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平,1961年生,廣東揭陽人。幼承家傳、四十多年創作不輟。重實踐勤寫生,以大自然為師。兼得益多位國畫大師指導。山水,花鳥均有涉獵,尤其在新嶺南畫技法和創新方面做了諸多嘗試,被譽為"新嶺南畫派"代表畫家。現為中國教育電視臺CETV書畫院畫家,中華衛視藝術風采欄目組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人民藝術家協會會員,揭陽美協副會長。
作品欣賞:
在中國文化意識中,自然的山、石、樹、溪、云、亭、橋等所構成的各種場景,不是作為“風景”來呈現,而是作為“山水”來呈現的。風景是具體的、實地的,它可以清晰地展現出景物的地理特征及植被的物種特征;因此,對于風景的認識,是以景物自身的真實及人類視覺的真實為前提的。而“山水”則不然,它是從認識自然景物的本質特征出發的:“山”是土石質的、剛性的、陽性的,“水”是流動的、柔性的、陰性的。于是,通過“山”、“水”,就使人們建立起與物質基本屬性的陰、陽,進而與那個宇宙根本規律“道”的聯系。這樣的山水認識,也就決定了中國山水畫的表達方式是概括的、寫意的,是主觀再造的,是表現自然的精神意態的。山水上升為“山水”,山水就不再是外在于人們的客體,而是被人們體認與感受的第二自然;“山水”可能不會窮盡自然山水一切細致而復雜的形質面貌,但它一定會傳達出那一片山水的風神與意韻;因此,“山水”就不是對于景物的自然描摹,而是帶有鮮明的圖式特征的。
一個基本事實是,在將山水轉述為“山水”的過程中,我們所用的工具是毛筆、墨、顏料及紙、絹等,而不是照像機;這種轉述所生成的作品是繪畫,而不是照片。如果說照片是再現了自然景物中的每一個細節的現實風景,那么,繪畫所呈現的則是一個表達了自然本質并具有結構特征的“山水”。畫家的審美觀念、他所用的工具材質及技法表現等,都會滲透到這個“山水”之中,所謂作品的時代性及個性也便都因此而產生。
作為創作主體的我們,與古代山水畫家生活于不同的文化環境中,所面對的自然環境也有較大差異。重要的是,在與自然的關系上,我們與古人已很不相同。古代人們在山水中體認到一種具有哲學意味的精神性,所謂的“圣人含道映物,山水以形媚道”即意味著:山水是作為“道”的載體而出現的,“山水”是用來“臥游”或“遣興”的。而山水之于我們,則呈現為都市人群與自然山水親近合一的人文情懷。“第二屆中國工筆山水畫大展”中有很多作品就是從身邊的一些尋常角落畫起,表現出那一小小的景物帶給作者的微妙心理體驗,這一體驗定格為畫面上的“山水”,那尋常的角落也便被人性的光輝照亮,景物因此有了親近感;我們沐浴在自然的和煦之中,自然山水就是一片可以觸摸的草葉,一捧可以掬起的清泉,我們暢快地走近了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