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硅谷洞察(ID:guigudiyixian),作者:硅谷洞察,授權轉載發布。
2020 年,中國的云原生終于走進了深水區——中國最大的幾個企業,都初步完成了IaaS云平臺的建設,開始進一步向云原生推進,也就是開始啟動了PaaS和中臺的建設;將傳統企業級的應用,不斷推向云端。
中石化在世界 500 強中排行第二,早已在 2015 年 4 月,就開始與阿里云進行技術合作,建設基于阿里云平臺的中石化自建云,租賃阿里公有云,承載易派客電商平臺項目;隨后在 2018 年啟動了石化智云的建設;到 2020 年,石化智云上已經承載了智能工廠和智能油氣田的大量應用,也已經發展到了PaaS和中臺的建設階段,正在走向云原生。
國家電網在世界 500 強中排行第三,在 2019 年,由互聯網部組織,也啟動了國網云平臺、數據中臺、物聯網的框架采購,開始建設國網云平臺,卓有成效;到 2020 年,國家電網的企業應用,也正在全面進行云化轉型。
云原生(Cloud Native),是Matt Stine提出的理念,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容器、微服務、Devops、敏捷基礎設施的集合;云原生既包含云技術層面的容器和微服務,也包含云管理層面的Devops、業務能力重組等。云原生最初應用在互聯網公司,因為這些直接為上億用戶提供服務的企業,是需要快速推出新產品來占領市場的,時間就意味著提前占據用戶心智,意味著市場占有率,這就需要應用支持快速迭代進化;而初步占領市場以后,面對上億用戶帶來的流量洪峰,應用是需要支持并發擴容的。
比如疫情穩定后,在復工潮到來時,釘釘的后臺系統峰值流量不斷突破記錄,而阿里云連續給釘釘擴容了十幾萬臺云服務器,最快的時候,釘釘在 2 小時內新增部署了超過 1 萬臺云服務器。在傳統的企業IT架構下,這種速度完全屬于夢想,白日做夢的那種夢想。因為對大型企業而言,IT有沉重的歷史包袱。大企業傳統IT的建設,是圍繞業務部門的需求進行建設的,比如工程部門要做工程管理系統,財務部門要建設ERP系統,辦公廳要建設OA自動化辦公系統;生產部門要建設生產控制系統;而信息部門負責建設網絡和數據中心。
這些系統通過招投標,由不同的軟件開發商建設;系統與系統間有網絡隔離,有安全防范,數據又由各平行部門進行管理,所以我們說企業傳統信息化,是一個個豎井式的信息化,數據不互通,資源不共享。這個問題早在 2008 年就已經成為嚴重的問題,但直到 2015 年,這個痼疾才看到解決的曙光——阿里巴巴建設了數據中臺和技術中臺,將傳統流程管理型的業務系統整合進化,成為數據驅動型的業務中臺,為企業信息化探索出了一條新路。而到了 2020 年,繼中臺概念深入人心之后,阿里云的云原生平臺,仍將繼續引領中國自研云計算的發展。
比如國家管網公司,就是整合了三桶油共9. 6 萬公里油氣長輸管道和儲運資產,在 2019 年 12 月 9 日成立的一家由國資委直接管理的正廳局級單位,而國家管網公司在成立之后,啟動的第一項大型信息化建設,就是管網公司專有云的招標,以租代建,采購計算、存儲、網絡、安全、云管以及數據中心服務;相信在完成云平臺IaaS層的建設滯后,管網云也必然會走向云原生的方向。
2019 年可以說是云原生(Cloud Native)的元年,因為在這一年里,云原生的理念開始深入人心;共享、敏捷和創新成為互聯網時代,企業信息化建設的一直發展目標。而 2020 年,就是云原生開始進入深水區的一年——全球頭部的企業,都開始推進企業應用向云原生的改造,目的就是讓IT系統可以快速迭代,第一時間響應市場變化和終端用戶的需求。未來,跟Marc Andreessen在 2011 年所說的「軟件正在吞噬世界」很像,軟件吞噬世界,開源軟件吞噬了定制軟件,云計算整合了開源,而云原生也將吞噬云計算,在大魚吃小魚的發展壯大中,云原生將使資源成本降低,研發運維效率提升,已經成為數字化轉型的方向。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云原生的本質,那就是將傳統的業務系統解耦成為環環相扣的微服務,再將微服務化的應用部署在容器上,借助容器帶來的敏捷性和可擴展性,或以Serverless(無服務器)的方式直接提供服務,實現IT資源的快速開發迭代、快速擴展和數據共享。
例如,盒馬鮮生基于阿里云容器服務ACK@Edge,快速構建了人、貨、場數字化全鏈路融合,云、邊、端一體化協同的天眼AI系統。實現多級聯動的業務架構,在用戶端看到的,就是盒馬能夠快速整合疫情期間來自其他餐飲企業的員工,快速完成備貨和配送。如果用一句話說明云原生的作用,那就是使用云原生技術之后,開發者不用再考慮底層的技術實現,只需實現自己的業務功能,就可以充分發揮云平臺的彈性+分布式優勢,實現快速部署、按需伸縮、不停機更新等。
時至今日,盡管企業云原生上云已經成為明顯趨勢,但是最大的挑戰,是云原生需要從互聯網公司走向傳統頭部企業,而云計算在企業的落地交付,是最困難的。這困難不僅僅是在系統開發上,因為企業需要對傳統應用進行分布式微服務化的改造,需要對業務職能進行重組,傳統企業的開發團隊還缺少相應的經驗;在系統運維上,因為容器與傳統虛擬機的運維大不相同,云原生含有大量的組件,基礎設施也不同于傳統的服務器、網絡、存儲,而變成了云平臺,傳統企業的運維團隊目前還不具備這樣的技能。
那怎么辦?在中國改革開放前三十年,我們都在摸著西方發達國家的石頭過河,成功實現了后發先至,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幸好中國企業同樣有云計算領域的先驅,以自身為樣板,在自研上云領域艱難摸索,一路前行,再把經驗傳遞給中國企業。阿里擁有 10 多年的云原生實踐經驗,從 2009 年首次上線核心中間件系統,到 2011 年淘寶天貓開始使用容器調度技術(云原生的核心技術之一),隨后開始自研云原生硬件神龍服務器。等到 2019 年雙 11 時,阿里電商平臺核心系統100%上云,就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云原生實踐。目前,阿里云已經擁有了國內規模最大的云原生產品家族,提供云原生神龍裸金屬服務器、云原生數據庫、容器、微服務、DevOps、Serverless、數據倉庫、數據湖等上百款產品,覆蓋新零售、政務、醫療、交通、教育等各個領域。
所以,中國絕大部分企業完全可以摸著阿里過河,少走彎路。
2020 年 9 月 18 日,在一年一度的云棲大會上,阿里巴巴宣布,正式成立云原生技術委員會,阿里巴巴合伙人/高級研究員蔣江偉擔任委員會負責人,阿里副總裁/達摩院數據庫首席科學家李飛飛、阿里技術副總裁/高級研究員賈揚清、阿里云原生應用平臺研究員/雙十一穩定性負責人丁宇等多位業界知名專家、技術負責人全部加入。
這個委員會的成立,意味著阿里已經將云原生升級為繼神龍服務器之后,新的技術戰略方向——云原生,就是未來。
蔣江偉說,委員會將大力推動阿里經濟體全面云原生化,并沉淀阿里巴巴 10 多年的云原生實踐,對外賦能數百萬家企業進行云原生改造,提升30%研發效率的同時降低30%IT成本,幫助客戶邁入數字原生時代。在Gartner發布的 2020 年公共云容器報告中,阿里云連續兩年成為唯一入選的中國企業,阿里云容器以豐富的產品布局在 9 項產品評選中排名全球第一,已經是全球容器產品最完善的云服務商,已經可以與AWS并駕齊驅。
云原生與開源息息相關,為了建設云原生生態,阿里巴巴既是 apache 基金會成員、Linux 基金會成員,同時也是 Xen 顧問委員會成員。在開源社區 GitHub 中,阿里巴巴的企業貢獻總榜位居全球第 12 位,中國第 1 位。阿里云還將在未來一年,投入 20 億優選扶持 10000 家合作伙伴,共同服務百萬客戶,加速百行千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對于企業云原生人才供應不足的問題,阿里云還啟動了“云原生人才計劃”,將在三年內進入 300 所高校,實現產教融合,新增培養 100 萬云原生開發者。
企業云原生上云,具有巨大的前景和價值;加上阿里云在云原生領域做出的開拓和實踐,云原生正在從數據中心走向云、邊、端一體化,邊緣計算和5G的爆發也將進一步推進云計算的觸達能力——未來,云原生將無處不在。
在云原生上云的過程中,企業可能都需要摸著阿里云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