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男,1972年2月29日出生,山東省新泰市人,現就職于山東省新泰市人民法院。大學學歷,1992年畢業于山東省新泰市技工學校并留校任教,1996年獲得山東省自學考試會計專科學歷,1997年到山東省教育學院離職學習,1999年畢業,獲得教育管理專業本科學歷。2001年調入新泰市人民法院工作至今。現為泰安書協會員,中國藝術家協會榜書委員會會員。自幼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12歲開始臨習柳公權的《玄秘塔碑》,嘗試寫對聯,生活中遇到好的對聯經常瀏覽往返,仔細揣摩,體會其中的變化。并跟隨長輩學習書法,不斷探尋書法的奧秘,對“意在筆先”有了切身體會,并關注生活取法,自此打下了書法的基礎。由于學業的緣故書法練習有中斷,但對書法的喜愛始終如一,書法也經常縈繞在自己的腦海中,揮之不去,從此,自己與書法接下了不解之緣。后來又喜歡硬筆書法,覺得硬筆書法更實用,開始研究龐中華硬筆書法,教學中又接觸到粉筆字,也在自己的研究范圍。毛筆字在這期間很少練習,主要精力放在了硬筆書法的練習上,對字的書寫規律進行了深入探索,特別是技巧上的研究較多。這個期間大約是上技校期間開始,一直持續到大學畢業,這與自己進行學歷教育學習的課程有關,不大接觸傳統文化,配合學歷教育搞得硬筆書法練習,覺得硬筆更實用,這也影響了自己后來的毛筆字的審美價值取向,偏重實用,現代原素較多。重新練習毛筆字是2002年,自己調入法院工作的第二年,還是從唐楷練起,主要是歐顏柳趙,斷斷續續持續了十年之久,從單字練起,先練習了大字。其間,2010年自己開始臨習王羲之的行書,《圣教序》、《蘭亭序》。小楷《樂毅論》、《黃庭經》,智永楷書、草書《千字文》,孫過庭《書譜》,米芾《蜀素帖》,趙孟頫小楷《道德經》,鮮于樞的行書,明代王鐸書法集前四冊(共十冊),清代鄧石如篆書,趙之謙隸書,后期于右任的標準草書《千字文》。學習了郭沫若書法,劉炳森的隸書,學習了歐陽中石先生的書法理論,啟功先生的講座、書法理論書籍,還關注了當代書家沃興華、邱振中的書法理論。自己的書法(毛筆),分兩個階段,2002至2012年,主要是楷書練習,以臨摹為主,包括唐楷、王羲之小楷、鐘繇的正書、智永的楷書。第二階段是從2010年開始,練習了隸書《石門頌》、《曹全碑》、《禮器碑》、《張遷碑》,開始接觸并臨習簡帛,清代趙之謙的隸書,當代臨習過劉炳森的隸書,研究過書法家張建會、張繼的隸書理論,臨習過張繼的書法作品。篆書主要學習了清代鄧石如的篆書、吳昌碩的篆書,當代學習過張右明的篆書。魏碑學張猛龍碑,筆法開悟于始公平碑,學習了歐陽中石教學內容,得到書法博士蔣樂志老師指點。對金石文字研究還要追溯到西周的金文,還臨習過一段時間的金文,臨過一部分楚簡,大篆向隸書轉型階段的文字。第二階段還重新學習了行書,從王羲之手札開始,開悟于《雨后帖》,米芾墨跡(二)。對智永草書《千字文》進行整體反復臨摹,重新深入學習與研究,還整體臨摹了唐代孫過庭《書譜》,進行第二遍和再次反復揣摩研究,特別側重帖學的氣息關注和把握。開始讀帖研究,對《蜀素帖》進行深入解讀,包括王羲之的《十七帖》,黃庭堅的草書卷《廉頗藺相如傳》,王羲之《圣教序》,懷素《自敘帖》,張旭《古詩四帖》。同時關注了狂草和大草的研究,通臨了張旭的《古詩四帖》、懷素狂草《自敘帖》、黃庭堅的《李白詩憶舊游》和放大本《諸上座位帖》。對狂草和大草有了整體概念,并注意從生活中取法,和黃庭堅在草書學習過程中的改革和創新精神,把唐代筆筆相連改成靠體式偃仰欹側來布局,引入碑學的概念和理論,改變和改造了大草格局。在臨習放大本米芾《苕溪詩帖》過程中,徹底打開筆鋒,追求自然書寫過程中的體會,對中鋒用筆有了進一步的探索和發現,又結合現代出版的米芾《集字千字文》的練習,逐步完善了中鋒用筆的經驗總結。伴隨書法的學習,對傳統文化開始深入學習,圍繞音訓學習了《爾雅義疏》,形訓是《說文解字》,《十三經》中的部分科目,《詩經》、《論語》、《孟子》、《易經》、《尚書》、《禮記》等。唐宋詩詞,《杜甫詩集》、《李白詩選》、《杜甫詩選》、《唐詩三百首》、《宋詞一百詩》等書籍。還有很多古代文獻,包括一些古代書論。 隨著對書法練習和研究的深入,逐漸形成對書法較全面認識,技法和理論并行不悖,初期靠技法,但隨著對書法練習的深入,必須關注理論。只有對書法有了整體觀和史學觀,對古代書法理論有研究,對古人書法觀念有了了解,才能實現由經典到現代的轉換,才能真正實現筆墨當隨時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