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元宵皆安好
安頻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在我的記憶里,過完元宵節,一年的春節才算完了,春節的氣氛才漸趨平淡。在從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這段時期,大家走親訪友、動娛樂,享受著春節的歡欣。往年的元宵節,那是花燈璀璨、人聲鼎沸的場景,展現了市井的鮮活氣、江湖的豪邁情。然而對于大家來說,2020年的春節很煎熬、很漫長,同時又是很特別的。畢竟都挺過來了。
又是一年元宵時。放眼望去,街道恢復了熱鬧,一片祥和;工廠機器轟鳴,一片繁忙;繁華的氣息中仍帶著遲遲不肯散去的年味,一片喜慶。不過這已接近節日的尾聲,預示著一年忙碌的生活又將揭開嶄新的一篇。
在我的童年記憶里,過元宵節,要吃元宵(湯圓)。因為在元宵節吃湯圓是一個自古流傳下來的習俗。湯圓是包的,先和好黏黏的糯米粉,然后把芝麻餡或豆沙餡或棗泥餡包進去,搓成圓形。將一部分下鍋煮,再將另一部分冷凍保存起來。煮好一鍋白白胖胖的元宵,然后家人們一邊扯閑篇,一邊吃元宵。每一個元宵里,都包含了一份對親人的祝福。
為什么要過元宵呢?我曾聽別人講過,元宵節是春節的終結,還體現了傳統文化的魅力。相傳在上古時代,天上有一只神鳥被獵人射死了。天上管神鳥的那位神由此遷怒世人,準備在正月十五這天放一把火焚燒人們的房子,但有一位來往于天地兩界的小仙很同情人們,便透露了這個消息。于是人們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內,家家戶戶掛紅燈籠、點鞭炮、放焰火,用來迷惑下凡間執行放火任務的天兵。后來,人們逃過了這場劫難。從此,人們以掛燈籠、點鞭炮、放焰火的形式,來紀念新的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叫做“元宵節”。
至于在正月十五看燈,是那天晚上必不可少的事情。小鎮或小城的燈展,要簡單很多。但在武漢東湖等地,燈展卻很熱鬧。還記得幾十年前,我跟著村子里的人,走著去小鎮看燈,一走十幾公里。往往是中午出發,晚上才到,看了之后,又要走回來,大半夜才到家。
小時候,我會做紙燈籠。燈籠是紙質折疊型的,壓下去好收起來,撐開來便是好看的紙燈籠。它的底座中間放著用廢鐵片做成的蠟燭托,用來固定蠟燭。再用一根小竹棍將燈籠上方的細鐵絲纏繞挑起,一個有著朦朧光影的紙燈籠便“活靈活現”了。舉著紙燈籠走一走,為元宵節增加了一道獨特的景致。不過,還有很多小伙伴們都會做這樣的紙燈籠。我們一起走,一片歡聲笑語。
據說猜燈謎在別處很流行,但在我們這兒玩的人不多。那時候,我的一個叔叔每到元宵節,便會提著一個蘿卜燈籠來找我,與我猜燈謎。我的腦子轉得不快,十個燈謎只猜對了一個。那個燈謎是“個兒不算大,幫著人看家。身子用鐵打,辮子門上掛。”謎底是鎖。現在的一些大城市,舉辦燈展的同時,還有開動腦筋的猜燈謎活動,不僅好玩,還有禮品送。不過,有一些投機取巧者,不愿意動腦筋,看到了燈謎,直接打開手機上網一搜,那樣便失去了燈謎的意義。
我還記得,過去的農村還有人舞獅,主要是為了活躍節日氣氛。一個人舉著張牙舞爪的獅子頭,使用打滾、攀爬等動作,將柿獅子的威猛展現得靈活靈現。讓看的人紛紛叫好。
那時沒有現在那么多的煙花種類。較常見的是一種忘卻了名目的煙花,一旦點燃,它便嘯叫著上天,再綻放出璀璨的花瓣。現在因為環保的原因,政府取消了很多再元宵節集中燃放節日煙花的活動。城市雖然沉寂了,但那路邊行人零星點燃的煙花,還有路邊燈桿上掛著的紅燈籠,依然展現著元宵節的傳統特色。
五更鐘動笙歌散,十里月明燈火稀。俗話說:“年三十的火、元宵節的燈。”元宵節這天夜晚,燈必須亮上一夜。這里面的寓意大約即是祈求吉祥如意、家庭美滿。讓我們帶著節日的喜慶,滿懷信心迎接祥和安康的2021年的每一天,昂首走進光輝燦爛、繁榮幸福的美好明天!
作者安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