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窯綠釉虎火鳳首燈盞
越窯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窯系。東漢時,中國最早的瓷器在越窯的龍窯里燒制成功,因此,越窯青瓷被稱為“母親瓷”。越窯持續燒制了1000多年,于北宋末、南宋初停燒,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影響范圍最廣的窯系。
越窯青瓷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倍受人們的贊賞和青睞,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之一。越瓷的特點是胎骨較薄,施釉均勻,釉色青翠瑩潤,光彩照人。越瓷不但是供奉朝廷的貢品之一,而且又是唐代的一種重要的貿易陶瓷。同時與唐代精美工藝品和文苑藝術交相輝映,在工藝美術領域里開創了一個新的世界。
高:23cm*16cm
越窯青瓷起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經考古調查證明,它的主要產地是在浙江省的寧紹地區。(即唐代明州縣,五代時劃歸,唐代亦稱越州)是中國主要的青瓷發源地。在這片古窯廠中,保留著豐厚的陶瓷遺存。當時的陶瓷不但堅固耐用,而且質量較高,有耐酸堿,盛食不變味,易洗滌等特點。瓷器表面細膩光滑,滋潤似玉,呈半透明色,極富美感。因此,六朝時期有“陶瓷時代”的美譽。東漢后期,燒制青瓷的技術已基本成熟,在迅速發展和工藝長進的基礎上,經三國兩晉南北朝,青瓷的燒制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制瓷業的地域由南向北,幾乎遍及全國。因此促使它不斷發展,呈現豐富多彩、欣欣向榮的局面。
東漢時期青瓷燈的出現,逐漸取代了之前的青銅燈具。到了六朝時期,燈盞的造型已經基本定型為油盞、托柱、承盤三個部分。三國西晉時期的越窯青瓷燈盞,出現了將托柱做成熊的造形,并在承盤下安三個獸形或者是蹄形足。南朝的燈盞大多無足,而托柱變得很高。進入經濟高度發達的唐代,燈盞作為實用兼裝飾物而開始大量出現在宮廷和燈節之中,唐代常見的造型為碗碟狀,內壁有一圓環。宋代由于陶瓷業的發達,各個窯口都有各具特色的陶瓷燈盞繼續著盛世的輝煌。而明代燈盞的式樣變化很多,有一種燈盞上部似一把帶蓋小壺,下為盆式托座,燈芯從壺嘴插入壺中,造型新穎別致。
此燈盞造型大方氣派,頗具想象力,色澤亮麗,制作精良,為東漢代燈中精品。中國燈藝博大精深,種類繁多,這些幸存于世的古燈,有的銹蝕斑斑,有的稍有殘缺,但仍能看出當時的風韻。這件燈盞品相保存完好 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