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5月1日電(記者 吳楚)“習主席的講話,對我們過去的一些文物政策有相當大的突破。如果把文物也比作一種生產力的話,我覺得這也是文物生產力的一個極大解放。”國防大學少將、著名收藏家黃宏近日接受中國青年網專訪時興奮地說,“中國文物保護和發揮作用的春天來了!”
今年4月,習主席對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
“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16字工作方針,我深為認同,尤其是‘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的說法,我聽了之后特別激動。他的講話對于我們傳統的認識和已有的文化政策、文物政策有許多重大的突破,要貫徹好,必須有一個大的思想解放。”黃宏說。
國防大學少將、著名收藏家黃宏在家中接受中國青年網專訪。通訊員胡阿桂 攝
國防大學教授黃宏作為將軍的身份最廣為人知,曾經因為批評“文藝將軍”現象,而成為當年“網紅”;他三次參加保衛邊疆作戰,作為理論家出版60多部理論專著、6次獲得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的事跡報刊已經作過許多報道。而近年來,他傾大半生之力,用業余時間,致力收藏,弘揚中華文化傳統的努力,也已廣為人知。收藏,是他融入生命的事業,一聊起來就眉飛色舞。新華社曾有報道稱,黃宏有三個人生,軍旅人生、理論人生和收藏人生,黃宏說:“我的收藏絕不是退休之后才開始的,收藏可以說是貫穿了我的一生。”
黃宏的家,堪稱一個博物館。他的藏品如今已整理出17個系列,最知名的有瓷枕、銅鏡、梅瓶、帶鉤、茶具、香具等等。走在他的家中,往往有時空穿越交織、歷史縱橫凝結之感——從春秋戰國到元明清的文物,從西洋黑膠唱片到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理論刊物,上萬件藏品看似凌亂實則有規律地“霸占”著家里的每一寸空間,客廳、臥室、書房、陽臺甚至窗臺……
然而,他曾說自己并不喜歡收藏家這個稱號,“如果只是收藏不研究的話,你頂多只是一個保存家,倉庫保管員。我們不光要做收藏家,還要做鑒賞家、傳播家。這樣才能對藏品的價值有更清晰的認識,才能站在更高的層面上來保護它們,才能做中華文化的保護者和守望者。”
黃宏的這一觀念貫穿他的收藏生涯始終,這也是他選擇藏品有著與別人不一樣的獨到眼光之根本原因。“我不是以投資為目的的收藏家,我是出于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癡迷‘率性而為’地收藏。”不偏重于市場價值,更專注于器物背后的文化價值,黃宏通常用“撿漏”的方式淘取寶貝。而正是這種不跟風的理念,反倒讓他在幾十年中用很低的價格收集了大量具有極高藝術價值和市場價值的文物。
“人取我舍,人舍我取,是我一向遵循的原則。比如硯臺,在常人看來,無使用性,又不好拿來觀賞,我便收藏硯臺,當你把它放在水里觀賞其石紋,試著辨別年代材質,便別有一番風味了。銅鏡不受歡迎,我便收藏銅鏡。瓷枕不受歡迎,我便收藏瓷枕。對我來說,越是有文化密碼等我去破解的我越感興趣,破損的我也要。”黃宏說。
對于自己的藏品,他非常“吝嗇”,一件也沒有拿出去交易過。但同時他又很“大方”,依托自己豐厚的收藏,辦展覽、寫文章、出畫冊、開講座,義務地傳播和弘揚中華文化。
“習主席說,要讓中華大地上的文物活起來,要講好中國故事。我現在就是在做這個事情,而且已經做了很多年。”迄今,黃宏已在全國辦了十個專題展,發表了四十多篇闡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文章。他說:“習主席的講話,不僅對過去的文物政策是一種突破,能夠更大范圍的動員和組織我們社會的文物資源,更好地服務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也相信,民間收藏將在文物保護和適當利用上扮演重要角色。”
近期,為配合在北京大興召開的世界月季花大會,黃宏將在西南五環的弘文博雅藝術宮舉辦一個《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展》,展出一千五百多件與中國人社會生活相關的物品,向外國友人講述中國故事。他還表示,希望能在此基礎上,建成一個對青少年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基地,“在北京西南五環建立這樣一個設施,有利于改變北京在博物館和文化建設設施上東重西輕、北重南輕的文化版圖”。
響應習主席的號召,用自己的畢生收藏,為我國的文化建設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是軍中收藏家黃宏最大的心愿。
【以下是采訪實錄】
中國青年網:您如何評價習主席這次對文物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
黃宏:我認為,習主席的講話對于我們傳統的認識和已有的文化政策、文物政策有許多重大的突破。要貫徹好,必須有一個大的思想解放。從消極的保護,變成積極的保護,如果保護不與適當利用統一起來,那就成了一種消極、封閉的保護,當民間收藏得不到社會正確的認識,而形成全社會對文物重視的時候,就不能說是真正意義上的保護。
民間收藏,在曾經很長一段時間里,沒有得到合適的地位。這次習主席的講話,把民間收藏也納入到整個文物保護、文化建設的視野范圍內了。意義非常大,極大地調動了國家的文物資源,極大地開拓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我感覺,十八大以后,文物工作有了新的局面。
中國青年網:能不能舉一個具體的例子?
黃宏:我舉一個故宮的例子。去年,故宮首次給一位私人收藏家辦展覽、開研討會、出畫冊。故宮沒有越窯的東西,民間收藏家陳國楨給故宮捐獻了10件越窯精品。這是第一次,國家博物館向民間收藏家致敬,是國有收藏和民間收藏的會師和握手。過去,故宮從來不會對個人收藏高看一眼,更不用說辦展覽了。而這次,故宮放下身段,為私人收藏,辦展覽、開研討會、出畫冊,這都是習大大講要讓中國大地上的文物活起來,要講好中國故事,在這個政策下面才出現的新氣象。
在當時的研討會上,我有感而發,做了一個即興發言,我說,過去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而這次是百姓家的燕子飛到了王謝的堂前,飛到了故宮的殿堂里。
中國青年網:您提到“要貫徹習主席的講話精神,必須要有一個思想大解放”,為什么?
黃宏:過去,在單一的博物館體制下,民間收藏是被瞧不起的。而且社會上還有一種擔憂,認為鼓勵民間收藏會破壞文物,但這實際上是一種偏見。
以銅鏡收藏為例,2004年嘉德拍賣舉行了一場銅鏡專場。在此之前,全國的青銅鏡收藏狀況是不清楚的。在那之后,銅鏡的保護得到了促進。第一次有了全國的青銅鏡專門收藏和研究的組織——中國青銅鏡研究會,第一次出現了青銅鏡研究的專業刊物《中國青銅鏡研究》,第一次有了青銅鏡專業的研討會,先后開了四次,專門的展覽。
正是這一政策的適度開放,使我們大致對全國青銅鏡的狀況比較清楚了。首先摸清楚狀況,然后才談得上保護。《中國青銅器全集·銅鏡卷》共收錄銅鏡二百余面,其中的特種工藝鏡幾乎都為國外博物館和國外藏家的收藏,僅日本藏家千石唯司一個,就占到十面。這些年民間收藏的繁榮是人們很難想象的。就我擔任顧問的中國青銅鏡研究會的成員中,起碼有五人表示,他們的個人收藏遠超《故宮藏鏡》的收藏。我們必須正視這一現象。
還有一個例子,以前我們所有的文獻,都講春秋戰國時期的“三山鏡”全世界只有兩面,一面是瑞典國王古斯塔夫的收藏,一面是瑞典遠東博物館收藏,但這些年下來,因為民間收藏的繁榮,我見到的“三山鏡”不下二十面,自己也收藏就有多面。這些都是民間收藏促進文物研究和保護的實例。
黃宏向記者展示他的藏品畫冊,圖片中的南北朝瓷器曾讓阿聯酋商務部長阿卜杜拉親王在云南普洱舉行的中國古代茶具展上流連忘返。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炎良 攝
中國青年網:您認為我們國家的文物工作還存在哪些有待改進的地方?
黃宏:我們的博物館體制需要跟民間收藏打通,包容互鑒。我2013年在云南普洱辦了一場中國古代茶具展,是云南省委一位老領導帶普洱的同志來我家里,希望我為普洱新建的博物館辦一個展覽。普洱是邊疆少數民族聚居的貧困地區,新建的博物館除了火塘上的三角架和一些瓦罐以外,幾乎是乏善可陳。普洱是以茶得名、以茶立市的地區,當時世界茶葉博覽大會即將在這里召開,他們曾希望云南省博物館在這里辦一個古代茶具展,但省博沒有這么多的展品,于是求助于我。云南省博物館館長親自帶專家到我家,挑走了570件茶具。
展覽如期舉行,34個國家的代表團都參觀了這個展覽,阿聯酋商務部長阿卜杜拉親王流連忘返,他整整停留了一個下午,看展后很激動,他說在展覽上看到了他的祖宗,因為在展覽中有四件瓷器上面有胡人的圖案,屬于南北朝和唐代銅官窯的瓷器。阿卜杜拉親王希望把這個展覽辦到迪拜去,全部費用由他負擔,只是因為當時私人收藏文物出國展覽的政策不完善,沒有能夠實現。
中國青年網:這是傳播中華文化的大好機會,為什么不能成行呢?
黃宏:這樣的遺憾還不止這一次。2014年,云南省文物局把這個展覽的兩本大畫冊,呈報國家十大文物精品展,反響強烈。但是因為評選規定,只評國家館藏文物,民間收藏不在評比之列而未能獲獎。
收藏是可以起到文化傳播作用的,也可以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產業政策服務。舉這個例子是說明,我們的文物政策,在適當的時候,也可以考慮一些變通,做出與時俱進的調整和修改。
我的350個瓷枕在上海有關部門的關心下,得以在上海吳昌碩紀念館展出,文物界反響強烈。國家博物館呂章申館長給予很高評價,并親自為上下兩本大畫冊題寫書名《塊冰嵐染,千年夢華》。可是,這個展覽卻進不了國家博物館。而LV包和一些畫家的畫展可以,因為要出費用。
我在想,一些著名畫家的展,是否放在國家美術館更合適一些?至于LV包一展,一些小的博物館紛紛效法,也辦起了傢俱時裝展。這些問題,從根本上說,還要靠國家財政加強對保護文物支持的力度來解決。昆明市博物館一年辦展的經費只有四十萬,他沒有辦法,只能靠辦畫展來維持。
公立博物館要對民間收藏給予關心、支持和指導,引導他們提高,形成資源互補?,F在國家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支持力度很大,但因為國家財政不對民間,無法申請國家補貼,有的展覽,博物館想辦也沒有辦法。國家文化部門和財政部門,應該貫徹習主席“讓文物活起來”的指示,盡快出臺相應政策。
作者:吳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