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譯,指用彩緞裝裱后懸掛供奉的宗教卷軸畫。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題材內容涉及藏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傳世唐卡大都是藏傳佛教和本教作品。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用明亮的色彩描繪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顏料傳統上是全部采用金、銀、珍珠、瑪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貴的礦物寶石和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為顏料以示其神圣。這些天然原料保證了所繪制的唐卡色澤鮮艷,璀璨奪目,雖經幾百年的歲月,仍是色澤艷麗明亮。因此被譽為中國民族繪畫藝術的珍品,被稱為藏族的”百科全書”也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中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唐卡的繪制要求嚴苛、程序極為復雜,必須按照經書中的儀軌及上師的要求進行,包括繪前儀式、制作畫布、構圖起稿、著色染色、勾線定型、鋪金描銀、開眼、縫裱開光等一整套工藝程序。制作一幅唐卡用時較長,短則半年完成,長則需要十余年。
有的唐卡以史實為依據,著重表現歷史上重大的政治事件和活動。如表現松贊干布生平業績的歷史題材。其中以謳歌藏漢民族友誼的作品,如文成公主進藏故事,都會繪在寺廟醒目的位置。畫面通過使唐求婚、五難婚使、公主進藏等情景,描繪了貞觀15年唐蕃聯姻的歷史事件。大昭寺、布達拉宮中的歡慶圖,再現了文成公主駕抵邏娑時,吐蕃人民以節日盛裝、載歌載舞的歡迎場面。布達拉宮紅司西平措大殿中,一幅五世朝見順治圖,記述的是公元1652年五世赴京、覲見、游樂等各項活動和歡迎盛況 。
唐卡的起源和發展興衰與藏傳佛教息息相關,這門繪畫藝術的興起和發展暗合了印度佛教傳入西藏,當時藏區,游牧生活還是許多地區的主要生產方式,僅靠固定的寺廟,無法滿足眾多遷徙不定的信徒宗教生活需要的。于是唐卡這種主要以卷軸畫形式出現的藝術,滿足了信徒的宗教生活需要,成為他們可以隨身攜帶的崇拜物。唐卡這門繪畫藝術因此應運而生蓬勃發展起來。有人又針對唐卡便于攜帶的特點,把它稱之為“可以流動的壁畫”。最終形成“藏族寺院是佛畫藝術的殿堂”這種局面。唐卡的繁榮有賴于藏傳佛教的興盛。
此幅作品是由拉孟,藏族,1970年出生于四川省色達縣龍鄉熱薩馬村,位于成都市武侯區拉孟繪畫藝術交流中心畫家。
15歲時,拉孟已能獨立繪制唐卡。2007年,他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藏族唐卡(噶瑪嘎孜畫派)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拉孟用自己的繪畫收入先后資助40個孩子學習繪畫,傳承唐卡這個藏族文化藝術的瑰寶。
拉孟,作為繪畫世家傳人,自幼學習繪畫,熟練掌握了藏族唐卡噶瑪嘎赤畫派的傳統技法,技藝精湛,成果豐碩,得到了同行和各級部門的肯定和嘉獎。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同時,創作了多幅獨創新意的巨幅唐卡,在行業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社會影響力。注重傳承人的培養,先后培養了眾多噶瑪嘎赤畫派人才,遍及整個藏區。同意推薦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此唐卡將會在2021迎春新加坡拍賣會亮相,歡迎廣大收藏愛好者前來競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