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頓人工智能實時監測系統)
每六個人就有一人是心梗高危,每六秒就有一人死于心梗。
這是一組可怕的數據,全國每年有900萬人死亡,心血管原因死亡占43%,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顯示,中國有2.9億心血管疾病患者,已經成為城鄉居民總死亡原因的“頭號殺手”。
血淋淋的數據昭示著,心血管疾病已成為全社會的負擔,我們需要立即采取行動。
2016年10月,國務院發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2018年9月,國務院發文指出,在有效保障基本醫療和健康服務的前提下,要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元化的醫療健康服務。
國家的支持,民眾的期待,產業的成熟,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突飛猛進,AI+健康已經成為最重要的風口,智慧健康概念更是深入產學研各界,AI正在給不斷攀升的心梗高危人群“對癥下藥”。
那么,人工智能究竟能為心血管疾病患者帶來多大的改變?這些落地產品又如何與大家的生活無縫連接?近日,網易智能走訪了深耕于AI健康的雪揚科技公司,其聯合創始人馬劍飛為我們深度解讀大家的疑問。
馬劍飛認為,首先預防與控制,其次早發現早介入,而后醫療救治,這被公認為心腦血管疾病的最佳治療方案,而預防最為關鍵,預防大于治療,在預防階段花一塊錢,可以在治療階段少花八塊錢。
“這也是人工智能應用于大健康產業最大的價值,預測疾病的發生,并且為高危人群提前預警”馬劍飛說道,他雖然肯定了AI輔助醫療的應用價值,但始終認為將人工智能真正用于疾病的預測意義更大,“這就是在救人命”。
雪揚科技成立于2015年,連續三年推出升級換代安頓護心手表產品,他們將這款產品比作用戶的24小時監測器,但安頓并不定位自己是一家賣智能手表的公司,本質的區別在于,他們的核心是提供心腦監測預警服務,手表只是一個介質,連接服務系統與用戶的兩端。
“如果能知道發生心梗之前,人的身體經歷了什么,那對于預測疾病將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撐”,馬劍飛告訴網易智能,基于這樣的思考,研發團隊歷時兩年多的時間,一直在深耕算法模型,首先,通過分析心率、血壓、血氧曲線,得出10大類心率疾病、14大類血壓疾病的規律,研究得出心梗、腦卒中發生先兆病理模型。
此外,從中醫學的角度,通過研究有效數據的脈搏波形圖、中醫脈論研發出了14種器官健康狀態模型,緊接著,通過建立個人狀態模型進行自我比對,感知個人健康變化,三大模型協同工作,互為輔助,至此,安頓人工智能系統得以誕生。
據介紹,系統的核心算法在疾病特征算法和器官模型算法,系統不是通過單點值而是通過連續數據,因為身體指標正常不等于趨勢正常,安頓就是通過對身體趨勢的預測,防病于未然。
通俗的講,他們的這套人工智能系統希望告訴我們三件事,其一,什么病癥會猝發心梗、腦卒中;其二,猝發心梗、腦卒中最低病癥數量組合;其三,發生心梗、腦卒中的時間范圍。
這里“時間范圍”對于患者的價值位居首位,時間就是生命從來都不是一句玩笑話,資料顯示,發生心梗的黃金救治時間是120分鐘、腦卒中的黃金溶栓時間是180分鐘,但事實上,北京市急性冠心病院外死亡人數是院內的2.61倍,25歲到45歲急性冠心病院前死亡占死亡95%,其中65%死于家中。
換句話說,中國急性心梗病人中,只有不足30%有機會通過急救前往醫院。
在馬劍飛看來,人工智能通過這樣的方式在大健康領域的應用,在我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醫保支出開銷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將產生巨大的社會價值,他還透露,安頓護心手表已經完成了第三代的更新,量產工作已經全面鋪開。
如果說人工智能系統是疾病監測預警的內核,那這款安頓護心手表就是各個環節的“前哨站”,通過24小時不間斷的數據采集和分析達成以上功能,此外,它不僅僅是采集終端,除了監測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之外,還提供運動睡眠的監測、SOS救護服務、緊急情況定位等服務。
從場景應用的角度,用戶首次使用,需要佩戴7天建立個人模型,隨后將用戶的模型與病理模型和器官健康狀態模型進行比對,隨后生成每日報告,用戶可以通過手機APP查看,馬劍飛指出,目前已經廣泛應用于子女綁定安頓護心手表,遠程查看父母的健康情況,讓生活多一份心安,與此同時,我們已經通過疾病預警,救了很多人,并且案例還在持續增加。
(安頓心腦風險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成立)
就像汽車需要保養那樣,安頓希望成為提醒大家保養身體的健康管家,為了早日形成普惠的產業規模,安頓還于近日成立了心腦風險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實驗室由北京雪揚科技有限公司和國家科技信息資源綜合利用與公共服務中心(以下簡稱“STI”)聯合發起。
雙方希望依托技術資源、學術資源、醫療資源,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共同推進心腦血管疾病預防,促進大健康產業發展。
在可期的未來,如果將人工智能“救命”預警得以普惠,全國每年390萬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將成為歷史。
而我們欣喜的看到,改變正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