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纂 郭漢彪 審稿 郭進勝
第二節(jié)郭氏家簇和郭老 太爺家簇概況
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郭姓早在上古夏后氏部落領袖禹的時代就已經得姓開基,人口眾多,足跡遍布海內外。其發(fā)祥、發(fā)展、繁衍、播遷的歷史縱貫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發(fā)展軌跡,這在數(shù)以千計的中華民族姓氏中,屈指可數(shù)。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人有之祖,亦如水木。郭氏之根,在黃土高原的秦、晉、豫三省。甘肅省通渭縣的郭氏家簇最早居住在陜西省祁山縣大槐樹村,是陜西省郭家人的一-個分支,三國時代,一部分郭家人隨軍隊來到通渭縣經商定居,開始繁衍后代。據(jù)1982年統(tǒng)計,通渭縣居住的郭姓人家共1319戶,人口6891人,這些郭姓后代在碧玉鎮(zhèn)最多,現(xiàn)在的郭姓人口已達3000多人,碧玉鎮(zhèn)碧玉村上店子社、紅星社、河灣社、那坡社、景木岔村、郭家岔村的人員幾乎都姓郭。如果將遷移到外縣區(qū)和全縣的通渭郭家人都算在內的話,這支郭姓人口已難以計數(shù)。
郭姓商人剛到碧玉鎮(zhèn)時,衙門和民眾大都在李家坪,上店子全部駐扎著軍隊,而下店子的集市貿易卻非常繁榮,所以大家都在下店子做生意。隨著李家坪水源受地震破壞和軍隊遷移,上店子開始有了店鋪和車馬店等驛站,如姜家車馬店、田家車馬店,郭家兩個車馬店和商鋪等生意很紅火,生意人于是陸續(xù)都遷往上店子,李家坪的衙門]和民眾也遷到了上店子和下店子,于是,上店子成了周圍幾個縣的貿易中心。
隨著時間的推移,郭姓人家生意越來越紅火,人丁也非常旺盛,幾乎占據(jù)了,上店子的大部分地盤和鋪面,甚至連河灣和臺子上(上下店子的外城通道)大部分也成了郭家人的莊宅地,李姓人家已不知去向,到現(xiàn)在( 2008年)為止,上店子也沒有一-戶姓李的人家。
在郭氏家簇中,通渭縣碧玉鎮(zhèn)上店子的郭老太爺家簇的祖輩和后代人丁最旺,影響也最大,郭老太爺(不知原名)非常能干,經商種地樣樣精通,能文能武,為人隨和,深得大家的擁戴。他的家族中曾出過好幾個舉人或武舉、秀才,但歷史記載很少。根據(jù)歷史記載,清朝以鐵騎勁弓得天下,所以前期幾個皇帝都很重視講習武藝,時時強調“文武并重”,力圖保持滿族勁悍尚武的傳統(tǒng)。然而,由于受到漢文化的不斷浸潤和持續(xù)執(zhí)行“右文”政策,使朝野上下重文輕武之風日益濃烈。于是,不但在觀念上,就是實際待遇上,武科地位也比文科低得多。文科殿試揭曉后,新科進士的姓名、籍貫及名次都要鄭重其事地刻在“進士題名碑”上,這些碑至今還完整無損的保存在北京國子監(jiān)舊址,因此清代文科進士的情況非常清楚。武科就大不相同了,既沒有“題名碑”制度,也很少有專載其事的
書籍,對整個清代武科概況,包括武科鼎甲情況,不要說后代,就是當時人也往往不能言其詳。在光緒二十- -年,榮祿首先提出廢止武舉考試,所以拖了幾年后于光緒二十四年( 1899 )年才照例舉行武舉會試一這 是中國歷史上最后-次武會試。不久,要求改革的呼聲又一次響起來, “內外臣工請變更武科舊制,廢弓、矢、刀、石,試槍炮。”然而依舊未能實行改革。光緒二十七年( 1901 ),武舉制度被宣布廢止。所以,郭氏家簇中其他武舉人很難從史記中詳細查詢,而傳記則更加少之又少。
由于祖輩郭維璣家族是我最親近的家簇,知道的情況比較多,其后代們的傳說也很多,根據(jù)歷史記載,郭維璣于嘉慶辛酉年( 1801年)考取了武舉,清光緒十九年《通渭縣新志》有名錄;孫子郭建基也考取武舉后被朝廷特詔舉薦為孝廉方正,賜六品章服,備召用,清光緒十九年( 1894)《通渭縣新志》有名錄和傳記(見本文人物傳記) ;十個重孫在當?shù)匾裁曪@赫,人稱十爺。七爺和十爺是秀才。所以,下邊的文章就從我的祖輩郭維璣談起:
傳說郭維璣曾為朝廷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史料不詳),清朝廷給其家中賜廳堂- -座, 此廳堂為秦代建筑(距今2000多年),雕梁畫柱,十分華麗,家中稱為正廳,專供郭維璣使用。道光元年( 1821年)郭維璣去世后,朝廷為其墓地(李家坪上)特賜石桌、石馬、石槽、拴馬柱和好多根三米高的石柱。除石桌和石馬外,其它的我小時候都見過。石槽是圓形的,直徑約- -米,深20厘米;石柱是多棱狀,直徑約四十厘米;拴馬柱高約一米,中間細,上下粗,六棱形,各棱面有好多圖案,正上面的棱面寫著“道光元年”四個約十厘米的凹字,拴馬柱直徑約五十厘米。拴馬柱于九十年代為躲避那些在李家坪拾文物碎片的人和文物販子而深埋地下,石柱在破四舊時被截成小段做成了打地磙和打麥磙,剩下的石柱和其它東西都被家簇人收藏了,具體情況不詳。
我們家的老墓地很大,里邊有幾十座墳墓,幾乎都是大墳堆,在墓地中還有五六個很大的墳堆,我們小時候( 1968年前)捉迷藏時,單個墳堆后能藏十多個小孩,但現(xiàn)在都變成平地了。
郭維璣有四個孫子和十個重孫,個個聰明伶俐,他們繼承祖業(yè),繼續(xù)在碧玉鎮(zhèn)做生意,其中駱駝商隊的足跡遍及陜西、山西、包頭、新疆和甘肅全省,發(fā)財后,不但購置了上店子的許多地盤和大片土地,而且將馬趟子川也購置了下來,供后代和家丁騎馬射箭練武功。其兒子和孫子、重孫們在1901年前一直沒有分家,統(tǒng)-吃飯,統(tǒng)- -管理,鼎盛期是1870年前后,莊園占上店子的三分之- -, 有鋪面五十間,碧玉石鼓- .對, 商隊駱駝九十九頭,大型水磨坊- -座 (現(xiàn)河灣廟河對面);朝廷賜建雄偉廳堂四座,石旗桿兩個,石鼓兩個,上馬石兩個;有大面積耕地,家簇人員和雇工無數(shù),形容當時做飯的一-個順口溜到現(xiàn)在還在流傳:九十九頭駱駝馱調胡(調料),九十九把鍘子鍘蔥花。也有人說成:九十九頭駱駝在漢中馱調胡(調料),九十九把鍘子鍘蔥花。不管怎么說,看來當時吃飯的人確實很多。
相傳在咸豐年間我的祖先與陳氏斗富,我的祖先說要在三年內養(yǎng)夠一百只駱駝,陳氏說要在三年內修成- -座城堡。結果,我的祖先在碧玉關的坪檐下三年內只養(yǎng)了九十九只駱駝,到后來也沒有超過- -百只駱駝;陳氏在碧玉關西- -公里處修好城堡后,在挖開四個城門中的第二個城[ ]時,被官府抓走。因官府只容許私人修一個i ]的深宅大院,不容許私人修城池。現(xiàn)在的碧玉鄉(xiāng)新城遺址就是當年斗富的見證。
據(jù)通渭縣《新志》對郭建基記載:在同治四年( 1865年)四月,清軍提督陶茂林軍二萬余人定西安定兵變,竄人通渭縣境內,自西向東,攻堡據(jù)村,燒殺擄搶,無所不為。馬營民皆畏避,碧玉鎮(zhèn)武舉孝廉方正郭建基聞之,留數(shù)百人守中堡,選壯丁埋伏山谷,叛兵到碧玉鎮(zhèn)后,攻堡不下遂去,宣稱次日再來。深夜,建基探知叛兵倦臥,便帶領壯J擊鼓沖人其軍營,縱火燒之,叛兵潰敗,皆裸體逃跑,建基追殺甚眾,救出被擄婦女數(shù)百人,皆遣還。
同年秋七月十九日,陶軍再次兵變,自安定向東竄入碧玉鎮(zhèn),先頭部隊有騎兵五百余人,建基率領眾壯丁將其打敗。二十七日,陶軍大隊人馬.又來到碧玉鎮(zhèn),建基率眾戰(zhàn)于通安堡之前川,戰(zhàn)斗中建基中彈,血流如注而死。戰(zhàn)后,鄰村來吊唁者不絕於途,聞者莫不墮淚。.
郭維璣家簇從1801年到1880年期間,朝廷共賜建廳堂四座,石旗桿兩個。石旗桿立于正大門]前面(實為鐵制,因夾耳是石頭的,大家都叫石旗桿)。廳堂分為正廳、晉廳、客廳和過廳,- -座比- -座寬大氣派,廳堂花園俱全,十分豪華。郭維璣住在正廳,所以正廳的院子大家都叫里頭屋來(注:音he tou wu lai,意思是當家人住的房屋)。正廳的原址在現(xiàn)在的郭秉義院中;晉廳原址在現(xiàn)在的郭振新的老院中;過廳原址在現(xiàn)在的郭付邦院中;客廳原址在現(xiàn)在的田順吉三兒子的院中。正大門在現(xiàn)在的郭來勝和張效謙兩家中間的巷道口處。后來分家時在正大門喇叭口的兩邊緊貼旗桿各補修了五間鋪面,大r ]的位置改成了巷道口。這就是郭來勝和張效謙兩家的院子前面寬后面窄的原因(石旗桿保留到1950年被人拆除)。
上店子古代的鋪面聽說相當豪華,1980 年擴建公路被拆遷前我見過的周家原建鋪面就好像廟里的大殿一-樣, 其它鋪面在1929年新修公路后重建的都不如原來的豪華,但也是i ]面都是木結構,高大寬敞。在現(xiàn)在的馮應虎家東墻處有- -座十米長的走廊式建筑- -直到1962 年被拆除,建筑樣式就和現(xiàn)在的蘭州白塔山下的迥廊非常相似,不知用途和年代,但相信過去的鋪面一定非常漂亮。
1901年,由于清代停廢武舉科考和社會動亂,駱駝商隊生意開始衰落,郭維璣這個大家庭才開始分家。按照我的十個太爺?shù)捻樞蚍旨?每家是五間鋪面和幾個院落。七太爺和十太爺各分給了- -個石鼓(石鼓是傳家之寶,到現(xiàn)在還保存在各自家中);我的太爺(排行老六,人稱六爺)不但分了五間鋪面和幾院房屋,還將水磨房也分給了他,同時還分給了李家坪、郭家岔、番山和馬趟子川的耕地。所以,當?shù)厝朔Q我們這一-簇 為磨里家。
我的太爺名叫郭虎兒,忠厚老實,生有六男-女。我的親太奶奶是通渭縣城孔大善人的妹妹(孔大善人曾在縣城為祭祖放飯-一個多月),生了一男一女,生第三個時難產去世;新太奶奶又生了五個兒子。我太爺后代人丁興旺,但做生意卻是一個外行, 沒有多少年,水磨房就被大水沖壞了,磨坊塌了,生意也垮了,鋪面買了后又將另- -院的半個莊宅賣給了正興郭家(現(xiàn)郭順堂居住)。
我爺爺郭有德生了四男-女,本來再次分家時給我爺爺分到了一院房屋和耕地,由于生活困難,將分到的莊宅和部分耕地也賣了(現(xiàn)正興郭家郭旦虎家居住),然后用最低的價買人了另一塊莊宅地,并在二分之一的莊宅地上修了幾間房子供大家居住( 現(xiàn)郭慶多居住)。從此,大家基本上就靠給別人家干活養(yǎng)家糊口了。
我的父親郭固倉這一-代早期就更困難,爺爺奶奶去世后, - -家人都在大伯郭固國的照料下生活,困難程度可想而知了。后來,我的四叔當了兵,其他三位則各自做起了小買賣,相繼成家立業(yè)并有了自己的莊園,生活漸漸的有了好轉。我的父輩們關系一直相處得非常好,互相幫助,互相照應,給我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我的父親弟兄分家時,大伯和四叔分在-起住老莊;我父親和三叔郭固江分在一起住另- - 半還沒有正式房屋的院子,我父親用分到的耕地置換了三叔的半個院子,并將莊宅地打了院墻后賣給了正興郭家(現(xiàn)高鐵位置),然后租了郭仁山四爸的五間鋪面和后院(現(xiàn)田順吉家)做起了小買賣。此后父親就住在鋪面中,三叔繼續(xù)住在大伯家。后來,三叔也與小他十二歲的冉蕎娃結了婚,并買下了周家后花園修了一院房搬了過去。我的母親高玉英在臨洮縣長大,十六歲返回碧玉鎮(zhèn)后與我父親結了婚,當時我父親已經三十四歲,他們在鋪面開了飯館,在院子中的房屋開了客店。從此他們開始有了一些積蓄,在臨解放時( 1949年11月)不但買下了兩院房,還買下了許多耕地。解放后,我父輩們的住房沒有變,只.是將我家門]前的另- -院房屋于1968 年賣給了正興郭家郭耀堂居住。后來的生活就開始越來越好了,后代們也是一代比一-代強,龐大的人員結構在這里實在無法細說,只好制作了我們這一-簇的《郭氏家簇排列簡表》,以便后代們傳閱和續(xù)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