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醫藥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已向生物醫學、分子醫學邁進,但是慢性病為什么越治越多?
慢性病對人類的“戰爭”愈演愈烈,不僅導致人的病痛與失能、失智疊加所形成的復雜社會問題,直至拖垮一個國家的醫療體系,而且還會對一個國家經濟造成制動效應。當前慢性病已經成為全球醫學難題。
令人困惑的是:全球醫藥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但慢性病為什么卻越治越多?是否需要對目前防治慢性病理念進行深層次反思?是否還要繼續沿用西方的健康理念和標準進行慢性病防治?健康中國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健康理念和慢性病防治策略?陳康林認為,健康中國應該走出另外一條路來;比如,西方思想和東方思想存在不同的科學哲學,那為什么不能在醫學上進行對癥加辯論的結合呀?我們把兩種哲學加起來,也許可以治療很多慢性病,讓那些不可能治愈的疾病,很快就可以治愈。
2021年4月15日,北京陳康林野生真菌研究院院長介紹了自己通過利用藥用真菌治愈一名重肌無力的患者及三名兒童再生障礙性貧血不再換骨髓的病例。還有很多腫瘤患者活過了5年生存期。
慢性病已經成為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全球醫學界沒有找到系統科學有效的防治方法
慢性病全稱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是一類起病隱匿、病程長且病情遷延不愈、缺乏確切的傳染性生物病因證據、病因復雜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確認的疾病的總稱。常見的慢性病主要有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糖尿病、神經系統疾病、腎臟系統疾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
2011年9月,聯合國召開慢性病預防和控制高級別會議通過政治宣言:慢性病已經成為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衛生健康問題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內容,各國政府承擔首要責任,并提出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彰顯出全球對慢性病防治的高度重視和全力以赴的決心。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20年12月23日發布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2019年中國因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占總死亡的88.5%.其中,心腦血管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死亡比例為80.7%。
造成慢性疾病高發、多發及嚴重后果的重要原因是,目前全球醫學界并沒有找到系統科學有效的慢性病防治方法。這也是目前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嚴重困境。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慢性病的防治工作,早在1998年就提出慢性病的6個轉變。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衛生健康事業取得顯著成績,召開了“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等重要會議。黨的十九大明確了新時代中國衛生健康工作方針。國務院先后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和《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以及《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進一步明確了新時代慢性病防控的主要目標、防控策略和措施,積極推進從以疾病為中心到以健康為中心;從重視臨床技術到重視基礎研究;從重點投入三甲大醫院到強基層等一系列轉變,充分顯示了黨中央、國務院對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關懷和愛護,為慢性病防治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我們的科學體制是鋼性的,造成我國學習國外現成的技術是可以的,但中國的創新能力是不足的,我們的制度就不鼓勵創新。
全球最先進的醫學健康理念和解決方案,也沒能遏制慢性病在西方社會的蔓延
全球醫藥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突飛猛進,已從傳統醫學向生物醫學、分子醫學邁進;新藥研發從單一靶點向多靶點模式轉移;從研究整體生理功能還原到基因改構、基因編輯;臨床醫學從手術、藥物和介入治療到干細胞修復替代、免疫細胞的特異、非特異性治療等等,可以說是名目繁多。
但令人遺憾的是,盡管現代醫學走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探索之路,但對人的整體生命活動規律的認知,還停留在局部或碎片化層面,在此領域的研究和發現仍是在盲人摸象,有關生命本質的基礎科學問題尚未得到系統揭示。
特別是,目前醫學進入后基因組時代,但現代醫學對大多數疾病的認知和治療并沒有實質上的突破。諾獎得主、“DNA之父”沃森在2013年宣稱:多少年來想通過基因序列治療癌癥和其他疾病是“沒價值的”。過度依賴基因層面的治療選項,對某些疾病的治療總體上很可能是退步了,而且增加了很多費用。據《美國醫學會雜志》數據顯示,1996—2020年,美國醫療衛生支出從9000億美元飆升到3.2萬億美元。但美國仍有將近一半的人群患有慢性病,全美醫療支出的85%花在了慢性病病人身上。
為什么美國醫藥科技那么發達,卻有近一半的人口患有慢性病?是醫療衛生費用投入不足嗎?美國醫療衛生費用支出占美國GDP的18%. 是環境污染嚴重嗎?美國的環境號稱是青山綠水。是食品安全標準低下嗎?美國的食品安全標準標榜是全球最高的。是沒有“治未病”的預防疾病理念嗎?世界各國預防疾病理念都是從美國輸入的,就連聯大第三次高級別會議明確的慢性病防控“5X5”策略(即5大非傳染性疾病風險歸因——不健康飲食、煙草使用、空氣污染、有害使用酒精、缺乏身體活動),也是援引的美國理念和標準。
但無論是從美國看還是從全球看,慢性病仍然是越治越多。比如,癌癥發病率最高的前十名的國家,幾乎全部是發達國家,而不是第三世界國家。全球最先進的醫學健康理念和解決方案,既沒有遏制慢性病在西方社會蔓延,也沒有遏制在中國蔓延,那么我們為什么還要盲目運用西方的健康理念和標準來防治慢性病呢?健康中國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健康理念和慢病防治策略?我們有幾千年的中醫藥文化,為什么不好好利用呀?
我們能不能在現代科學的指導下,找到這個疾病的切點,又根據中醫理論找到這個病的辯論面,綜合進行治療,很多疾病就都有治愈的可能。從而創造出一個新醫學,現代中醫既利用現代科學的檢測技術,又利用西醫的對癥思想和古代中醫的辯證思想,形成現代中醫。我們2015年,也找過解放軍302醫院,它是全國治療肝病的最大醫院,我想把我的綜合治療技術應用到病人身上,但最后因為中國的藥品管理法,而沒有辦法使用,進不了302醫院。
中國的政策也許是合理的,但各級政府及各部門又極度不合理。我們的藥典的中藥只有幾百種,而《中華草本》有中藥幾千種,但醫療機構不能使用。有些政策看起來合理,是自己阻斷了進步的階梯。
醫學不能把人當成機器,應該加強基礎研究,提出防治慢性病的中國方案。
兩千多年前,中醫藥文化對健康就有了明確的解釋——“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也就是說生命自身抵抗力功能強大,人們就不容易得病。人們之所以得病,中醫的觀點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即人之所以得病是生命自身抵抗力降低的結果。如果疾病真的發生了,應當“扶正祛邪”,也就是秉持提高生命自身抵抗力和清除致病因素這一標本兼治的醫學理念。歷史與現實的實踐證明,這是防治慢性病正確的方法論。那么,我們能不能把西醫對癥思想和中醫辯證思想結合起來,形成中國新的醫學,也許很多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從整體論和系統觀角度看,慢性病的發生不只是體內某個點出現了問題,而是出現了全身的系統性風險,是穩態失衡。醫學在本質上是人學,人是體、情、意的統一,是自然生物屬性和情感社會屬性的統一,醫學不能把人當成機器“拆卸裝配”。
以癌癥為例,癌癥作為慢性病之王,如果能正確揭示癌癥的病因和發病機制,不僅可以找到癌癥防治的突破口,也為慢性病防治找到突破的思路。
健康人每天都會產生一定量分化不全的細胞,但是99.5%以上的人卻并沒有發生癌癥。這是因為分化不全的細胞會隨時被健康人機體免疫系統的T淋巴細胞等“識別、攻擊、殺滅”并清理代謝。因此,從整體論系統觀角度來看,維持機體免疫系統穩態是預防癌癥發生的有效方法和路徑。
癌癥的發生主要是兩個環節出現了問題,一是機體穩態失衡,二是致病因素的作用。相應地,治療癌癥也要先從這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恢復穩態,也就是提升生命自身抵抗疾病能力,這是疾病防治的基礎,中醫稱之為“扶正”;二是去除病因,西醫稱“治療”,即用特殊手段清除、抑制、殺滅癌灶的癌細胞,即手術、放化療。
而現代醫學治療癌癥只是針對癌灶的治療,而不是讓生命自身識別、殺滅、清除癌細胞,是不全面的。手術切除的只是癌灶,而不可能切除掉每天都會產生的沒有被免疫系統“識別、攻擊、殺滅”的分化不全的細胞;放化療、靶向治療、免疫療法同樣只是針對癌灶的癌細胞,這些方法都不具有獨自恢復機體穩態的作用。因此,這種局部治標不治本的結果多種多樣,好壞不一,導致許多癌癥病人最終人財兩空。這就是目前防治慢性病值得反思和研究的科學和社會問題。
陳康林同中國銀聯合作,由中國銀聯作為第三方擔保,對各種腫瘤、肝硬化、糖尿病慢性癥發癥、耐藥性肺結核、重癥肌無力、兒童再生障礙性貧血、神經系統疾病、腎臟疾病、風濕病等。實行半個月治療無效一分錢不收的政策,于今年4月9日簽訂了與中國患者的對賭協議。
陳康林知道,技術不行,前面就是萬丈深淵。如果技術可行,則是我國慢性患者的福音。陳康林知道,在中國說一切,都是沒有人信的。只有療效、療效、療效才是王道。陳康林為什么敢這么做,是基于這十多年來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科技合作中心的臨床實驗,和自己身上的實驗。陳康林曾到瑞典斯德哥爾摩諾貝爾老先生的墓前發誓,在有生之年,爭取拿到諾貝爾醫學獎。
陳康林在美麗的海南省三亞市海棠灣上工谷中醫藥康養小鎮成立了海南靈樞野生真菌研究有限公司、中醫診所、藥用野生真菌科普館,成為了301醫院的后花園。陳康林希望與中醫界的泰斗林天東教授一起,探索出一條治療各種疑難雜癥的新路來。
阻礙藥用真菌在中國發展的,還有很多臨床的西醫生,這動到了他們的奶酪,他們是我見到的阻礙力最大的人,而他們每天使用的抗生素就是真菌。
令人欣喜的是,國家衛健委、國家發改委、國家科技部等多部門聯合印發了《癌癥防治實施方案(2019—2022年)》,相信中國廣大醫務工作者集中華民族數千年之中醫藥學智慧,加強基礎研究,運用現代科學理論和方法,一定能夠為全球慢性病防治創出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