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漢彪
新《大秦帝國》我在網上看完第一部電視劇后- -口氣將6部500萬字的小說巨作全部細看了一遍,中國歷史上最長的這部小說今天總算全部看完了,但心情卻一-直平定不下來。我是按正史的復原來看這部小說的,寫.的實在太好了,特別是《祭秦論八秦帝國驟然滅亡的兩個最重大原因》我非常贊同。對于書中的許多方言與通渭縣方言及其相似,現做探討。
碧玉關歷史文化研究院院長、研究員郭漢彪一、秦始皇二世胡亥的名字來歷探究
(一)胡亥的母親應為原平襄縣(現在的甘肅省通渭縣)人,襄戎國的羌人。襄戎國很有可能是老秦人東移時移交或轉讓給襄戎人的,所以大秦一直沒有再次占領襄戎國,但老秦人的墓卻在襄戎國地界存在(現在的天水、隴南、通渭等地區)。所以將胡亥的母親說成是胡人是對的。雖然由于秦國及以前的歷史資料被毀,但大秦沒有消滅襄戎國,也沒有敵視過襄戎國,這是歷史事實。
(二)胡亥名字的來歷應為禍害。是襄戎人對調皮小孩的一-種方言戲稱。胡亥的母親戲叫自己的孩子為禍害,而秦始皇也忘記了自己是否為這個小孩子取名,聽小孩母親叫禍害,趙國長大的秦始皇沒有聽懂禍害的語意思,還以為這是自己給起的名字,而山東士子在記錄時寫成了胡孩,意思為胡人的孩子,但又覺得不像名字,便改寫成了胡亥。實際上胡亥根本上就沒有正式取名。如果是老秦人應該都懂這樣的叫法,不會犯這樣的錯誤。
禍害的意思:在甘肅省通渭縣還保留著中國最原始的方言。對于一些如:蠻哥、杈疙瘩、禍害等叫法,對大人說這話是最嚴厲的罵人語言,但對喜歡或比較親的小孩子說這樣的話是親熱戲罵小孩的意思,而不是真正的罵人。特別是小孩子在調皮不聽話時最喜歡這樣叫自己的小孩子了。
(三)胡亥名字的來歷還有一-種應為“胡害”或“候害”。是呵斥小孩子別動、不要動、不許動等意思。這是甘肅省通渭縣到現在還流行的普遍方言!
“胡害”或“候害”的叫法音調一般很混淆,聽起來區別不大,但意思一樣。例如: 1、小孩貪玩有可能要將花瓶等扳倒時,大人會嚴厲呵斥小孩:“胡害!”意思是不要動那個東西; 2、小孩在距離大人比較遠的地方貪玩,大人會呼叫小孩:“胡害!過拉!”意思是不要貪玩了!回來! 3、如果小孩在身邊總是不停地亂動,大人會輕輕的對著小孩說:“胡害,聽話!”意思是不要亂動了,聽話!
很有可能胡亥的母親在秦始皇面前因上述三種之--情況對著小孩喊過:“胡害!”不懂老秦人方言或不懂襄戎人方言的在趙國長大的秦始皇誤認為是小孩的名字了,同時也跟著叫了“胡害”, 而山東士子誤記為“胡亥”了!如果秦始皇認真給孩子取名是決不會取這樣古怪的名字的!秦始皇很忙,孩子又很多,而且又沒有皇后和太后,忘記給孩子取名也是正常的。
還有,新《大秦帝國》中秦始皇與胡亥母親在床上第- -次粗魯的對話
卻是地地道道的通渭縣方言,不知作者是從哪里知道的這句方言,還真有點意思!
總之,秦始皇二世胡亥的名字應該是其母親親昵呵斥自己小孩的意思,不應該是真名,所以秦始皇二世可能根本就沒有正式取名。
二、通渭縣方言探秘
通渭縣方言十分豐富,這種方言是如何形成的,字面都是啥意思,這都是-一個謎。而且從傳播的強弱來看,東至山西陜西、北至內蒙、西至青海、南至四川,雖然在音調或詞語上有一-定的變異,但都帶有通渭縣方言.的詞語。個別人的遷移不可能把方言帶出去,只有大量或大批人員遷移才能把自己家鄉的方言帶出去或保留下來。方言本身就是歷史,可是很少有人對通渭方言的來源及遷移傳播范圍進行研究。希望在將來能有人對此有所研究。而且這種研究時間很緊迫,因為隨著時代變遷,大量農民工進城,長期生活在當地的老年人逐年減少,地方方言很有可能失傳,通過方言研究歷史將越來越困難。
我認為,通渭方言雖然參雜了一些少數民族的東西,雖然與普通話大不相同,但基本上還都是早期漢語形成的基礎語言,每一個方言都是來源于與生活緊密相關的語句組合,應該是漢語的雛形,所以可以看做是早期漢語才對。另外,通渭整體方言與少數民族語言是兩個概念,根本不是一回事,不能混淆。
在歷史上,中國古代人的發源地在那里?集中居住的地方在哪里?為什么會集中居住在某-一個地方,是什么環境讓人們都住在那里?羌人、黃.帝、炎帝、姜氏、伏羲在那個地方長期居住?他們后來都遷移到那里去了? 義渠國、天水郡的具體地址在哪里?這些早被人們認可的大體范圍在隴中,但因為無具體地點而爭吵不休,誰都說自己的家鄉就是中國古代人群集的發源地,但都不能確認。那么隴中在那里?從近代史看,隴中即早期的天水郡所在地,而早期天水郡與原平襄縣同期設在同址,平襄縣即通渭縣的前身。從各個方面分析,通渭縣的現象是最有可能說明上述問題,但惟獨沒有人去研究通渭縣古代歷史,加之通渭史書記載等資料全部因地震毀壞,研究通渭古代史更加困難。所以我想提示一下大家, 能否從漢語言的形成及發源地和漢語言的傳播途徑尋找上述具體位置,當然這可能是異想天開,只能說是一-種提示或研究途徑罷了。不過研究- -下通渭方言還是很有意思的,因為研究-一個地方的方言,就是研究-一個地方的歷史,所以方言本身就是歷史。我寫了幾部現代史志,翻閱了大量資料,也接觸了許多行家,發現研究古代歷史時從方言人手則可以解決- -些 無法解決的歷史問題。通渭縣志有通渭方言的部分匯總,但沒有解析,所以我這里想從方言解析中尋找一- 些讓人想象不到的東西。這個課題太大了,幾乎涉及到中國古代的所有歷史資料,短期內不可能有結論,只能給后代們提供一-下可用資料,讓將來的歷史來做見證。
在古代,西部先秦早期人員結構基本都是由羌人組成,而羌人大部分來自隴_上人員,所以研究先秦文化離不開隴中方言。黃帝炎帝從隴中離開向東遷移發展后,帶走了許多羌人,方言也隨之遷移了。原發源地由羌人或西羌襄戎人繼續長期占領,由于原發源地文化進程很慢,西羌人被后代稱為番子(類似少數民族),正因為這樣,許多方言被完整保了留下來,成為一-種自成體系的地方語言。通渭方言不但繁雜,而且意思深遠,所表達的內容還是多層次的。你隨便說幾句通渭地方話語,如果給人翻譯就需要好大- -段話和好多層意思才能給別人翻譯成功。
早在黃帝炎帝時代,他們就出生在通渭- -帶,很早就把通渭方言帶到了各地。所以在山西、四川、河南部分、青海、寧夏、陜西等地的方言中有好多就是通渭方言,只是音調有些不同罷了。再從全國各地的漢語方言來看,沒有一個地方的方言能有通渭方言繁多,所以說通渭方言是漢語最古老的活化石不為過分。從歷史分析,通渭縣的方言就是中國漢語最古老的方言,漢語就是在通渭最古老的方言基礎上發展而來。因為秦代從通渭發祥地打天下,統- -全國后就統- - 了語言,而秦代的語言就是通渭話,漢代統- -漢語也就在秦代統-語言上發展而來,所以普通話從通渭話而來是有一定道理的。
秦代的發源地雖然也是隴東隴南一帶, 但卻一直沒有占領隴中(從秦始皇繞道去隴西就可證明),秦代占領隴中的最近距離是秦安縣現址。秦代早期人員組成也是隴上人員,后來統- - 了中國。隴中直到公元前114年歸順漢代。雖然隴中一直被西羌襄戎人占領,但整個隴上的方言基本都是以隴中方言為主體,所以隴中方言對中國文化也具有代表性。西羌襄戎人雖然歸順漢朝,但不容許漢朝軍隊進人隴中的中心地帶,所以漢朝大軍西征河西時只能從邊緣渭水河借道甘谷武山西進。即使這樣的路線也比秦始皇西巡隴西近了許多路程。(文中隴西是現臨洮縣址)羌人、黃帝、炎帝、姜氏、伏羲在那個地方長期居住?他們后來都遷移到那里去了?義渠國、天水郡的具體地址在哪里?這些重大歷史事件應該在相關的各縣史料中都有記載,即使不全記載,也應該有斷續記載,可是偏偏在現存的各縣史書中都沒有記載。如果找不到歷史記載,就說明正好涉及此段歷史的史料丟失或毀壞。從隴上各縣史料看,惟獨通渭縣的歷史資料在大地震中全部毀壞,所以通渭縣的古代歷史有很大的挖掘潛力。而那個潛在的史料說不定就是揭開上述謎底的鑰匙。現在的天水市和秦安大地灣炒作很厲害,但有一個致命弱點----他們都不符合隴中的地理位置。而隴中的位置在通渭縣最符合地理位置。
以上內容來自我在QQ群與大家的討論發言整理,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