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唐韌(ID:RyanTang007),作者:唐韌,授權轉載發布。
前幾天有個讀者后臺留言跟我說,自己在淘寶上買一個商品,但是用兩個手機的不同賬號打開后發現,價格不一樣。
商品是伊利的女士奶粉,商家是平臺第三方賣家,兩個賬號下查看的商品價格差了將近 50 塊。
她詢問商家客服后,客服說不知情,然后她又咨詢了平臺客服,客服說需要查查。
仔細看你會發現,左右圖片中兩個 SKU 是一樣的,但價格差距較大,左圖有「瘋狂促銷」字樣的標簽。
且左圖的劃線價正好對應右圖原價的起步價。
后來她找其他朋友也分別驗證了一下,有的看到的是左圖、有的看到的是右圖。
進入商品結算頁后,在結算頁再次驗證了是同一個商家、同一個 SKU,但結算價格確實有差異。
她百思不得其解,覺得其中肯定有貓膩,于是找我來問問。
其實做過電商產品的都知道,商品前臺價是會有多種類型的,并不是我們理解的所有商品統一價。
同一個商品,不同平臺、不同賣家、不同地域、不同渠道、不同用戶身份以及不同促銷策略,都會產生價格差異。
基于上面這個 case,我特意找了在淘寶做產品的朋友問了下。
商詳頁看到的那個「瘋狂促銷」是活動標,是平臺已有的一種促銷活動類型,商家報名參加后,對應 SKU 會顯示這個標,并且價格會調整為商家讓利價。
至于為什么不同手機和賬號下看到的前臺產品價格不一致,其實也是根據不同的用戶人群進行的差異化價格展示。
電商用戶都會有自己的屬性標簽,平臺會根據不同用戶的屬性標簽進行不同促銷策略的展示。
比如,新用戶和老用戶對應的價格可能就不一樣。
京東和淘寶的產品中都會有「新人價」,平臺新用戶首次下單,往往能獲得一個比較優惠的價格,這也是平臺拉新的重要手段。
所以,上面提到的同一個 SKU 價格有差異,實際上就是平臺根據不同用戶屬性計算出來的價格差異。
那有人會問了,商家這么讓利,自己不就虧了么?
首先得知道,商家報名參加這樣的平臺活動,目的是什么?
肯定是為了獲得更高的銷量,薄利多銷,平臺會給予一定的流量扶持和優惠政策,否則商家就虧大了。
為了控制成本以及促銷范圍,在流量敞口的可見用戶范圍上,也會進行一系列的篩選,比如優先針對新用戶展示優惠價,這也就再一次解釋了為什么不同賬號看到的價格不一樣。
那又有人會問了,平臺為什么要做這樣的活動呢?
其實這就是平臺在商家和用戶之間扮演的協調者作用,平臺有流量,商家有商品和定價權,用戶需要優惠。
平臺以流量為杠桿讓商家讓利,商家獲得更多曝光的同時獲得更高的成交額,商家感受到了平臺扶持帶來的好處,之后可以轉化為平臺廣告用戶。此外,用戶也得到了實惠,多方共贏。
在上面這個 case 里,其實也體現了電商系統中一套比較復雜的子系統,價格系統。
我們作為用戶能看到的價格只是一個數字或者一個區間,而實際上后臺有一套復雜的系統來專門對商品價格進行設置。
比如前面提到的新人價,除此之外還有預售價、限制價、渠道價、會員價、區域價等。
每一個價格分類,又衍生出很多子價格和不同的條件。
以渠道價為例,按終端分類定價的微信渠道價、手 Q 渠道價,按業務分類的拼團價,按第三方渠道劃分的今日頭條價、抖音價、其他流量渠道價格等。
如果按照用戶屬性進行區分定價,既可以按照地域、購買頻次、新老用戶定價,也可以按照某一類特殊用戶進行定價。
比如,定義一個「令牌價」,篩選符合某些條件的用戶,然后將這些用戶的 ID 挑選出來,設置一個「令牌」,令牌里包含了商品信息和用戶信息。
通過這種方式,這批用戶就可以看到比其他非令牌內的用戶更優惠的價格。
電商系統非常復雜,一個小小的價格也能單獨設計一套系統,可見其他的促銷系統、商品系統、倉儲物流系統有多么復雜。
回到前面的問題,同一個用戶在不同賬號下看到不同的價格,是誰在搞貓膩?
其實談不上貓膩,這本質上就是一種商業行為。
市場經濟下,我們無法用統一價去標準化全部市場,區域競爭、個性化促銷、商業策略的不同,就會帶來不同的交易結果。
作為平臺方,更是無法保證所有第三方賣家以統一價銷售,所以你看淘寶的同一款商品在不同賣家那就是有不同的價格,這是一種競爭機制。
所以,前些年也衍生出一些比價平臺,試圖為用戶對比出全網最低價。
但是,便宜并不是所有用戶追求的目標,交易效率和一定條件下的性價比,有時候更關鍵。
就好比買車,同一個品牌的同一款配置的車型,在同一個地區的不同 4S 店的價格差異都會挺大,更別說全國了。
作為買車的人,真的會去全國 4S 店都跑一遍,就為了拿到最低價嗎?
大概率不會,因為交易成本太高、效率太低。
所以,很多買車的人在對比幾家店以后,會選擇相對最優惠或者價格不是最低但是性價比最高的那一家。
理解了這個邏輯,當我們再去設計交易產品或者做對應的促銷活動時,就知道了其中的原理。
針對這個讀者的問題,其實大部分人不會在這種場景下進行比價,所以是小概率 case。
就算用戶購買后商品降價,現在很多平臺也都推出了「保價機制」,你可以申請退款重買,或者平臺補優惠券給你。
產品不是要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也做不到。產品要做的是在一定條件下創造用戶價值。
價值體現在成本和效率上,用戶價值和商業價值的平衡,一直會是產品經理需要權衡考量的命題。
做產品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