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漢彪
碧玉關歷史文化研究院院長 郭漢彪
五、郭顯璽,通渭縣碧.玉鄉碧玉村上店子社人,是上世紀60年代碧玉堂戲的著名青衣旦演員,同樣是男扮女裝。他一-生只演苦戲,上臺后總有邊哭邊唱的情節,聲淚俱下,唱腔婉轉悠揚、蒼涼悲壯,腔已止,聲不絕,回味悠長。如泣如訴的痛苦、悲愴情懷的表達,酣暢淋漓,足以攝人心魄,催人淚下,使人有曼聲哀歌和撕腸裂肺之感。他的戲由于唱腔細膩柔婉,在當地影響力也很大。
六、郭守信,通渭縣碧玉鄉碧玉村紅星社人,是上世紀60年代碧玉堂戲的著名生角演員,戲路很寬,小生、文生、老生均擅長,主要角色有劉彥昌、陳世美、郭愛等。他本人雖然生長在農村,但面目清秀,是一位白面書生,深受女性追捧。他曾在《烙碗記》中扮演定生,定生與伯父志明同居,屢遭繼母馬氏毒打,值嚴冬大雪,剝去定生外衣,命前院掃雪。馬氏又與其侄子保柱定下滾水烙碗之計,欲趕走定生,定生出逃哭墳。郭守信扮演的定生隨哭聲從幕后跑步上場,兩只手上被碗烙起的大泡已經破裂,張開的皮膚在跑動中- -張一合, 當唱至“苦命的定生有誰憐”時,在紛紛大雪中身著單衣的定生漸漸凍僵倒地,被志明追至救起。后來雖知那個演出中被碗烙起的大泡是貼的白紙,但由于表演細膩逼真,每每看后還是心酸不已。
七、郭守敬,通渭縣碧玉鄉碧玉村上店子社人,是上世紀60年代碧玉堂戲的著名大凈演員。他熱愛秦腔,曾自掏腰包為戲箱添置紗帽。早期主演焦贊等角色,后期主演徐彥昭、包公等角色。他扮演的徐彥昭是正面形象,正氣凜然,耿直忠.誠、嫉惡如仇,大氣雄渾,字正腔圓,韻味醇厚,嗓.音上注重膛音,音域寬廣深厚,顯得沉穩而不覺其重,成為當地二十世紀末最具影響力的花臉流派。
八、郭乾運,通渭縣碧玉鄉碧玉村紅星社人,是上世紀60年代碧玉堂戲的著名鼓師,凈角演技也高人一籌。他作為演奏整體中的“總指揮”,在秦腔擊樂上的敲法不同-般,特點是過渡連接自然高低輕重司鼓伴奏掌握分寸恰如點點清晰,棰法熟練,在當地沒有人能與之比擬,后人也無人能及。
他有時也會上臺表演,角色總是一個身穿軟靠、腳蹬厚白底長靴的紅花臉凈角,直到現在我才知道他扮演的是《孫武用兵》戲里的孫武。他上場時由于動作急促連貫,沒有人能給他司鼓,在靜音中隨著- -聲吼聲從臺后碎步急速上場,經過幾個快如旋風的滴溜溜旋轉到達臺中亮相,眨眼間從懷中掏出瓦碗,“啊一”的一聲,嗖、嗖、嗖,三只碗依次從他手中向舞臺左邊耳臺快速飛去,只聽得窗欞嚓嚓嚓三聲巨響,嚇得觀眾腦袋直往脖領中縮,還沒等緩過神來,他做完幾個快速動作后已經下臺。劇情很短,沒有唱詞,但非常精彩,無人能比。
九、郭振藩,通渭縣碧玉鄉碧玉村紅星社人,是上世紀60年代碧玉堂戲的花臉演員,主演閻王。他體型魁梧,演出時身穿大紅袍,肩膀被條板撐起,顯得又高又寬,小腿下部露出袍外,在- -群小鬼簇擁下總是橫著跨步搖擺行走,詼諧逗人,演藝有板有眼,很受觀眾歡迎。
十、郭車娃、張元子、馮寅虎、郭振中,他們同是通渭縣碧玉鄉碧玉村河灣社、.上店子社、紅星社人,是上世紀60年代碧玉堂戲主演丑角和其他角色的演員。他們的表演滑稽幽默,妙趣橫生,唱腔道白,表演身段,無不有戲,精彩處,令人捧腹不止。但他們的表演很有分寸感,夸張而不虛假,滑稽而不庸俗,表演十分傳神,看過他們演出的觀眾,無不拍手叫絕。
十一、郭某某(名字已記不清),通渭縣碧玉鄉碧玉村河灣社人,是上世紀60年代碧玉堂戲的孫悟空演員。他曾經是陜西省秦劇團扮演孫悟空的演員,后來回村繼續扮演孫悟空,演技水平很高。
十二、郭世世,通渭縣碧玉鄉碧玉村紅星社人,是上世紀60年代碧玉堂戲的花帔青衣旦演員,主演公主一類人物。他雖然也是男扮女裝演員,但由于體型修長偏瘦,裝扮后非??∏?,很難看出是男扮女裝表演上端莊大方、知書達禮,很受觀眾歡迎。
十三、田德勝,通渭縣碧玉鄉碧玉村上店子社人,主管戲箱和戲樓后臺服務。他熱愛戲劇,卻從來不演戲也沒有機會看戲,因為他一直默默地保管者戲箱道具,每次演出時又默默的在戲樓后臺整理服裝道具。碧玉堂戲有4-5個1.2x0.6x 1.0米左右的大戲箱,還有許多長矛大刀之類的道具,平時都保管在田德勝家中,每年還要翻曬1-2次。他家有一個高房比較特別,不是上下兩層組成,而是建在-一個土臺上,這個土臺直接與碧玉關大城堡入口路面持平連接。相傳,在歷代政局不穩或土匪來襲之前,大家為避免戲衣被破壞而將戲箱迅速轉移至碧玉關大城堡峭壁中間洞中。所以,戲箱保存在他家估計與傳承有關。關于碧玉關大城堡峭壁中間的這個洞確實存在,洞口直徑約3米,距地面有40米左右,距城堡頂有10 米左右(后因平田整地和城墻倒塌不足10米),在城堡下可看到洞口有一個丁字形木制裝備,從來沒有人進去過,里面的情況不得而知。關于碧玉堂戲的服裝道具大部分已有百年歷史,有的已經破爛不堪,甚至有些服裝圖案還是用顏料染制,但還是被小心翼翼保存著。這些服裝道具不管是自制還是正品,都極具收藏價值,是當地民俗博物館難以找到的歷史文物。
本文落筆時,經筆者全家商議,為扶持碧玉堂戲,也為扶持農村群眾文化娛樂活動蓬勃發展,同時也為民俗民風能夠持久傳承,我們決定給碧玉堂戲捐贈27件(套)戲劇服裝,包括:男大靠3套(黑色、紅色、黃色各-套)、女蟒袍(大紅) 1件、男蟒袍7件(紅色、黃色、黑色、綠色、藍色、香色、白色各- -件)、正旦戲服8件(大紅、玫瑰紅、黃色、淺綠色、天藍色、深藍色、紫色、白色各一件)、縣官戲服3件(紅色、藍色、黑色各- -件)、白色繡花戲裙1件、玉帶2條、紗帽一頂,胡子一副。訂購服裝已到蘭,擇日送達。圖中是我女兒郭麗娜(身高1.73米)試穿戲服照片。
堂戲好,往事知多少?名腔名調應猶在,只是時代改。問君能有幾回聞,蕩氣回腸風雨滄桑勾人魂。往事如煙,轉眼已過幾十年,碧玉堂戲今猶在,舞臺難見老藝人。眾多鄉親組合的堂戲還有許多演員參與,這里就不一一細說了,至于后來的新人和過去的老演員我都不知詳情,在甘肅省交通廳工作的碧玉河灣社人張國番寫的《碧玉地境》對碧玉堂戲有許多記載,其中有老一輩演員郭蒼、何成章、陳大凈、郭景林、..等。還有近代演員(有所增減,排名不分先后)盧明峰、張治亞、郭成忠、張耀維、田云云、田過兒、郭相勤、郭春香、郭勝虎、郭富榮、郭榮久、郭紅喜、郭云霞、李蓮芬、郭蓮蓮、陳改芬、楊代兒等,還有板胡郭連成、二胡郭四喜、郭來進等,他們是碧玉堂戲的新鮮血液,他們是碧玉舞臺的后備力量,碧玉堂戲有了他們,青春常在,碧玉舞臺因為他們,絢爛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