鯽果子2028字
安頻
每一個作者有他自己的寫作素材園地,正如每一個人有他喜歡的食物。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在魚米之鄉,魚蝦是吃不完的。由于在童年特別喜歡吃鯽魚,還喜歡釣鯽魚,因此與鯽魚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總想在退休以后,去鄉下租一間房、租幾畝地,過上世外桃源的夢幻生活。然而人事叢脞,根本不能如愿。好在我有一個叫老張的舊友,回到了鄉下,過上了與世無爭的快樂生活。有時,他會叫上我去那里住上幾天。他每次總是說:“嘿,伙計,我門前塘里面的鯽魚又長肥了!”只要聽到這句話,我便來了興致,要去釣魚了。
老張的屋后是竹林,散養著土雞,土雞在竹根下刨食,不時揚起頭,“咯咯咯”叫上幾聲,然后又用爪子刨枯竹葉下的蟲豸。
土雞不懼人,或許是因為我多次來的緣故罷。老張告訴我:“我喂的土雞,是從不吃的,留著生蛋。”我問他為什么不吃,他透露:“伙計,跟土雞子相處久了,有了一點感情,你吃得下去嗎?”
誰都有自己的選擇與癖好,你必須得尊重,難道不是這樣嗎?
初夏清晨的池塘邊,有一棵歪脖子柳樹,枝葉葳蕤,撐起一片綠蔭。老張去水田里踩泥鰍、釣鱔魚去了。我就在綠蔭下,找了一處靠近矮蘆葦的岸邊,蘆葦擺了小馬扎坐著,從小盤里面團似的紅褐色餌料中揪一點,掛到魚鉤上,然后輕輕拋到浮萍的空隙中。水色縹碧,紅白藍條紋色的吸管形魚漂豎著,隨風擺動,十分活潑。過了一會兒,水下好像有魚兒在咬鉤上的餌料,魚漂動了,又動了幾下。這時,我便有些緊張了,生怕控制不住自己,拉起了桿子,將魚兒嚇跑了。 池塘前的路彎處傳來了狗叫聲,接著聽見了三輪車上的喇叭聲“收棉花、收豆子、收芝麻……” 我在心里罵這粗莽的漢子,要是魚跑了,肯定就是那大喇叭吵的。我抓緊魚竿,盯著魚漂。忽然魚漂一托一托的頻率加快了,于是我趕忙提起手臂,魚竿彎成了半圓形。水面的浮萍一下子變得亂糟糟了。倘使是老張釣魚,他很有經驗。他不會一下子將魚兒提上來,而是拉魚到水面,然而將它拖來拖去,直到魚兒精疲力盡,不再折騰拍打水花了,方才提上岸來。
我釣起來的這條魚不是鯇魚,不是鯉拐子(鯉魚),更不是胖頭魚(鳙魚),而是司空見慣的鯽果子(鯽魚在吾鄉的俗名)。鯇魚、鯉拐子吃餌料,從來不會像鯽果子這樣“從容不迫”,而是咬了便走。那兩類魚咬鉤,魚漂猛然一沉,你得趕快拉桿,不然他們垂死掙扎,連魚線都要被掙斷。鯽果子在水下會圍著餌料轉圈,用嘴巴含一下,再吐出來,連環反復,直到吃完餌料。在它含住餌料時,魚漂會下沉一點,等它吐出來,魚漂又會上升,這便是釣魚者熟知的“托漂”。
我那次釣的鯽魚,活蹦亂跳,色黑而體促,腹大而脊隆,有一筷子長,大概超過了一斤,三角形的嘴巴,灰黑的鱗片,萌萌噠的眼睛,還是挺可愛的。此類大鯽果子,可以清蒸,可以下火鍋,可以曬成干魚片,還可以做成紅燒鯽果子。
在吾鄉,鯽魚很常見,吃法亦多樣。老張在退休之后,時間多了,于是跟老伴學烹調,會做幾樣家常菜了。老張將這條鯽魚刮去鱗片,洗干凈放著瀝水。再用刀細切青蔥備用。倒油煎魚,快熟的時候,倒下豆豉、細姜、香芹、蒜末、陳醋。這樣的做法燜的鯽魚,吃起來很好吃,與紅燒鯽果子有一點區別。
老張還會一種制魚法。首先刳去鯽魚的內臟,洗凈放好。再在魚身上倒上苦酒,淋上蜂蜜,撒上一點鹽后,漬魚。一個多小時后,取出鯽魚,在油鍋里煎,最后放佐料。這種制法,吃起來很香甜。他還會一種做法。首先將大鯽魚治凈,再淋上麥醬、白酒少許,撒上幾片紫蘇葉、一撮甘草,在水里燉熟。這樣的制法,熬出的湯汁是奶白奶白的,營養十分豐富。我知道的一種制法很特別。那便是將大鯽魚破開去鱗,眼、腸、胃均不要,還要用布抹干魚身上的水。將神曲、紅曲、胡椒、茴香、川椒、乾姜、鹽拌炒,再裝入魚空肚內。魚的外面淋上一層辣子粉,再裝入壇內,包好泥封。兩個月滿了,取出魚,給它們翻一個身,最后用好酒浸滿,拿泥封口。這樣的魚,可以保存一二年。想吃的時候,拿出來,洗一洗,便可以下油鍋煎了,吃起來很酥脆,連魚骨頭都可以嚼成渣滓咽下去。
最近,老張來小城里看我,坐了十幾分鐘,放下三尾大鯽魚便走了。這三條鯽魚還在鼓動腮片呼吸,我趕快放進水盆里,讓它們暢游一個夠。然后卷起袖子,殺了三條鯽魚。只見它們睜著大眼睛,將魚嘴張開成一個圓洞。煎魚有技巧,先撒鹽到油鍋里,燒出絲絲青煙,再放入鯽魚,將魚的兩邊煎起焦黃的皮即可。盛起魚,再將鍋洗干凈,燒半鍋水,等水沸騰了,丟入煎好的三條鯽魚。十幾分鐘后,湯水變白,立刻放下豆腐片,再撒入蔥、碎姜、白鹽、茴香、料酒等等。蓋上鍋蓋再煮上十分鐘,揭開時,有一層白色的霧氣徐徐上升,熱氣騰騰的鯽魚豆腐湯發出“咕嘟、咕嘟”的聲音,這時便成功了。
吃本地的魚,必須配本地的米。吾鄉的米,從氣味、外觀、口感上均為上等食材。鍋巴飯不可太硬,太硬的話不容易嚼。蒸好的米飯,要保持一定的彈性,要是完全蒸爛了,吃起來便毫無口感了。端起晶亮的米飯,吃著爽嫩的魚肉,連呼“過癮”。產自鄉野的鯽魚,風味是迥然有別于人工飼養的鯽魚的。其中奧妙,不足為外人道也。
【作者簡介】安頻,高級經濟師、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湖北省報告學會副會長、黨支部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