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天水郡的設置及其沿革
——兼談冀、上邽天水郡的變化及相關問題的討論
文 / 張克復 張國藩
張克復,甘肅省人民政府文史館館員,中華詩詞學會三屆常務理事、四屆副會長,甘肅省詩詞學會名譽會長,甘肅省碧玉關歷史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
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析隴西郡(郡治狄道,今臨洮縣)置天水郡(郡治平襄,今通渭縣),東漢明帝十七年(74年)改天水郡為漢陽郡(郡治冀縣,今甘谷縣),平襄縣作為天水郡附郭首縣歷經188年。此后,平襄縣改屬不定,加之戰亂遷徙、山陵變遷,資料湮滅,到南北朝時史學界已很少有人知道平襄縣曾是天水郡治這件事了,以致《后漢書》《水經注》等一些權威著作在記載天水郡治時出現了矛盾、抵牾,遂成為史學界的一大公案。好在先賢在著述時留下了幾條珍貴的線索,即天水郡治平襄縣址的三大地理標志:“郡前湖水”“三堆”“五城相接”。經過多年努力,這些標志終于在今通渭縣碧玉鎮上店子發現。更令人驚喜的是,張德芳先生從《懸泉漢簡道里簿》殘簡中釋出“天水平襄”等字樣,使這一發現得到了強有力的實物佐證。
張國藩,甘肅省交通科技通信中心史志處處長、碧玉歷史文化研究院 顧問
隨著天水郡治平襄縣址的確定,通渭“漢天水文化”作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已提上議事日程。在“天水郡治”這一千古公案真相大白天下之際,我們有必要對“漢天水郡治”引出的一系列歷史問題作出客觀公正的說明。
一、 西漢天水郡設置及其轄區
《漢書·地理志》載: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置。莽曰鎮戎。明帝改曰漢陽。戶六萬三百七十,口二十六萬一千三百四十八。縣十六:平襄,莽曰平相。街泉,戎邑道,莽曰鎮戎亭。望垣,莽曰望亭。罕開,綿諸道,阿陽,略陽道,冀,《禹貢》朱圄山在縣南梧中聚。莽曰冀治。勇士,屬國都尉治滿福。莽曰紀德。成紀,清水,莽曰識睦。奉捷,隴,豲道,騎都尉治密艾亭。蘭干。莽曰蘭盾。
天水郡是涼州刺史部(治隴縣,今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城南)所屬第二大郡,屬縣16個,其轄區相當于今天水市全部(除上邽,今天水市城區),平涼市南部,定西市北部,蘭州市黃河以東地。轄縣具體位置為:平襄,天水郡治,今通渭縣碧玉鎮上店子。街泉,今張家川縣恭門鎮東上城子。戎邑道,今張家川縣黃門鎮。望垣,今天水市秦城區新陽鎮中灘。罕開,今天水市麥積區。綿諸道,今天水市麥積區社棠鎮。阿陽,今靜寧縣古城鎮至威戎鎮之間葫蘆河西岸。略陽道,今秦安縣隴城西蔡河村。冀,今甘谷縣地。勇士,今榆中縣青城,一說定西市安定區巉口。成紀,今靜寧縣治平鎮。清水,今清水縣地。奉捷,今清水縣地。隴,涼州刺史部治,今張家川縣城南。豲道,今隴西縣南、武山縣北華林鎮附近。蘭干,今通渭縣西。后因經略西羌,在勇士縣西增設金城、榆中兩縣,轄縣達到18個。
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以邊塞闊遠,取天水、隴西、張掖各二縣置金城郡。”郡治允吾(今永靖縣境,一說今青海民和境)。其中天水郡取金城、榆中縣,隴西郡取枹罕、白石縣,張掖郡取令居、浩門縣。后又增置6縣。至此,天水郡的區域東起隴縣,西到勇士,北起阿陽,南達綿諸,幅員千里。
天水郡東接三輔,西通河西,北捍匈奴,南御氐羌,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位置,且經濟發達,“畜牧為天下饒”(《史記·貨殖列傳》),是漢代著名的邊郡。在設郡的近二百年間,為漢王朝經營西域,保障絲綢之路暢通,加快軍需物資運輸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天水郡得名
“天水”一名首見于《漢書·地理志》“天水郡”注引《秦州地志》,云:“郡前湖水冬夏無增減,因以名焉。”即天水郡得名于“郡前湖水”,可知這個“湖”在設郡前就叫“天水”,絕不是設郡當年起名或從別的什么地方移來。聯系通渭縣碧玉鎮李家坪新石器時代遺址和《漢書·地理志》“平襄縣”曰:“故襄戎邑”的記載,這個“湖”最初由李家坪人發現,后由襄戎繼承并命名。他們依賴上天賜予的湖水繁衍生息,不斷壯大,成為拱衛秦國北部的一支重要力量。他們隨著秦國東進步伐一代代背井離鄉,但“天水”這個帶有吉祥、圣潔寓意的地名卻一代代被傳了下來,并有可能被帶到了別的地方,形成一個與“天水”同名的地理區域。后來,漢武帝在“天水”發源地設置新郡時,“天水”很自然成了新郡的名字。“漢天水郡”遂成為甘肅歷史上所有“天水郡”的源頭。
需要說明的是,新石器時代李家坪人并無“湖”的概念,把南山背后的“大水泉”稱為“天水”。“湖”字出現后,襄戎以及后來的秦人、漢人也一直沿用“天水”。把“天水”視為“湖”首現于《秦州地志》,將“天水”臆測為“天水湖”出自宋天水人之口,在史籍上“天水湖”首現于《大明一統志》。吉祥、圣潔的“天水”變成了俗不可耐的“天水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