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時期是清代瓷器生產的黃金時代,康熙官窯以工精質美而取勝,而龍原是神武和力量的象征,到了封建社會后期,龍便成為“帝德”與“天威”的標志,
代表至高無上的皇帝。裝飾龍紋的器物成為帝王用品。雙龍戲珠紋為明清瓷器典型裝飾圖案,龍紋雙目圓睜,奮爪騰身,兇猛強悍,氣勢雄偉,表現出蒼莽天穹中蛟龍的威武形象,
不僅有叱咤風云之勢,而且有氣吞山河之狀,時代特征鮮明。本件藏品即為康熙青花雙龍戲珠紋大盤,其規格為口徑47cm,高7cm,盤花瓣形敞口,折弧腹,雙圈足,盤內口沿處繪青花火云紋,盤內繪青花花卉紋,盤中央繪青花雙龍戲珠紋主題紋飾,足內青花雙圈,內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龍作為我國一種神話傳說形象,自古以來都是祥瑞與尊貴的象征。龍紋作為瓷器紋飾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瓷器產生就出現了,龍紋的雛形最早見于新石器時期。
不同時期的龍紋表現手法大不相同。東漢至唐代,龍紋多數以堆貼、捏塑、范印手法表現。此時的龍紋常常同人物、走獸、飛鳥、蓮花等堆塑紋組合使用。這一時期的龍紋,龍的形體帶有比較大的隨意性,形制取決于器物的裝飾需要,著重龍首的藝術效果,所以龍角卷曲,嘴部刻劃細膩,但身軀較呆板,頸、腹、尾變化不大,龍爪似蹄。五代至元代,民間用瓷基本沿襲前朝模式,仍以貼、塑、模印為主,與皇權有密切聯系的瓷器則以刻劃、模印的平面圖案為主,此時的龍紋,常常與祥云、波濤組合在一起。這一時期的龍紋,龍身多數披鱗,身、尾界限清晰,體格有強壯的也有纖細的,龍首有角、發、卻無雙須,龍爪一般為三趾。明清兩代是龍紋的全盛時期,紋飾主要采用釉下、釉上彩繪方法,亦有用印花、劃刻、堆貼等工藝技法制作,此時的龍紋,除了云龍紋、龍鳳紋、云濤龍紋和海水龍紋題材外,蟠龍戲珠紋、雙龍搶珠紋在明清兩代更加盛行。這一時期的龍紋,龍作蛇形,龍紋的上頜部位出現了雙須,龍首之鬢、發、須齊全,身軀矯健、爪以四五趾為主,而五爪龍紋則被官方壟斷,并貫穿了明清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