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苗,電影制片人、著名茶文化學者、法門寺博物館特聘研究員、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古茶器具研究員常務副院長、陜西省收藏家協會副會長、陜西省茶葉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
愛心中國網首發:潛心研究唐茶十年,做出了一些成績,也經常遇到很多人的質疑——做這個唐茶研究有什么用處?現代人不可能再用唐代方式喝茶了,把它恢復出來有什么實際意義呢?這個問題問的挺好,也非常有代表性,今天把自己十年唐代茶器復原、唐代古法制茶以及大唐皇家茶宴復原后的感想與大伙分享,也權當作對大家提問的答復。
發初心 為電影研究唐茶文化
我常常跟別人介紹自己:我是一個茶人,其實,我首先是一個電影制片人,《大唐皇家茶宴》的緣起,也是因為電影。2010年的時候,我準備投拍一部類似日本《千利休》那樣講茶和茶道的中國電影。這肯定是要從唐朝茶文化開始,于是與相關人員組班子、做規劃,第一步便開始做有關唐代茶道、唐代茶器具、禮儀及吃茶方式的調研。經過一段時間的專家走訪、對博物館相關文物的研究和社會調研,發現條件非常不成熟。當時有關唐茶的研究還停留在法門寺出土的金銀茶器具考古報告中,相關研究也僅有少量個人表達觀點的論文。我們覺得實踐論證條件不成熟,因此決定還是先把唐代茶宴從茶器具、家具、服裝、禮儀等實物復原出來進行實踐,條件成熟再做電影吧。
于是我找到了法門寺博物館的姜捷館長和李新玲書記,當我的想法一說出來,大伙兒一拍既合,立即搭建研究團隊,從復原唐代茶器開始著手進行唐代茶文化的研究。最先從法門寺博物館的金銀茶器具的復原到唐代蒸青茶餅古法制作,再到服裝、家具、化妝、裝扮造型復刻等等,用實驗考古的方式不斷研究、不斷改進,經過十年的努力,終于打造出了完美的《大唐皇家茶宴》復原活化版本。
展風采 新名片豐富陜茶文化
成功復原的《大唐皇家茶宴》,初次亮相是在2018年10月的“第六屆西部茶博會暨2018首屆絲路陜茶文化節開幕式”上。首次登臺就引起了整個茶界的轟動,不光現場人潮洶涌,網上更是贊聲一片,媒體稱它是“復原唐代宮廷茶道”,是“陜西茶文化新名片”,當天新華網報道《大唐皇家茶宴》的文章點擊瀏覽量達76萬人次。
2019年月6月,《大唐皇家茶宴》出征京城參加2019北京“馬連道杯”全國茶藝表演大賽,與全國各地選送的19支茶藝優秀團隊同場競技,最終拔得頭籌,贏得大賽唯一的全國冠軍。
2019年10月,河南鄭州舉辦的“中國茶器具發展論壇暨中原茶文化節”,在這個大師云集的國字號論壇上,《大唐皇家茶宴》受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邀請,作為重要節目進行了展演,再次在中原大地呈現了唐茶文化的雍容大氣,贏得全場好評。
2020年9月,全國147家博物館文創人員齊聚2020年文創產品專委會年會暨“跨界與融合:博物館文創發展新動能”論壇,在西安唐村舉行的“花舞大唐·再回長安——唐文化主題體驗活動”中,《大唐皇家茶宴》作為法門寺博物館重點文創項目壓軸演出,為與會者展現出一場精彩的大唐宮廷煎茶盛宴,獲得數百位文創專家一致贊譽。
2020年10月,由省文物局主辦的“文物萬花筒·時尚長安城”——2020陜西文物創意煥彩季中,多家省內文博機構參與活動,嘉賓濟濟一堂,共襄陜西文創盛會,《大唐皇家茶宴》再次吸睛、吸粉無數。
2021年1月,《大唐皇家茶宴》登上芒果TV“國寶皆可潮”節目,第二集“風從大唐來”中,《大唐皇家茶宴》作為唐天子的茶再次受到矚目,重現唐代茶道的無限魅力。
重傳承 茶文化自信從唐開始
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唐茶文化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們研究、復原、傳承、推廣,是為了知來處、明去處,是為了讓這一份重要的文化基因永遠地流傳下去。
“茶興于唐”是每個茶人都應該知道的,這是中國傳統茶文化的來處。開放、包容、自信、輝煌的唐朝,茶從農作物逐步進入到了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各個領域,形成獨有的大唐茶文化,并在歷代不斷地發展傳承中,傳播到了世界各地。而法門寺唐代皇家茶器具的出土表明:中國是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
經過十年的研究和文化復刻工作,我堅定的認識到,文化自信要有嚴謹的科學態度,依此進行研究,進而繼承創新、再創意文化產品才可能有生命力;同時還要重視人才的培養,文化自信必須貼近大眾生活才有可能發揚光大,才能使我們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播的更遠更廣。
茶是中華文明的一個載體,作為一名對茶有著深厚感情、對茶文化有著系統研究的藝術家,致力于恢復唐代皇家茶禮,就是對中華文化自信的踐行。
文章來源:陜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