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銅幣在清末初鑄時,質量較好,一般都是用紫銅。每枚銅元的含銅量均在96%--97%左右。民國以后,成、渝兩地鑄造的銅元。因當事者貪圖重利。攙入白鉛較多,除老一百、老二百兩種為紫銅外,其余均是白黃色的白鉛。故銅質不如清末所鑄之純,但官方要求是成色96%以上。由于四川省內軍閥混亂,有些軍閥用銅日雜,使成色方面連95%也難以達到。
軍政府造四川銅幣”是辛亥革命時期的產物。1911年12月發生“成都兵變”,以尹昌衡、羅綸為正副都督的四川軍政府取代了成立僅12天的大漢四川軍政府。新的四川軍政府成立之初即面臨著需用日繁、度支日絀的財政困窘局面。軍政府迅速接管了四川成都造幣廠,決定鑄造“四川銅幣”以應急。民國元年(1912年)4月,四川成都造幣廠奉四川軍政府之命,開模鑄造“軍政府造四川銅幣”(也稱“漢”字銅元)。在推翻封建王朝建立民國的過程中,軍政府曾發揮過重要作用(雖然后來演變成軍閥混戰)。軍政府作為非常時期的區域性臨時政府,曾發行過貨幣,如湖北軍政府和四川軍政府,都發行過銅幣。只有四川軍政府發行過銀元。這些貨幣,開始是為了籌措軍餉,維持政府開支,以后也成為區域性的貨幣。所以軍政府貨幣具有軍用貨幣和民用貨幣的雙重職能。
四川軍政府發行的貨幣,目的在于籌措軍餉,維持政府開支,同時也是滿足保路運動的需要,所以“漢”字銅幣具有軍用貨幣和民用貨幣的屬性。后期川中各路軍閥鑄造眾多銅幣,流通周期也相對較長,再加上換模修版等原故,導致版別極其復雜。中國是最后一個結束銀本位幣制的國家,軍政府“漢”字大銅幣,在歷史和軍事上都有詳細記載,有著更深層次的意義,隨著時代的變遷,最終會稱為稀有文物的收藏品。一般的四川銅幣價格都是在十幾萬到幾十萬不等,存世量少的,能達到百萬。
辛亥革命以后,四川大漢軍政府于1912年4月廢止大清銅幣模板,改鑄"漢"字銅元,有當10文、20文、50文三種面額。1913年,增鑄當100文、200文的銅幣。
軍政府造四川銅幣一百文成交
“四川軍政府造銅元”收藏價值難以估量,是古玩收藏市場的“偏門”,如今“四川軍政府造銅元”收藏市場很火熱。
與孫小頭和袁大頭這些銀幣比起來,軍政府造四川銀幣流通范圍較窄,發行量與存世量都相對來說比較少。也是由于這個原因,導致四川銀元的研究價值和市場價值都變得異常之高,俗話說:“物以稀為貴”,由于該錢幣作為特殊歷史時期、地方政權的特殊貨幣,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物價值等特點,從收藏與投資角度來說乃非常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