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黨鵬 成都報道
“這是我在成都‘蟄伏’最久的一次,也是對成都了解最多的一次。”作為一家大型進出口外資企業中國區商務代表,蔣先生已經在成都生活了四十多天,除了和地方職能部門溝通此次投資事宜,他更多的時間是“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
蔣先生所在的公司非常看好成都在食品領域的進出口業務,不但有著輻射西部地區的廣闊市場,還有中歐班列(成都)以及明年投入運營的天府國際機場。
正是依托鐵路+陸路+空運構成的國際門戶樞紐,以及成都作為全球產業供應鏈上的重要一環,讓這座城市在疫情之后的經濟發展成績亮眼: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成都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298.63億元,同比增長0.6%;尤其是外貿進出口總值3230.9億元,增長23.5%,走出對外開放的新節奏。
不僅如此。記者注意到,在日前結束的成都市委十三屆七次全會上,明確提出,“構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對外開放新格局,更好服務‘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和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新格局的重要戰略支撐。”
“成都通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形成了以新經濟、現代制造業為主的產業基礎,既有強勁的恢復和增長動力,又有著走出去‘外循環’的巨大潛力。”四川省決策委員會委員盛毅教授表示。
外貿大通道
7月19日,看著最后100多個貨柜順利裝上中歐班列(成都),TCL王牌電器(成都)有限公司物流經理許偉終于松了一口氣。這批5萬臺液晶電視,13天后將運抵波蘭羅茲。“本該6月份就交付歐洲客戶的。”許偉感嘆。
延遲交付,源于中歐班列遭遇了“大堵車”。因疫情影響,大批原本走空運、海運的貨物轉到了鐵路運輸,中歐班列線路相繼爆倉,大量貨物無法及時運出。
記者注意到,一方面來自華東和華南地區的貨物,比如聯想的筆記本電腦和臺式機,通過公路運送到成都來集結;另一方面成都本地生產的電子產品運輸需求也大幅增長。比如TCL今年上半年通過中歐班列(成都)的發運量由去年每月發100余柜增長到每月400余柜。
7月中旬,局面有所改善,包括中歐班列(成都)在內的各條線路上積壓的貨物得以陸續消化。
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全國中歐班列開行約8200列,而今年1~6月就已經突破5000列。來自成都海關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歐班列(成都)累計開行近1000列,位居全國第二,同比增長58%,占全國中歐班列總數的13.7%。
“目前,我們已經吸引了聯想、戴爾、TCL等萬余家企業利用通道開展業務,因此這是利用樞紐口岸及國際貨運通道優勢,承接產業轉移的需要。”成都國際鐵路港相關負責人表示。
繁忙的不只是成都國際鐵路港,還有成都雙流國際機場。7月20日,飛常準發布了根據全球各機場載客能力、航線網絡、運行效率、周轉能力等多個維度“檢閱”而形成的《2020上半年機場發展指數(ADI)》報告。該機構認為,主要是成都雙流機場在載客能力及運行效率方面表現突出,得分較高。其中,上半年成都雙流機場的發展指數在我國內地千萬級機場“朋友圈”中居首位,而在全球前50強機場中居第七位,排名較去年同期上升了14位。
此外,統計數據顯示,雙流機場今年上半年旅客吞吐量位列全國第一;6月起降架次量2.7萬架次,連續兩月居全球第一。
根據成都海關介紹,今年上半年,成都的加工貿易方式進出口2265.4億元,增長25%,占比超七成;主要進出口國家和地區為美國、東盟、歐盟,其中東盟和歐盟呈現高速增長,同比分別為28.2%、42.1%;此外,上半年,成都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1016.6億元,增長45.4%,占31.5%。其中,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實現進出口2489.1億元,增長27.6%,在全國綜保區中繼續27個月排名第一。
“依托成都打造的國際化大通道,保證了外向型企業的快速恢復以及穩定增長。”盛毅表示,由此凸顯出成都作為國際門戶樞紐的戰略地位和在穩定國際供應鏈上的重要作用,也拉動了成都經濟的正向增長和發展。
激活新動力
“為了保證全球產品的供應需求,目前成都基地51條生產線開足馬力,滿負荷生產,日產電池片650萬。”通威集團副總裁黃其剛告訴記者,其雙流基地現有10GW電池片產能,是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晶硅太陽能(000591,股吧)電池生產基地。
“我們通過直銷加代理的方式,目前產品出口韓國、印度、土耳其、德國、巴西、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黃其剛介紹,通威股份(600438,股吧)(6003438.SH)規劃到2023年,高純晶硅累計產能將達22萬~29萬噸,太陽能電池累計產能將達80~100GW。
成都市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成都新興工業產品產量快速增長,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集成電路產量增長56.9%、54.3%、25.6%。
保持活力的還有成都的新經濟。根據日前財新智庫和BBD(數聯銘品)聯合發布的《萬事達卡財新BBD中國新經濟指數》報告,從國內城市數據來看,依照2020年4月新經濟城市綜合成本指數調整后的新經濟總量排名,成都排名國內城市第三位,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列新一線城市第一。
這也意味著在新冠疫情后的經濟復蘇中,新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了推動新經濟發展,成都更是不遺余力。今年3月31日,成都宣布將面向全球持續發布1000個新場景,1000個新產品,同時還發布了《供場景給機會加快新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目前該市已經發布多批次新場景、新產品。
7月29日,成都市2020年首場新經濟產業功能區推介暨項目集中簽約儀式上,共有26個新經濟項目落戶成都,計劃投資總額222.9億元。簽約項目涉及領域廣,涵蓋了綠色經濟、流量經濟、創意經濟、數字經濟、共享經濟、智能經濟等六大新經濟形態。
“通過發展新經濟擺脫產業從國外到國內、從沿海到內地進行梯度轉移的‘宿命’,在新一輪全球產業分工中努力實現由跟跑承接到創新領跑的角色轉變,推動成都加快邁入世界先進城市行列。”成都市新經濟委負責人表示。
對于成都高新區來說,新經濟已然成為該區的動力源(600405,股吧)。目前,高新區南區已經聚集具有新經濟性質企業達8萬余家,已培育瞪羚企業203家、獨角獸企業6家。此外該區還設立100億元新經濟基金,為新經濟企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撐。
就此,盛毅認為,除了傳統的機械制造、電子信息、餐飲旅游業逐漸復工復產之外,正是基于成都市前期對新經濟、新興工業等產業的戰略部署,加上多項政策的支持,才得以在疫情期間和之后有著強勁的增長和活力。
開放新節奏
讓蔣先生關注的是成都進出口數據:今年上半年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占比較大,增長較快。上半年,成都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2527.5億元,增長27.5%,占78.2%,比去年同期提升2.5個百分點。
“這樣的高速增長,充分說明成都在國際供應鏈中占據重要一環。”在蔣先生看來,成都的產業結構對內有消費市場,對外有出口潛力。
這正是成都著力推動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新格局”。“此次疫情驗證了內陸市場有著巨大的潛力可挖,尤其是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提速,更是擴大了市場。”盛毅表示,在電子信息、綠色食品、裝備制造等領域,“雙循環”在成都有著非常好的結合點和市場潛力。
記者注意到,為了促進消費品市場的復蘇,成都積極推動綠道經濟、假日經濟、夜間經濟等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尤其是招引SKP和泰國暹羅天地世界級高端商場落戶,新簽約品牌首店119個,其中國際品牌首店32個。
“上半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91.6億元。”成都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餐飲、旅游的逐漸復蘇,一個巨大的內需市場已然全面啟動。
在成都看來,正是通過半年來千方百計擴大有效投資、提振市場需求、保持外貿穩定,三大需求活力不斷激發,內外循環途徑得以進一步暢通。
由此,外資對成都的聚焦并未減弱。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成都新簽約項目31個;新批外商投資企業305家,外商投資實際到位250.6億元;新批或增資1000萬美元以上的重大外資項目46個。
“從幾十天的談判、選地情況來看,成都各級政府的效率非常高,國際化營商環境也非常優越。”對于成都,蔣先生已然有著深刻領會。目前,該公司已經基本確認在青白江區建設一座冷鏈倉庫,在天府新區建設一個總部基地。
“由此可見,成都通過國際化營商環境的提升,對外開放依然充滿活力。”盛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