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特發性震顫加微信:vip26674、h6806089、電話:15965351201
特發性震顫是一種常見的運動障礙性疾病,臨床上以上肢遠端的姿勢性或動作性震顫為特點,可伴有頭部、口面部或聲音震顫,多數特發性震顫患者有家族史。年齡是本病的危險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明顯增高。現代醫學多采用普蔡洛爾等西藥治療,但其副作用大、作用強度較小且不持久,部分患者因其療效不佳或不能耐受其副作用而限制了使用。
因此,尋找有效的治療藥物是當今面臨的重要課題,而大量臨床數據表明中藥百草熄風飲治療特發性震顫有顯著的臨床療效,茲將其介紹如下。
【病因病機】
特發性震顫屬于中醫“顫證”范疇,認為本病的發生是動靜平衡失調,導致不能維系動與靜的互相協調、互相約束的平衡關系,故發為肢體震搖不止;其疾病的發生及演變過程主要累及肝、腎、腦及筋脈。其病因病機特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風氣內動是本病之標。《素問 ●至真要大論》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本病以肢體搖動為主要癥狀,屬風象,與肝、腎有關,病因是內風,病位在肝腎。成為后世“肝風致顫”立論的理論淵源,為后世對顫癥的認識奠定了基礎。
2. 特發性震顫本質為虛。明代孫一奎在 《內經》基礎上發展肝風致顫理論,其《赤水玄珠》云“木火上盛,腎陰不充。下虛上實,實為痰火,虛則腎虛”,明確指出肝腎虧虛是本病的病機,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本病病程較長,多見于中老年人,呈進行性加重,以肢體震顫為主要表現。
3. 虛實夾雜為本病主要病理狀態。本病主要是臟氣虛衰,肝腎陰虛為本。肝腎虧虛則虛風內動。腎水虧虛,水不涵木,而致肝火亢盛,肝火盛則克脾,使脾虛不能主四肢,布津液。津液不布,則聚津成痰。因此,多夾雜有風、火、痰、瘀為患。諸邪也相互聯系,甚至也可以互相轉化,如陰虛、氣虛可轉為陽虛,氣滯、痰濕也可化熱等。
【中醫辨證論治】
目前臨床上本病尚未統-分型方法,在筆者對特發性震顫的認識基礎上,結合其他學者的分型方法,認為本病主要有以下3種常見證: 陰虛風動證、氣血虧虛證、風痰阻絡證。故在治療上以熄風止顫為基礎,分別佐以補益肝腎、益氣養血、化痰活血通絡。
1. 補益肝腎 育陰熄風。陰虛風動證在臨床上最為常見,且多為其他各證型的發病基礎,因此此治法應用甚為廣泛。此法適用于素體陰虛,年齡偏大,肝腎不足者,除見肢體震顫不止之外,還可見頭暈眼花,腰酸耳鳴,心悸多夢,失眠健忘等肝腎虧虛的表現。采用百草熄風飲以補益肝腎,育陰熄風為治。
2. 益氣養血 熄風通絡。氣血虧虛證多發于體質較虛弱的患者或在陰虛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氣血不足,血不養經脈,血虛風動,除肢體震頗不止為主要表現外,還可見面色蒼白,神疲乏力,動則氣促,心悸健忘,眩暈等氣血虧虛表現。《醫宗金鑒》 云:“大抵氣血俱虛,不能榮養筋骨,故為之振搖不能主持也。” 。故采用百草熄風飲宜益氣養血,熄風通絡為治。
3. 鎮肝熄風 化痰通絡。風痰阻絡證臨床上亦不少見,痰濁瘀血內停,虛風內動,風與痰相搏,閉阻脈絡故發為震顫。除震顫的表現外還有頭暈、視物模糊、耳鳴等風痰內阻之證。故采用百草熄風飲宜鎮肝熄風,化痰通絡為治。
【治療體會】
西醫治療本病療效有限,中醫藥治療療效顯著且毒副作用小,它可因人制宜,從局部到整體對特發性震顫患者進行多系統、多方位、多臟腑、多層次、多功能積極治療,從而達到整體、全身的調和作用,可以從根本上治療本病。雖然中醫藥起效緩慢,但長期堅持服用效果較好。
百草熄風飲是泓一堂中醫門診部大夫歷經多年研究研制出的純中藥綠色療法,通過中醫辨證論治,全面調理人體臟腑功能,散瘀滯,通竅活絡,標本兼顧,使肝腎得補,內風得熄,經絡得通,故治療特發性震顫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有效解決了特發性震顫的困擾,百草熄風飲通過中醫湯藥口服,將特發性震顫的治療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鎮肝息風,平復異動的肝陽,緩解主訴癥狀。
第二階段:“隨機辨證、治隨證變”,消除癥狀形成的基礎,治病求因。
第三階段:全名調節臟腑、平衡陰陽,通過對臟腑功能的健運,培固正氣,調攝情志 。
第四階段:“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達到抵御邪氣,恢復健康、防止復發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