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它既是生活中科學均衡的飲食規劃,也是醫院各科室臨床中推動治療和康復的重要手段。在由人民日報旗下《生命時報》社與云南綠A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共同舉辦的第四屆微藻營養醫學中國行活動中,來自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骨科的裴征醫生以《骨科病人的營養護理》為主題,結合骨科臨床實踐對營養醫學的科學應用做了精彩分享。
營養是個過程,“及時”是關鍵
人體隨時隨地都在消耗營養,其消耗量、需求量在生病時都會增加,此時需要快速及時地進行補充。“快速及時”營養,就要求營養一要優質,二要消耗、吸收率高,三要均衡、足量。裴征醫生在分享中指出,營養是包括機體攝取、消化、吸收,利用食物或養料的整個過程的總稱,也表示食物中營養素含量的多少和質量的好壞。而我們對于營養的追求,并不在于吃的多好,事實上人體對于過于豐盛的食物代謝并不能完全控制。“所以營養就是追求一個平衡。”
從中醫文化和養生學提倡的“藥食同源”與“治未病”等,到現代醫學分子領域的微觀營養學,逐漸發展出了營養平衡理論,其主要任務就是研究人體在生命活動中,如何通過食物鏈來補充、調節體內元素的動態平衡,以達到提高人體健康水平的目的。裴征醫生表示:“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吃來預防疾病,這就是營養學的巔峰境界。”
骨科病人“不能動”,營養“必須動”
裴征醫生指出,骨科最大的特點是臥床打石膏無法活動以及因疼痛影響睡眠。骨科病人不能隨意活動,但是又需要盡快恢復健康,因此營養必須“動起來”。
讓營養“動起來”,一要及時,二要準確,三要均衡。平衡、及時的營養是疾病康復的基本保障。骨科病人需要高蛋白、易消化的營養攝入,同時及時補充鈣鎂等微量元素和維生素C、維生素D等營養素,才能促進吸收修復和傷口愈合。此外,有些重癥患者表現出體重下降超過10%或三個月之內體重降低達到5%以上,血清白蛋白小于30%,以及7天不能正常進食等指征,更需要及時的營養支持。
事實上,在臨床入院的外科患者中約40%的存在蛋白質、熱量缺乏性營養不良。裴征醫生表示:“不僅是老年人,其實好多人營養不平衡。營養是疾病恢復的基礎,營養不夠,會導致疾病恢復延遲、創傷愈合慢,低蛋白血癥導致血容量不足、感染性并發癥與器官功能障礙,也就是功能不全,甚至出現衰減。”因此營養支持對于治療和康復就顯得更加重要。
螺旋藻,均衡營養“老牌選擇”
針對營養的要求,裴征醫生指出,目前主要的營養制劑包括平衡的各種蛋白質、氨基酸、脂肪類、糖類、維生素、礦質物質、膳食纖維等,并且主要來源于陸地動植物提取物。而據同時出席本次活動的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營養科主管營養師宋新介紹,螺旋藻適用人群廣泛,富含人體所需優質蛋白及維生素、活性礦物質,相對其他食品而言是一種高營養、高效率、十分穩定且有效的營養產品,能夠在多種場景下作為優質的營養膳食補充劑的應用。
螺旋藻自發現至今已經超過50年,其豐富的營養價值經過全球權威機構多次論證,早已得到世界各國專家、學者的廣泛認可,被消費真親身實證。據了解,優質天然螺旋藻含有高達68%~72%的水溶性蛋白質,又具有動物性蛋白的一切優點,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比例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推薦標準極為相似。螺旋藻的細胞膜由類脂多糖組成,幾乎不含有纖維素,蛋白質的真消化率(TD)達到75.5%,生物學值(BV,機體對蛋白質的轉化利用率)可達68.0%。同時,鈣、鎂、鐵、鈉、鉀、鋅、硒等人體必需的元素在螺旋藻內與蛋白質等有機結合,因此被人體攝食后,絕大部分營養物質可以被有效地消化和吸收。
推廣營養醫學和優質營養產品是實現全面健康事業的必然發展趨勢與有效補充,《生命時報》社和綠A在眾多院校專家支持下,連續四年舉辦“微藻營養醫學中國行”科普教育活動,促進政企學媒各方面通力合作,積極推進營養醫學走出醫院,走進日常生活,進一步提升了公眾對營養醫學與微藻健康產品營養價值的認知,共同營造人人參與、人人盡責、人人共享的健康氛圍,有效助力健康素養與健康水平的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