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起洪山庵的歷史起源,還得從過去曲水河水運物質說起。過去以木帆船水運為主,那時的八曲河風帆不斷,川流不息,船只更是絡繹不絕。在明成祖時期的一天,譚州郡的王氏兄弟撐船由上而下,行至希河口時,天氣驟變下起了磅礴大雨,再加上八曲河上水流湍急,當時情況十分危急,稍有不慎將船毀人亡,危機之時王氏兄弟只能靠船槳穩住船身任船隨波逐流,直至原朱家祠堂側,河面才逐近平和,于是王氏兄弟急忙下錨停泊,所幸兄弟二人安然無恙、、、、、。天色漸晚二人就此借宿,白日二人死里逃生早已疲憊不堪,本該倒頭就睡,可到了夜里二人卻思緒萬千,輾轉難眠,剛剛入睡兄弟倆便夢見一青須白袍老人謂其曰:“爾等遇此為難,且人丁無礙,當歸功于爾等平日里樂善好施,無邪無妄,才得此地神靈護佑,好人終有好報”。次日二人醒來各將夢中所遇之事表述;竟是一模一樣,不差分毫。二人堅信這是此地神靈護佑得以保全。于是王氏兄弟決定籌集善款,修建廟宇,祀奉香火報答神恩。后來二人的遭遇在船工與當地村民之間相繼傳開。不日王氏兄弟便聯合船工商議修建廟宇之事,當時的人們對神靈都是很有敬畏之心的,出門在外求的就是個平安,通過王氏兄弟的遭遇,大家都深信此地神靈顯圣,紛紛支持此舉,在船工之中不乏知禮之人,商議之時提出:既然是修建廟宇,一切都得按規矩主持,因先請風水先生采地,再行修建。于是大家便請來了著名風水先生楊筠松(楊救貧)的后人前來采地,神奇的是風水先生采的地就在王氏兄弟下錨上岸的地方,也就是朱家祠堂一側—(該處有望城縣縣志明確記載為“心橋之上,五龍捧圣”)通過風水先生的堪輿,大家的信心更加堅定,接著船工們便聯系朱家祠堂族人,協商建廟事宜,朱氏族人聽取了船工的來意,并對王氏兄弟的遭遇早有耳聞,再加上風水先生的說法與此事相互呼應,于是朱氏族人一致支持船工們的行為。不但未設任何門檻,還承諾將祠堂一側的地域無償獻出供建廟宇,且朱氏族人自愿參與捐資獻物,協議達成后,籌備和施工便順利展開,當地鄉紳氏族踴躍參與。歷經數月洪山廟神殿及供奉的神像已經完工。廟宇落成后,由于神靈顯圣,有求必應,所以香火一直很旺盛。
時至清康熙三十四年,長沙河西一帶遭受百年難遇的干旱,赤地百里,河道斷流,潭水干枯,所以農作物相繼枯萎,百姓們連飲水都十分艱難,人們在采取各種辦法找水源都于事無補,最后百姓們只能組織大型的祭祀活動祈求天公降雨,可還是沒求得天降甘露。大家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突然群眾中有人想到洪山廟,便說道:為何不到廟里求求神靈,多年以來此廟神靈有求必應,或許有效!此事鄉民們紛紛響應,趕往洪山廟。焚香秉燭,擺設祭祀貢品,三跪九叩頂禮膜拜,哀嚎一片祈求天降甘露;就在大家誠心祈求之時,可能是神靈顯圣,來了一位游方道士,建議鄉民們到河東洪山廟恭請“雷大將軍”和“觀音菩薩”金匾,接回本廟供奉,再祈求上天布施雨澤可保靈驗。雖然沒有此先例,但這已是百姓們信眾的唯一希望了,大家這是不約而同的前往河東,請回“雷大將軍”和“觀音菩薩”金匾,組織了鑼鼓彩旗,準備了鞭炮禮花,迎請隊伍十分壯觀,延綿數里。當接匾隊伍到河東洪山廟時,大家都紛紛叩首禮拜,焚香化表,科儀禮請,莊嚴的請出了“雷大將軍”和“觀音菩薩”金匾,返回途中剛過了湘江進入河西地域,剎那間天空烏云蓋頂,狂風大作,電閃雷鳴,瓢潑大雨傾盆而下,鄉民們頓時歡聲一片,在雨中手舞足蹈,直到將金匾安放好后雨才漸漸停止,這場雨足足下了一個時辰,雨后天空中由東向西顯現了一道彩虹,此次接匾求雨緩解了這次百年難遇的干旱,解救了干旱的莊家,更是拯救了廣大鄉民。“雷大將軍”、“觀音菩薩”歸位洪山廟后,百姓們為感神靈、菩薩深恩,為其塑造金身,而香火更加鼎盛!由此后,“洪山廟”便更名為“洪山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