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靜華
初識沙金強老師是在2016、2017年的樣子,那時他已重拾筆墨。或許是因為商海中沉浮太久的緣故,他比一般文人多了些許圓滑世故,可同時文人的棱角傲骨又一覽無余。我暗自尋思,如此一個矛盾組合體當真能沉下心創作?直到我看到他的書法作品,渾厚有力,剛勁挺拔,當即嘆服不已。2018年海門楹聯學會成立不久就在海門名聲鵲起,有關人士頻頻前往學校做詩詞、楹聯、書法的公益演講,后來聽說會長就是沙金強。
我開始好奇,這個不露聲色間就把詩詞、楹聯、書法融為一體的沙老師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當年的書法少年
每個人都有一段過往,緬懷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每個人有每個人喜歡的方式。
沙金強老師是個不喜歡緬懷過去的人。我的很多問題都被他輕松跳過,以致一度我尷尬地坐在那里,不知道如何打開他的話匣。好在那時正好有個少年塞著耳麥經過,嘴里哼著“我愿意陪你翻過雪山穿越戈壁……”他頗為感嘆,現在的孩子太幸福了……依著這個話頭,他說起他的過去。
小的時候能玩的游戲他都喜歡玩,可是玩的水平不夠拔尖,所以不久也就覺得不是太有趣。也是湊巧,有次在小伙伴家玩的時候,看到了一個閑置在旁的印章,在印油里按一下再蓋到廢紙上就是幾個紅艷艷的字。他覺得比較有趣,按了幾個后,突然想,如果自己也能刻印章,把自己和小伙伴的名字依葫蘆畫瓢的刻出來豈不牛翻天了?
在大人的指引下,他開始用胡蘿卜試驗。一開始完全沒有形狀,無法辨識,不是缺了角就是了一塊。慢慢悟出了一點門道,偶爾給學校的好兄弟們刻上一個,談不上好看,但只要蓋了有明確辨識度,就能獲得一陣歡呼聲。就是在這樣的歡呼聲中,他刻字的功底越來越好,這個時候,他開始追求字的質量。
通東人有個習俗,春節要貼門對春聯。這個時候村子里人都會擠著去一個老先生那里要春聯。大人們都說這個老先生的字好聯也好。他完全理解不了這個“好”是什么定義,但大人們如此說總歸是有大人們的道理。那時已放寒假,他每天早早起床,到老先生那看他為街坊四鄰揮毫潑墨,一連看了幾天竟然也不覺得無趣。
老先生看他這么投入,著實有趣,便逗他說:“寫這個看是看不會的,得練。”老先生用手在自己的肩頭比劃了一下,“練習的紙差不多疊到這個高度,就會開始有點樣子了。”
說的人并不是很當真,但聽的人卻當真了。回家后就和父母商議練字的事情了。父母就用一支毛筆和一瓶墨汁把他打發了。他就在那些已經寫過字的本子上寫寫畫畫,萬分滿足。
沙金強老師說他也不清楚是什么時候愛上書法的,但最初接觸毛筆的時候,那份喜歡真的是從每個細胞里散發出來的。
拾起筆墨,重新來過
沙金強對書法有一種執念,他想把書法寫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卡在瓶頸處的他萬分焦灼。
那時已是上世紀80年代未,改革號角吹響,新奇事物層出不窮,外面的世界在呼喚,他的心再也沉寂不下來。他沒有強迫自己繼續閉門造車,相反,他覺得自己應該趁著這樣的機會走出去,結交更多的朋友,見識更大的世界。他相信外面有他追尋的東西,他必須拓展自己的眼界突破自己。
他沒有辜負這場直接影響整個中國發展方向的機遇,隨著下海浪潮,他涉足商界。五湖四海,天地之大,大千世界,無奇不有。這個世界給他打開了一扇嶄新的門。
沙金強適應能力、生存能力都比較強,在商場中混的如魚得水。這給了他更大的空間,他接觸的人越來越多。
圈子里的朋友都知道他喜交朋友,特別愛交文墨之士,其中不乏書法名家。為了讓自己的書藝得于提高,只要有機會他就向他們求教。因為沙金強的好學,那些名家也不吝賜教,讓他學到了很多的東西,但理論再強悍,沒時間練習進步總不大。他又想起寫春聯的老先生說的話“寫這個看是看不會的,得練。”可是從商不是拿著蘿卜刻字,可以隨手放到一邊。他沒有放棄的理由。
然而,上天很快送給他一個理由。2005年起他炒股,成天沉迷在股票曲線上,經驗不足的他一下子血本無歸,斷了資金鏈,企業難以運轉。只能脫離商海回家修身養性。
對很多人而言這是重創,而對他而言,這只是讓他重拾筆墨,與詩書定下了終身的一個契機。
不一樣的沙金強
淡出商海的他,基本上與社會活動場所脫離了聯系。十幾年來,唯一的功課就是每天堅持日課八小時。他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高,為寫好一個字,他可以反復練習幾天;不滿意某個筆畫,他四處拜師求教。
他走訪過中國著名書法家倪進祥、謝少承、孟浩、劉燦銘、劉月卯等,在這些名家的指點和自己的努力下,苦臨古帖,終于掌握了一定的書寫技巧,突破了一個接一個的難題。
沙金強終于有了底氣走出去。
笫十屆江蘇省新人展入展、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書法作品獲優秀獎、中國共產黨九十五華誕獲書法作品優秀獎、2016湖北鹿門山杯書法作獲入展、2017首界章草杯書法作品入展、2019中國長城杯書法作品獲優秀獎、2019海峽兩岸神州杯獲優秀書法作品獎……
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他的名字。而讓他萬分雀躍的不是這些榮譽,而是“以前喜歡打油詩,后拜倪進祥后,深入詩詞楹聯歌賦的研究。”沙金強笑得很燦爛,“詩書楹原本就是相通的,用毛筆書寫自己構思出來的詩詞楹聯的時候,心情和抄錄別人的是不一樣的——就像自己養大的雞生的蛋和買的蛋之間的區別。”
自己養大的雞生的蛋果然是不一樣了。
紀念上海胡問遂100周年誕辰時,沙老師自撰問遂賦書法獲入展,他的詩詞楹聯作品多次在中國書法報,省市楹聯平臺書刊和網絡發表。
他是有實力的。有了實力的他,從自我中脫離出來,開始關注公益。他說“發揚一門藝術,遠比自己擁有一門藝術更強大。”
2018年,在沙金強老師的努力下,海門楹聯學會成立。而后他站在公益的講臺上,為海門三和中學、海門王浩小學、海門通源小學、東灶港邊防哨所、海門第一中學、海門貨隆小學作詩書楹講座;他又到四甲新復村、有余村,海門鎮張北村開展”送福到農家”活動。
學而不用則廢,用而不學則滯。沙金強不忘師恩,用實際行動去報答社會。用沙金強的話講:教學相長,尋法則,覓經典,除了學習還是學習,只有學習才能提高自我,有了知識才能回報社會。
其實,寫完這篇采訪稿的時候,我原本想聯系一下被沙金強提到過幾次的倪進祥先生,想讓他用一句話評價一下沙老師,以此來作為本文的結尾。但最終我還是放棄了這個打算,因為再好的評價也越不過“德藝雙馨”這個詞,而沙老師已然做到了。
本文轉載江蘇省南通市海門"東洲藝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