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在古城煤礦3105綜采工作面看到,1名施工人員輕松地操作液壓控制手柄,利用挖斗清煤機器人在10分鐘內將采煤機滾筒難以觸及的上端頭三角區的積煤清理到前部輸送機上運走。
這是該礦黨委書記、礦長倫慶忠設計的挖斗式清煤機器人在該工作面首次使用,能夠省去以往繁重的人工清挖。在進行階段性實驗后,將實現遠程操控,成為固定在采煤工作面兩端頭的“清煤人”。
“工作面上的三角煤清挖是智能開采的一大障礙,采煤機截割不到、積煤不清理的話會影響工作面的正常推進,靠人工鎬刨锨挖,每次至少要派上2名工人。”該礦生產技術科副科長管玉旗說,“要是遇上俯采疊加斷層,恐怕用上2個小時也干不完,安全也是大問題。”
據了解,這套清挖裝置的設計基于機械臂工作原理,采用液壓傳動系統,只需1人操作,就能把采煤工作面兩端頭的三角煤清理得干干凈凈,效率提高了90%以上。
“每次下井,倫礦長都帶上一個小本子,寫寫畫畫的。”回憶起倫慶忠設計機器人的經歷,管玉旗頗有感觸,“這項成果,是他自己的創意,親自畫出來的優化方案,在試驗階段,一到他帶班了,就全時段盯在這個地方。”盡管3105綜采工作面距離最偏遠,卻成為該礦發展智能開采的源頭。
當前,沖擊地壓礦井“雙六控”倒計時越來越近,臨礦集團創造性借鑒“鞍鋼憲法”倡導的“兩參一改三結合”,把主要領導和總工程師,把技術人員、廠家人員、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帶到井下,“蹲”到工作面現場,面對面、口對口、實打實地解決問題,出實招、出硬招、出實效。為了實現控限員目標,該礦經歷了脫胎換骨般的洗禮。
“限員是現實壓力,更是戰略推力。現在,智慧智能礦山建設恰逢其時,這是大趨勢。”倫慶忠說,“我們在一線,要主動擔當作為,深入生產最前沿,放下架子,撲下身子,發揮專業特長、優勢作用,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促進本質安全,驅動高質量發展。”
從生產班組到中層管理,臨礦集團生產現場寫實制度發生了大變革。9月2日起,已經列入智能化生產的采掘工作面,礦長、分管礦長、總工程師和勞資社保科長必須輪流跟班寫實,動態分析、深入研究、及時破解制約采掘工作面實現“雙6”控限員目標的難題,加快智能開采實現目標。其中最為關鍵的3105綜采工作面、三水平南翼回風巷和1#膏體充填面充填巷,每個班次的領導跟班寫實不僅要有發現問題的數量,更要有解決問題的質量,通過集思廣益、步步為營,不斷縮小問題包圍圈,攻克了安全保障、效率提高的“銅墻鐵壁”。
“在采煤工作面,我們通過采取把兩順槽超前支護改為主動支護、運用機器人清挖溜尾三角煤、在卸載點加裝遠程監控防卡煤裝置等措施,完全具備了只要6個人就能生產的條件。”該礦生產技術科副科長朱學龍說。
通過發揮寫實制度的優勢作用,3105綜采工作面智能化全面技術改造工作進度不斷加快,預期能夠提前完成。通過采煤機記憶截割、液壓支架遠程操控等智能化作業,該工作面生產人員可再減少移架工、采煤機司機各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