城北一處“長島”上,利於防火災。此外,架閣庫西邊有草料場和省倉上界、淳祐百萬倉等糧草倉庫,都是出於防火的考慮,南宋政府體現對檔案的重視。
三、交通便利。觀《京城圖》,六部架閣庫前后有水,而臨安城內水運發達。從六部直出到六部橋,沿河向北,左轉便到了天水院橋邊的架閣庫。從地勢上看,南宋臨安城地勢西南高,北邊低,皇宮大內也是根據山勢而建。由此,從六部運出的檔案,通過水運至六部架閣庫便順流而下,省時省力。此外,御街從皇宮“和寧門”北出,貫通京城南北,道路寬敞,是臨安城的主干道。六部架閣庫位於御街主干道的盡頭,從六部將檔案運輸至架閣庫非常便利,查閱亦十分方便。
59、南宋著名的“天宗鹽場”和“天宗酒庫”。位於臨安城的城北,其分別在“天宗水門”旁與古城墻內,古運河岸。而是“淳祐百萬倉”對面和分別於“省倉上界”、“六部架閣庫” 等 的斜對面,該“天宗鹽場”和“天宗酒庫”分別於水門和城墻內與古運河邊。位於古運河旁的船舶往來頻繁,是交通運輸十分便利,亦是貨物和貿易活動極為繁榮。
60、南宋臨安城的 “天宗水門”,位於城北,是古運河與來自全國的船舶進出古城門之水門,亦分別於臨安城就城內河進出船舶的“余杭水門” 和 “余杭城門”出城北的城旁邊,該 “天宗水門” 它給南宋時期的經濟發展中,為臨安城來自全國船舶進出古城門的運河水域貿易提供與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
61、南宋服飾文化,宋以來,男子為官時的朝服,宋建隆三年以后賜發的范圍更加廣泛,上至將相皇帝大將下至侍衛步軍,賜發的品種有袍、襖、衫、袍肚、褲等。所賜之服大部分是織有鳥獸的錦紋。
朝服,又稱為“公服”。宋代官吏公服――宋朝百官常朝視事,皆穿公服,唯在祭祀典禮及隆重朝會時穿著祭服或朝服。公服基本承襲唐代的款式曲領大袖,下裾加一道橫,頭戴幞頭,腰間束以革帶,腳穿靴或革履。公服幞頭,一般都用硬“長翅帽”,展其兩角,只有便服才戴“軟腳幞頭”。最能顯示官品的是公服所佩革帶,是官職區別的重要標志之一,它比服裝顏色分得更細。
當退休之后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裰」的對襟長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亦稱為「東坡巾」。
南宋男子服飾具代表即常服,其是指男子除在朝為官服之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常服是指於居室穿的"燕居服"也稱之為"私服"。宋官與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沒有太大區別。但在用色上有較為明顯的規定與限制。從隋代開始,帝王統用明黃色制衣,官臣不得亂用。據文獻記載,由于朝廷內賜佩金銀魚袋的公服是以紫、緋色原料制做,故一般低級官吏不得亂用,而只可服用黑白兩種顏色。宋時常服有如下幾種:"袍"有寬袖廣身和窄袖窄身兩種類型:有官職者著錦袍,無官職者著白布袍。
南宋女子服飾,宋代服飾沿襲唐代 ,以半露酥胸為主,此風氣也非唐代開始,早在唐代之前中國就流行廣領服飾,如歷史上的藝術畫家為宋代繪畫中的各階層女性的著裝 ,程朱理學對服飾的要求也不保守,淳熙中朱熹定女性禮服為大衣,褙子,據(宋史.輿服志 ) 記載 ,背子為窄袖對襟,里面配抹胸,大衣繼承晚唐代 ,與晚唐服飾極為相似。但改帔為霞帔, 有史料和古畫為證,如杜太后所穿大衣,霞帔為藍色部分。還一些臨安城的貴族閨閣們,而別出心裁地設計出許多種裝扮方法,追求出新與別致。不但衣料選擇考究,而且梳妝亦很特別,有的梳大方額,有的扎發垂肩,有的云光巧額鬢撐金鳳,貧者還有用剪紙裝飾頭發,身上抹香,足履繡花等。
宋代皇后禮服,宋代皇后最貴重的服飾,平時很少穿著,只有在受皇帝冊封或祭祀典禮時使用?;屎蟠┲Y服時,頭上必須戴鳳冠,內穿青紗中單,腰飾深青蔽膝。另掛白玉雙佩及玉綬環等飾物,下穿青襪青舄。
女子纏足,南宋的婦女,大都是纏足的,她們把形同玉筍一般的小腳用長絹包裹起來,套上錦襪,穿上繡花鞋子,有的在鞋頭上還扎著彩色絨球,叫“鳳頭”,故有“鳳頭繡鞋”之稱。
上述分別的男子服飾,女子服飾;在男子中,男子上至將相皇帝大將下至侍衛步軍和平民百姓。在女子中,女子上至公主皇后妃嬪下至宮女和百姓民女。其服飾,在圖中均有展現。
62、南宋臨安城嘉會門乘坐大象場景:南宋臨安城的“嘉會門”前乘坐大象的象隊成群出城游覽。大象在中國歷史上由來已久,至北宋,自從緬甸、越南等國搜集大象200頭,開始用於象軍。后來,至南宋改為放養或觀賞。
63、南宋消亡時期,陸秀夫與趙昺少帝殉國。因元軍攻破臨安城之后,而分兵追趕宋軍,南宋大臣陸秀夫、張世杰、文天祥等擁立8歲的衛王趙昺做皇帝,改年號祥興,遷居到廣東新會縣南80里海中的小島厓山。這里地勢險要,可以固守。當時官、民、兵尚有20多萬,多半住在船上。沙南和廣東的人民也紛紛響應。元政府派蒙古軍和漢軍分路進兵,張弘范以舟師襲擊漳、潮、惠這三州,李恒以步騎偷襲廣州,阿里海牙率蒙古兵攻打瓊州。
至1279年春,張弘范率水師進襲任山。張世杰結舟固守。元軍用火焚宋船,家船上涂著濕沙,火一時燒不著。張弘范又派人去家船說除,張世杰和軍民無一應者。元軍據守??冢瑪嗄蟻淼乃?,南宋軍士吃干流飲海水,引起了嘔吐泄瀉。張弘范把軍隊分成四組。乘湖漲時進攻來船。
南宋軍南北受敵,1279年3月19日,即南宋祥興二年二月初六日,陸秀夫背趙昺投海殉國,南宋以悲壯告終。“注:宋末時的陸、張、文這三位大臣稱之為三杰”。
64、南宋臨安城內的河岸有婦人洗衣、小孩玩水等洗衣房場景。
南宋臨安城有鹽橋運河、茅山河、市河、清湖河等河渠,其河岸常有的婦人洗衣和小孩玩水的場景,而場景以 “淋漓盡致”的表達景象 。此外、亦有場景,中國古代皇宮有專為皇家服務的御用洗衣房。歷至南宋,皇宮內外也有專為皇家服務的御用洗衣房。而且,在民間也開始出現有為皇親國戚、官僚、富人服務的手工洗衣房。
65、南宋時期臨安城制風箏與放風箏盛行,風箏起源於中國,中國風箏有悠久的歷史。風箏,杭人稱“紙鳶”,“鳶兒”,為民間傳統游戲。風箏的技藝全在做工,從扎細竹骨架,到糊以紙絹,涂以彩繪,調準提線點,系以長線,各道工序十分講究。
南宋時期風箏制作工藝相當發展,放風箏在臨安城為盛行的娛樂活動。當時已有放風箏比賽活動,比賽常在春游時進行,地點在西湖斷橋一帶,比賽方法據《武林舊事》卷三“西湖游幸”記載:“競縱紙鳶,以相勾引,相牽剪截,以絕線者為負”。在比賽項目中較為凸出的一項是:“兩根風箏線絞在一起,以先絞斷者為輸”。
66、南宋皇宮內外臺階云龍浮雕,在《南宋皇城圖》上有多處出現,如:皇宮大內的“集英殿”前和臨安城北的“萬歲橋”等臺階上有云龍浮雕。 南宋都城皇宮大殿以及具標志性而常有帝王經過的行道,其設有三條行走的臺階,皇帝是行走中間,在這條道的兩側臺階中央是有云龍浮雕,此道是?;实壑?,亦是皇權的象征,但不是用來行走踩踏,如果皇帝是步行走云龍浮雕的兩側臺階,是被抬上去、其給皇帝抬轎之人務必走云龍浮雕的兩側,皇帝便從云龍浮雕上抬過。
借此,解讀“陛下”: 中國古代臣民將皇帝稱之為“陛下”,“陛”本來指宮殿的臺階。至后來,有特指皇帝座前的臺階:臣民不得隨意向皇帝直接說話,而由太監或侍衛站在“陛下”前 轉達。稱謂“陛下”是由來反映出君主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的突出特征: 1.封建等級制度森嚴; 2.專制皇權不容逾越 ;3.中央機關權力分化;4.皇帝推崇君權神授。
67、宮殿按比例縮小與額枋上繪制圖案,在《南宋皇城圖》上有展現。中國古建筑,自大木至建造和暈染完成的程序多道與繪制極為復雜,從《營造法式》圖樣書籍中不難看出她的程序多道與建造嚴格。借此,闡述《南宋皇城圖》上所還原宮殿,南宋“大內”宮殿她原本是 “金璧輝煌、巍峨壯觀”之大殿。當每座巍峨的宮殿以濃縮方式繪制時,精致至極。如:在原高達十多米的垂拱殿、大慶殿、文德殿、紫宸殿、集英殿等宮殿格局不變的基礎上濃縮為六至七厘米(6~7cm)。宮殿的其中額枋部位,自宋代開始常稱為“闌額”,從其結構上有些額枋是上下兩層疊重疊的,在上的稱為大額枋,在下的稱為小額枋。大額枋和小額枋之間夾墊板,稱為由額墊板。
在濃縮巍峨宮殿是參照結構的各部位均按以比例縮小。列舉,經縮小之后大額枋的髙度(寬 )僅有二至三毫米(2~3mm),而將大額枋的整枋上劃段長度為八至十六毫米(8~16 mm) 或更長些。然后,在大、小額枋的各段上分別繪制“如意頭”、“蓮荷華”、“寶牙華”、“太平華”、“牙腳”、“豹腳”、“金童”、“玉女”等山水圖案。
宋朝《營造法式》的營造,在裝飾與建筑是結合宋代一大特點,其與唐代的建筑上從外貌到室內都明顯不同。據《營造法式》記載,宋朝的殿堂建筑結構都以橫向鋪排垂直的屋架為主。每個屋架均由縱柱、橫梁椽襻以卯榫方式組合而成,木結構建筑中檐柱與檐柱之間的梁,柱頂鋪作斗拱。如是廳堂結構,由於規模比較小,不需鋪作,故稱為柱梁作。
宋代建筑的技巧在嫻熟基礎上,是著力於建筑細部的刻畫,不僅一梁一柱都要進行藝術加工,而且對於裝修和裝飾上極為細致。如,在格子門的一條門框上分別有七八種斷面形式,毯文窗格的棱條表面要加上凸起的線腳。在彩畫中一朵花的每一花瓣都要經過由淺到深、四層暈染才算完成。雕一朵花,花瓣造形極盡變化,生動活潑。
68、南宋臨安城,該《南宋皇城圖》恢弘巨作的圖中人物、建筑物及其他物體等的大小與《清明上河圖》上相比有些類似,于是其畫中呈現人物和建筑物等更為繁榮而“淋漓盡致”展現精彩景象。該巨作繪制力求客觀,為其以嚴謹與尊循南宋臨安城文明歷史,由此堪稱是歷史文獻佐證資料與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完美結合。
陳鳴樓作品 國家領導賞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