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有時間,李志文便會拿起書,對著瓷畫跟女兒講述他所熟悉的天津歷史。
許多邊角料,其實也是瓷畫的“關(guān)鍵組成部分”,李志文和工人們舍不得扔,仔細(xì)篩選了一遍又一遍。
園中墻體上的每一個字也都由瓷片貼成,李志文正在與女兒一起試貼瓷片。
古瓷碟上燒刻著百家姓的圖騰,李志文不僅將它們“請”上了柱子,更給每個圖騰增加了電子介紹,通過二維碼,人們可以一覽其內(nèi)容。
為了完成一幅圖案,工人們對每一片瓷片必須反復(fù)琢磨,畫面看似簡單,往往耗費(fèi)了大量的心血與工時。
每一片古瓷,其背后都有一段神奇的故事。
博物館中展示從唐代到民國的來自各大名窯的各式各樣的瓷器。
每名工人,都是一個精巧的藝術(shù)家。
李志文仔細(xì)查看著二期浮雕──趕大營的每一處細(xì)節(jié)。
瓷藝園一期已基本完工。
5月18日是第45個國際博物館日。日前,記者探訪了一座特別的博物館。它平常,因它來自普通民宅,但它又不平常,因它是一座古瓷片藝術(shù)的博物館,更是一座用古瓷片“講故事”的博物館。這座建筑的年齡不大,但它身上的瓷片,有的已年代久遠(yuǎn)。這些殘破古瓷片均為我市古瓷貼畫琢釉工藝傳承人李志文祖孫三代人,用百余年時間,從全國各窯址搜集到的。據(jù)統(tǒng)計,截至目前,墻上已貼瓷片達(dá)七億余片,建博物館前,這些古瓷片碼放在院里,能堆起座小山。李志文想,與其讓古瓷在風(fēng)雨中“土崩瓦解”,不如將它們換一種形態(tài)呈現(xiàn)給世人,讓更多人知道它們的故事和歷史……
說干就干,李志文買下了侯臺的一處別墅,組織工人,利用祖?zhèn)魇炙嚕再N片瓷畫的形式,耗時50萬工時,愣是將別墅通體打造成了瓷院畫廊。并且,把天津歷史、人文、建筑重現(xiàn)在墻上,內(nèi)容包括楊家將、趕大營、老鼓樓、鈴鐺閣、望海樓、三岔河口炮臺瞭望塔、老西站等天津歷史,以及現(xiàn)存和已消失的建筑;將燒刻有百家姓圖騰的古瓷碟貼成主題柱,讓人們可以認(rèn)“碟”尋宗;另外還有紅樓夢、梁祝等耳熟能詳?shù)拿适隆?/p>
經(jīng)過李志文和工人們別具匠心的打造,這些冰冷乏味的古瓷片重獲新生,化作一個個聰慧的精靈,向世人講述起天津這座城的往昔故事,講述起中國、講述起China的歷史文化……
如今,這座院落已近完工,老李又“盤”下了與之相鄰的建筑作為二期,將剩余和陸續(xù)新搜集的瓷片繼續(xù)“貼墻”,讓瓷片“講”出更多故事。與一期不同,二期增加了許多立體的胚體,雖然增加了不少工藝難度,卻更親和于觀者。正可謂:碎片古瓷重展新顏,淺唱低吟津沽往事。(記者 錢進(jìn) 潘立峰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