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明
安頻先生是湖北監利人,我們是老鄉。但我與安頻先生相識并不是因為彼此是老鄉的原因,而是因為《監利人》雜志而結緣。
說起來,我是在一個朋友的家里看到了這本雜志,當時便愛不釋手。在朋友的介紹下,還掃了監利人微信的二維碼,及時了解各種動態。在看了他的幾篇文章之后,產生了與他交流的想法。互加微信之后,相互之間有了一個最初的基本了解。他說我是從農村走出去的一個中學教師,一路走來考上了博士生,非常不容易等等。我說,您在公務之余,還摯愛文學,出版了多部專著,很不簡單。就這樣,我們為了更深一步地了解,于是相約蘇州見面。
那次,《監利人》雜志遠赴蘇州專門來采訪我,帶隊的就是安頻先生。他們一行兩人從家鄉湖北武漢乘坐高鐵到蘇州高鐵北站。我老早就趕到了蘇州北站去迎接他們。我站在車站的驗票出口處,眼睛盯著從扶手電梯上絡繹不絕下來的旅客,想象著我們即將見面的情景。我和安頻先生素未謀面,以前只是聽說寫過很多在圈內有影響的散文、游記、報告文學和長篇小說《漢皇陳友諒》。我與安主編通了電話,還看了彼此的照片,但是我還是不能確定能夠在人群中第一眼就認出他來。正忐忑間,只見一行人說說笑笑地從電梯上下來,其中一個高個子中年人不時朝我這邊張望。只見他身材魁梧,大約一米八左右的個子,寬寬的前額,一雙睿智的眼睛炯炯有神,一副典型的儒雅外表和學者風度。我想,這大概就是安頻先生了。
通過彼此之間的交流、交往和學術切磋,我發現我與安頻先生有很多相似之處。首先,我們都出生在農村,并且年齡也不相上下。我們都經歷過清貧的童年時光和動蕩的學生年代,都是從苦讀書中走出來的農村孩子,都深刻地感受到讀書對于農村孩子的重要性以及學習機會的珍貴。其次,我們性格相近。首先我們性格都很剛直,從來不屑于阿諛奉迎和趨炎附勢,不喜歡求人,不知道巴結諂媚為何物。我們都心底坦蕩,淡泊名利,任何事情都率性而為,隨心所欲,隨遇而安。也許,這就是文人的清高所導致的通病吧。第三,我們趣味相投。我們都愛好文學,并且在這個領域浸淫耕耘了數十載,都立志于干出一番事業。更加有趣和巧合的是,我們在語言風格上也非常接近,見解趨同,因此在討論文學藝術時每每都能達成共識。因此認識安頻先生之后我有一種一見如故和相見恨晚的感覺。
安頻先生喜歡讀書、喜歡寫作、喜歡旅游、喜歡散步、喜歡美食,還通過自己的努力拿到了自學文憑。他不斷創新、不斷追求,從報告文學寫起,寫日記、寫筆記、寫游記,記錄一個人的喜怒哀樂。一個人一輩子有一兩個愛好并能長期堅持、持之以恒就已經很了不起了,但安頻先生四者兼而有之,并且能夠把他們天衣無縫、完美無缺地結合起來。
安頻先生退休以后,每年出去旅游,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不管多累,都要把心里的想法記錄下來,然后整理、打磨,給自己留下一些記憶。其實細究起來,讀書、美食、旅游和寫作這四者之間還真有某種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聯系。美食屬于物質食糧,讀書是為了補充精神食糧,吸收精神營養,而旅游則能把這二者很好地結合起來。旅游不單純是游山玩水,它實際上是在讀一本山川地理、自然風物、民俗風情、社會歷史和人文掌故的大書,而旅途中的美食比比皆是,旅行者在大快朵頤果腹的同時一邊還能用豐富的閱歷和廣博的見聞充實自己的精神和心靈世界。這種體驗是很神奇的,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并且能夠達到一種相應的高度和境界的。這么多年來,安頻先生足跡可以說幾乎踏遍了祖國的風景名勝和名山大川,寫下了幾十萬言的游記和散文,真正實踐了古人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至理名言。作者每到一地,總是遍尋當地美食,遍訪當地的名勝古跡,便搜當地的逸聞趣事。其實作者偏愛美食也并不是單純為吃而吃,而是通過當地的美食了解當地的民俗文化和風俗習慣以及風土人情。通過品嘗美食,品嘗出當地的文化內涵,地方個性和地域特色。可以說,旅游成就了作者的知識、閱歷、眼界和胸襟;美食使作者從中品味出了當地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慣、歷史傳統和文化內涵;讀書更是培養了作者的涵養、氣度、睿智、見解和性格,使作者博古通今,學兼中外,思接千載,世通萬里,使作者對社會、歷史、人生、生活、理想等等都有了深沉的感悟和思索,這一切在作者的大量著書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呈現和展露。
現在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本散文集是作者數十年來旅行、閱讀和孜孜不倦地耕耘事業和生活的重要收獲。散文集中主要以游記文章的篇幅居多,當然也有札記、隨筆、通訊、議論等多種文學樣式。游記中既有對名勝古跡、名人故居、歷史名城的描述,也有對山川形勝、自然風景、城市風光和鄉村新貌等等的描述,還有對歷史人物的尋訪以及風土人情和民族風俗的描寫;既有對國內旅行的描寫,也有對國外攬勝的描寫。這些描寫記錄了豐富多彩、瑰麗多姿、雄奇峻拔、波僪云詭、氣象萬千的大千世界以及人間百態和社會萬象,抒發了作者對自然、社會、歷史、人生和生活的感慨和感悟,凝聚著作者的真知灼見和深沉思索,因此書中的金句和精彩描寫可以說隨處可見,俯拾皆是。
下面從散文集中隨手摘抄幾段,讀者可以從中體會到作者的寫作功力和語言魅力。比如描寫名勝古跡的《從赤壁到九宮山》有這么一段話:“我在想,這條黃金水道,其實就是半部封建王朝戰伐史,多少豪杰從上游坐船東下,決戰金陵城。辀櫓相接、旌旗蔽天或者桴鼓震駭、千帆競發的壯景,而今安在哉?風流總被風吹雨打去。”讀來只覺得文辭雄健,筆力峻拔。
比如描寫名人遺跡的游記《白兆山上拜李白》這樣寫道:“我的腳下生長著很多紅心黃瓣的小花,十分養眼。仰首望天,天高朗,很純凈的藍,是夢之藍,讓人徹底輕松的藍。低頭看山溝,下面全是植被,密不透風,據說過去是溪澗,潺潺流水,白石可數。輕輕地踩著臺階,好似輕輕地踩著陳年的往事,白兆山沒有變,變的是世代更替、星辰日月。過去的時間很慢,如今的時間很快,其實時間本無所謂快慢,變的是我們浮躁的心態而已”。讀起來只覺得文如清泉,意如流水,并且字里行間充滿了生活哲理、歷史沉思和辯證思維。
比如描寫城市風光的游記《青島,且聽風吟》:“這里又是名副其實的金沙灘,沙子很細軟、干凈,迎著陽光,熠熠生輝,好像就是散落一地的金屑。礁石每日最先見到萬道朝霞,夜晚又送走哀艷的夕照,潮起潮落,沉浮枯榮,造就了典型的海蝕柱景觀,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可復制的藝術品。畢竟是夜晚了,浮躁的世事已然塵埃落定,城市將要入眠。遠處燈塔與夜航船的篝火,極富詩意,正裝點著某一個詩人的夢。”這樣的語言充滿活力,字字珠璣,婉轉圓潤,有著金屬般的質感,如珠落玉盤,看上去隱隱生光,讀之如有金玉之音。
作者非常擅長寫景,筆觸細膩,洞察入微,描寫非常細致詳盡,如散文《裁云記》中:“桂木托起一蓬蓬、一串串、一點點細細密密的碎花,那是金黃的香囊,似繁星鑲嵌在深綠色的天空,柔而蜜的甜絲,時濃時淡,隨風流轉,滿室馨香。濃烈時香甜馥郁讓人微微醺然,淡雅時暗香輕飄幽幽如絲。深呼吸一口,胸臆充盈、滿足。秋風微涼,暗香盈盈,青燈熒熒,自是別有風情。再如:初夏聽雨,空靈、輕盈,叮當、叮當、叮當,晶瑩的雨滴從屋脊上滑過,經過檐霤,好像迫不及待地要去敲打大地之磬,其音時而激越,時而歡欣。”作者有時不純粹是寫景,而是在寫景中參雜了想象和對生活的感悟,把你帶入一個情景交融的意境,非常耐讀耐看,如:“子夜,月缺。雨珠滴答、滴答、滴答,有風,試圖穿成一串項鏈,卻被颯颯的夜風驚破,碎成一片漣漪。夢如潮水,呼嘯而來,淹沒礁石與航船,還有夏夜的星辰與憧憬。”
如描寫山川形勝的《東荊河畔北口街》:“河水緩緩地流動,帶走青草的密語、白魚的夢想,蘆叢密密地擠在一起,只見周圍的微波中,水色青縹、風吹粼粼。在金風玉露之時,白花花的蘆花飛揚起來,輕柔如雪。此時,河水有了靈秀的韻致。且看河上的烏色木船,在欸乃的槳聲中,滑向銀色的天際”。筆下的景物就像一幅水墨畫,輕描淡寫而色彩濃郁,清新淡雅而韻味十足。而這樣的描寫,早已超越了散文。與其說這是散文,不如說它更像詩了。
安頻先生在農村長大,由于家境貧困,從小沒有讀過多少書,很多知識都是靠自學積累的,可以說是自學成才。他在監利縣城鄉工作多年,因此他的文字隱隱散發出一種泥土的芬芳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安頻先生為人豪爽,性格豁達,待人熱情,廣交朋友,是一個熱愛生活、重視友誼的性情中人。由于長期的政界歷練和工作熏陶,安頻先生作風干練,辦事風風火火,雷厲風行,立竿見影。長期行政工作練就的縝密思維和細致入微的洞察力使他在散文和游記的景物描寫中非常具體細致,準確傳神,入木三分。因此無論從筆力的細膩、語言風格還是獨特的寫作視角來講,安頻先生的散文都自成體系和一家之言。
他還多次跟我說:“我這個人,畢竟功力有限,有時候不是很細致,掛一漏萬,游記集里面難免有瑕疵。”我覺得他這個人很坦誠,不喜歡吹噓自己,很實在。要說安頻先生的散文尚有不足之處的話,那就是有時下筆太快,往往一篇幾千字的文章短時間內一氣呵成,在構思、主題的提煉和意境的營造上尚缺乏一定的精密性,這大抵也是他風風火火、雷厲風行、立竿見影的作風使然。
總之,安頻先生的這本游記,應該在他生命的殿堂中,有很重要的位置。
安頻近照
作者系中共蘇州市委黨校校刊執行副主編,法學博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