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瑯彩瓷器,又稱"瓷胎畫琺瑯",是在康熙晚期將銅胎畫琺瑯技法成功移植到瓷胎上而創燒的一種新品種瓷器。起先,繪制琺瑯彩的顏料要從歐洲進口。雍正即位后,開始撥專款專項用于研發琺瑯彩顏料,終于在雍正六年的七月研發成功,不僅能自煉出與原先進口顏料一樣的顏色,還大大豐富了顏色的種類,這一研究成果使雍正朝的琺瑯彩瓷器制作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制作琺瑯彩瓷器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鎮御窯廠專供,這里不能不提到唐英,他于雍正六年起擔任御窯廠的督陶官。正是由于他的督窯有功,御窯廠才能燒制出造型完美、白潤堅質的薄胎瓷,為琺瑯彩瓷器的制作提供了首要條件。白瓷胎運到宮廷后,在雍正皇帝的親自授意下,在內務府造辦處琺瑯作由宮廷畫家精心彩繪,又有專人題寫詩句、款印,最后入炭爐經600℃爐火焙燒而成。
雍正朝的琺瑯彩不惜工本,名手彩繪,名工燒制,一件琺瑯彩瓷器燒制成功往往要經歷數月時間。由于瓷胎太薄,在二次燒制時極易破裂,這些因素都造成了琺瑯彩瓷器的數量極為有限。
不得不承認,還沒有哪一個朝代的琺瑯彩瓷器如雍正朝的那般典雅秀麗,以瓷胎為畫絹,布局章法沿襲了中國畫融詩、書、畫、印于一體的傳統。我們可以用《陶雅》中的語句來評價雍正朝琺瑯彩瓷器:"質地之白,白如雪也,一絕也;薄如卵幕,口噓之欲飛,二絕也;以極精之顯微鏡窺之,花有露光,鮮艷纖麗,蝶有茸毛,且頸項豎起,三絕也;小品而題極精之楷篆各款,細如蠅頭,四絕也。"我們看到的這件合家歡琺瑯彩賞瓶,正是這"四絕"的完美體現!
瓶身所繪雌、雄雞相伴護雛覓食圖,畫面襯以山石、花草,色澤鮮亮而柔和。其構圖和風格皆具郎世寧之畫風,精致而又靈活,華麗高雅而又不庸俗,彰顯輝煌盛世的那種富貴雍容和獨超神韻。
瓶身大小適中,剛好適合把玩于掌中。當轉動瓶身時,猶如正在欣賞一幅延綿無邊的長畫,你才真正體會到這件合家歡琺瑯彩賞瓶的富貴與華麗:一對雌雄雞在山石牡丹叢中覓食,雄雞身披錦繡,回首凝望,渾身毛色絢爛奪目,一翎一羽描繪得精細入微,羽毛的質感很強,呼之欲出。粉紅、藕荷、杏黃、淡黃各色牡丹花競相綻放,花瓣輕透、嬌嫩欲滴。輕握掌中,那種感覺如同掬起一汪春水,輕盈而又清潤;又如同絲綢滑過手背,細膩而又溫柔…
琺瑯彩繪采用的畫琺的制作技法起源于15世紀中葉歐洲比利時、法國、荷蘭三國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區。15世紀末,法國中西部的里摩居,以其制作內填琺瑯工藝為基礎,發展成畫琺瑯的重鎮,初期制作以宗教為主題的器物,后來逐漸制做成裝飾性的工藝品。隨著東西貿易交往的頻繁,尤其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臺灣以后,禁海開放,西洋制品開始涌入,西洋琺瑯便由廣州等港口傳入中國,并就地設廠研制,稱之為洋瓷,宮中則稱其為廣琺瑯。 琺瑯彩是我國瓷器釉上彩繪的一種獨特裝飾方法,也是景德鎮傳統彩繪瓷品種之一,
這件琺瑯彩規格:高28cm、口沿直徑5.5cm、底足直徑6.5cm。因彩料中含有玻璃白粉而得名。這種“玻璃白”粉實際上是一種含氧化砷的玻璃白,由于砷的乳蝕作用,使所有顏色都“粉化”成不同深淺濃淡的色調。一個色可以分出多種色階,描畫紋飾可以更加細致入微。 琺瑯彩制作工藝,其燒制溫度較五彩瓷低,釉上彩瓷中最為精美的彩瓷器。從康熙的色濃莊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時的精密繁復的雍榮華貴,使琺瑯,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集中西風韻于一身,畫盡了皇家身份的高貴與榮華。
頸與肩交界的地方,也有2點凸處的暗記,為了防后人仿鑄,雍正特為留下的,它隱藏在小鳥的黑翅膀上,要用放大鏡才看得見。此外,落款的雍字、製字等也各有一點黑記!詩、書、畫及印章等一流,繪畫工藝栩栩如生,泥鰍背,內外修足很規整,雙圈靑料六字楷書款款非常端正也代表著當時皇宮的嚴謹,在畫琺瑯的部分,摸一下,有凸起一亳米的感覺,而且開片自然,此暗記,更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釉色屬于乳白色,用燈光打更為漂亮,實屬罕見品。
聯系人:陳先生
電話:1882016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