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12月22日訊 在歷史悠久的古城南京,有一個踐行新發展理念,集綠色、智慧、科技、人文于一身的全國首個全裝配式綠色校園,從設計到建造全過程,匯集了中建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華東公司建設者們的匠心智慧,采用多種先進的綠色建造技術,為南京江北新區打造了嶄新的人文標桿。
今天,小編帶你深度解碼這個“人文標桿”是如何運用綠色、智慧、科技為莘莘學子筑就夢想殿堂,拓展幸福空間!
南京一中項目總體效果圖
南京一中江北校區是全國首個全裝配式建造的綠色校園,江蘇省首個住建部綠色校園示范工程項目三星級綠色校園,也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綠色建筑及建筑工業化”重點專項科技示范工程。項目總投資10億元,總建筑面積約10.8萬平方米,建成后為南京一中學子提供一流的學習空間。
▲ 南京一中項目效果圖
該項目綜合應用綠色、智慧、科技的裝配式建筑技術,為客戶提供高品質建筑產品。“三大特色”盡顯科技風采:
01綠色校園
南京一中江北校區是一所14軌制42班的高標準寄宿制高中。項目以 “綠色、智慧、科技、人文”,為莘莘學子拓展幸福空間為初心,從人與自然的本原出發,為學子們提供健康、適用、高效的使用空間,最大限度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品質建筑。
在綠色生態方面,教學樓屋頂采用了種植屋面與校園屋頂農業相結合的方式。同時配備智能化澆灌系統實時監控設備狀態,根據監測數據實現智能灌溉、施肥等功能。
在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方面,項目采用“建筑光伏一體化設計+采光通風天窗”,圖書館智能天窗與兩側中庭的完美結合,擴大了自然光輻射、提高了室內自然通光率。同時還鋪設光伏板,對太陽輻照熱有顯著的吸收阻隔作用,并與正下方的結構屋面之間形成通風降溫空腔。
▲ 建筑光伏一體化設計+采光通風天窗
02智慧建造
中建科技成功自主研發了“工業化、數字化、一體化”智慧建造平臺,該系統可實現“BIM數字設計-智慧商務管理-工廠智能加工-現場智慧管理”全流程管控。設計、生產、采購、裝配、交付運維全過程的信息共享與協同;工程建造成本、工期、質量、安全的信息化管控;構件設計、生產、運輸和裝配全過程的信息溯源,為南京一中順利完成履約保駕護航。
三全BIM設計的應用:將BIM技術應用于設計、生產和施工全過程。項目結合三全BIM設計成果,建立項目級構件及部品部件庫,將數據庫信息云端備份至公司核心數據庫,實現了構件三維模型與設計信息于各端口間的無損傳遞和線上實時調取。同時,以輕量化模型為數據載體建立項目庫,可以從任意角度直觀瀏覽包括項目構件,標準層,塔樓,各專業BIM模型和點云模型在內的項目視圖信息。
全生命周期構件追溯:由BIM輕量化模型為每一個構件生成唯一二維碼,通過移動端APP進行數據累積寫入,利用信息化技術打通現場,平臺,模型全流程數據,實現構件全生命周期可追溯,將人、承建商與建造過程和部品部件進行互聯,建立全過程質量、進度追溯管理體系。
AI視覺識別技術:在項目建設階段,結合數據自主學習技術和機器視覺技術,捕獲現場工人動作和工人穿戴圖像,對現場工人不安全行為進行實時識別、實時報警、現場處罰,最后將全過程在云端記錄,從而進一步規范現場工人作業行為,杜絕安全隱患備份。在疫情防控期間,通過該系統,全程監控每一位項目建設人員的體溫監測,確保了建設全過程無一例疑似、確診。
智能工廠:項目利用ERP管理體系,對接中建科技PC工廠生產管理系統,實現對工廠生產總體進度和排產計劃的實施調取;實現對構件生產原材料供應商質量的精準把控;實現了構件物流過程的流程細化與運輸人員的實名制追溯體系。
智慧校園:為了達到人與校園的融合、人與信息系統的融合、校園實體與信息系統融合的“智慧校園”的建造要求。項目采用智慧化管理系統,為“智慧校園”提供技術支撐。
03科技賦能
南京一中江北校區項目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綠色建筑及建筑工業化”重點專項科技示范工程,落地了多項技術成果,為我國綠色建筑及建筑工業化實現規模化、高效益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讓智慧建造與綠色建筑助推建筑產業生產方式變革,加速新型建筑工業化進程,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
混凝土結構建筑全裝配設計體系:項目全面應用混凝土結構建筑全裝配設計體系,單體建筑預制率最高超過50%,預制裝配率超60%,主要部品部件均在工廠預制,現場組裝,安裝速度更快,現場施工工序減少了50%,縮短建設工期1/3左右,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
裝配式鋼-混組合結構設計體系:在音樂廳、體育館的建造過程中,用鋼梁替代大跨度混凝土梁,充分發揮鋼結構受拉和便于螺栓裝配的特性,避免了因建筑體積過大導致的樓蓋自身過重、預應力施工繁瑣和工期較長的問題。同時,節省了腳手架和模板,縮短施工周期,極大提高了裝配效率和效益。
首層預制設計:項目從第一層就開始采用預制構件,減少鋼筋翻樣加工、滿堂架支模體系搭設和模板翻樣加工等工序,縮短了工期;減少首層構件現澆施工模板、混凝土、水等資源使用,提高了建造效率。
疊合板不出筋、板縫密拼設計:該設計不僅解決了疊合板出筋和板縫預留后澆多產生的生產和裝配效率低等問題,還減免工序、縮短工期,實現了疊合板的標準化設計,方便工廠生產和現場施工,最終達到降低生產成本的目的。
梁柱鋼筋大直徑、大間距、少根數設計:該設計實現了梁、柱鋼筋的有效協同,避免了預制梁柱構件之間連接部位后澆節點鋼筋碰撞的問題。同時,通過鋼筋等強代換、鋼筋套筒連接、墩頭錨連接等技術,有效解決了節點連接位置鋼筋繁雜的難題,減少了吊裝過程中構件間預留鋼筋的碰撞,避免了梁上部鋼筋彎折,縮短了錨固長度,節省了鋼材使用量,最終達到降低施工難度,高效裝配,提升施工進度的目標。
預制構件標準化設計:項目對部件尺寸標準和模數協調,對鋼筋尺寸、型號和間距進行歸并,提高預制構(部)件的標準化程度,降低了模具的攤銷成本,方便工廠加工生產和現場施工。
疊合梁加密區閉口箍、非加密區開口箍設計:針對疊合板吊裝后,梁板面穿筋困難而導致裝配施工效率低下的問題,通過對箍筋的優化處理,采用加密區閉口箍、非加密區開口箍的設計方法,兼顧構件工廠制作和現場現澆層穿筋施工,大大降低梁上部鋼筋現場安裝的難度,提高了施工效率。
主梁底筋端部墩錨板設計:構件式的拼裝建造設計,使得構件間連接節點成為整個結構的薄弱區,而后期連接區鋼筋的有效錨固連接成為結構安全性、整體性的重要保障之一。常規的彎錨設計,導致節點區鋼筋構造更加密集,構件吊裝施工難度大、混凝土澆筑不密實,應用梁筋端錨板設計,有效縮短錨固長度,擴大操作空間,簡化施工操作流程,保證節點質量。
次梁端部錨固端直螺紋套筒設計:主次梁搭接部位采用“主梁預留槽口、腰筋貫通+次梁端部錨筋后裝”的連接方式,待疊合梁板吊裝完成后,次梁端部錨固鋼筋通過預埋的直螺紋套筒與梁主筋相連,避免疊合梁吊裝過程中主次梁節點鋼筋碰撞問題,實現疊合梁的的順利吊裝安裝。
疊合梁底筋排布優化設計:預制構件拆分和深化設計階段,依據梁柱大直徑、大間距、少根數技術體系,按照“梁與柱鋼筋相互避讓、相鄰跨梁鋼筋相互避讓”的布置原則,基于BIM模型進行鋼筋碰撞檢查和規避,保證構件加工的準確性,確保構件后期高效安裝。
內窺鏡法測灌漿飽滿度檢測技術:該技術檢測成本低,無須預埋傳感器;檢測結果直觀可靠,可以圖像形式呈現檢測結果并掛接到智慧建造平臺大數據系統;可實現隨機抽樣檢測,保證檢測結果的客觀性和科學性。通過該技術示范應用,實現裝配式結構套筒灌漿質量可檢,能夠及時發現問題,消除安全隱患,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19年4月,《提高套筒灌漿密實度內窺鏡檢測合格率》項目榮獲上海市QC評比一類成果;2019年5月,在全國工程建設質量管理小組活動成果交流會上,榮獲全國QC評比Ⅱ類成果獎。
中建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華東公司始終堅持“科技引領,創新共贏”的理念,以為人民群眾提供高品質建筑產品為初心使命,通過應用綠色、智慧、科技相關技術,積極探索綠色化、工業化、信息化、智慧化的新型建造方式,在深度聚焦智慧建造方式,綠色建筑產品,未來城市發展方面贏得了廣泛的贊譽。
(中建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華東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