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到,對經批準占道經營的免征城市道路占用費。同時,對下崗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從事個體經營的,按規定給予創業擔保貸款、稅收優惠、創業補貼等政策支持。
看點 1
“增加非全日制就業機會”拓寬靈活就業
意見明確提出了“拓寬靈活就業發展渠道”的三方面工作,其中提出“增加非全日制就業機會”。
什么是“非全日制就業”?中國勞動學會特約研究員蘇海南介紹,最簡單的理解就是不是制度工作時間8小時工作制的就業。如家庭保潔是很典型的非全日制,這里面一種是有勞動關系的,如雇用于保潔公司,服務于有保潔需求的家庭。另一種就是自由職業者,自己有一些雇主關系和服務對象。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與互聯網平臺“合作”每天非八小時工作并通過平臺獲得勞動報酬的勞動者,也是非全日制就業中的勞動者。
哪些“非全日制就業機會”要增加?意見提出,推動非全日制勞動者較為集中的保潔綠化、批發零售、建筑裝修等行業提質擴容。增強養老、托幼、心理疏導和社會工作等社區服務業的吸納就業能力。
對于非全日制勞動者,意見還提出了政策支持,對就業困難人員、離校兩年內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從事非全日制等工作的,按規定給予社會保險補貼。
在鼓勵個體經營方面,意見提出,鼓勵勞動者創辦投資小、見效快、易轉型、風險小的小規模經濟實體。支持發展各類特色小店,完善基礎設施,增加商業資源供給。對下崗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從事個體經營的,按規定給予創業擔保貸款、稅收優惠、創業補貼等政策支持。
同時,意見還提出實施包容審慎監管,促進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健康發展,加快推動網絡零售、移動出行、線上教育培訓、互聯網醫療、在線娛樂等行業發展,為勞動者居家就業、遠程辦公、兼職就業創造條件。
對于互聯網經濟吸收就業,意見明確,合理設定互聯網平臺經濟及其他新業態新模式監管規則,鼓勵互聯網平臺企業、中介服務機構等降低服務費、加盟管理費等費用,創造更多靈活就業崗位,吸納更多勞動者就業。
看點 2
經批準占道經營的免征城市道路占用費
在優化自主創業環境方面,意見明確要取消部分收費。其中包括取消涉及靈活就業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對經批準占道經營的免征城市道路占用費。同時建立公開投訴舉報渠道,依法查處違規收費行為。
在審批方面,開通行業準入辦理綠色通道,對需要辦理相關行業準入許可的,實行多部門聯合辦公、一站式審批。在政府指定的場所和時間內銷售農副產品、日常生活用品,或者個人利用自己的技能從事依法無須取得許可的便民勞務活動,無須辦理營業執照。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引導勞動者規范有序經營。
個體經營還將享受減免或緩交房租的政策優惠。意見要求,落實階段性減免國有房產租金政策,鼓勵各類業主減免或緩收房租,幫助個體經營者等靈活就業人員減輕房租負擔。有條件的地方可將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閑置空間、非必要辦公空間改造為免費經營場地,優先向下崗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提供。
看點 3
引導直播銷售等新就業形態發展
不久前,人社部發布一批新職業、新工種,“直播銷售員”位列其中。一時間,“網絡帶貨”成了職業工種一事,吸引了社會關注。
此次,國務院辦公廳再次發文提出,推動新職業發布和應用。要求動態發布社會需要的新職業、更新職業分類,引導直播銷售、網約配送、社群健康等更多新就業形態發展。及時制定新職業標準,推出新職業培訓課程。
在培訓方面,意見要求,將有創業意愿的靈活就業人員納入創業培訓范圍,組織開展開辦店鋪、市場分析、經營策略等方面的創業培訓,促進提升創業能力和創業成功率。支持各類院校、培訓機構、互聯網平臺企業,更多組織開展養老、托幼、家政、餐飲、維修、美容美發等技能培訓和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新職業技能培訓,推進線上線下結合,靈活安排培訓時間和培訓方式,按規定落實職業培訓補貼和培訓期間生活費補貼,增強勞動者就業能力。
看點 4
引導互聯網平臺與勞動者協商確定報酬
意見專門提出了“維護勞動保障權益”,其中要求研究制定平臺就業勞動保障政策,明確互聯網平臺企業在勞動者權益保護方面的責任,引導互聯網平臺企業、關聯企業與勞動者協商確定勞動報酬、休息休假、職業安全保障等事項,引導產業(行業、地方)工會與行業協會或行業企業代表協商制定行業勞動定額標準、工時標準、獎懲辦法等行業規范。依法糾正拖欠勞動報酬等違法違規行為。
此次,國務院又強調,要持續深入推進工程建設領域農民工按項目參加工傷保險,有針對性地做好工傷預防工作。
對于困難靈活就業人員的幫扶。意見明確,2020年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確有困難的靈活就業人員,可按規定自愿暫緩繳費。對符合條件的靈活就業人員,及時按規定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臨時救助范圍。
■ 專家
新就業機會需規范引導
蘇海南介紹,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正規就業和全日制就業受到很大沖擊,必須開辟新的就業途徑。同時,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平臺也催生出更多的就業形態。“增加非全日制就業機會既有必要性,也有現實可行性。”蘇海南說。
蘇海南認為,國務院發文提出增加非全日制就業機會,將會給當前的就業形勢帶來三點變化:一是就業渠道更寬廣,二是就業形式更多樣,三是非全日制就業人員的占比將提高。
“這會直接帶來一個好處,即有利于穩定和擴大就業。”蘇海南說,增加非全日制就業,就增加了就業渠道,會有更多人以這種方式就業。
同時,蘇海南也表示,對于非全日制就業,有兩個問題值得注意。一方面,要研究解決非全日制運行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非全日制就業的大規模發展是當前就業工作面臨的新情況,如果不加以規范引導,可能也會有負面影響。
“如果完全放手不規范不引導,可能會帶來若干城市管理等問題。”蘇海南說,對于非全日制就業,要在發展中規范,在規范中發展,既積極鼓勵和支持,同時也要進行必要和合理的規范。
另一方面,要研究非全日制條件下包括勞動者在內的幾方面人員權益保障問題。以往全日制就業方式就業的勞動者,有標準化的勞動權益保障體系。對于非全日制就業人群,如何保護好勞動者的權益,同時保護好用人方的合法權益,以及被服務者的權益是值得注意的事情。有關部門應依法合規合理地界定和平衡好非全日制就業下勞動者、用人方和被服務者的權益。
12條就業新政
新京報記者梳理發現,這份文件對于靈活就業至少提出了12條政策“干貨”。
1.對下崗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從事個體經營的,按規定給予創業擔保貸款、稅收優惠、創業補貼等政策支持。
2.對就業困難人員、離校2年內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從事非全日制等工作的,按規定給予社會保險補貼。
3.鼓勵互聯網平臺企業、中介服務機構等降低服務費、加盟管理費等費用,創造更多靈活就業崗位。
4.開通行業準入辦理綠色通道,對需要辦理相關行業準入許可的,實行多部門聯合辦公、一站式審批。
5.在政府指定的場所和時間內銷售農副產品、日常生活用品,或者個人利用自己的技能從事依法無須取得許可的便民勞務活動,無須辦理營業執照。
6.取消涉及靈活就業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對經批準占道經營的免征城市道路占用費。
7.按規定落實職業培訓補貼和培訓期間生活費補貼,增強勞動者就業能力。
8.落實階段性減免國有房產租金政策,鼓勵各類業主減免或緩收房租,幫助個體經營者等靈活就業人員減輕房租負擔。
9.有條件的地方可將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閑置空間、非必要辦公空間改造為免費經營場地,優先向下崗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提供。
10.引導互聯網平臺企業、關聯企業與勞動者協商確定勞動報酬、休息休假、職業安全保障等事項。
11.2020年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確有困難的靈活就業人員,可按規定自愿暫緩繳費。
12.對符合條件的靈活就業人員,及時按規定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臨時救助范圍。
新京報記者 吳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