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12月29日,經辛亥革命后,已光復的17省代表在南京推選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3日,中華民國政府宣告成立,清朝滅亡,在中國持續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隨之結束。民國成立時,由于幣制尚未建立,除四川改鑄大漢銀幣,福建改鑄中華元寶外,主要的造幣廠,大都仍沿用前清鋼模鑄造銀幣,以供流通需要。由于幣制混亂,臨時政府財政部長陳錦濤,于民國元年3月11日呈文大總統孫中山,鼓鑄10萬元紀念銀幣以為整頓。
民國成立后,銅元仍繼續大量流通使用。1914年,銅元正式改稱“銅幣”,民國發行的銅幣與清最大的區別是龍紋被換成了由稻穗組成的嘉禾紋。各省鑄造的銅元大多為兩面叉的國旗圖案。在清末民國時期,我國的錢幣市場中具有較多的貨幣類型,使用最為廣泛的就是銀元和銅元了。在這繁多的貨幣類型中,雙旗幣是最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一類錢幣,因其錢幣幣面上印制有雙旗圖案而得名。
此件藏品為中華銅幣背壹枚,直徑為2.8cm。幣正面圖案中央為兩面交叉的國旗,上方為“中華銅幣”四字,下面為記值:當制錢十文;背面圖案稻穗組成的嘉禾紋包裹著“壹枚”。藏品雖經歷了無窮歲月,但紋路依然清晰可見,上面的包漿也見證了其歷史的積淀,具有非常明顯的歷史過渡性特征,有著難以言喻的收藏價值。
近年來,錢幣價格不斷攀升,尤其以民國錢幣為最,在2013年,一枚品相完好的“中華銅幣當制錢十文壹枚”拍出300萬的天價,成為轟動收藏界一時的響雷,“中華銅幣當制錢十文壹枚”收藏價值難以估量,是古玩收藏市場的黑馬,加之這些機制幣的使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