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前言
2021年7月1日,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的喜慶之日,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逐步實現的歷史交匯點,這個特殊的歷史時刻,必將在歷史的畫卷上留下濃墨重彩的注腳。
憶往昔崢嶸歲月,中國共產黨經歷就了一百年的光輝歷程。百年坎坷,雖歷盡滄桑,卻始終初心如磐,全心全意地為人民謀福祉。在高高飄揚的紅色黨旗引領下,無數令人感懷的中華好兒女,舍棄小我,為共建小康社會,為祖國的富強民主文明而前赴后繼,奉獻青春,揮灑熱血。而今展望未來,再次揚帆起航,踏上新的百年征程,我們比過去的任何時候都更加充滿自信,滿懷信心,飽含信念!我們堅信,在黨的領導下,中國必將在世界舞臺上再創輝煌!實現新中國的偉大復興指日可待!
百年輝煌映日月 百家書畫譜新篇。值此日月同輝,山河同慶黨的百年華誕之際,時代丹青文化傳媒擬舉辦“百年·百家——當代中國畫百家獻禮建黨百年華誕特別邀請展”,邀請當代畫壇一百位中國畫名家,用手中的畫筆,從中國共產黨的百年風雨、百年奮斗中,汲取滋養,激發靈感,創作出一批謳歌黨、謳歌人民、謳歌社會主義、謳歌改革開放、謳歌新時代、謳歌紅船初心的美術精品,以有溫度、有深度的優秀作品向黨的百年華誕獻禮。
本次畫展將以線上藝術展的方式呈現,參與展覽刊登發布的有搜狐首頁、網易新聞、騰訊網,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百家號等數十余家主流藝術媒體及門戶網站,一次參展,永久在線。
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時代丹青文化傳媒
學術主持:王鏞(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所長)
學術顧問:趙成民(北京畫院畫家)
展覽時間:長期
段兼善
參展畫家
段兼善,1943年生于四川綿陽,1965年畢業于西北師范大學美術系。國家一級美術師,現為甘肅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甘肅畫院藝術顧問、甘肅省美協顧問。曾任甘肅畫院副院長、甘肅省美協副主席、甘肅省政協常委。作品曾參加第四、六、八、九屆全國美展,全國首屆少數民族美展,全國首屆體育美展,全國第三屆新人新作美展,全國首屆壁畫大展,全國絲綢之路美術大展,全國畫院雙年展等。多幅作品在美國、日本、加拿大、荷蘭、泰國、菲律賓等國展出。1996年、1998年分別在中國臺灣和日本舉辦個人畫展。出版有《段兼善畫選》《段兼善創作畫集》等。作品載入《中國新文藝大系·美術集》《中國美術全集·現代壁畫集》《中國壁畫百年》《當代中國畫院》等。作品曾獲甘肅省政府“敦煌文藝獎”,甘肅省美展特別獎、一、二、三等獎,并獲得過加拿大、泰國和中國香港的一些獎項。
作品欣賞
在莫高窟學畫
段兼善
上世紀五十年代前期,我跟隨母親在四川老家生活,從小學讀到初中二年級。我對歷史、地理、植物等課目比較喜歡,而興趣最濃的則是文學藝術了。在藝術氣息濃厚的校園生活中,培養出我對音樂和美術的傾慕和崇敬。
人在丹霞七彩中
1957年到敦煌后,母親先在敦煌文物研究所圖書室工作,后又為解決研究所職工子女上學難的問題,轉做教學工作。我在敦煌中學讀初三,假期都回到莫高窟和父母住在一起。父親段文杰早年畢業于重慶的國立藝專,1946年進入敦煌藝術研究所,投身敦煌石窟的保護研究。他擔任美術組組長,日常事務多,工作忙,但是還是臨摹了大量的壁畫。1948年的南京展和1951年的北京展,他參展的作品都是最多的。上世紀五十年代前期,在臨摹研究之余,他還以素描速寫的方式畫了不少民工、戰士、職工和蒙古族牧民的鉛筆炭筆寫生像,又用水粉寫生點染了一些莫高窟的風景。人物寫生生動傳神,用線和皴擦結合巧妙,水粉風景則用筆肯定,色階準確,表達了當時人物的時代風貌和莫高窟的環境特色。他還用中國畫的形式畫過榆林窟的風景和山水畫習作,筆力墨色相當講究。
注視
在敦煌,父親的作品就成了我的第一手參照資料和范本,有空就觀看琢磨。父親見我決心學畫,就找來些他和美術組其他畫家臨摹的敦煌壁畫線描稿,讓我摹寫學習。我照貓畫虎,卻因為缺乏訓練和功力,線描往往軟弱無力,父親就針對我的問題,指出糾正的方法。他說:“線描是中國畫的一項重要技巧,注意執筆要捏緊,落筆要搭牢,運筆要穩健,收筆要自然。”還向我講解了中國畫線描的不同種類和運筆方法,特別說明了敦煌壁畫中運用得最多的鐵線、蘭葉、折蘆和游絲幾種線描的特點和描繪要點。他還抽空領我到洞窟中去臨壁觀看,給我講解敦煌藝術的來龍去脈和各時期的風格特點,發展變化。
憇
根據具體畫面講解繪畫技法。他覺得我的字寫得難看,要我學習中國書法,他認為中國繪畫和書法有淵源關系。他自己就長期習字,對繪畫很有幫助。他特意翻出幾本漢隸字帖,要我臨帖練字。在他的指點下,經過多種摹寫和持續練習,我的線描技法逐漸有所提高。他覺得我的造型能力欠缺,要我通過寫生來鍛煉觀察力和造型能力,他還找來拉.勞孔石膏頭像和印度佛教人物石膏像,讓我用鉛筆寫生,注意觀察分析西方人物石膏像的面部結構和明暗變化,注意了解印度佛教人物造型手法中的夸張性和裝飾性特征。我的悟性較差,他講的一些東西,我還不能完全理解。不過對敦煌藝術有了一個大致的印象和粗淺的認識。
東坡懷古
父親是一個很重視創作和創新的人,上世紀五十年代前期之所以抽空畫了一批寫生畫,也是為了以后搞創作積累資料。但因文物研究部門的特殊性,臨摹工作任務重,行政事務多,加之1957年后的政治運動的沖擊,還遇上“大躍進”,除了本職工作外,還增加了許多生產和勞動任務,如煉鋼鐵、修水庫、種莊稼等,搞創作只是一種奢望。事有湊巧,1959年研究所領導想讓美術組搞兩件集體創作向國慶十周年獻禮,讓他領頭搞其中一件叫“獵歸”的作品。參加的有霍熙亮、馮仲年等。美術組的畫家原來都一直在搞臨摹,集體創作是第一次,這可以說是敦煌壁畫臨摹研究基礎上的一次創新實驗。他們先短期到敦煌南邊的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做了些采訪,收集一些素材,繪制中借鑒了唐代壁畫的線描暈染和裝飾手法,敦煌壁畫的風韻還是比較明顯。這幅畫后來在北京的一個刊物上發表了。
青藤覓句
但父親談起這幅畫時還不太滿意。他說:“幾個人合作,要尊重別人的意見,不能只按自己的想法做,有時就互相遷就。在構圖造型上推敲不夠,在借鑒敦煌藝術上還不理想。唐代壁畫很多好的東西還沒有轉化過來。年畫味太重。”這次臨時性的創作任務之后,父親就再也沒有機會搞創作了。但他一直要求我一定要到生活中去多觀察體驗,一定要堅持創新思路。所以我學畫過程中比較注意創作實踐。
鄧小平視察莫髙窟
我父親是個特別愛書的人,他的工資大部分都拿來購買畫冊和文史書籍。他購買了多部世界美術全集及美術叢集這樣的大部頭系列圖冊,訂閱多種有關期刊,中外文學名著和文史書籍,甚至還有前蘇聯的星火雜志。父親的數千冊藏書成了我豐厚的精神食糧,也培養了我喜歡讀書看畫冊的習慣。那時我還經常到敦煌文物研究所藏書豐富的圖書室去翻閱畫冊和有興趣的書刊。父親的藏書和研究所圖書室的藏書,使我獲益匪淺。在我以后的藝術學習和創作探索中,時時啟發著我的思路和靈感,并對我進一步認識敦煌藝術的獨特價值,起到參照、助推和升發的作用。
仰望
莫高窟不僅有古代的藝術遺產,也是現代藝術家來往薈萃之地。藝術氣氛較濃,是一個學習美術的較好的環境。所長常書鴻先生是一位旅法多年的油畫家,曾在勞朗斯畫室研究西方古典油畫,功力深厚。他的靜物、人像及人體寫生作品尤具特色。有一次他在中寺院內南側他的辦公室給雕塑家何鄂畫油畫像,我曾在旁觀看他的寫生過程,手法以古典主義技法為主,又揉進了一些較為輕松的筆觸,畫像生動傳神。畫面很美。畫完后,略做思考,他在畫像頭發上加上一朵紅色玫瑰,鮮艷奪目。
敦煌奉獻者
他見我在旁,好像在問我,又好像在問自己“加上這朵花好不好呢?”當時我對色彩關系的理解不深,脫口而出“畫面更美了。”但是第二天,我從旁邊經過看見畫像頭發上的那朵花已被他用黑色抹去了。顯然他經過考慮,覺得不要這朵花,更能表現何鄂這樣一位知識女性和雕塑家的本質風貌。1948年到敦煌的史葦湘先生,是四川省立藝專的畢業生,他的同學當中曾出過像何孔德這樣的名畫家。他本人的油畫和水彩也畫得很好。有次我去他家,他拿出一些習作給我看,有油畫和水彩畫,其中有一張他給同事霍熙亮父親畫的胸像。我見過霍老先生,一眼就認出了。這張畫像的油畫顏色堆的很厚,有些地方一筆油彩的厚度近一厘米。油畫顏色堆得這么厚,我還是第一次見到,但遠看效果挺好。
段文杰臨摹“都督夫人禮佛圖”
他還拿出一張在宣紙上畫的線描古裝人物,面部涂了一層淡淡的赭石色,卻顯得沉穩而不輕浮。他把紙背翻過來,我發現在紙背面相同處也涂了一層色。他說:“宣紙上有時上一次色不夠,顯得輕飄,再涂一層又顯得僵板,不如在背面相同部位上一層色,可以彌補色度的不足,而又不破壞正面的效果。”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生宣上兩面上色的實例。萬庚育、李貞伯兩位先生是1953年從中央美院調到文研所的,萬庚育是徐悲鴻的親傳弟子。我看過她用大筆觸畫的油畫風景,用筆果斷潑辣,相當不錯。李貞伯先生的花鳥畫很精彩,技法純熟,特別是他畫的那些鳥兒,靈活生動,姿態各異。我曾專門研學過他畫的鳥兒。他到敦煌后主要搞了攝影當時所里的許多照片都是他和祁鐸拍攝的。
達摩面壁
1953年孫紀元和關友惠先生同時從西北藝術學院畢業分配到莫高窟,當時孫紀元主要是臨摹洞窟彩塑,后來曾到中央美院雕塑研究班學習,先后搞過“瑞雪”“草原民兵”“青春”等幾件不錯的創作。聽說搞雕塑的人素描都畫的很扎實,我曾專門向他請教素描畫法,他讓我看他的素描,其中有一張自畫像很棒,形象準確,造型結實,這幅畫讓我揣摩了好久。關友惠搞臨摹和石窟藝術研究。他臨摹的“張騫出使西域”很精彩,他的人物速寫也很生動。后任美術所所長。1957年到1958年左右,所里還從外地調來幾位大學畢業生,有一位四川美院畢業生叫何治趙,擅長中國畫,而且以人物畫為主,他讓我看過一些在學校的習作,其中有幾幅人體彩墨畫別有風味。我原來以為只有油畫專業才畫人體寫生,第一次在何治趙這里看到彩墨人體寫生,對中國畫的表現力有了新的領悟。何治趙熱心創作,曾在敦煌搞過表現農民勞動的創作。
古城駝影
后來他覺得不太適應莫高窟的生活,又調回四川了。劉玉權先生也是那個時期分來的大學生。我看過他畫的水彩畫,比較透明,水份掌握得很好。他后來專注于石窟考古,寫過不少專題研究文章。敦煌研究院成立后,擔任過考古所所長。還有一位青年畫家畢可,是山東人,抗日戰爭時十幾歲就參加了八路軍,上世紀五十年代被保送到中央戲劇學院學美術,畢業后分配到敦煌。在莫高窟常見他畫速寫,他曾用半小時給我畫了一張半身速寫像,衣服頭發都是用迅疾粗獷的鉛筆線畫成,有點葉淺予速寫人物的味道。不過后來卻因莫名其妙的理由,被戴上“壞分子”帽子,病亡于夾邊溝。
賽馬圖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央美院和浙江美院的畢業班學生經常到莫高窟參觀實習,見到他們寫生,我都會跟上看一看。有時國內一些名畫家也來敦煌參觀寫生。有一次呂斯百教授,也來敦煌,在窟前林蔭道上支了個架子作油畫寫生,我就站在他身后看他畫,直到他把那幅不大的林蔭道風景畫完,基本上是用沉穩而又迅疾的筆觸畫出來的。他那張畫和他作畫時專注的神情,一直留存在我的記憶里。
行旅圖
回憶在莫高窟那幾年的生活,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自然而然地使我踏入了藝術殿堂。敦煌石窟中那蘊藏豐富,輝煌燦爛,神秘深邃的民族傳統,研究所的圖書資料和父親的藏書所展現的古今中外豐富多彩的藝術世界;“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西游記”“聊齋”以及唐宋詩詞等一批中外文學名著所揭示的紛繁復雜、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更有莫高窟人保護、研究、弘揚民族文化,堅持不懈,艱苦奮斗的敬業精神和高度的事業心、責任感;對我開闊眼界,接納知識,確立志向起了重要的引領作用。之后雖然到外地求學和工作,離開了莫高窟。數十年過去了,敦煌始終是我從事藝術創作的堅實的支點。盡管我悟性低,進步緩慢,但在這條探索的道路上,始終在往前行走。
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