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教育部發布2021年工作要點,把防控近視的問題納入年度工作重點,各地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比2020年下降0.5或1個百分點以上;湖北省印發《湖北省影響群眾健康突出問題“323”攻堅行動方案(2021—2025年)》,其中,對于兒童青少年近視問題提出明確要求,在兩年內降至50%以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從51.7%的基期水平分別至少降低到49.7%、48.2%的目標值),并且保持持續下降的目標。說明目前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的問題很嚴重,近視防控已經迫在眉睫,急需構建合力、協同重視。
在我國,近視呈現低齡化趨勢且發展迅速,據國家衛健委2018年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發病形勢嚴峻,總體近視率為53.6%。其中,6歲兒童近視率為14.5%,小學生為36%,初中生為71.6%,高中生為81%,近視防控任務艱巨。低年齡段近視問題突出,在小學和初中階段近視率隨著年級升高快速增長。其中,小學階段,從一年級的15.7%增長到六年級的59%;初中階段,從初一年級的64.9%增長到初三年級的77%;高三年級學生高度近視(近視度數高于600度)在近視總數中占比達到21.9%。截至目前,中國近視患者人數達7億之多,近視已經成為嚴重危害中國社會公共衛生的問題之一。
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8部門聯合印發了《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并陸續制定其相關配套政策,明確提出近視防控目標、考核措施、行動綱領等。
防控青少年近視是一場攻堅戰,需要家庭、學校、專業機構、政府、社會力量等各方共同努力,建立五位一體的共生模型,賦能近視率逐年下降,保障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如果用汽車的五大核心部件來打比方,可以理解為:家庭是近視防控的底盤、學校是近視防控的車身、專業機構是近視防控的變速箱、政府是近視防控的發動機、社會力量是近視防控的電氣設備!
一、家庭作為近視防控的“底盤”
防控近視,家長是守門員。如今一些孩子較早地接觸到電子產品,且長時間無節制使用,加之一些家長對孩子的近視機理不甚了解,所以不能及時發現孩子的近視問題。學齡前兒童視力保護的主戰場在家庭,家長自身一旦缺乏防控意識與知識,孩子的視力保護便很難得到重視。
電子產品的過度使用可謂兒童視力的“第一殺手”,可不少父母自身就是電子產品的重度使用者。為了不讓孩子吵鬧,一些家長又常常讓手機或IPad扮演“臨時保姆”的角色,于是大人小孩人手一臺電子設備成了家庭中的常見景象。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每日眼睛不離屏幕,又怎能奢求孩子嚴于律己、養成科學用眼的好習慣?
一些家長對孩子視力將影響終生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存在不足。早早患上近視,會給孩子日后的工作、生活都帶來極大的限制與不便,比如飛行員等職業對視力設有門檻,而高度近視的人不宜參加足球、跳高等劇烈運動。高度近視還會帶來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脫離等并發癥,嚴重的并發癥甚至會致盲。眼科專家指出,近視出現得越早,未來近視度數就可能越深;近視在9歲之內發生,將來就可能發展為高度近視。
此外,屈光發育檔案等篩查建檔作為一項重要的預防手段,也常被家長忽視。如果不能定期帶孩子檢查視力,直到孩子視力出現明顯異樣后才就醫,往往會錯過最佳矯治期。
防控近視低齡化,父母承擔著最重要的責任。作為家長,應增加相關防控知識,提升自身防控意識;擺脫屏奴糾結,放下電子產品,多與孩子走到室外,享受自然陽光;定期帶孩子進行視力檢查,出現問題及時干預;科學認知近視矯正,自覺抵制虛假廣告和產品……
家長要當好近視防控守門員、盡到防控近視低齡化“第一責任人”、履職好近視防控主戰場指揮官的責任,避免家庭成為孩子近視防控的“雷區”。
二、學校作為近視防控的“車身”
學校作為近視防控的前沿陣地。學校有義務加強近視防控科普宣教,向學生及家長講授保護視力的意義和方法,積極利用學校閉路電視、廣播、宣傳欄等形式對學生和家長開展衛生與健康教育,并且按照國家衛健委相關規定定期組織視力篩查并及時告知家長,催促視力不達標的學生及時到專業機構就診。
學校要切實為貫徹落實《中小學學生近視眼防控工作方案》(7 號文件);國家領導人關于學生近視問題的重要指示批示;教育部會同國家衛健委等八部門制定的《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3 號文件精神做好“三大檔案、四大檢查、八大干預”基礎工作,旨在加強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管理,改善中小學生視力健康現狀,提高學生愛眼護眼知識與行為能力,降低學生近視發生與發展的比例,從而做好學生視力保護工作。
學校要努力創造條件加強校園視力健康教育基地培育與建設,把宣傳教育、建檔管理、篩查診斷、環境影響、習慣養成、干預體驗等功能體系納入科學決策與管理;讓在校學生學習、了解近視防控知識和方法,配合專業的設備及工具進行系統的數據采集和分析,利用智能化的環境管理感受視覺質量的變化,通過專業的儀器和設備體驗干預的效果,從而科學的掌握近視防控常識和干預手段,為“推遲近視發生、控制近視發展、提高視覺質量”的整體實現夯實基礎。
學校要積極建設校園群體化干預應用體系及群體化干預對近視率降低的效果評測體系:一是通過宣傳板展示、防控宣傳片、科普宣教等向老師、學生、家長進行視力健康保健、保養、防控等方面的啟迪式教育,讓老師、學生、家長通過各種渠道了解防控的重要性及方法要領。二是運用防控設備及訓練工具對學生進行群體化干預,尤其是潛伏性近視人群及臨界近視人群,定期邀請防控專家培育防控意識、指導防控方案。三是對學生視力進行篩查檢測并建立學生視力健康綜合檔案,實現視力動態化管理。四是引導學生定期進行視功能訓練,做到防控并舉。五是啟用智能化配套設施監督學生矯正習慣,改變學生的不良行為、逐步培養良好習慣。六是設立近視防控校園指導站,運用第三方力量進行專業技術跟蹤評測,常態化建立“學生視力與眼屈光發育檔案”。
三、專業機構作為近視防控的“變速箱”
專業機構(包括但不限于醫療衛生、視力保健、科研機構)在近視防控中的責任,首先應提供規范的檢查,合理的診療意見。對于青少年來講,近視診療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獲得正常視力,不影響學習和生活;二是在矯正近視的同時盡可能控制每年的近視進展速度。同時配合學校定期開展視力篩查,建立視力檔案。根據《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指出,2019年起,全國陸續開展視力篩查工作,爭取0—6歲兒童每年眼保健和視力檢查覆蓋率達90%以上。專業機構尤其是醫療衛生機構應在學校配合下,認真開展青少年視力篩查工作,并將眼部健康數據(包括屈光度、眼軸長度、屈光介質參數等)及時更新到視力健康電子檔案中。并把學生的視力篩查情況及時反饋給家長、學校,督促其加強對學生的視力健康管理。確保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電子檔案,記錄每一次的視力篩查記錄,以便專業機構對其進行觀察研究,并及時發現異常。
專業機構要加強健康教育,加大科普宣傳參與度。目前,我國青少年近視患病人數之多,發展之快,程度之重,早已與每個家庭的健康生活息息相關。而仍有不少家長或者機構缺乏近視防治知識、對近視危害健康嚴重性認識不足,針對這一現象,作為防控最權威的機構比如醫院,應該積極宣傳推廣預防兒童青少年近視的視力健康科普知識,定期舉辦科普講座,義診活動,走進基層。
專業機構要強化公益作為,近視防控有其特殊性與獨到性,整個邏輯體系中不是每個環節都能有利可圖的,因此,在利益驅使的趨勢下,不少專業機構有能力干,但盈利的事兒都多得無法安排,暫時難以盈利的事兒就有心無力。專業機構要認真研讀國家十四五規劃及2035年遠景目標,切實把近視防控所涉及的至少70%的環節納入公益屬性并加強生命力管理,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
四、政府作為近視防控的“發動機”
政府及國家層面,除了目前的防控戰場用各種手段做好防控工作,還應整體布局,謀劃頂層設計。培養眼科、視光、健康教育等相關方面人材,專才專用。建立全國性視力檔案庫,規范隨訪及診療體系。建設并強化防控基礎、機構及隊伍。加大力量培養專業專科的各層次視光醫療及健康教育人才,增加近視防控的基礎研究投入,研發藥物、醫療設備等防控手段。
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目前已上升至國家戰略高度 ,并納入政府考核標準,除了切實落實國家相關政策外,未來應注重專業研究與成果轉化、加強公眾宣傳與科普教育、推動專業醫務人員體系建設,積極發揮社會各界的力量和優勢,保障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有效、高效進行。
五、社會力量作為近視防控的“電氣設備”
近視防控是關系人民群眾新期待的民心問題,必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的歷史方位上,深刻認識近視防控工作的重要意義、重大責任和緊迫性;切實按照國家的要求把青少年綜合防控近視工作要求落到實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聚焦“認知教育”、“篩查建檔”“科技干預”,并緊密加強整體謀劃頂層設計。
近視防控自帶公益屬性,首先,近視問題可以說是90%左右兒童的必經之路,這個理應上升到社會管理、國家戰略層面來重視,社會參與、國家推動本身就是公益屬性。其次,中國有38000名眼科醫生,真正懂眼視光的不到十分之一,按照4000人服務2億青少年計算,一個專業醫生要服務5萬名孩子,可謂有心無力,如果沒有公益力量的參與,不可能有充足的人力資源支持到近視防控,特別是預防近視的工作。第三,近視防控有其"醫學屬性",但凡醫學問題,核心就是三件事,科普、篩查、干預。而這三件事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離開社會行動公益干預,就難以打開系統化工作的局面。
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有望成為社會治理創新的引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目前,根據國家在關于“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中提出的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事業、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的相關指示精神,公益漸成制度安排。社會價值引領經濟價值、慈善精神日趨顯現、公民社會逐漸成熟、志愿服務蔚然成風的新時期公益價值將會陸續呈現。如何引導社會力量大力捐助支持事關國家戰略與全民健康的近視防控工作,把非專業的人士培養成專業的科普達人、篩查志愿者、干預志愿者,是近視防控工作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著力圍繞社會力量捐助推動一系列創新,就能縮短打贏這場人民戰爭的距離。廣大家長本身就是非專業人士,家長的覺醒,是近視防控事業成熟的檢驗標準。近視防控小到家庭、大到社會,關乎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關乎著全人類的福祉,必須以全民行動為基礎加大創新力度。
堅持“政策導向、公益鏈接、商業助推、家校聯動、社會捐助”的近視防控產業發展新格局,凝練適應大眾需求的近視防控生態模式,聯合多方力量,吸引社會公益力量參與解決近視防控的人力資源和資金投入問題,培訓眼視光專業人才和愛心家長等社會志愿者,協同推動社會愛心力量捐助支持更多領域開展近視防控公益干預工作。打破公益和商業的邊界,激發中國的企業家創造社會價值,用商業的效率和企業家的精神從事公益,讓更多的企業家將更多的才能投入公益事業,配合政府解決近視防控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近視關乎民族發展大計。全社會都要行動起來,形成家長高度重視,學校有效監督,專業機構加強引導,社會力量大力捐助支持,政府建立統一、健全、規范的防控、監控體系,使近視低齡化、進展快等問題得到有效控制,讓每個孩子擁有一個光明的未來。樹立大國典范,貢獻東方智慧,為全球近視熱點問題提供中國解決方案!
(本文作者陳楠華系博士研究生、中國頂層架構杰出導師、2020中國十強講師、“公益產業化、產業公益化”理論奠基人、國家衛健委中國生命關懷協會近視防控工作委員會主任、國家衛健委十四五規劃重點課題“青少年兒童近視成因及防控對策”課題組負責人、國家教育部十四五規劃重點課題“新時期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的政策協同研究”課題組負責人、北大博雅教育研究院十四五規劃重點課題“社會責任與青少年兒童近視防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課題組組長、近視防控專項基金會(籌)負責人、建國70周年愛國公益人物、2020中國公益慈善十大影響力人物、首都師范大學客座教授、重走長征路(黨建版、企業版、青少年版)授證講師、原中國關工委健體中心公益護眼聯盟副秘書長、原中國校園健康行動護眼亮眼工程募資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