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瓷器的源流
歷歷華夏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從歷史文獻出土證物信歷史記載應以南朝開始就有原始青瓷古物出現。瓷器最終 變從古陶器、青銅器一切民用生活用品。 傳承下來。中國的瓷器起源與發展。瓷器乃由古代陶器,演進變化而來,如果一定要問是什么人創造,在什么時候創造的,一定沒有人能給出滿意的答案,即使有也肯定為不正確。考查陶器的創造時間,遠在人類進入文明之前的野蠻時代,人們就能夠制造陶器,不過是于史書記載的,最早的“ 燧人氏范金合土為釜”,于是后人把燧人氏作為中國陶器制作的鼻祖。
后來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器具的需要數量增加、品種增加,陶器的制造技術歷代都有進步。從唐虞時期、三代時期一直到秦、漢,統治者沒有不把陶器制作當做關系到人民生計的大事的。那時制作的器物,見于經、史、子、集的有:甓器、缶、土、土刑、泰尊、瓶、甑、盆瓦、旅等,這些都是陶器,不過各代的名稱不盡相同。在這兩三千年的時間里,雖然各代所制作器物的式樣、名稱略有不同,但是陶器的質量絕對沒有進步。
漢代時期發明了釉料,人們開始在陶器的表面刷上釉作為裝飾。因為刷上釉的陶器外觀與普通的陶器不同,所以不叫陶而稱為“瓷”,從此中國就有了瓷器。“瓷”字也是漢代創制的,漢代以前并沒有“瓷”字。只是漢代所謂的瓷器,并不是后來所說的瓷器,而是有釉的陶器。這種瓷器燒制時溫度既低,質地又脆。到了唐代,真正高窯溫的瓷器才燒制成功。所以從本質上來說 漢代為瓷器的始創時期,真正意義上的瓷器實際上是出現在唐代。唐代以前,因制的陶器粗糙簡陋,而且沒有花紋裝飾,只能在生活中使用,并不值得賞·玩,所以沒有著名的瓷器。而且由于燒制簡單,也沒有名窯。到了唐代,制瓷技術已經成熟,著名的瓷器產品相繼問世,社會上的人都十分珍視這些東西,因此便直接促進了名瓷的大批生產。當時著名的瓷窯,如越州窯、邢窯等,有數十處之多,都有珍品世。這時制作的瓷器的顏色主以青,黑,白,等三種顏色為主,用這幾種顏色混合變化出來顏色的也很多,而用鉛黃、綠、青等三種顏色在沒有色釉的白地胎上描繪上花紋,然后燒制出來的產品是最好的,即世人所稱的“唐三彩”。
總之,唐代以前的瓷器在當時可以算得上精美絕妙,但和后來的瓷器比較就相差很遠了。唐之前瓷器所具有的價值,多半是文人騷客吹噓出來的,并不是符合實的評論。古玩的真正價,都是由其本身價值所決定。如今貴重的古玩,在制作的時候就已經很珍貴,因年代的久遠、數量的減少而更能增加其價值。并不是古玩本身沒有價值,而因制作年代久遠而顯得珍貴。因此,唐代以前的瓷器真品本來就不多,即使偶然得到,也不必認為是稀世之寶。
五代時期,雖然兵荒馬亂,但是制瓷技術仍繼續進步。當時著名的瓷器有吳越地區越州窯所生產的秘色瓷器,其質地和色澤都很好,是人們公認的精品。不過其數量不多,早已見不到了。故宮里雖然有留存下來越窯秘色瓷器,但是否是真的也是個疑問。而五代最著名的瓷窖是后周時期的柴窯,它是中國古代瓷窯的代表。觀略述如下:
柴窯是后周時期柴世宗所創設的,所以用其姓來命名,柴窯窯址在河南鄭州,所燒制的瓷器青如藍天,亮如明鏡,薄如薄紙,聲如響馨,釉質滋潤細膩,上有細紋,制作非常精細,顏色精妙絕倫,是古代諸多磁窯中燒制的最好的。相傳當時請世宗評定瓷器式樣,他對柴窯瓷器評價說:“雨過天青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所謂“雨過天青”是指淡藍色的青瓷。柴窯瓷器以天青色為主,其余的有蝦青、豆青、豆綠色等顏色。還有一種不上釉的瓷器呈黃土色,就是后代所說的“銅骨”。
柴窯瓷器流傳到現在的很少,在故宮中還可見到,但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柴窯瓷器很難確定。至于外面流傳的真品柴窯瓷器,非常稀少。即使是柴窯瓷器的碎片,也像珍寶一樣價值不菲。甚至有人稱佩戴這種瓷器的殘片可以祛除妖毒,抵御箭炮,這種說法雖然荒誕不經,但是足以證明社會上對柴窯瓷器的重視。
到了宋代,制瓷業進步最快,在瓷器的質料、顏色、裝飾、做工等方面都有很神奇的造詣,在我國陶瓷史上可謂登峰造極,數百年以來人們均以宋瓷為楷模。雖然經過元,明,清各代帝王的極力摹仿,但還沒有能超過宋瓷的,宋瓷的精妙程度可想而知。
宋瓷的顏色大都是敷單彩釉,表面顯示出各種各細碎花紋。也有表面平滑而沒有碎紋的,其顏色或純正或駁雜,有各種不同的色彩,如白色、藍灰色、鮮紅色、暗紫色及各種窯變色。至于宋瓷表面裝飾方面,有劃花、繡花、印花、錐花、堆花、暗花、嵌花、釉里紅,兩面彩、釉里青等。劃花就是凹雕,在瓷器表面用刀刻上圖案;就像刺繡那樣;印花就是用印模在瓷器表面印出圖案;錐花就是用錐在 瓷器表面鑿上圖案;堆花就是用筆蘸上泥在瓷器表面堆成圖案:暗花就是平雕,用刀在瓷器表面刻去一層,使有花紋的地方比地稍薄一點,看起來好像沒有花紋,但對著光線一照,花紋非常明顯,法花就是在瓷器表面凸堆起圖案;嵌花就是先另外刻好花紋,然后嵌入瓷胎表面,釉里紅就是釉下有紅色花紋的瓷器,兩面彩是指瓷器的內外有同樣的花紋,拿看它
對著陽光看,就可以見到兩面有完全相同的花紋;釉里青是宋代瓷器制作技術中最重要的發明,用阿拉伯人販來的顏料,有蘇門答臘的蘇泥、核椰嶼的物青、印度的佛頭青等,在薄質的泥坯上畫上花紋,再施一層薄釉,瓷器燒成后呈現出美麗絕倫的青花。釉里背開創了從來沒有過的燒制瓷器的先例。稱得上宋代瓷器的最大特色,其精美的程度令人嘆為觀止。
由于宋代帝王極力提倡制瓷業,社會上的人爭相仿效于是官窯層出不窮,私窯蜂擁而起。其中著名的有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龍泉窯、鈞窯等名窯,現在分別敘述如下:
定窯:定窯有南、北之分。最初的定窯設在今天的河北定縣,所以用地名命名瓷窯。到了金人南侵的時候,定窯也被摧毀,宋朝南渡以后,又在景德鎮開設瓷窯,完全用定窯的方法燒制燒器,便將河北定縣窯稱為“北定”,景德鎮稱為“南定”。
定瓷地質很薄,并且有光澤。定窯瓷器中以色自而滋潤的為正宗,白色胎骨上加以泑水而有淚痕的是最好的。定窯瓷器上的釉為白色玻璃質,質地好的雪白似粉、所以又名“粉定”,也叫“自定”,質地粗精面且色澤稍黃的定窯瓷器為下品,俗稱“土定”。
定窯瓷器燒制時倒著放置,所以上邊口沒有釉,并都罩上銅圈作裝飾以掩遮。器身上的花紋大多模仿古銅鏡上的蘿花紋,以牡丹、萱草、飛鳳、雙魚之類為主。裝飾花紋的方法,有劃花、堆花、印花、繡花等,其中以劃花最好,繡花最差。此外還有紫色、黑色,紅色等瓷器,都是白色瓷器的窯變是火候不適而造成的,不能看成是正宗的定瓷顏色。
汝窯 宋朝的人認為定窯瓷器有芒口,又在河南汝州,也就是今天的臨汝縣建青色瓷器窯,這就是汝窯。汝窯瓷器將瑪瑙碾碎制成釉,釉汁品瑩潤洋,像堆起來的油脂。顏色和柴窯瓷器差不多,以淡青為主,也有豆青、蝦青和茶葉未等顏色。釉汁中有棱眼及蟹瓜紋,其底部有芝麻花一樣細小掙釘的為佳品。其中沒有上釉的汝窯瓷器稱為“銅骨”,這是因為燒制的原料中摻有金屬,所以呈淡紅色,和羊肝的顏色一樣。
汝密瓷器的釉質最厚,而且大多凝聚在瓷器的上部,像融化的膏脂一樣但不流淌,凝結在半途。但因釉質像融化堆積起來的油脂,所以汝容瓷器上經常有沒有釉質的地方,其胎骨的顏色像羊肝一樣。當時的人們認為這種釉汁不均勻的瓷器很美觀,所以很看重汝瓷。
官窯 宋徽宗親自在汴京一即現在的河南開封設置瓷窯燒造瓷器,稱為“官窯”。官客出產的瓷器,其胎與釉都像紙那么薄,有月白、粉紅、粉青、大綠,油灰等顏色。在當時,人們以月白色瓷器為上品,粉青色瓷器次之,而后來,人們則以粉青色瓷器為上品,月白色瓷器次之。油灰色瓷器是最差的。
官窯瓷器的表面多開片,其中以冰裂紋為最好,梅花片稍次,細碎紋最差。上面的釉斑以繕魚血為最好,墨紋稍差。可惜官窯存在時間不長,出產的瓷器不多,宋室南遷后金人毀壞了官窯。
后來,南宋又在修內司—即今天的杭州風凰山下建窯燒瓷,完全承襲官窯傳下來燒制瓷器的方法,所以也被稱作“官窯”,又稱“修內司窯”或簡稱“內窯”。為了和汴京的官窯加以區分,稱汴京窯為“舊官窯”,杭州窯為“新窯”。新窯燒制的瓷器因借鑒了舊窯的終驗,所以出產的瓷器顧量更好,足色如鐵,器口上仰,釉汁下流,所以器口上的釉質極為稀源,而且帶著淡淡的紫色。當時稱這種瓷器為“紫口鐵足”,并認為很珍貴。
新、舊二窯均有窯變,光彩耀眼,特別奇異。后來南宋官府又在鳳凰山的郊壇下開了一個新窯,但燒制出來的瓷器質量很差,不能與前二者相提并論。
哥窯、琉田窯、龍泉窯、弟窯、章窯 浙江省龍泉縣本來就有瓷窯燒制瓷器,但因為出產的瓷器質量不好,所以名聲不是很顯赫。到了宋代,有姓章的兄弟兩個人,都喜歡燒制瓷器并獲得成功,兄長燒制瓷器的瓷窯叫“琉田窯”,又名“哥窯”:弟弟燒制瓷器的瓷窯叫“龍泉窯”,或稱“弟窯”,又稱“章窯”。
這兩個都是民窯中的俊佼者,所制瓷器的質量可以和客瓷器相妮美。哥窯的瓷器釉色以青色為主,也有淡紫色或鮮黃米色,鐵足紫口,很像官窯瓷器,其中又以表面有碎紋的最為名,有的上面有斷紋數百條,號稱“百圾碎”,也沒有的將其稱為“魚子紋”。不過,哥窯瓷器仍然以釉汁上面沒有一點斷紋的為最好。弟窯瓷器的胎像紙一樣薄,表面光潤如玉,有粉青,翠青兩種顏色,以粉青色且沒有斷紋的為最好。弟窯瓷器和哥窯瓷器的最大區別,也在于弟窯瓷器上沒有斷紋。
釣窯 河南禹縣從前稱為釣臺,宋代時叫鉤州。宋代初年在這里開設瓷窯燒造瓷器,所以叫做“鉤窯”。
前面所講過的各窯燒制的都是單純顏色瓷器,有的專門燒制白瓷,有的專門燒制青瓷,偶然也燒制其他顏色的瓷器。而鈞窯卻很特別,專門燒制彩色的瓷器,所燒制的瓷器五色斑斕,光彩奪目,艷麗絕倫,色彩多種多樣,其中最著名的有玫瑰紫、海棠紅、茄皮紫、梅子色、驢肝與馬肺混合色、深紫米色、天藍、胭脂紅、朱砂紅、蔥翠青(或叫鸚哥)、豬肝紅、火里紅燈,蔥翠錯雜如垂涎。墨色以及窯變的各種顏色,相傳以紅如劇脂色的為最好,蔥翠青與據色的瓷器稍微差點。而瓷器鑒賞家則以為,顏色純正且底部有一二個數字的瓷器是上品,即紅紫色的為單數,青藍色的為雙數,以雜鏹的為最差。
鈞瓷的釉質較厚,紅釉之中有兔絲紋與蟹爪紋。呈現出華麗雅致之美,沒有上釉的地方也是羊肝色。考察鈞窯瓷器的顏色,紅紫色最美,這種顏色的也比其他顏色多。明代的祭紅估計就是受它的影響面制成。
其他著名的民窯還有湘湖窯,磁州窯、吉州窯、建窯等,所出產的好瓷器也可以和各名窯瓷器相媲美。但是,這些民窯瓷器數量不多,現在所能見到的都是劣質瓷器。此外,還有所謂的小窯,規模很小,出產的燒器數量也很有限,不過,也有的夠燒制出精美的瓷器,如唐邑窯、鄧州窯等的,共有二十多處。總的看來,宋代制瓷業發達,所制瓷器色彩的變化,形式精巧、產量的豐富、質量的優良、實屬空前絕后,是我國瓷器最發達的時期。
元代是蒙古就統治中國,蒙古統治者不重視文化藝術,而且統治中國的時間不到百年,完全過著征巢不止的軍事生活,沒有時間享樂,所以元代制瓷業沒有很大的發展,和宋代比起來反而退步了。
元代制作的瓷器大多模仿多空鈞窯瓷器,以天藍色兼帶紫斑的瓷器為重,不帶紫色的為一般瓷器。元瓷表面的釉質較厚且向下流淌,釉濃的地方有條紋,釉淺的地方可見水浪,這是元瓷的特征,期式樣大多奇特,如壺上附有很大的耳,或者模仿奇獸,怪鳥的形態成花紋,采用印花、劃花、雕花等方法,而以印花瓷器為最上。
元代官窯只有景德鏈一處,但不像其他朝代那樣年年燒造,只是接到朝廷命令時才燒制,沒有命令不燒,所以元代瓷留仔在世⊥的最少,有青瓷、印花,劃花、雕花等。進貢給皇帝的瓷器也很精妙,里邊都燒印有“樞府”字樣。當時的民窯雖然也有仿制官窯瓷器的.但質量始終比不上官窯的質量,民窯中最者名的,有彭均寶在霍州開設的瓷密,仿照宋代的白定燒制瓷器,當時被稱為“彭窯”,又名“霍窯”,也稱“新定器”彭窯瓷器比白定稍青,很脆,釉色也不是那么滋潤,詳細觀察能看出與白定的差別,此外,還有四五處小窰,如宣州窯、臨川窯等,但出產的瓷器質量都很--股,沒有記述的必要。
到了明代,瓷器制作業無論在工藝上、形式上都達完美的頂峰,且水樂以后,與外國的通商漸漸擴大了,外國的藝術形式及顏料的輸入,都有助于中國陶瓷業的進一步發展,而且從明代開始,歷朝皇帝都把制瓷業作為顯示功業,紀念政績的第一要務,不像以前那樣,制瓷業可有可無。所以,各朝帝都把發展制瓷業當做最重要的事情,在瓷器制造上爭奇斗異,常有創新。而此后開始以帝王年號米命名瓷器,不再以某窯、某器來命名。
明朝以前,民窯瓷器可以與官容瓷器相媲美,民窯瓷器有很多精品,瓷窯的分布地域也很廣。到了明代,國家傾全力在景德鎮發展制瓷業,所制的器物當然不是私人的力量可以相比的。所以,許多民窯雖然還存在,但出產瓷器僅為民用,不再追求進步。因些從明代開始,以后歷代都以景德鎮為唯一出產瓷器的地方。
明代主要的瓷窯主要有武窯、永樂窯、宣德窯,成化窯、嘉靖窯、隆萬窯等。
洪武窯 洪武二年在景德鎮建窯二十座,專門用來燒制御用的器皿。燒制時只追求瓷器的質量,不考慮成本的多少,所以瓷業的進展很快,幾年就完全恢復到了宋代制瓷業繁榮昌盛的地步。這時期,所有的宋代瓷器都能仿制,而青、黑兩辟顏色的瓷器又超越前代,以純素色的器為最好,永樂窯是沿用洪武時期的舊窯,瓷器的質量有了更大的進。永樂窯創制的瓷器有脫胎素白器,最薄的能映出手指上紋絡,可謂頂級瓷器。還有所謂的壓手杯,坦口折腰,沙足滑底,中心畫雙獅滾球,球內有“大明永樂年制”就“永樂年制”的小?落款,文字細小如粟米,為最好的產品。鴛鴦心的瓷器稍次一點,花心的更差一點。杯外繪有青花,顏色深翠,圖案非常精美。杯底內繪畫的燒器是以前所沒有的,所以壓手杯是杯內繪畫的開始。此外,還有影青瓷。胎質極薄,暗雕龍形花紋,里外都可以映見。其花紋微現青色,是永樂時代特有的產品。
宣德窯 宣德時期是明代制瓷業最繁盛的時期、這段時期內一切典章文物都臻于完善,所以瓷器制造業也取得了特殊的成就,白瓷中的精品足以和定窯、汝窯瓷器相媲美,青花瓷器的精美程度更是空前絕后。因為制造青花瓷器的原料,從明朝初年萬始釆用外國進貢的蘇泥、勃青,洪武,永樂的候配比使用不當.所以制作出來的青化不夠精美。到宣德年間,制作青花配方才研制成功,但宣德窯也把原料用完了,成化窯以后即使有青花瓷,但所用原料已經不是蘇泥、勃青了。所以青花瓷以宣德窯生產的為最好。
此外,宣德年間還創了“祭紅”,這也是前所未有的。所謂“祭紅”,歷來的書寫不同,對它的解釋也都不同。“祭紅”究竟是什么意思,應該怎樣書寫,都僅僅是推測而沒有根據。
正宗祭紅的顏色有鮮紅,寶石紅兩種,至于豇豆豇、姜人祭、姓娃臉、楊妃色、桃花片、桃花浪、蘋果紅等,都是由祭紅變化而來。
五彩瓷器也是從宜德年間開始制作。有在白地上畫彩的,有內外夾彩的,有漏空花紋填上五彩的,有彩地畫彩花夾彩前,有廓外色釉或錦紋而廓內畫彩花的,也有在黑白地畫綠、黃、紫三色的素三彩的,或者用窯變紅、綠、紫三種天然三彩的,這些瓷器都 量變幻莫測,五彩繽紛,前所未有。
正德窯 正德窯瓷器以祭紅為最好。此時因蘇泥,勃青已經用完,正好遇上大珰管轄云南,大當從外國得到一種叫“回青”的顏料,其價格高過黃金一倍,顏色呈古青色,便用來制作青。所以正德窯的青花有很多精品,幾乎可以與宣德窯的青花瓷器相媲美。
嘉靖窯 嘉靖初年,改變御窯了管理體制,加上土質越來越不好,所以瓷器的質量越來越不好。再加上紅土用完,祭紅不能燒造,便精力全放在青花瓷和彩色錦地瓷器的制作上,所以嘉靖窯器的花紋紫瑣,內容豐富,其精妙程度為明代之最.
隆萬窯 隆萬是和萬歷兩朝的合稱,隆慶帝執政的時間非常短暫,所以常常與萬厲帝合稱。瓷器制作發展了這個時候,制作越來越復雜,越來越精巧,花紋的變化也來越多:瓷胎薄厚均勻,顏色青色和彩色都有,釉質瑩厚像堆積的脂肪,呈丙雞皮、棕眼、橘皮形狀。但此時回青已用完,所以青花比不上前朝的青花瓷。因為土質變差,一切瓷器都不上前期瓷器。所以隆萬窯注重在瓷器花紋方面下功夫,想用這方面來取勝。因此它們的花紋式不之多,配合之巧,前代無法與之相媲美。
除了上述官窯外,在景德鎮尚有幾處民窯,如嘉靖、隆慶時的崔公窯,制造的瓷器多仿制宣德、成化年間的瓷器,其精品和真正的宣德容、成化密沒有什么區別。明穆宗時有個叫周丹泉的人,專門傷制古代瓷器,仿制得非常逼真。明神宗時有個叫吳十九的人,仿制的瓷器與官窯沒有什么差別,他還擅長制作瓷壺。有個蝦蟆窯,專門制造小碗,頗為珍貴。此外,分散在其他地方的有建窯,開始在建安,后移到建陽,就是今天的福建建甌縣。建窯制作的瓷器有紫建、烏泥建,白建三科,都根精美,其中白建是最好的,像定瓷但沒有開片,表面像牛乳一樣滑膩,,宛如象牙,光色如絹,釉水瑩厚,大多是神佛像,歐窯就是宜興窯,明代人歐子明始創,所以用其命名,歐容瓷器太多仿造哥窯、官窯、釣窯各種燒器,還制作紫砂器等.此外、橫峰窯、處窯,廣窯、許州窯等也經常有精品出世,但數量很少。
總體來看,明代瓷器確實可以算作制瓷業最繁盛的時期。制造的大型瓷器有魚缸,其薄器有脫胎,當時制作器物顏色很多,五彩斑讕,精美絕妙,花紋品種繁多,式樣奇特精巧,明朝可以說是我國瓷器工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我們今天回當時情景,仍然很是羨慕。
清代時期的制瓷業仍然以景德鎮為中心,不過,自明未農民起義以后,景德鎮制瓷業完全被毀壞。清朝初年兵荒馬亂,無眼顧及。到了順治十一年,開始設法恢復景德鎮瓷業。沒有經過多長時間,朝廷擔心增加人民負擔,順治十七年便又中止,所以清代瓷器應該以康熙時期為起點。因皇帝御用的瓷器都出自于景德鎮,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所以清代瓷器不窯來命名而以帝王年號命名。例如康熙時期生產的瓷器,稱“康熙瓷”而不叫“康熙窯”。
康熙瓷 康熙在位時,專門派官員督造燒制瓷器:在這段時間里,一方面仿制古代瓷器,只要是過去的有名瓷器都進行傷造,制作得惟妙惟肖;一方面發明創新,推廣瓷器的用途,凡是可以用瓷制造的器物應有盡有。所制造的瓷器中,仿古禮器有尊、彝、觪、爵之類的東西,硯屏、墨、畫滴、畫軸,秘閣、鎮紙、筆管、筆洗,筆床、筆格。筆筒、印章,印盒、尊、觚、膽瓶、截半,掛器,瓷床,燈等尤不俱備,而且都精巧美觀。
康熙時新創制的瓷器有素三彩,即在素燒的瓷胎上施以綠,黃與淡紫色,其額色繁多,超過了以前各代。如祭紅、樊紅、珊瑚,桃花,粉青、蔥青、豆青、天青、竦.羊肝,豬肝,茄瓜、葡萄、鵝黃.蠟黃,鱔皮,蛇皮綠金醬,老僧衣、海鼠、鱉裙、古銅、鳥金、皮,鐵粽鼻煙、茶花、月臼、甜白等各種顏色,數不勝數,橘皮、蟹爪,各種花紋也都具備。各種顏色中天青色是最著名的,酒藍、祭藍也在此時發明。灑藍是先上一層白釉,再上一層釉,最后再繪上金彩云龍,栩栩如生,祭藍是將顏色與水融合后掛在瓷胎之上,釉比灑藍琴而顏色大致相同。
總之,康熙瓷的各種色釉都比較濃厚,釉敷在它的上面微微嗎起,這在術語中稱作“硬彩”。康熙瓷的裝飾花紋也很精美,共金銀、漆黑及雜色之池瓷器上,山水、人物、花鳥等各種寫意性的繪匾,與凸花、暗花、花果、象生等雕刻法無不具備、此外,涿玉、鬟漆、戧金、螺紹、竹木、匏蠡等各種形狀也能仿制得非常精致。
康熙瓷上的繪畫位居各代之冠,都是出自名家之手,與紙質的繪畫作品沒有什公差別:其名稱也相同,不過,瓷器上所描繪的戰爭故事,術語叫“刀馬人”,似識不雅。以前人們對于在能器上寫字都不注意,而康瓷卻非常講究。如康熙瓷大筆第筒,上面大多書寫古代著名的文章,如《滕王閣賦》,《歸去來辭》,《蘭亭序》,《赤壁賦》等:看面積的大小來選擇詞賦書寫在上邊,書法的精美程度能躋身于虞,柳,歇、鄰名家之中,而且還有四體書的。都是以前沒有見過的。
在瓷器上題款,宋代以前都不這樣做,明代時有的題寫有的沒有,康熙瓷卻對此很講究,形式也很多,款識有字和圖兩種。其字外還有單圖,雙,雙邊.單邊、正方、長方、堆料,地掛白釉字掛黑釉,地與字同色,白地藍字,白地紅字、綠地紅字,紅紫色天青色、湖水色、楷書篆書、行書、虞永興體、宋槧體、歐王體、漢文,滿文、回文、蒙古文等裝飾,非常齊全,圖形款識包括雙圈、秋葉。梅花,團龍,團鶴、花形,物形等、其落款文字為“大清康熙年制”或“康熙年制”兩種。寫成二行,三行的都有,至下書寫“景鎮康熙年制”的瓷器,是普通器,絕對不是御用瓷器,當時制瓷業的督理官為藏應選,所以有稱康熙瓷為“藏窯”的,江西總督郎延佐所制造的瓷器。模仿成化窯、宣德溶,都非常相似,被稱為“郎窯”其中以玉紅最著名,可與宣德窯的祭紅相媲美。
雍正瓷 雍正時期仍沿用版察瓷的制法,所生產的各種瓷器都可以和速熙瓷相媲美。新創的有一種叫“胭脂水”,胎極薄.里釉極白。因外釉映照發出一種美麗的粉紅色,嬌嫩欲滴,就像胭脂水,其名稱由此而末,雍正時期還發明了各種各樣的軟彩顏色,這是以前所沒有的。軟彩就是粉彩,艷麗雅逸,風靡一時。
自唐代以來,人們一直崇尚青瓷,如越窯,秘色,柴窯等,青瓷被歷代所看重。自從定瓷以白色而著名,釣瓷以彩色而著稱于世后,鎧的地位漸漸被其他瓷器所取代。到了明代,瓷器發展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色彩和花紋上,人們只求華關和高,青瓷的地位進一步衰落了。康熙時雖然仿造青瓷,但都不太精美。雍正時期,仿制的青瓷能與未代汝窯的瓷器相她美,超過康熙育饒,是最成功的作品。
在這段時間里,瓷器上的裝飾花紋及國案也得到根大發展,所有繪畫足可以與康熙時制作的器相媲美,并增添了描繪當時生活裝束及別湯裝束的現象,這是以前所不允許的。過枝花棄電很流行,過枝,就是所的花枝由這一面接連到另一面,且不間斷。成化時期已發明了這一技法,但沒有受到人們用的重視,正時才萬始盛行。
總之,雍正時的瓷器喜歡仿造成化容,斯熙瓷喜歡模仿宣德窯,成化窯、宜德窯都是制瓷業最發達的時期,雍正瓷器所有款識都取法于束熙瓷,所以與康時所制的瓷器款識相差不遠。康熙、雍正時期都有傷冒書寫明代題的瓷器,這是仿照明瓷的緣故,一般而言,康熙仿造明代器大多就“宣德”,雍正明代器大條落獻”成化”.南正瓷器中有傷造明代花內勵藏落方法的,在外水內粉彩的杯底畫一桃形,內藏“雍正年制”四字,這是很少見。
乾隆瓷 乾隆承繼康熙,正的余商,天下安定,物財,于是池便態意享樂,對干典章文物,力弘揚,對于制瓷業,更是特別重視。過去所有的名瓷、特異品種,都去模仿。這時西洋藝術傳到中國,除了模仿古代名露外,還模傷聲洋瓷谷上的給畫,如圣母像,碧很卷發的人物等,這是以前所沒有的,以的繪世,五彩人物都是用筆先好面貌、衣,再填上五色,刻乾隆時期,則采用寫照法,用談紅顏色描而部的四凸之處,所以比以的人物形象更傳沖。據英的《陶成紀事碑》記截:“隆朝,每歲例貢御用瓷器五十七種,其萬壽年節,各種 慶貧特別用器尚不在內,即五十七種,已將從來所有名窯各器包含無造,集瓷器之大觀。所以中的瓷器,都可以在隆密中看到它們的樣本,乾隆時真可以說是瓷業盛世。
乾隆時期的制瓷業還有項特的發明值得大書特書,就是創造了占月軒瓷。對于占月軒,世人議論紛紜,并沒有統一的結論。副便關于“古月軒”這一名詞的來歷,說法也不盡相同。有人說是宮中的一座軒名,有的說是圓嗎同中一座軒名,還有人說是人名。說它是軒名,但途查清宮及回明園,并漫有叫古月軒的;說是人名,也不能夠詳盡得說個所以然。據《詞源續編》記:“清乾降時,蘇人胡學周在蘇自設一小窯,制瓷、煙壺等,其精美、自號‘古月軒主人’。乾隆南巡,見而好之,因攜之至京使管御客,仍用‘古月軒”之名,尤以鼻煙壺著稱,”這樣的說法似乎可以相信。
另外,對古月軒瓷的定義也沒有統一的說法。在古玩行里,人們不能很好地給古月好下個定義,但究競是何情形也沒有說出來。我過詳細的研究查證,稍微明白了一點。查清代《瓷器庫底冊》,里面并沒有“古月軒”這個名稱:“今天所說的古月軒瓷,在底冊中寫的都是“瓷胎畫琺瑯”。且當時的畫琺瑯器除瓷胎外,還有料胎及銅胎兩種。現在的人把瓷胎與料胎上畫琺瑯的稱為古月軒,面銅胎的仍叫琺瑯。
畫琺瑯器中的瓷器中的瓷胎、料胎除了用琺瑯繪畫外,上面的釉也不是普通的瓷釉,而是原色琺瑯。琺瑯的顏色本來就是白色。凡是如今所說的古月軒瓷,上的都是琺瑯釉,所以《勇廬閑話》中說古月軒瓷的質地是硨磲,而且琺瑯可以配成各種顏色,以紅、藍兩種顏色最好。所以古月軒雖然是畫琺瑯,但實際上也是限于藍、紅二色及其深淺之間的變化色用的是琺瑯,其他的顏色仍是用彩色顏料而不是整個器物都是用琺瑯畫成的。琺瑯釉和琺瑯畫與以前的瓷釉及彩色都不同,特別美妙,后人便命名為“古月軒”。所以說,古月軒是批使用琺瑯釉及琺瑯彩的瓷器或料器。不過,用琺瑯為彩不是從乾隆時期開始,康熙時就有了,所以 康熙、雍正年間制作的上了琺瑯彩,釉的瓷器和料器也可叫做古月軒。不過,乾隆時期這種產品的數量多面且質量多而且質量精,才開始引人們的注意。又因為琺瑯彩、釉瓷器上有“古月軒”題款,人們便用“古月軒”來稱呼它。
現在,古月軒已經成為琺瑯彩及琺瑯釉瓷器、料器的專門名詞,凡是琺瑯彩、釉的都可以稱為“古月軒”所以,康熙、雍正以及其他時期所造的同類瓷器都稱為古月軒。如果不是琺瑯釉或琺瑯彩,即使確實是古月軒所制作的,或有“古月軒”款的瓷器。也不能稱為“古月軒”弄清了這個道理,就會搞明白古月軒主人是乾隆時期的人,而康熙、雍正時期都有古月軒瓷器的原因。
嘉慶瓷 嘉慶時期是清朝由強盛走向衰落的轉折點,瓷器制造業也是這樣。因為這一時期國家下值多事之秋,對制瓷業無睱顧及,所以制瓷業逐漸顯露出衰落的跡象。當時的御窯數量雖然沒有減少,但是生產方法因循守舊,窯場都支差應付,所以生產出來的瓷器精品不多。只有萬花瓷器,俗名叫“百花到底”算是當時的佳品。
道光瓷 道光皇帝素以節儉著稱,剛剛即位時,首先減裁宮內脂粉費達數百萬兩、對于瓷器也力求儉樸。清減費用。所以這段時期內制造的瓷器沒有多少精品、只是在瓷器上描繪草、蟲圖案的作法比較盛行,其它方面沒有什么可敘述的。
咸豐時期,太平天國運動持續了十多年,制瓷業中心景德鎮完全被毀滅,所以根本沒有瓷器產生。同治時期,太平天國被鎮壓以后,制瓷業才稍做有了一點轉機,但是制作的瓷器質量平平,沒有特別值得稱贊的。此后的光緒、宣統兩個朝代,國家多災多難,財力、人力都呈現凋的景象,所以制瓷業沒有精品出世。
清代官窯是帝王的私人產業,領主全國的時力,物力、人力來揚制能器,所以產品量的精良是任何私窯都達不到的,所以民窯在清氏很不發達。值得一提的民窯有廣窯、博山窯、建窯、宜興窯四處。廣窯的瓷器一般都銷往海外,其它三處窯場因為生產的是景德鎮沒有的特殊器,所以能夠殘存下來。至于燒造民用的各種器具,則各省都有出產,其質量劣,在這里就不多說了。
總的看來,代瓷業從任何方面來看,都可以說是已發展到極點,其燒器數量之多也是以淤代都達不至的。如果論瓷器的去渾桿據然不如前代,然而要論精巧華麗,美妙秀俊,請代足中國瓷器發展史上出類技草的時期。
洪憲瓷 清朝滅亡以后,民國建立起來,隨后出現了袁世凱為稱帝做準備,按照封建專制時代的慣例,登帝位時必須在制造瓷器作為紀念。袁世凱派公府庶務司長、瓷學專家家郭葆昌任九江關癥督兼陶務監督,管理瓷器燒造,當時只是瓷土,人工出自景能鎮,顏料取自干宮延內,制造的各種燒器全郊仿古月軒,而底款一律用紅色案書“居仁堂”三字,因胎質太薄,,燒制時損失很大,所以沒有多少精品。
燒成后,分別賞給簡任官吏各一件,這就是世人所傳下來的洪憲,到帝制失敗,瓷窯也瓦解了,當時、剩下的材料都被景德鎮工人得到,工人們使用這種材料仿制洪憲瓷,但也以最先那部分瓷器最好 。制瓷的人看到洪憲瓷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全都以“洪憲年制”“洪憲我御制”或“洪憲元年”等假款題在瓷器底部,以吸引世人。實際上,真下的洪憲瓷并沒有“洪憲”字樣。
第二節 瓷器述要
瓷器的好壞關鍵在于瓷胎,瓷胎包括幾種,有瓷胎,漿胎,缸胎,石階,鐵胎等不同的種。所謂瓷胎,就是把石科成粉術狀后成后胎。普通的瓷器,都屬于漿胎,漿胎是把瓷粉液選出來沉淀,直到發清后,融合成泥漿,再制成胎,所有輕而薄的瓷器都是用漿胎制作的。缸胎也叫瓦,也就是說胎質像瓦器市樣粗糙,凡是凝重粗厚的瓷器都是用缸胎制作的。石胎并不是真正的石頭質地疑重而且堅實,有點像大理石跟雕琢成的器物,康熙時制作有石胎三彩。鐵胎并不是只正的鐵,瓷質較黑,和鐵色相近,其胎瓷器的厚薄輕重也不一致。
漿胎瓷器的質地輕升且松,缸胎瓷器的質地重且堅。石胎空器的音清而脆,瓷胎中的沙底瓷器,是指瓷器底剖燒胎暴,沒有涂釉,沙底以白和細為珍貴,其中細沙底是上品,缸胎瓷器大多是缸底色,以亮和響為珍貴,年久的缸胎大多帶有銅音,所以鑒別家往往輕輕擊,憑聲音就可以知道器物出產時間的長短。
此外,還有所謂的“脫階”。脫驗瓷器胎海似卵殼,所以
義叫“卵冪”,很像釉裂面胎落掉的情形,最薄的能映見手指上的紋絡。此制式開始于明代永樂年間,同樣的脫胎瓷器,也以水樂年間生產的最為精美。宜德年國造的脫臉瓷器,也可問永樂脫胎瓷器媲美,清代康熙、雍正兩朝所制造的脫胎瓷器,雖然同樣極薄,卻只能映見花和字。
一般情況下,漿胎瓷器必然輕,缸后瓷器必然重。如果是輕而海的胎瓷器,則是宋代時制作的珍品。漿胎極輕或極重也一樣是珍品。
制作瓷器上釉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蘸釉,把所造瓷放入缸中在釉汁蕩勻。蘸釉瓷器的釉質厚,所以鉤密、哥窯各窯生產瓷器上釉往往猶如堆脂,這是因為所蘸的釉不止次。另一種方法是吹釉,就是用一糧竹筒噓氣。將釉汁吹勻胎上。采用吹釉的瓷器釉質很薄,所以,舊瓷中有“玻璃釉”等名目,釉薄的甚至像卵膜那樣。
凡罩了一層釉的稱為“一道釉”,顏色屬于青、黃、紅、黑的叫做“純色釉”.如果是白色的則叫“本色釉”。古瓷中釉質厚的猶如推脂,稱為“密淋釉”。古瓷掛釉到底部,往往像蠟淚,任其滲出,稱為“鼻涕釉”,還有掛釉時沒有到底而露出胎骨的,露出部分太多的叫,“露胎”露出摸 出來平滑的稱為“淚痕”像屈曲的蟠龍一樣的,稱為“蚯蚓走泥印”如果釉中出現藍斑,斑大的叫做“霞片”斑小的稱作“星點”。如果釉面摸起來平,很像結痂初落的,稱為“疙瘩釉”
明代祭紅瓷器的釉汁較厚,其形狀像一種木紋,尖峰重起又好像疊浪,看上支像疊浪,看上去像云一樣而且深沉,被叫做“雞翅本紋“,還有一種祭紅,紅色釉中露出白色的釉且微微凸起,像魚、像是專門在中間留出空白,很像陰文的花紋叫做”蓋雪歡雞翅“。雞翅、露骨、蓋雪這幾種釉,都是釉中奇特的品種。
釉汁中凹而縮的現像叫”棕眼”,也叫“鬃眼”。淺大而滋潤的棕眼叫“橘眼”,陷含黑點雨不凹下的叫“犀塵點”。形較大而微發老米色的叫“褐斑”,內中有黑點的叫“塵星",有小沫如叫水泡的叫“泡沫星”,沒有泡沫而含有水暈的叫“水浪“,尖星周圍的暈斑呈黃色的叫“鷓斑”。又叫“兔毫”。
釉中最珍貴的是寶石釉,寶石釉包括紅、綠、藍,紫等各種不同顏色,人們認為只有紅色的是寶石,共它包括綠、藍紫各種顏色。在寶石釉的品種中亮是最珍貴的,它透明如鏡,滋潤如正,紅如雞血,透明的如石之凍,就像《博物要覽》所說的“鲆紅寶石”那樣。亮釉又叫“玻璃釉”是蒲軸。寶石袖也有釉厚的,但比起薄釉來其價值差一點了。
釉汁率地,上有細碎的紫斑像電籽或雞翅木的紋理,稱為“均軸“。
紫黑色的釉上面布滿星點,其光澤就像鐵一樣,稱為“鐵銹花”。星點痕跡稍稍發長,其光澤因爍不定的叫做”蝗股紋“也稱為”炸蜢腿”,還叫做它“蜻蜓翅”,都是形容它像茉種東西。紫黑色釉的瓷器,假如沒有上述諸種紋理,就沒有了觀賞價值。
混合五色的釉,其紋絡繞約綸,很像五色園,又像海濱文蛤的殼,叫“混釉”,又叫做“云釉”,意思是說它猶如云蒸霞一般。這種軸多用來燒制小瓶一類的東西。
乾隆時期有專門模仿各種木器物的瓷器,遠處看和木器一模一,可實際上是瓷器,叫做釉”,有仿造漆器的,叫“仿木釉”。有仿造漆器的,叫做“傷漆釉”。此外,還有玳瑁釉、石釉、花釉等,猛然一看一點都不像瓷器,仔細觀察才知道是瓷器,這些都是袖質變化而產生的神奇效果。
瓷器上的釉有紋絡的稱為“開片”,有大片和小開片的差別、大開片紋絡稀成的叫牛毛紋、柳葉紋、蟹爪紋;小開片紋絡細碎的叫魚子紋,這些都是以與它料的東西來命名。
開片有自然和人為種情況,自然開片是因為年代久遠而釉質漸內裂而成為片紋;人為的開片是繞制的時候配上藥料燒成的。開片從宋代的哥容開始,其后各代都閑襲仿造。開片仿造需盜器且質斷積糙的,林為“冰紋”,大開片而瓷色發的,稱為“格瓷”器小面開大片,或者器大而升小片的瓷器都非交非常災戰的。近代以來,人們不重禮哥密的開片,劉珍視的片,這大都是為開片瓷器都以摸上與沒有痕跡的為上品說過觀瓷器的底部來辨別它們的年代,這是瓷鑒賞家必只條的能力,宋,元瓷的底格大多臉。明代瓷器有溶款的,其底部必然掛和,沒款而論也多,城,正時傷制的陰代瓷器也是這樣,如果露胎幾有印字題款的,這是過去不被重視在稀的樂兩,底深題陀地方有和而外邊沒和的密器,明代及康熙時期也有生產,如是牠而尤款的容器,應當仔細就認屬的斜舊。顏色微黃的叫米湯底;底色稍而像痕的叫紗米底,底色近似互青的叫錄桌底。
白從款宇興志以后,底露胎的瓷器已經越來越少了,代瓷器的底部常常有釘痕,這是肉為古人考慮得不夠均,年燒瓷器時陽鐵纖文著酚的試部放入爸中燒潤,燒成后燉去鐵針在底部曾下米的痕跡。還有一種瓷器,其底部怎的印和花紋,有的花紋像花的形狀,有的花致像某種東西的形狀,也有的花紋很深,像釘瓶面作就形這些也是古代瓷器的特。如果是螺旋紋:則是明代瓷器常行的現象,請代初年底部掛的
用從淺到深兒種青色混合使用繪制成紋飾的瓷稱為“青花”;用五彩額料驗制成花紋的姿標也常有旋紋俊“五彩”;繪制威二種顏色花紋的,稱之為“三影”,聯色足彩色而又上彩花的,稱之為央彩”:先在瓷器上勾勒圈欄,然后在其內繪上花紋、其外上色影成錦文的,稱為“開光”用黑、白等顏色作底色而繪有綠、黃、紫三色圖案的,稱為“素三彩”,因溶變而呈現紅、綠、紫三種額色的,叫做“天然三彩”;里、外都有花紋的,叫激“兩面彩”;用濃厚的彩色軸版在上而微微凸起的,稱為“硬彩”。粉彩又叫“軟彩”,意思是釉為彩色而略微有點談,好像用粉勻過。
此外,還有所謂的“豆彩”。究竟“豆”字如何書寫、作間解釋,每個人的說法都不一樣。有的人說:“豆彩者,大抵雜彩紋,獨以豆青一色占其多數,故純色者日豆青,雜以他色者日豆彩”還前人說:“逗彩’者,言其彩色碎點,姘逗而成者也。又有人說:“斗彩者,言雜彩鱗比,若斗者之爭競激烈也。”達是因為占代瓷器沒有專業書籍,店鋪的商人隨意起
名而導致,瓷器的專業名混亂,豈止是一個彩瓷器的問題。
黃、辦、白、黑統稱“五彩”,是概括的說法。由于顏色的深淺不同,相互衍生,相互嬗 變,顏色的種類已經多得不可名狀。像紅色,其種類不下百種,其次是青色,其次青色,青衍生為綠與藍,這三者加起來不下數十種。黃色衍生出來的顏色種類比較少,但也有十多種。黃與綠的范圍,時常有出入。黑色衍生出來的顏色最少,只有幾種,因為黑色是很難變化的顏色。白色也幾種。
在這里,把最常見的瓷器顏色加以系統分類如下:
紅色的種類有祭紅,霽紅,積紅、醉紅、雞紅、寶石紅,朱紅、大紅、鮮紅、抹紅,脂水、剩指紅、粉紅、美人祭,豆紅、橋花浪,桃花片、海棠紅、蛙娃臉、美人驗,色、淡茄公、豆均紫、茄皮柴、萄紫、境紫,孔鼠皮,種紅,棗紅,橘紅,礬紅、肉紅、豬肝,蘋果青、蘋果綠等。
青色的種類有天青、東青、豆青,梨青,蛋青、野甲青、蝦青、氈包青、影青.青花、新橘、瓜皮綠、哥綠、果綠、孔雀綠.翠羽、子母綠、西湖水、積藍,灑藍,寶石藍,玻璃藍,魚子藍、抹藍 海鼠色、綠粉色褐等。
黃色的種類有鵝黃、蛋黃、蜜蠟黃、雞油黃、魚子黃、牙色、淡黃、僉醬、芝麻將.末,、菜、胼魚皮、英褐色、老僧衣等。
黑色的種類有黑彩,墨彩、烏金,古銅、黑褐、鐵棕等。
白色的種類有月白,魚肚白 、牙白、填白等。
以上一共有八大類顏色。但人們通常把紫色看成是紅色的變色,藍綠為青色的色變。所以都算在原色之內,仍算作五種顏色。
中國瓷器的顏血從來沒有什么固定的名稱,即使帝王宮遷內的各種瓷器,也都是以其式樣,品種加以注冊,并不用顏色作名稱。現任所有瓷器顏色的名稱,大多出自商人之口 ,隨意稱呼,即未經專家認定,又沒有專門的書籍記載,多年以來只憑口傳,導致出現以訛傳訛就的現象,出現了一些毫無意義的詞語。瓷器的術語中有很多都是難以理解的,也是因為這個緣故。上面所講達的五彩的各種顏色,其中用實物來命名的,自然可以得知其顏色的概念,其他的如果不解秤就不容易明白。現將比較特別的名詞簡單解釋如下:
祭紅,色彩深紅,像剛剛疑固的牛血。但祭的名稱究競怎樣書寫,有什么意義,人們說法不一。有的說是宣德帝發明了祭紅,是為祭郊壇的用品所創制出來的顏色。各種顏色的名稱,大多是描述實物的性狀而使用的名字,絕對沒有以用途來命名顏色的。如果祭祀所用的紅色名叫祭紅:那么吃飯,喝茶所用的紅色器具就應該叫做飯紅、茶紅,這可能嗎?而且祭祀用的瓷器可限制色加以區別,但不會用限制顏色的深淺來區別,也就是適合用紅色祭器時,只要是紅色器具都可以使用,怎么能夠限定用某種深淺程度的紅色呢?這種說法很明顯是荒廖的。
這是因為世俗有這樣的說法,而文人為了有個合理的說法牽強杜撰,怎么知道越追求合球卻越不合理。前人已經感覺到這種說法不合理。所以有寫成霽紅的,與朝霞的霽色相似。可朝霞的霽色有牛血那么紅嗎?這更加不合理了、又有寫成積紅的,更沒有意義。也有寫成雞紅的,說像雞血的紅色,似乎有點道理。也有寫成醉紅的,就不知道為什么這么叫了。
祭紅中有寶石釉的,叫做寶石紅。朱紅色的,即朱砂中的紅色。祭紅中不上寶石釉的,稱為大紅;比大紅色顏稍淡的,稱為鮮紅比鮮稍淡的,稱為抹紅,抹紅的釉質薄如脂水,其微黃的叫珊瑚。
胭脂水這種色的發路發明于雍正時期,乾隆時繼承下來的,因它的釉色酷似胭脂水而得名,剛開始制作的胭脂水瓷胎極薄,里釉極白,因外釉的顏色所映照,所經呈現粉紅色.
乾隆所制的胭脂水瓷器的瓷胎逐漸加厚,顏色略微發紫,里釉特別白。
美人祭是祭紅中淡而艷的產瓷器顏色,“美人霽”是它的俗稱,從雍正朝開始制作。康熙時期只蘋果綠,并沒有所說的美人祭。因為有人把美人祭當成蘋果綠,所以略加補充。
豇豆紅是由祭紅變化而來,因為其顏色像豇豆色,所以這樣叫它。豇豆紅釉中大多帶有綠苔點或大片綠斑。也有純紅的,上面題康熙款的很多。如果是雍正的,則它的釉與豇豆紅一樣,人們經常“雍正祭紅”稱呼它。豇豆紅瓷器中顏色發黯的,俗稱“乳鼠皮”,價值很低,其顏色稍微深一點接近云豆色,發紫接近茄皮比的顏色。豇豆之所以珍貴,在于它的顏色瑩潤無比,若鮮若黯,有一種難以形容的美妙。
瓷器中的粉紅是鮮紅的變化色,也就是祭紅中最淡的,又叫娃娃臉、牡丹、芍藥,桃花片、海棠紅,這些都是形容它色彩的艷麗。朱紅的顏色像正朱色,康熙、乾隆時的制品顏色鮮明奪目,以后生廣的則像抹紅。其釉質極薄,摻入夾彩,乾隆間生產的這種瓷器最多。其中又有柿紅,橘紅、棗紅的區別。橘紅與朱紅的區別很小。抹紅帶黃的以叫“杏子衫”,是珊瑚色的一種,釉質極薄,,乾隆時期出產的這瓷器最美,以后制作的幾乎像把釉涂在上面一樣。至于羊肝、豬肝色,就沒有必要討論經重了。因為紅色變化很多,現在看到的只偏重于祭紅。
天青色瓷器在北寬時開始制作,出自柴窯遺傳下來的技術。從宋到明,每個朝代都有制作。到了清代康熙、雍正年間,天青色瓷器達到完美的境界,幽雋淡永,兼而有之。康熙初年的天青瓷器,釉質極厚即而顏色稍微發青,釉色混融在一像錢胸的顏色。到康熙末年,則釉略混而色彩略微帶點藍色。雍正時的天青,其釉略混,顏色幾乎與天藍色沒有什么區別,但落為“成比”二字,從康熙到乾隆,無論天青色,天藍色,其釉質都很厚,而且光潤如新。乾隆以后,釉混而且發粗,因而和魚胸色相差得就很遠了。
豆青、豆綠二種顏色的瓷器,宋代哥窯、弟窯生產的最好。哥窯大多生速遞豆綠色瓷器,而和弟窯豆青色數量比較大,這些瓷器都滋潤瑩潔,非常精美。弟容生產的瓷器流傳的比哥窯要多,明、清所仿制的宋代民窯瓷器中以弟窯的數量居多。雍正時的仿制品商人稱為“果綠“,明代以前生產的豆青色瓷器現黃色,清代仿制的則近似綠色。
顏色像西瓜的叫做瓜皮的叫做瓜皮綠;綠色較深的是孔雀綠;稍黃的是蟹甲青。深綠的有眼的,稱為“新橘”,是橘子還沒有發黃時的顏色,接近黑色的是鱉裙,即稱的“王八綠”。葡萄水色像新長出來的葡萄的顏色。西湖水,松花綠兩種顏色很相近:淡綠微黃的名叫“秋葵綠”。青而且和蝦肉色接近的叫“蝦青”。上述各種顏色都是比較新奇,非常珍貴。至于顏色接近淺藍的鸚哥綠,與含黃色較多的梨青,則都比較平常。
藍色中最著名的是積藍灑藍兩種,都是較深藍色。積藍以叫“霽藍”是將藍色與釉水融和后掛在瓷器之上;灑藍是先上一層白釉,然后,上一層藍色,再上一層薄釉。所以,灑藍的釉比積藍的釉薄,而顏色則大致相同。
青色瓷器中顏色較濃的稱為“天藍”,藍色較淺而接近綠色的叫“翠藍”。深藍而有芝麻星的叫“魚子藍”是說形狀和魚籽相似,并不是說它的顏色和魚籽相同,這好是瓷器術語中用詞不合理的名詞’。至至于紫,藍混合在一起而釉質尤其濃厚的,叫“氈包青“,這也是不準確的名詞。
宣德瓷器中的黃色,色深如園蜜蠟,人們都很喜歡它。稱為”宣黃“到嘉靖年間,開始制作黃色夾青花色瓷器,像魚籽色但要深色,稱為”雞沒黃“康熙以后,人們非常看重淡黃色瓷器,統稱“蛋黃”。色彩稍微深的稱做“熟蛋黃”顏色稍微淺的稱做”生蛋黃”如果其中加入黑、綠二色,則叫“茶葉末”。
茶葉色瓷器起源最早,分為純正的茶葉末色和不純正的茶葉末色,有的偏于黃,有的偏于綠。純正的茶葉末色像是把茶葉研成細末然后摻合在釉中一樣,顏色古雅肅穆,適合賞玩,其顏色稍濃且有或黃色碎點圍繞于瓷器足部四周的,稱為“鱔魚皮”,像鼻煙、菜尾 老僧衣,其實都是茶葉末色的變體,鼻煙最濃,菜尾較淡。至于像黃、黑,紫相混雜而成的斑點的。則稱:為“虎皮斑”,在過去特別流行,如今則不足珍貴了。
用紫、黃、綠三色繪成花紋的瓷器稱為“素三彩”,底色是黑色的最珍貴。也有淺黃,淺綠等為底色而花為深黃、綠色的,也有間露白地的,甚至只有黃、綠二色的估計是將底色算上一共為三種顏色。也有綠,黃套黃,在顏色深淺不同的地方顯出層次,所以有時實際上是四五種色彩,但也叫素三彩。
彩瓷中黑彩與墨彩難以分辨。黑彩是就實際底色而言,墨彩是描繪的圖案而言,凡是黑地而花紋為五彩或三彩的,都稱做“墨彩”,墨彩則是指用淡墨把花紋描繪在白地上而言。墨彩是普通瓷器,價值一般,而黑彩的價值極其高昂,素三彩中兼有黑彩的瓷器,是不同尋常的精品,五彩兼墨彩的瓷器要差一點。黑彩瑩亮光滑的稱為“烏金”;茶時末加入深黑的稱“古銅”;接近古銅但是顏色深紫的叫“鐵銹”;花茄紫入深黑的叫“鐵棕”;墨彩彌漫全體的叫“墨褐”以上的都是黑彩,墨彩演變出來的種類。
白色瓷器中顏色最淡的叫“月白”,“魚肚白”,略帶黃色的叫“牙白”;略帶紅色的叫“蝦肉白”粉料堆填瓷上再蘸釉汁的叫做“填白”。
在瓷器上題寫落款開始于宋代,宋代瓷器上有的有“內府”二字,有的有“政和年制”字樣。至于鈞瓷,則底部有一、二、三、四、五,六等數目字。這些雖然不像以后的瓷器題款那樣人規律,但也可以說是題款的開端。
元瓷只是官窯瓷器有“樞府”二字的落款,民窯瓷器很少有落款,就是有落款也不掛釉,只是在器底隨意刻成,有的可以辨認,有的不可以辨認,看起來比較模糊。也經常有把落款刻成花紋和轆轤形的,但絕對沒有以年號作為題款的。
明代瓷器的題款比起以前有很大的進步,其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有凹雕款字而掛以黑釉的,有印花的,有繪花的,有雕化的。最奇特的是永樂窯瓷器底部繪有獅子滾球圖案,球內藏有題款,非常罕見,其次則是嘉靖官窯瓷器底部的題款,有寫作環形的,又有的瓷器的中心寫字的,也很特別,不容易遇到。明代瓷器的題款大多是“某某年造”,用“制“的很少,清代則全部用“制”字,用“造”字的反而很少。有人說“造”與“肇”的讀音相同,是避諱清帝的姓。
題款的位置,一般是在底足內中間位置。如果是高足的器具,則在足內層的邊際或者在足外邊際題寫,都是橫款。還有題在器口上或腰腹上的,也是橫款。據考證,模款開始于明代中葉,到了清代嘉慶時被豎款取代,清代瓷器的款字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都可以說是登峰造極。下面分別說明:
順治時期在短時間內開窰燒制,瓷器數量最少。其上的落款字體都是楷書,其他字體很少見。
康熙時期制作的瓷器款字最多,現匯錄如下:
題款方法有單圖、雙圈、無圈攔,雙邊正方形、雙邊長方形、凸雕等,題款掛釉方法有地掛白釉和字掛黑釉,地與字統掛一色釉,形式有白地寫藍字、白地寫紅字,綠地寫紅宇等,字體有栺書.篆書、半行半楷、虞水興體、宋槧體、歐王體等,顏色有紅紫色款、天青色款、湖水色款,還有沙底不掛釉而凹雕,天字方欄內寫上不可認識之字,有滿文、回文、響嘛文等。以上都是文字款。
此外,還有沒有文字但是繪以圖形的,如雙圓、秋葉,梅花、團龍、團鶴、團螭及各種花形、物形等,也有無字、無圖的。
康熙窯有寫“開元年制”四字題款的瓷器,這是模仿古銅器并仍用古銅原款的;還有書“景德康熙年制”六字、是康熙時的普通瓷器。
雍正時的瓷器款識形式比康熙時的要少,計有六字雙圈、四字無邊欄、四字方邊、六字凹雕、四字凹雕,六字單圈、雙邊正方形,雙邊長方形,地掛白軸字掛黑釉、地與字統掛一色釉、白地紅字、白地藍字,楷書、篆書.虞水興體、宋槧體、圖書款、方欄內不可識之率,滿文、喇嘛文等各文字款。此外,也有各種花形物形等圖形,其種類大體與康熙窯相同。
題款用花形,物形的,康熙、雍正這兩個時期的瓷器最多。因為康熙、雍正這兩個時期內,都曾有過一段時間禁用題款,但時間都不長,以后又恢復使用。花形,物形的款識多是此時出品。這是由于明代御用燒器的花物形款開始被人們看重,所以康熙,雍正兩朝承襲下來。
康熙、雍正時期仿制的明代各種瓷器大多使用原款,康熙時仿制的瓷器題款大多寫“成化”,這是不想掠古人之美,并非有意冒充。
乾隆朝的題款又稍有不同。計有六字雙圈、六字單圈、六字無邊欄,四字方邊雙形,正加凹雕,地與字統一色釉、白地藍字、白地紅字,綠地紅字、綠地黑字、楷書、篆書、歐王體、宋槧體、宋體書,圖書款、沙底不掛釉、凹雕、滿文。回文、喇麻文、西洋文等各式文字款,此外,也有印花、團花等圖像形式的題款,也有全無題款的。
嘉慶、道光以后制作的瓷器,大多沿襲此前的題款樣式,有減而無增,所以沒有必要記敘。
清代瓷器中有的只題寫“大清年制”四字,這是肅順當政時所制的瓷器。當時成肅順勢力很大,謀劃篡 位,燒制瓷器的監督官考慮到馬會有改朝換代的事情發生,所以空缺朝號來取悅于肅順。
清代瓷器中的善款,有的用堂名或齋名,人部分都是用楷書。制作這些物品的人有四類:一是帝王,二皇親國戚,三是名士和達官貴人,四是著名的工匠等。下面分別介紹如下:
屬于帝王的,康熙時有拙乾惕齋,中和堂,乾隆時有靜鏡堂.養和堂,敬慎堂、彩華堂、秀堂、古月軒等,都 是內府堂名。
屬于皇親國戚的,康熙時有拙存齋、紹聞堂,雍正、乾隆時有敬畏堂、正誼書屋、東園、文石山房、瑤華道人、紅荔山房、友堂、浴硯書屋,乾隆、嘉慶時有寧靜齋、寧遠齋、德誠齋,嘉慶、道光時有慎德堂等,植本堂、行有恒堂、千硯齋,?竹主人、文甫珍玩等,都是皇親王爺的制品,另外,康熙時有深珍藏,乾隆,嘉慶時有略園、荔莊、坦齋、明遠堂、百一齋,道光時聽雨堂,惜蔭堂等,在當時很有名,可惜不知道是誰主持制造的,現在已經無法講清其原委。
屬于名達官的,乾降時有雅雨堂廬,是雅雨的舊物,玉杯書屋,董蔗林所制:聽松廬,是張南山制作的。
屬干著名工匠的,則有寶嗇齋,陳國治、王炳榮,李裕元等,都是良工巧距之中著名的,所以以姓名來代題款。
清末有“大雅齋”三字款的器,是孝飲皇后的制品,似乎不屬于前四者之中,而另屬于一類。
第三節 瓷器作偽
瓷器的真偽,并不像書畫那么容易確定:甲作的畫而落乙的題款,即可稱為偽。瓷器卻不這樣,不能根據題款來分別真偽,而且早期的瓷器大多沒有題。出自官窯的瓷器固然是真器,但是山自民窯而傷制官容的瓷器,如果落款寫上官容瓷器的字樣,當然屬于作為。如果作品上并沒有款識,表明制作者并沒有明確表示這種瓷器是官窯瓷器,就不能說是作偽。明代的瓷器雖然大多落款,但仿制古瓷的卻沒有款識。
作者認為,既然是模方,自然應和原器相同,不可掠古人之美而為已有。雖然瓷器名不符實,但是意圖是好的,怎么能叫作偽?所以瓷器的真偽很不容易斷定。
瓷器的制造很難,既要受到地址的限制,還要受到人工的限制,并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制作,也不是的何一個人就能成的。因為制牛一件瓷器,是徑過分工合作,經過數道工序才能完成的。所以作偽很不容易。本小篇所講述的,都專指作偽以欺騙買主的情況,其他概不論述。
常見的作傷方法大致如下:
瓷器作為的方法,,最常見的是很作假底。就是把破碎名瓷而有款字的底,換裝在新制瓷器上再用鐵銹抹于底足外,然后將鐵銹烤干,燙上一層川白蠟,這樣所接的痕跡就看不出來了。但這種方法只限于瓶、罐之類的瓷器,盤,碗等瓷器不坐用這種方法.有題款的器底以康、雍、乾,三朝及明代瓷器最多,其他朝代的瓷器沒有可用來作偽。
辨別瓷器的新舊,以有火光為第一立著眼點。任何方法都 適用于古瓷,但如果火光太盛,就一定新制的瓷器,不用問也可以知道。所以所有作偽的人,一定把去除火光作為必不可少的工序。火光就是釉面上的浮光,新瓷器非常明亮,年代久遠則溫潤以玉,一看就能區分真偽,除卻火光的方法,手弄、盤磨也可以,但是太費時間,作偽的人大多不采用這樣的方法,最簡易的方法,就是先用漿砣輕輕擦磨新造的瓷器,還要考慮所磨之處留有細痕,所以再用牛皮膠砣沾油磨擦,使新的瓷器平整而且光潤。這樣經過處理的新器和舊瓷器就沒有什么區別了。如果只是從火光上觀察它,任何人都不能辨別它的真偽。
質量很好而落款的年代近的瓷器,常常有人將底釉和題款全部磨去,改裝共軸,并換上年代久遠的題款,如將嘉慶、道光以后的題款改換成康熙、乾隆時期的題款。但是這樣的方法很難操作,不是專門制造瓷器的人不能進行。并且底釉和其他部位顏色并不相同,制成之后必須用汗手盤數月之久,才可以期騙世人。
明代瓷器大多沒有題款,并且底部不上釉。遇到清瓷中有與明代瓷器顏色同的情況、常常有人將款字及底釉磨去,以冒充明代瓷器。這種事情在清朝晚期比較常見,很多人都這樣做。因為法律不允許私藏御器,所以設法磨去款識。
古代的著名瓷器在不重要之處偶有細微損傷,人們往往把破紋刷凈,把原釉磨去一點,然后上釉吹燒。如果損傷恰好在花紋之處,補救就更容易。只是會這種手藝的工匠在北京世面上不多,他們常常因會這種技術的人少而要價很高。如果是貴重的瓷器,要價經常在原瓷器價格的三分之一以上,所以采用這種方法的人很少。
宋代以前的單色瓷器,困為收藏不妥或埋藏時間很長,常有磨傷或落釉的情況。造假的人如果沒有固定的店面,或售出后不負責任,就常常會畫上彩畫來騙人。購買者只貪圖便宜面顧不上仔細察看,一定會被騙過。這種作偽方法比較巧妙,它是在畫好彩畫后敷一層漆,不遇熱水就永遠不知道這是假的。
有缺損的名貴瓷器,如爐缺少耳或足,瓶壞了口棱等,作偽的人常常以舊?舊,加抹釉藥用火燒成,與舊瓷器一樣。如果用吹釉的方法來修?,則修?的地方就更加無跡可尋了。
瓷器沒有固定的式樣,例如瓶的種類就不勝枚舉,造假的人就是利用瓷器沒有固定樣式這特點來偽造。如高瓶長頸瓷器,假設瓶頸之上破裂,就將瓶頸以上的部分全磨去,改造為短頸的成毛邊狀,冒充為原是有蓋的瓷瓶。
最差勁的作偽方法是用粘瓷器的藥料粘?。例如古瓶、罐缺耳,佛像、人物缺手,這是最常見的事情。如果是著名的瓷器,一定是用別的辦法。但是如果是普通之物則用粘瓷藥粘貼。如不用力拿,是不容易發現它是粘合而成的。
宋代瓷器有銅鈴口的,作偽的人常把新燒的瓷器邊口有傷的地方磨平,再用銅圈鑲上以冒充宋代銅口瓷器。古代銅鈐口瓷器損傷后大多采用這種方法作偽,因此,遇到鑲邊的瓷器一定在慎重。
雍正以前的素面瓷器很多,作偽者常常把素瓷補上彩色。小件瓷器繪上花鳥,盤碗則大多繪上過技花卉,并用紫墨和不常見的彩色顏料作畫,使人沒有辦法核對。四為西方人不重視白色底瓷器,最近數十年來,作偽者遇到白色底的好瓷器,必定繪上彩畫出來售給外國人,且圖畫畫得很精美,不容易辨別出來。這種作為的方法,行話稱為“真壞假彩”,其實如果繪畫絕炒就和真的名瓷沒有什么差別,不能因為它是作偽的瓷器就忽視它的價值。
偽制瓷器的方法比書畫要少,因為瓷器的真偽不在款識,形式和名稱,而在于瓷質,瓷器品質和外觀好的,就是偽制品也是珍貴的,否則即使是真的也不值錢。作偽的人偽制瓷器并沒有獲得厚利的可能,,因而都不會去造假,所以假瓷器在市場上并不多見。
第四節瓷器的鑒別
瓷器的新舊,真偽,本來不難辨識。但仍許多人受到偽制品的蒙蔽,這主要是因為沒有仔細觀察。各代瓷器的式樣、顏色、花紋及做工都各有其特點,每一種都有它自己的制作方法。只要是同一朝代的瓷器,共式樣雖然有很多種,但好像是一個人燒制的,顏色也好像是一個窯燒制成的,題款也好像是一個人題的。其他方面也全都沒有區別,就好像是同一臺機器制造出來的那樣。造假者想盡一切辦法仿制,都難以做到與真品完全相似,真偽相差很遠。如果購買的人能夠仔細觀察,就一定不能受騙。
不過,鑒別瓷器不同于鑒別書畫。鑒定書畫時只要確定書畫的某一部分是真跡,就可以斷定整幅畫是真跡。而瓷器的鑒別就不是這樣了,有改換舊底的,有改裝瓶口的,有后添加顏色的,作偽的方法很多,必須整體檢查才能決定瓷器的真偽,萬萬不可根據器物的一部分來定真偽。現將鑒別時應注意的方面列舉如下:
瓷器造假以改換舊底的情況最多。因為鑒別瓷器的人大多只注意款字的真偽,甚至有人認為款字如果是真的,那么瓷器就是真的,所以給新瓷器換上舊底是作偽的最好方法。其中作偽作得成功的,從瓷器的表面幾乎看不出破綻。在檢驗瓷器真偽時如果在瓷器內用加堿的開水刷洗,去掉所涂抹的塵埃,接口的痕跡還是看得出來的。在釉色、式樣火光方面,新、舊瓷器相比也有不同之處,很難逃過聰明人的眼睛。
火光極亮的瓷器肯定是新瓷器,但也不能認為沒有火光的瓷器都是古代瓷器,因為作偽的人都把新瓷器的火光用人工的方法除去了。舊瓷器辨別的方法,檢視釉面的痕跡就可以知道。因為舊瓷器經過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流傳,表面必然有不少無意中弄出的痕跡。其痕跡有的比較明顯,通常情況下用肉眼就可以看到,不太明顯的對著光也可看見。如果用顯微鏡觀看,就更是原形畢露。新瓷器必然毫無痕跡,即使有痕跡也是人為造成的,很不自然,只要細心觀察就能分辨清楚。
造假的人常常將年代較近瓷器的底釉與題款磨去,冒充年代久遠的沙底名瓷。也有的改換上年代更遠而有款字的瓷器的底,另外上釉裝容燒。所以鑒別時必須注意瓷器底釉的顏色是否與其他部分一致,題款上的字的神韻和筆勢是否與該瓷器的質地相符。作假者無論如何巧妙,也是會留下破綻的。
作偽的人遇到舊瓷器上有稍微的破損或有落釉的地方,常常會將破損部分上釉吹燒,再繪上花紋,使人不易察覺。所以鑒別瓷器時如果看到花彩或顏色不一致,就可以肯定它是偽制品。也就是說,即使不能發現瓷器上作偽的痕跡,也可以肯定它是偽制的。
瓷器的足、耳以及其他容易碰落的部分,鑒別時要仔細察看它的連接處,因為這部分容易掉落,掉落后一般會補上,再用火燒制。用吹釉的方法修補,痕跡難以看出來,但也可從釉的新舊及火光的強弱等方面來判斷。
瓷器的式樣必須合乎常規,如果看起來不倫不類,多半是用損毀的瓷器改造而成的東西,所以鑒別時應該對器物的口、邊多加注意。如果式樣不自然,而且口邊顏色與其他部分不一致的,大多是被作過假,這一點不能不小心。市面上常見的作偽方法是用粘瓷藥粘合,所以鑒別瓷器時 對整個器皿必須都要留心,如果被造假者欺騙,不僅經濟受損失,還會被人恥笑。鑒定的人對這一點必須注意,要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
鑒別有銅鈴口的瓷器,應詳細觀察銅質的成分、做工及瓷口的情形,因為有很多是用損毀的名瓷來改作、冒充完整的銅鈴口器。
白色瓷器上繪有彩面的,應察看它的色彩與質地的光澤是否一樣,如果質地溫潤但是彩畫的光澤比較強,就很可能是真坯假彩的偽制品。因為以前宮中素底色的瓷器很多,專為臨時在北京添彩用的,向來都有多余的瓷器。民國以后把素底色瓷器都添繪上彩色,這樣的偽造瓷器很多,所以對白地彩繪的瓷器要特別注意。
改補的瓷器,如果能從外觀上發現作假的痕跡當然最好了,再就是可以從聲音上來鑒別它是否是偽造品。因為沒有經過造假改補的瓷器聲音清脆悠長,改補過的瓷器聲音嘶啞而且短促。即使新、舊不同的瓷器,也可從聲音分辨出來,舊瓷器聲音清脆,新瓷器聲音厚重沉悶,行家里手閉目以聽,就可明白七八分,用不著對手中的器物看來看去。
宋、元以前瓷器的釉水及顏色鑒別起來比較難。不過,每個瓷窯都有自己特殊的優點,如果對其特點:
都非常熟悉和了解,那么假瓷器一眼就能認出來。以下是各名窯瓷器的特點:
古代名窯瓷器,如越州秘色瓷器,已沒有實物保存下來,只剩下一個名稱,叫后人羨慕。
柴窯瓷器保留下來的很少,很難找到,以前在故宮里可以看到,其“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特點是可信的。釉色滋潤細媚有細紋,制作精細顏色特異,的確是瓷器中的精華。
定窯分為南、北二窯。顏色有竹絲刷紋的稱為北定,以政和、宣和年間生產的瓷器最佳;有花紋的為南定。北定比南定窯貴重。定窯瓷器土脈細膩有光,有素凸花、劃花、印花、繡花等品種,花紋一般為牡丹、萱草、飛鳳等樣式,工整精巧。劃花是最好的,素者也很美觀,色白而滋潤,白骨上加釉水像淚痕的最好,黃色而質地粗糙的較差。偶爾也有紫色的,被稱為“紫定像漆一般的稱“黑定”,都是不怎么珍貴的。
汝窯瓷器是淡青色的,釉為瑪瑙屑所制,顏色如哥窯而較深,微帶黃色,像卵,白釉汁水瑩厚如堆脂,汁中棕眼隱現像蟹爪。正宗的瓷器底部有芝麻花般的細小掙釘,士脈質地較官窯還要滋潤。薄壁的瓷器不多見。
官窯瓷器是青色中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
哥窯瓷器的青色濃淡不一,土脈細薄,也有鐵足,大多有斷紋,號稱“百圾碎”,以釉水純粹的最為珍貴。
龍泉窯土細質厚,顏色蔥翠,其中的精品可與官窯、哥窯相比,但缺少紋片和紫骨鐵足器。
釣窯瓷器都是五種顏色,光彩太露,有兔絲紋。紅如胭脂、朱砂色的最好。青若蔥翠、紫若墨黑的相對較差。這三種顏色的瓷器,以色純而沒有多變露胎的是最好的。底部有一、二數字作為標記的是上等品,還有青絲錯雜像垂涎的也是上品。三色燒得不均勻的,并非有意燒成這種顏色,俗稱茄紅紫、豬肝紅、鼻涕等,都是次品。
明代瓷器各種彩色都很精致,清代康熙、乾隆兩朝仿制及創造的瓷器也很精美,但與明代彩瓷比較仍有很大的差距。作假者無論怎樣挖空心思,也和真品有很大的差距。這里將各種彩瓷的特點介紹如下,作為鑒別的標準:
明代瓷器的白地色都略微發青,釉特別厚,光澤猶如失去一半光亮的白玉,溫潤而且細膩。到了清代康熙時,瓷器則有釉色深淺的不同。其中主要的品類有純白地色、漿白地色和青花白地色三種。純白地色的瓷器顏色純白,比明代瓷器要白,比乾隆時的瓷器略黃,潤亮程度與最純白的象牙差不多,五彩器中這種質地的數量最多。漿白地色的瓷器白得像米漿,所以也叫作米湯嬌,質地白中略帶黃色,與宋代粉定瓷中的白瓷大體相同,只是不如粉定那樣透明細潤,純白瓷器以這種底色的最多。青花瓷器白地色中略帶青色,青花瓷器的白地大多是這種顏色。至于仿造的瓷器,白地的色澤多不潤亮,而且對著光看都有棕眼,宛如人身上的汗孔,釉的質地也不好。
明代瓷器的綠色綠而艷,和翠玉的油綠色沒有什么區別。康熙時期的瓷器,釉透明而且光亮,顏色與祖母綠近似。乾隆時期的瓷器,釉仍然與康熙時的瓷器相同,只是綠色的較淡雅且發黃。如果是仿造前代瓷器的綠,釉厚則色黑,釉薄則色澤較淡,不是發黃就是發黑,絕沒有適中的,是因為純粹使用洋綠的緣故。因此,造假的人將新瓷器中凡有硬綠的地方,都用砣磨去光澤,以掩示其拙劣,且釉看起來一定混而不清。
明代瓷器的紅色,紅中略含紫意,像熟透且將要爛掉的紅棗。到了康熙時期,紅色瓷器則鮮艷嬌嫩,和正好成熟的棗的顏色相同。到了乾隆時期,紅色瓷器則柔潤瑩澈,像剛成熟的棗。總之,紅色均有光亮,是由紅色釉內返射出來,猶如天然的光亮。
如果是仿造的紅色瓷器,或者發黃或者發黑,雖也有光亮,卻是人為的光亮。制造光亮的方法有好多種,有的將器物烤熱后薄薄地涂上一層川白蠟,有的用油皮砣輕輕磨出一層浮亮光,還有的涂上一層發光的藥料。真正古代瓷器的光亮是出自釉內,所用材料都是珍貴礦物,是造假者不能夠用來作偽的高價材料。所以,即使他們使用各種人為的方法來彌補,若仔細觀察,就能分辨出真偽。
明代瓷器的黃色有的像金珀,有的像松香。像松香一樣的黃色后世還能仿造,只是不能仿造像金珀的黃色。康熙時有的瓷器的黃色像金珀,只是顏色略微有點淡。雍正時又發明了漿黃料釉,與魚子黃的顏色相同。乾隆瓷器的黃與康熙瓷器相同。造假者用的黃色絕不純正,或發綠或發紅,釉也是混濁而不透明,與真器的差別很大。
明中葉以前的紫色都是葡萄紫,到了明朝末期和清康熙時,變成了茄皮紫。然而和生茄皮的顏色相比略微偏淡,比煮熟茄皮的紫色又略偏深,并不是完全相同,但都是玻璃釉。到了雍正時期才有料釉粉彩的紫色,像是把粉調成后又摻了一點紫色。從雍正到乾隆年間,雖然偶爾有茄皮紫,但是其顏色發黑,釉則薄而混濁。仿造的茄皮紫,釉薄則色淡,釉厚則混,而且絕不純正,不是發紅就是發黑,明顯是由別的顏色配合成的。比起正宗瓷器的紫色,有天然、人造的差別。
明代瓷器的藍色像藍靛,而釉也不怎么透亮。到了康熙時期,釉質光亮而且鮮潤,其藍色也比明代時的顏色鮮艷。但康熙瓷器的藍色前后期也不相同,可以將其分為三個時期:初期的藍色略發黑;中期的藍色稍微帶有綠色,所以以翠藍命名;末期的藍色則又閃紅。乾隆瓷器的藍色白而發灰,或黃而發黑,翠藍色瓷器見不到了。仿造的藍色也不純正,不黑則紅,而且色浮而不能深入軸內。明代瓷器的藍色深入地色內,康熙瓷器雖不入地色內也是深人釉中的。嘉慶、道光時期器的藍色瓷器及仿造的瓷器則半入釉內,像抹于釉上一樣,所以顏色都浮而不實。
乾隆以前的瓷器,所謂的玻璃釉雖都透明如玻璃,然而多少有些混融現象。就像金珀、紫晶、祖母綠等物。雖然看上去透明如玻璃,但終究與真玻璃有所區別。偽制的瓷器不管釉質的厚考薄與否,偶然有像玻璃的,但總不能呈現出混融的氣象,與真的差別很大。
因為施彩的方法不同,粉彩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康熙、雍正時是將粉彩配成后涂在色彩就像在藕粉之內加上紅色用水沖熟,然后置于釉上一樣。不過,雍正粉彩瓷器上的釉比康熙粉彩瓷器上的釉路微退融。乾隆瓷器的施彩方法是先上一層白粉釉,再用粉紅水點在白釉之上,要經兩道工序。嘉慶、
道光后,是用筆蘸上紅色刷在白粉釉之上,所以顏色淺而且發紫。至于仿造的雍正瓷器,雖然做法相同,但原料不同,所以顏色發紫或黑,紅釉也略微有點混融。
雍正瓷器的瓜皮綠顏色嬌嫩,好像春天的柳葉、秋天的蔥花心。乾隆瓷器與雍正瓷器相同,只是顏色稍深。釉都滋潤光亮,開片也細,紋理也不發黑。仿造的瓷器大多粗而不潤,綠色近似黑色,火光的亮度很強。
真正魚子黃的顏色是乾黃釉,顯得滋潤,開片紋理也不黑。仿造的魚子黃瓷器色談而灰,要么發綠要么發青,其光澤也是火光,并不是釉料真正的光澤。
康熙初年的藍料釉透明如玻璃,顏色近似于深藍寶石。康熙末年又發明一種磁料藍釉,像是藍色加在粉內用油調和而成,這就是堆料款所用的顏色,所以它的釉細而且潤。如果是偽造的瓷器上的玻璃藍,其釉薄而色淡,近處看是藍色,遠處看則是灰黑色,與真品差別明顯,而且仿造的藍釉質粗而虛,釉中多有空泡,顏色也發黑,不如真品那樣鮮潤。
豇豆紅這一種顏色,舊瓷器上的釉厚且潤,仿造的薄而粗。舊瓷器釉內多有白珠,有點像水珠滴在釉中,但與釉中的顏色仍不能混合,仿造的瓷器絕對沒有這種特征。舊瓷器上的綠斑瑩潤 而且細膩,顏色是由釉中返出。仿造瓷器上的綠斑不是太綠就是發黑。
胭脂水色舊瓷器上的釉暗而且潤,紅色中略微呈紫色,與月季花的顏色大致一樣。仿造其釉焦而且亮,顏色或發黃或發粉紅,不能像舊瓷器那樣潤亮。
從康熙時期到乾隆時期,無論是天青瓷器還是天藍瓷器,上面的釉都肥厚而且光潤,其間雖略有變化,但基本上還是相同的。正宗瓷器上的釉像是將藕粉加水沖熟抹在瓷器上的,顏色有深淺的變化,但豐潤程度差不多。仿造瓷器的釉混而粗,沒有正宗瓷器上的釉那樣豐潤,更不可能達到魚胸那樣混融的境地。
上述的鑒別方法如果能認真領會,那么對于瓷器的真偽鑒定是會有很大幫助的。不過,瓷器的可貴在于精美,真而精美才算是上品。但是,真的瓷器不等于都是精品,真但不精美也算不上珍貴,真但有瑕疵也會影響它的價值。不過瑕疵的程度不同,有的瓷器有瑕疵就是次品,有的瓷器雖有瑕疵而又不算瑕疵。什么是瑕疵,什么不算是瑕疵,鑒別者對此應該有所了解。
有的瑕疵無關緊要,如縮釉、短釉、黏釉、麻癩等。所謂縮釉,就是指瓷胎入窯時火解驟增,導致斂釉而露出胎骨;所謂短釉,就是指隨意掛釉不到底足,這種蘸釉法的缺陷在于上釉不勻,所以容易造成短釉的毛病;所謂黏釉,就是指釉汁未干時,兩個瓷器相并黏連在一起,劈開后兩個瓷器身上就像是黏著片礫一樣,所謂麻癩,是指瓷胎入密時黏有火炭,釉汁稍縮成堆垛,形狀似麻癩。這幾種情況在宋、元名瓷器中經常看到,而且這幾種跟底成了鑒定作品產生年代的證據,所以這些雖是瑕疵卻不能算是缺陷。
有小的瑕疵但掩蓋不了瓷器的精美。這種情況有密縫、冷紋、驚紋、爪紋等。窯縫 是指壞質疏松,火力又太猛,土漿微裂出現了短縫;冷紋是指瓷器快要出窯時風力侵入,造成一絲細微裂紋,但沒穿透到另一面;驚紋是指瓷質極薄,偶然的碰撞而導致內部微有裂痕,表面卻無傷損;爪紋是指瓷器有裂痕像爪的形狀,可能是沸水注入,也可能是窯風所侵造成的。這幾種情況都是瑕疵中很微小的,對瓷器本身價值沒有根本影響。
瑕疵中真正算得上問題的有串煙、傷釉、崩釉、暴釉、沖口、毛邊、磕碰。串煙指燒瓷的時候瓷器被濃煙熏翳,有的類似潑墨的形狀,有的像水果成熟的形狀,這要根據其濃淡來判定優劣;傷釉是指瓷器用了很久以后,因為磨損而出現毛發般的細紋,色澤顯得枯黯;崩釉指硬彩瓷器因為年代太久而釉質崩裂,彩色剝落,呈現墜粉殘紅的樣子;暴釉指釉質凸起,形狀像水泡,這是制作時手法不勻和燒制時火力又太猛造成的,如果是這種情況,要根據它的位置、多寡來判
定它對瓷器價值的影響;沖口是指器皿之口因觸動或者震動,造成口際微裂成直縫形;毛邊、磕碰都是指瓷器口邊有細微傷損,傷損處很小而捫處略有棱者稱毛邊,傷損處較多而胎骨有一點缺損,但邊際尚未露棱的稱磕碰。這一類瓷器,要根據毛病的大小來確定其價值。
第五 節瓷器的評價
評論瓷器,首先要說的就是柴、汝、官、哥、定諸窯瓷器。在此之前,雖然有越州窯秘色瓷器,但因為原器已經失傳很久,所以在這里就不作評價了。柴窯瓷器到現在已經很難找到了,十年前在古物陳列所原有幾件柴窯瓷器,自文物南遷后一件也沒有留存下來,此后華北人土要再想看到柴窯瓷器樣式,恐怕是沒有機會了。至于在社會上流傳的瓷器中,從沒有聽說有人拿柴窯瓷要色造且水潤其器炫耀,因為人們都知道柴窯瓷器除碎片外,沒有一件留存在社會上。即便是柴窯瓷器碎片,其價值也不低。釉水溫潤且片塊稍大的,在盧溝橋事變前也要四五百元,近五年來,北京市場上從沒聽說過有買賣柴窯碎片的。假如今天還有柴窯碎片,它的價值也很難確定,只能看買賣雙方的情,價格無論多少都在情理之中。
汝、官、哥、定四窯的瓷器,在民國初年時的北京古玩市場上經常出現。常見的是粉青、釉滴、粉定等瓷器。粉青瓷器最多,每只碗的價值在千元上下。釉滴瓷器最貴,每只碗約值四五千元之多。粉定瓷器中的佳品,每個小件可以賣二三千元。土定瓷器最便宜,數十元就可以買一件。南定瓷器中的佳品也要千元。像汝窯、哥窯的瓷器,雖時有所見,但是其真偽無法確定。但即使是這類真偽不能確定的汝窯、哥窯瓷器,其價值也比官窯、粉定要貴。這并不是汝窯、哥窯瓷器確實優于官窯、定窯瓷器,而是因為官窯、定窯瓷器比較容易得到。官窯有舊官窯、修內司官窯、郊壇官窯、烏泥官窯等;定窯有北定、南定之分,而且彭窯也稱作定器。因官窯、定窯瓷器產量多后世容易獲得,所以價值要稍微便宜一點。
宋代鉤窯瓷器留傳在世上的最少,到清朝時只有皇宮內才有,而且都要經過乾隆題款。市場偶然有均密瓷器出售,要的價都很高,每個瓶要七八千元才能買到。
民國初年,北京市場上最常見的宋瓷是廣窯,且價值很低,每個碗的價值不過四五十元。由于真品和偽品的價格差別不大,從來沒有正確鑒定廣窯瓷器真偽的方法,這樣一來,宋、元兩代廣窯瓷器的區分也只能依照世人的說法。
從民國十年以后,清宮中不重要的朱代瓷器經常有流落到市面上的,因此宋代瓷器的價格稍見下落,然而真正的精品價值仍然很貴,絲毫沒有受到影響。
前不久,民國政府興修浙籲鐵路以及江西各處公路,發現了很多宋代瓷器,僅僅運銷北京就不下一萬件。剛開始的時候,古玩商和收藏家不知道這些容器的來源,都以為是日本仿造的,沒有人出高價收買,所以價格不高。粉青瓶的價格也不過在千元上下,每只碗的價值僅二三百元。這次發現的瓷器中素白瓷器最多,龍泉瓷器間而有之。素白瓷器無人收購,每件以售數十元,龍泉瓷器也不過二三千元。其中一部分運到上海,經過外國商人鑒定,的確是宋代瓷器,于是外商大量收買。北京人士這時才醒悟,趕緊收買,但為時已晚,多數精品早已被運到外國了。遺留在北京市面上的,大多數是宋代民用的各種瓷器,價格仍然不是很高。京城小攤上還有出土的宋代瓷器,就是這些瓷器中無人問津的。到現在,北京市場上的宋代瓷器可以說已經絕跡,收藏的人固然無處尋覓,就是賣出去也無人承擔責任,因為真偽的鑒定比較困難,而價值的多少又無法評定。
元代瓷器多是繼承宋代各窯的特點,在制造上與宋代瓷器沒有什么差異。但是從現在所能看
的元瓷來說,只有仿造均瓷一種,顏色大多是天藍兼帶紫斑,呈魚、蝶、蝙蝠等各種形狀,其他仿宋的元瓷沒有見到。這也可能是元代仿制的精品與宋瓷沒有差別,今天我們把它們都當成是宋瓷了。如今古玩商或收藏家一提到元瓷,指的就是天藍色而帶紫斑的,此外的瓷器絕不承認是元瓷。如今可以見到的元瓷都是碗、洗、水壺之類的東西,瓶、罐等瓷器從來沒有見到過。在民國十年前后,元瓷中的精美者,每只碗可值千元之多,就是普通瓷器也要三四百元。如今元瓷早就已經絕跡,無論出如何高的價錢也很難得到一個真正的元瓷。
明代是中國制瓷業最繁盛時期,產量及品種都超過以前各個朝代。在各種明代瓷器中,大的有魚缸,小的則有筆管、筆架,凡是可以用瓷制作的,真是應有盡有。薄器中有脫胎器,厚器則對宋、元名瓷無不照仿。從顏色來說,宋、元瓷器都能仿制,創新的有青花、五彩、豆彩,夾彩,花紋則有西番蓮、八吉祥等許多種,各種顏色及式樣都很完備。如果從價值上來說,則條不相同。其種類如此之多,怎么能夠一一單獨加以評價呢?所以,論述明代瓷器的價格是最困難的。但根據史書考證,明代瓷器中的精品,其價格往往不低于當時的宋、元著名瓷器。明神宗喜歡美食,他使用的成化杯一對就值錢十萬,價值高得驚人。
現在,宋、元時的名瓷早已絕跡,即使是明代佳瓷也不可多得。因為原來這些瓷器的產量就很有限,再加上使用時的損毀,留存在世上的已經不多了。就是在明末的時候,宣德、成化各朝的精品瓷器也不容易得到。民國初年的時候,市場上可能見到的明瓷只有萬歷五彩、隆慶五彩及各代的青花等,洪武、永樂及宣德、成化各種名瓷從來沒有在市場上出現過。民國十年以前,萬歷時生產的五彩瓷器每件價值四五千元,一個碗的價值也有二三千元,隆慶時生產的五彩瓷器。比萬歷五彩便宜三分之一。如果是明代的青花,在民國十年以前最不值錢,其中的能品不過和清瓷等價。近十年來,因為各代官窯名瓷完全絕跡,收藏家無可奈何之中,才開始注意到青花器,只是用聊勝于無來安慰自己。因此,明代青花瓷的價格猛漲,然而仍不能與五程燒器相比。最好的青花瓷瓶也只有千元上下,青花碗、洗只要四五百元而已。
瓷器產量最多的是宋、元明、清四個朝代,但現在社會上所留存的古代流器中的百分之九十都是清代瓷器。一是因為清瓷年代較近,損毀的數量較少;二是因為清瓷產量太多,有毀壞也不會受到太大影響。宋、元各代官窯并不是每年都燒制,一般是接到帝王的命令,或者遇到內府必需時才進行燒制,所以各個名窯的產品在當時就不是很多。明代生產的瓷器雖然多經過多年使用以及變亂帶來的損毀,留存下來的已經非常有限。
清代自康熙十七年以后,每年都要燒制官窯瓷器,從來沒有停止過。凡是古代名窯的瓷器,全都大量仿制。為了創新瓷器,每天都絞盡腦汁。如果按數量統計,清朝一代瓷器的產量必定比以前各代合計起來的數量都要多。
在民國初年,清代瓷器并不值錢。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著名瓷器還略被社會上所重視,嘉慶、道光以后的官窯瓷器,就好像現在的江西瓷器,收藏家并不收存。清代瓷器最大的用途是古玩鋪用來裝飾門臉,絕對不被人看作是必要的交易品,其價值和當時的江西瓷相比起來還要低廉。往往有些非常精美的官窯瓷器,其售價比江西瓷場新創制的產品還要低廉很多。
因為古代瓷器日漸減少,民國十年前后,清代瓷器價格日漸抬頭。但是能賣高價的品種有限,并不是凡是清代瓷器都能高價售出。其中,以古月軒瓷器最為珍貴,每只瓷杯可賣五百元之多,每個碗可值千元上下。其次就是雍正粉彩過枝、雍正胭脂水及蛋黃等瓷器。粉彩過枝的五寸盤價值二百元,七寸盤則需三百五十元。胭脂水中的精品比粉彩過枝瓷器的價格還要高,但稍差一點的就比粉彩過枝瓷器低。因為胭
脂水的質量有好有壞,價格相差很大。蛋黃杯需要五十元一只,蛋黃碗需要百元一件。出售的清代各種瓷器都以盤、碗、杯、洗為多,瓶、罐并不常見,所以其價值不確定,但總的說來要比杯、碗高三倍以上。其他種類的精美瓷器還有很多,不勝枚舉,但它們的價值絕對不會超過上述四種。
因價格的上漲,清代瓷器出現在市面上的越來越多。在民國初年,在市面上交易的清代瓷器大多是出自各王公、貴族之府以及庚子變亂后流入百姓家中的藏品,清宮的收藏品還沒有出現在市面上自民國五年之后,民國政府停止提供清代皇室所需的費用,皇宮內經費不足,就有用瓷器抵押借款的事情。此后,偷竊宮內瓷器、清理人抵換瓷器的事情相繼發生,淸代名瓷便遍布北京市場,并且因為政府南遷南京而呈現出供過于求的情形。
民國二十年以前,清代瓷器的價格基本上沒有大的起落。后來,許多來北京旅游的歐美人大量收買清代瓷器,其價值才日漸升高。同時,國內的收藏家看到清代瓷器如此外流,終歸有斷絕的那一天,所以也相繼收購。四五年之內,北京市面上的清代瓷器就很少了。但無論世人如何重視,每件清瓷的最高價格沒有超過千元的。如今,清代官窯瓷器幾乎已經絕跡,即使光緒、宣統的瓷器也已經成為名品,很不容易得到,因此其價值也高得驚人。凡屬官窯瓷器,即便是最普通的也需要四五百元,稍好的就要四五千元。然而這也是有行無市,雖有人出高價也不容易得到。
注明:部分觀點及文獻摘自趙汝珍老師,如有雷同只代表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