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習近平主席關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創作導向的理論與實踐首先要解決書法創作專業隊伍培養與普及教育的關系。眾所周知書法不僅僅是平面造型藝術,其中深層的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是需要書法工作者在藝術創作的同時做好書法群眾普及教育工作的,這樣才能使得書法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具有時代的社會屬性,而單純的脫離現實存在的審美創作是不可能在人民群眾中取得什么真實效果的,最終就是流于形式走個過場。真正以人民為中心的書法實踐必須要站在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高度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審視書法整部歷史,才能總結出其中發展規律,才能真正做到書法為人民服務,這就是研究如何將書法作品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更愿意參與實踐的方法論問題。用唯物主義的視角,客觀分析中國書法從誕生到成熟這個過程,我們大致可以做出下面的推論:書法之美是書法家從大自然中不斷收集各種物象元素,并經過意識提煉,去粗取精的墨象及抽象線條的造型之美,書法之美不是憑空臆造而是唯物之美,好的書法作品是能夠贏得普通人民群眾喜愛并從中獲得正能量的,正所謂“文以載道”。
一,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看中國書法發展規律和書法普及教育的現實意義我們站在高山之上俯瞰江河,她那曲折蜿蜒的優美路徑和磅礴氣勢,好似古代大書法家的草書大作,那種曲線的曲率和縱橫馳騁,多么近似歷經幾億年滄海桑田的大江大河自然演化的結晶。同樣,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樹木森林,發現其枝條張力彈性以及其豎粗橫細的形態,非常近似顏體楷書的筆畫規律,當然,我們不能說名家的每一個字每一個筆畫都能對應出大自然的某個具體物象,那樣就會誤入了機械唯物主義的教條誤區。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視角研究中國書法,不失為一種繼承發展中國書法的有利工具。如果我們僅僅在書法名帖中研究書法,為藝術而藝術,我們就會一葉障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我們贊嘆古人書法之美,不能僅僅停留在贊嘆和模仿階段,要知其然而更知其所以然,做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我們發現歷代書法大家,尤其是那些有傳世作品的大書法家,大多是一些政治人物、軍事人物和社會名流,當我們探究歷史后發現,他們那個時代只有具有一定社會擔當的人才有機會走遍名川大山,尤其是那些被貶的官員,更是遷徙流放一路、穿越各種地貌叢林河流,才有機會站在高山之巔俯察大江大河,才有機會體察風物民情。近代毛澤東主席走過了二萬五千里長征,而他的書法集古今書法之精粹,獨創出個性特色的毛體書法,這就充分論證了書法藝術需要走出去才能創新的論點。我們要發展書法就必須在學習古人優秀名帖的基礎上,走出去寫生。書法需要寫生,因為任何藝術都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這也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離開了社會實踐,任何藝術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一點應該在學習研究書法之初就有深刻認識。
二,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書法發展歷史可以總結書法的發展規律,為今后書法發展明確方向
我們知道,自從漢字誕生起,就有了“書法”伴隨,此時的書法主要是通過筆畫圖形來記錄內容,也就是說書法誕生于書寫一種規則符號,這種規則符號就是文字,它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國家的逐步發展和統一尤其是秦代建立第一個封建皇朝開始,中國基本完成了文字統一,由此書寫有了“法”。也可以說,書法從書寫技藝開始,伴隨著漢字演變不斷的跟進,并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意識。人類從學會使用工具開始,就開始了使用工具技巧的訓練。做成靠技術,做好靠藝術,藝術是從第一次勞動就開始的一種高于技術的審美意識,書寫從追求技術熟練到追求形式優美,從而誕生了真正的“書法”藝術,使得書法不僅具有社會屬性同時具有了藝術屬性。任何一項能被人民接受的藝術,必須同時具備社會屬性和藝術屬性,缺一不可。
伴隨書法演變的還有筆墨紙硯等的工具進步因素,使得書法藝術在物質工具上獲得了技術性的支撐。所以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看書法的誕生和發展,它是一種社會進步的必然產物,它隨文字發展而發展,同時又在促進文字的更合理更規范的進步。
書法起源于社會的需要,并伴隨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
由于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勞動生活的節奏不斷加快,國家統一使得政令統一和時效顯得尤為重要,不僅需要發布各種法令布告,還需要大量抄送各地地方州府,因此對于書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文字必須做到同一性,這就必然產生所謂的“正書”,同時又要兼顧書寫和抄寫的時效性,這就要求文字書寫必須簡單快捷,由此產生了正書草書行書同時并存、相互促進的書法繁榮時期,這種繁榮時期一直到唐楷出現才進入了一個書法穩定期,也為后面的漢字活字印刷奠定了技術基礎,因為唐楷基本把漢字書寫規范到了“方塊”內,使得活字膠泥排版成為可能。在這個歷史進步的過程中,誕生了許多至今令書界同行仰慕尊敬的書法大家,他們不僅僅書法藝術造詣深厚,實際上他們都對中國漢字進步和書法改革作出過非常重要的甚至是里程碑的貢獻,他們改革了書體,使得書寫節奏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逐步加速,同時又在藝術表現形式上增添了更多審美元素,使得中國書法呈現出帶有結構哲理性和書寫藝術性兼容的優美文化現象,而且是世界文字中的唯一。因此社會發展需要就是書法存在發展的社會屬性,這也是書法為什么是中華文化的國粹瑰寶的真正原因。如果書法脫離了社會需要,只作為純藝術存在就不會發展到近代,而今天再談普及書法教育也沒有了實際意義,因為藝術家可以通過藝術專業學校培養,所以,在全民特別是青少年中普及書法教育,而非普及書法的藝術屬性,而是書法承載的文脈以及道德的社會屬性,也就是說今天書法能不能繼續發展,應找到其新的社會需求,否則書法將成為一種純藝術只能在一個小范圍內傳承。
任何失去社會屬性的事物,不管它過去曾經多么輝煌,都將逐步被社會發展淘汰而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總結出的歷史發展規律,這是一條無論什么階級什么國家什么民族都無法逃脫的客觀規律。
今天普及書法教育到底還有什么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嗎?
作為一種書寫工具,傳統書法已經在現實工作和生活中逐步失去了其社會屬性,從鉛筆到打字機、到電腦打字、排版印刷的社會進步,使得我們今天在家里都有了桌面印刷系統,已經很少有人用“筆”寫東西,隨著多媒體視頻和照片,寫已經被逐步用聲像取代,這似乎對書法本身來說是非常殘酷。大社會環境的擠壓,書法的生存空間都非常狹窄更別說發展空間了。難道書法真的最后將成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了嗎?
當今社會里,書法到底還有沒有社會屬性,它在哪里?這才是中國書法工作者和學者以及愛好者面臨的最大問題。這也是本文最主要的論述要點和重心。
我們現在一談書法,尤其是談書法的學習,必談臨帖,臨古帖,臨經典。我們卻很少討論“帖”的內容。部分書法大家曾經說書法是脫離存在的一種特殊審美,認為這就是書法在藝術上的特殊性。
如果僅僅在藝術方面探討發展書法,我認為這將是死路。
因為書法沒有了廣大的群眾基礎、尤其是青少年中沒有大量的書法學習者,那就會像實驗室培養的優秀品種,出了實驗室卻發現根本沒有可種植的土壤,因此所謂優秀的種子,必須是實驗員研發出的適合土壤的種子,才能把優勢得到廣泛應用,從而達到研發目的。也只有能在土壤中大量種植的品種,才會為后期的種子培育研發提供優秀的培養基因。
書法審美首先是道德審美,這是書界一條潛規則。
就是這個潛規則使得我們發現,承載上道德教育甚至哲學教育可以成為當今書法的社會屬性。
我們完全可以在青少年中普及書法教育的同時,把道德教育內容添加進去,尤其是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我們可以出新字帖,寫新文章。在中小學書法課時不斷的書寫“正書”來潛移默化的植入優秀的思想和科學的世界觀。一部“千字文”字帖不就是曾經起到了“中國式科學”教育嗎?我們可以把文化內容和科學常識內容編成字帖,不僅傳承了中華文化瑰寶,更是普及了科學和人文。這就給書法普及傳承的社會需求,也是給我們每一個從事書法教育的工作者提供了一個長久發展空間。只要中華文明存在,只要科學繼續發展,書法就能伴隨著它們繼續存在,也因為青少年中存在著大量的書法學習者,書法藝術也必將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和進步。
書法能不能發展也是由其能不能被人民所接受,能不能跟隨時代進步所決定,而不是藝術家個人意愿所能決定的,只有以人民為中心的書法創作和研究,才能使得這門傳統的文化瑰寶在新時代生存發展并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三,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看待書法創作,就可以站在今天的時代創新出不負時代的優秀作品,使得這門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向前發展。
我們曾經說過,書法之美是唯物之美,書法審美不能也不可能脫離物質的存在而存在。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一定的反作用,這是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最根本的出發點。書法作為一種高度抽象意識的平面造型,就必然有相應的物質為存在基礎。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運動是永恒的,靜止是相對的,發展永遠是時時刻刻存在的,所謂書法不需要發展和書法不可能再發展是違背事物發展規律的,表面的靜止實際是量變到質變前的平靜。書法從藝術角度著眼,它量變到了當今,已經具備質變的可能。
中國漢字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經過了多次簡化,目前成為法定漢字,無論是考試還是公文,法定漢字是具有法律效應的,同時也經過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認同,漢字的簡化不是某個人或某個政治集團的作為,而是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起到了極其關鍵的作用,研究書法歷史,我們也發現書法的發展是繁簡并存共同繁榮的,但是目前書法的發展卻遠遠沒有跟進簡化文字的變化,人的慣性時時刻刻讓書法家不愿意接受這個事實。慣性就是物質保持自身運動狀態不變的本能,從哲學角度看,發展就是突破舊的慣性體系建立更合理更科學的運動模式的揚棄,保留舊體系內合理的優秀內容,拋棄不合理不科學的成分建立新的更合理的運動模式。從簡化漢字的研究過程,我們不難發現實際恰恰是傳統書法提供了漢字簡化的技術保障,因為多數簡化的漢字取源于那些具有群眾基礎的草書行書,因此那些說簡化漢字就是糟蹋中華文化的說辭是站不住腳的,既不符合文字必須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客觀規律,又把擺在自己面前的書法發展新空間擱置不理,錯失了發展弘揚書法藝術的大好時機,讓人扼腕嘆息。
如今一談今后書法發展問題,多數聲音都是繼承,能全面繼承就夠了,還有很多書法家認為書法沒有發展空間,因為古人已經把所有結構所有筆法都研究透了。當今書法研究幾乎都是向后而沒有形成向前的勇氣。當今書寫格式從左到右橫版模式也改變了以往書寫舊格式,而今天書法展覽里基本沒有見到過這方面的跟進。有些書家認為那種格式很難適應書法呼應關系,但是我們不妨看看毛澤東在三大戰役時的電報文稿,他的橫版書寫依舊光彩奪目氣勢如虹,我們有理由認為書寫格式的變化可以又一次拓展書法在藝術方面的創新空間。偉大的書家都是站在文字變革的前面引領書法發展的方向,從古至今歷來如此。所以由書法藝術創新而言,今天的簡體漢字和書寫格式的變化,恰恰是書法發展最現實的空間。同時現在社會的科學發展,讓更多人認識了過去無法看到的物質以及運動規律,我們難道就不能從中抽象出更豐富的線條造型和墨象意境來嗎? 書法能夠發展,也必須發展,現在正是書法發展的黃金時代,它不僅能找到現實的社會需求,更出現了藝術發展的嶄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