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訂單指數低于生產指數2.3個百分點,需求恢復情況明顯弱于供給,市場需求整體仍相對不足;而且月內反映市場需求不足的企業比重仍高于53%,是當前企業面臨的首要問題。”
7月制造業PMI再度反彈,各分項指標幾乎全線飄紅。
7月31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中國制造業PMI為51.1%,上升0.2個百分點,連續5個月站在榮枯線上。受訪專家認為,供需兩端的持續回暖、進出口的進一步復蘇、原材料價格的上行共同支撐了7月制造業PMI的回升。
7月的生產指數升至54.0%的近期高點,新訂單指數也升至51.7%;而新出口訂單指數和進口指數分別為48.4%和49.1%,高于上月5.8和2.1個百分點,紛紛創下近期高點。
需要注意的是,需求恢復情況明顯弱于供給,市場需求整體仍相對不足;而且月內反映市場需求不足的企業比重仍高于53%,是當前企業面臨的首要問題。
盡管外貿略有改善,但在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的背景下,外部環境成為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中國正致力于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近期石油等能源價格大幅提升,這提振了上游原材料購進價格,不過下游企業的出廠價格則進一步出現了回落,“一升一降”之間,原材料購進價格與出廠價格的“剪刀差”進一步擴大。未來需要高度關注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擠壓中下游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景氣度的問題。
訂單不足依舊普遍
“走勢和我們之前的判斷差不多。”中國物流信息中心總經濟師陳中濤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指出,7月制造業PMI再度回升是由供需兩端持續回暖、進出口進一步復蘇、原材料價格上行共同支撐的。
他表示,自3月份以來,生產指數一直保持著高速擴張,這一方面是因為復工復產仍在持續之中,此前疫情帶來的生產停擺使得不少企業存在“趕進度”的需求;另一方面,近期市場需求出現了邊際回暖,企業對未來的預期也有所改善。
7月生產指數略高于上月0.1個百分點,使得這一數字達到了54.0%的近期高點。生產的回暖推動了企業的“補庫存”行為,也拉動了與此相關的采購量、就業等指標的好轉:當月原材料庫存指數為47.9%,比上月回升0.3個百分點,采購量指數由上月的51.8%抬升至52.4%,從業人員指數也由上月的49.1%升至49.3%。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介紹,從行業情況看,除化學纖維及橡膠塑料制品以外,其他20個行業的生產指數均高于臨界點,其中紡織服裝服飾、木材加工等制造業疫情以來首次升至臨界點以上。
需求方面,7月新訂單指數為51.7%,高于上月0.3個百分點,已經連續3個月回升。其中,造紙印刷、電氣機械器材、計算機通信電子設備等制造業新訂單指數在臨界點以上連續上升,說明行業復蘇動能不斷增強。
不過,陳中濤指出,新訂單指數低于生產指數2.3個百分點,需求恢復情況明顯弱于供給,市場需求整體仍相對不足;而且月內反映市場需求不足的企業比重仍高于53%,是當前企業面臨的首要問題。
在他看來,需求端的持續復蘇是中國經濟景氣度保持擴張的關鍵,“二季度以來的經濟回暖主要是由生產端來拉動的,各地在復工復產上出臺了很多措施,不論市場需求和訂單情況如何,生產不能停,產能都要提上來;但隨著工業領域復工復產趨近飽和,進入三季度,生產端邊際改善的空間已經很小,經濟的進一步向好必須從生產端主導轉向消費端主導,而需求不足將成為未來經濟景氣度持續改善最大的不確定因素。”
他表示,不同于生產端,需求端的回暖往往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近期國內外需求雖出現了邊際好轉,但近日新疆、遼寧等地的疫情有所反復,秋冬季的疫情更是存在巨大不確定性。
內循環主體格局醞釀中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全球主要經濟體逐漸放松隔離封鎖措施、恢復經濟活動,以及我國出臺的一系列穩外貿政策措施落地生效,制造業的進出口正在出現明顯回暖。
7月份,新出口訂單指數為48.4%,較上月上升5.8個百分點,為疫情發生以來的最高水平,且連續3個月上升。當月進口指數為49.1%,較上月上升2.1個百分點,創下年內新高。
最新的外貿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6月當月,中國進出口更是年內首次雙雙實現正增長。當月,中國進出口同比增長5.1%,其中,出口增長4.3%,自4月份起連續三個月保持同比正增長;進口在4月、5月份兩位數降幅后也于6月份轉負為正,增長6.2%。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美國和歐元區制造業PMI上升到近一年半的高點,促進了外需的改善。
不過他強調,外部環境將是下半年PMI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由于全球疫情仍在蔓延,今年外需明顯萎縮,再加上中美關系不確定性因素加重,外部環境不容樂觀。
陳中濤指出,歐美重啟經濟的持續性、有效性、可靠性等均存在較大不確定性,一方面,近期美國等地區有反彈的趨勢,不排除下半年會出現進一步的疫情反復;另一方面,疫情之下,全球經濟貿易的衰退不可避免,比如IMF預測,今年世界經濟將下降4.9%,世界銀行預測全球經濟將下降5.2%,WTO也預計全球貨物貿易將下降13%至32%,聯合國貿發會議則預計全球貿易將下降20%。
此外,疫情之下,貿易保護主義有進一步抬頭趨勢,從中長期來看,中國經濟的外部環境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這也正是中國打造“雙循環”新格局的歷史背景。
近期中國多次提及“雙循環”新格局,7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當前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趙慶河認為,消費品和新動能行業較快增長有利于促進內循環主體格局形成。7月份,消費品行業加快回升,消費品行業PMI為51.6%,較上月上升0.6個百分點,且連續4個月高于制造業整體,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均有所上升。
新動能也持續較快增長,國產科技發展進程加快。高技術產業PMI較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至51.3%,其中新訂單指數上升0.5個百分點至52.5%。裝備制造業PMI為51.8%,高于制造業整體,其中生產指數保持在55.8%的較高水平。
“國內消費需求上升,國產科技快速發展,有利于促進內循環主體格局加快形成。”他說。
中小企業壓力大
7月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也升至了近期高點。當月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為58.1%,與上月相比,上升了1.3個百分點。與此形成對比的是,當月出廠價格指數只有52.2%,而且比上月回落了0.2個百分點。
趙慶河表示,受下游行業需求回暖影響,上游產品價格漲幅明顯,石油加工、鋼鐵、有色等制造業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均高于63.0%,出廠價格指數均高于58.0%。
陳中濤指出,價格指數的上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產端的改善,受企業采購量較快增長帶動,上游的能源和基礎原材料價格在上月基礎上繼續保持上漲趨勢,近期石油等能源價格大幅提升,也提振了原材料購進價格。
不過他強調,目前的購進價格指數明顯高于出廠價格指數,而且在原料價格大幅上漲的同時,下游企業的出廠價格則出現了進一步回落,“一升一降”之間,原材料購進價格與出廠價格的“剪刀差”進一步擴大。未來需要高度關注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擠壓中下游企業利潤的問題,尤其是中下游多以中小企業為主,其面臨的壓力正在進一步上升。
“小型企業本來基礎就差一些,其對疫情沖擊的承受力也更弱;從行業結構上看,中小企業大多位于下游的輕工業等領域,上游原材料價格的上漲無疑會抬高這些企業的成本,擠壓后者的利潤,從而影響其景氣度。”
事實上,不同規模企業的景氣度與價格走勢分化非常明顯。7月份,大型、中型和小型企業的購進價格指數都高于50%,分別為59.0%、57.5%和56.7%。而在出廠價格上,大型和中型企業的出廠價格指數分別為53.6%和51.8%;小型企業的出廠價格指數則低于50%,為49.3%。
趙慶河提供的調查結果顯示,本月小型企業PMI為48.6%,比上月下降0.3個百分點,繼續位于臨界點以下,其中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分別為49.8%和46.8%,表明小型企業供需兩端繼續承壓。此外,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地部分企業反映,洪澇災害導致物流運輸不暢,出現廠房、設備、存貨浸水等問題,生產經營也受到一定影響。
唐建偉也強調,未來需要重點關注小微企業以及就業壓力。他指出,在疫情和水災交替沖擊下,小微企業生存壓力驟增,需要針對性政策加以扶持。
“中小企業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小型企業生存壓力加大直接影響到就業狀況,制造業的就業指數仍低于榮枯線,這需要引起重點關注。”他說。
(作者:夏旭田,繳翼飛 編輯:張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