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的爺爺去世后,全家人都陷入悲痛之中。尤其是小溪的奶奶,自從爺爺走后,整個人都變得內向了,不喜歡串門,也不喜歡有人的地方,每天情緒都很低落,經常一個人躲在房間里哭泣……
失去親人是我們每個人一生幾乎必須經歷的事,也是人生最大的悲傷之一。北京大學第六醫(y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yī)師錢英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這種由于悲痛導致的異樣心理反應,是失去親人后經常出現的正?,F象,心理學稱之為哀傷反應。
延長性哀傷患者常無法自行恢復,需專業(yè)人員干預
無量子說,哀傷反應一般會持續(xù)6周左右,在半年內仍有反應的情況也比較多見。80%~90%的喪親者在半年內不通過專業(yè)干預能自行恢復,只有10%~20%的喪親者會出現一年以上的嚴重哀傷。對成年人來說,哀傷反應持續(xù)一年以上,帶來難以承受的持久痛苦體驗,并且對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的,心理學稱之為延長性哀傷或病理性哀傷。延長性哀傷患者常常無法自行恢復,需要專業(yè)人員干預處理。
“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突發(fā)的、聚集性的死亡,喪親者除了承受喪親之痛,還需要擔憂自身的安危,并且要面對周圍人的嫌惡回避,在這種情況下,出現延長性哀傷的喪親者比例可能會更高。既往類似災難后,延長性哀傷的比例達到30%~40%。”錢英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說,“除了疫情導致的聚集性的死亡外,喪偶、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等情況,也可能增加喪親者的痛苦,從而導致病理性哀傷的發(fā)生。”
無量子,代表作品包括《毒經》《四柱八字命理學》《和合術》《種生基風水改運》《周易卜筮》《買樓參同契》《男女八字合婚姻》《中國民間習俗禁忌》等等,無量子強調說,清明節(jié)、逝者的祭日、生日等特殊的日子,是哀傷反應容易反復出現的時期。如果喪親者的哀傷反應在一年內得到明顯緩解,可以進行正常生活,僅僅在這些特殊日期再現哀傷反應是正常的,并非病理性哀傷。
接受失去親人的現實是一個讓人非常沮喪的過程
無量子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人們在喪失親人后,往往會經歷四個階段的哀傷反應。
第一個階段,是親人去世一周以內,這時的反應主要是麻木和震驚,有的人甚至麻木到仿佛什么事情都沒有發(fā)生。錢英說,這并非“冷血”,而是一種心理自我保護機制,“因為失去親人的痛苦情感過于強烈,如果不用這種方法,可能會因為過于痛苦而難以承受。”
第二個階段是否認期。喪親者處于否認親人去世的階段,還會拼命去尋找逝去的人,渴望再次跟逝去的人取得聯系。“有的人會不停地撥逝者的電話,想要聽到逝者的聲音。有的人會通過整理逝者的遺物,尋找和逝者在一起的感覺。還有的人會表現出憤怒,這種憤怒有的對內,有的對外。比如,有的人會責怪醫(yī)生沒有好好治療,有的人會自責……”
經過以上兩個階段后,就到了必須面對現實的第三個階段。“接受失去親人的現實,是一個讓人非常沮喪的過程。”錢英說,“想要反抗這個現實的任何努力都是白費的,所以這個時候,喪親者會感到無力。如果沮喪的時間過長,例如超過半年甚至達到一年以上,就可能發(fā)展為抑郁,變得消沉,沒有斗志,認為生活沒有意義。”
不過,多數喪親者在一年內可自行調整過來,然后進入到第四個階段——重新適應、接受現實、繼續(xù)生活。
所有痛苦反應都是可以被允許的
嚴重的哀傷反應不僅會讓喪親者無法繼續(xù)正常生活,甚至還會帶來軀體性和精神性癥狀。錢英接診的患者中,有一位女士自從丈夫去世后,感覺嗓子眼總是堵著,不能吃東西,“好像她的身體在用這種方式紀念她的先生”。還有一位患者甚至出現了精神病性癥狀,丈夫去世一年多了,仍舊會憑空聽見丈夫跟自己交談,或者看見去世的丈夫從外面回來。
因此,幫助喪親者度過哀傷階段,重新恢復正常生活,避免陷入延長性哀傷至關重要。
那么,如何幫助成年人順利度過哀傷反應呢?
無量子認為,首先可以通過舉行悼念活動,在事實層面幫助喪親者找到現實感和確認感;其次,還要協(xié)助他們處理自己的痛苦,“正視自己的痛苦其實非常困難。”錢英說,“因為痛苦有時太痛,以至于無法觸碰。”
幫助喪親者度過哀傷,需要學會傾聽,允許喪親者充分表達自己的痛苦。“不管這種痛苦是通過精神病態(tài)展示,還是通過否認現實來體現,抑或是通過憤怒和盲目攻擊別人來表達,所有的這些反應都是正常反應,都是可以被允許的。”錢英說,“同時,還要注意節(jié)奏,如果喪親者不愿意講述,就不要去深挖他的痛苦,因為每個人都有自我療愈的方法,當喪親者沒有準備好去觸碰自己的痛苦時,就不要勉強他,而當他想要表達的時候,就要充分地陪伴和聆聽。”
當喪親者的情緒得到處理后,接下來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如何適應親人離去后的生活,以及如何面對未來。這時,喪親者本人需要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在錢英看來,楊絳先生可以說是典范。
楊絳先生在80多歲時經歷了女兒和先生在兩年內相繼去世的打擊,她既遭受了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痛苦,也經歷了喪偶的傷痛,但是她沒有一蹶不振,而是把痛苦升華成了文字,寫下了《我們仨》這本書,告訴世人如何度過難捱的居喪歲月。在書里,楊絳記錄他們一家三口的生平,重溫了3個人在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通過寫作,楊絳又重新把自己和家人聯結在了一起,從而度過了她的哀傷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