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父母
《國語》:“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說文》:“姬,黃帝居姬水以為姓。姞,黃帝之后百鮪姓,后稷妃家也。從女,吉聲。”姬、姞、吉相通,姬水即陜南安康市平利縣和漢濱區吉河流域。
《世本》:“少典,黃、炎之先。”《帝系姓》:“少典產軒轅,是為黃帝。”《五帝德》:“黃帝,少典之子也,曰軒轅。”《史記》:“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 少典系伏羲第三子土龍黃椎之后,襲陵陽國侯,司江水官,為民御災治水溺死以身殉職,世尊黃龍大帝。
《山海經》:“蟜,其為人虎紋。”《說文》:“蟜,蟲也。從蟲,喬聲。”有蟜氏為伏羲后世巴國蛇虎兩部落聯盟之淑女,漢濱區雙龍鎮有蟜山。《河圖稽命征》:“附寶見大電光繞北斗權星,照耀郊野,感生黃帝軒轅于青邱。”《山海經.南山經》:“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靛,有獸焉,其狀如狐九尾。”(《安康縣志》:“青碌山在府東四十五里,有碧鈿、青綠諸洞。唐宋以來,每歲采辦。”)
《帝王世紀》:“少典娶有蟜女附寶,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燿郊野,附寶孕二十月生黃帝。”《路史.黃帝紀》:“黃帝有熊氏,姓公孫,名荼,一曰軒。母吳樞,曰符葆(羅萍注:“即附寶。”),閃電繞斗軒而震二十有四月,而生帝于軒丘,故名曰軒(羅萍注:“太史謂名軒轅,后世從之。”)。”(《大象列星圖》:“軒轅十七星在七星北,如龍之體,主雷雨之神。”《春秋合成圖》:“軒轅,主雷雨之神也。”《河圖帝紀通》:“黃帝以雷精起。”)
《國語》:“以死勤事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周易》:“上古穴而野處。”炎黃子孫祭祀圣祖賢母少典有蟜,于陜南安康市伏羲山東北胥姑河陽坡壩河鎮二郎村皞皇臺下方,龍虎巖陰陽兩洞穴之中,避風遮雨永垂不朽。《漢水巴人民歌》:“龍虎石巖陰陽洞,少典有蟜享祀俸,炎黃先輩誰不祭?保佑國泰民安寧。”
黃帝 四妃。《史記·五帝本紀》:“ 嫘祖 為 黃帝 正妃” 唐 司馬貞 索隱:“ 黃帝立四妃,象后妃四星。 皇甫謐云:‘元妃 西陵氏 女,曰 嫘祖 ,生昌意 ;次妃方雷氏 女,曰 女節 ,生 青陽 ;次妃彤魚氏女,生夷鼓 ,一名蒼林(《國語》說夷鼓、蒼林為兩人) ;次妃嫫母 ,班在三人之下。’” 宋高承 《事物紀原·帝王后妃》載“四妃”之次為:“黃帝初有元妃嫘祖 、 次妃嫫姆 、 彤魚氏 、 方雷氏 。”
東漢班固《漢書.古今人表》:“方雷氏,黃帝妃,生玄囂,是為青陽。嫘祖,黃帝妃,生昌意。肜魚氏,黃帝妃,生夷鼓。嫫母,黃帝妃,生蒼林。”
孔子傳《帝系姓》:“少典產軒轅,是為黃帝。黃帝產玄囂;黃帝產昌意。黃帝居軒轅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氏,產青陽及昌意。青陽降居汦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謂之昌濮氏,產顓頊。”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圣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
黃帝正妃嫘祖,《山海經.海內經》:“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生韓流;韓流生帝顓頊。”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
《漢書.古今人表》:“嫘祖,黃帝妃,生昌意。”
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黃帝元妃西陵氏女,曰嫘祖,生昌意。”
唐代詩人李白的老師趙蕤所題唐《嫘祖圣地》碑文稱:“嫘祖首創種桑養蠶之法,抽絲編絹之術,諫諍黃帝,旨定農桑,法制衣裳,興嫁娶,尚禮儀,架宮室,奠國基,統一中原,弼政之功,歿世不忘。是以尊為先蠶。”
南宋羅謐《路史.后紀》:“黃帝元妃西陵氏傫祖,以其始蠶,故又祀先蠶。”
西陵地名,巴蜀楚地均有,蜀之鹽亭、楚之宜昌,而巴地在陜南安康市漢濱區壩河鎮北部,有一條黃土梁,梁下部河川名西坪,梁中部名西陵桑場,梁上部名軒轅丘臺廟梁子,有黃帝嫘祖廟遺址,相傳為嫘祖生長發明養蠶地。梁東側名老虎寨,有白虎廟遺址,嫘祖系伏羲后世虎巴族西王母女子國人。
而嫘祖的死葬地呢?據清李元度重修《南岳志》引《湘衡稽古》:“雷祖從帝南游,死于衡山,遂葬之。今岣嶁有雷祖峰,上有雷祖之墓,謂之先蠶冢。其峰下曰西陵路,蓋西陵氏始蠶,后人祀之為先蠶也。”
黃帝次妃嫫母為方相氏,因其貌丑而成逐疫驅鬼之神。《琱玉集•丑人篇》:“嫫母,黃帝時極丑女也。錘額顣頞,形簏色黑,今之魌頭是其遺像。而但有德,黃帝納之,使訓后宮。”
《呂氏春秋•孝行覽》:“嫫母執乎黃帝,黃帝曰: ‘厲女德而弗忘,與女正而弗衰,雖惡奚傷’?”
《淮南子•修務訓》:“不待脂粉芳澤而性可悅者,西施;雖粉白黛黑弗能為美者,嫫母”。《說山訓》:“嫫母有所美,西施有所丑。”
《三教搜神大全》:“相傳軒轅皇帝周游九垓,元妃嫘祖死于道,召次妃嫫母監護,因置相以防夜,蓋其始也。俗名險道神,一名阡陌將軍,一名開路神君。其神身長丈余,頭廣三尺,須長三尺五寸,須赤面藍,頭戴束發金冠,身穿紅戰袍,腳穿皂皮靴,左手執玉印,右手執方天畫戟,出柩以先行之。能押諸兇煞惡鬼,藏形行柩之吉神也,留傳于后世矣。”
唐王瓘《軒轅本紀》:“帝周游行時,元妃嫘祖死于道,帝祭之以為祖神。令次妃嫫母監護于道,因以嫫母為方相氏。”
相傳嫫母為百官設計制作冠冕。
《國語.晉語四》:“青陽,方雷氏之甥也。”《春秋緯元命苞》:“黃帝時,大星如虹,下流華渚,女節夢接,意感而生白帝朱宣。”魏宋均注:“朱宣,少昊。”東漢班固《漢書.古今人表》:“方雷氏,黃帝妃,生玄囂,是為青陽。”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少昊帝名契,字青陽,姬姓也。其母方雷氏女,曰女節。黃帝時,有大星如虹,下流華渚。女節夢接有感,生少昊,是為玄囂,降居汦水,有圣德,邑于窮桑。能修太昊之法,故號少昊。”
相傳方雷氏發明制作玉鏡、銅鏡。
《世本》“夷作鼓。”“夷鼓,黃帝次妃彤魚氏之子。”“夷鼓氏,黃帝子夷鼓之后。”《漢書》:“彤魚氏,黃帝妃,生夷鼓。”《帝王世紀》:“黃帝次妃彤魚氏女,生夷鼓。”
相傳彤魚氏發明制作梳子。
黃帝后代補錄
《世本.作篇》:“雍父作杵、作臼、作舂。”下注西漢宋忠曰:“雍父,黃帝子也。”
《世本.氏姓篇》:“張氏,黃帝子青陽生輝,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
《世本.氏姓篇》:“酉姓,黃帝軒轅氏后。”
《說文》:“姞,黃帝之后百鮪姓 。
《山海經.海內經》:“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鯀復生禹。”
《大荒東經》:“黃帝生禺虢,禺虢生禺京,禺京處北海,禺虢處東海,是為海神。”
《大荒西經》:“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大荒北經》:“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
《大荒北經》:“有毛民之國,依姓。”郝懿行淺疏:“《晉語》云,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中有依姓也。”
可見,無論中原、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皆為黃帝子孫。
軒轅丘臺國
《楚辭.惜誦》:“軒轅不可攀援兮。”王逸注:“軒轅,黃帝號也;始作車服,天下號之為軒轅氏也。”《史記.五帝本紀》:“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為嫘祖。”
《山海經.西次三經》:“玉山,西王母所居也。軒轅之丘(郭璞注:“黃帝居此丘,娶西陵氏之女,因號軒轅丘。”《淮南子》:“軒轅者,帝妃之所也。”)無草木。洵水出焉,南流注于黑水,其中多丹粟,多青雄黃。”伏羲后世虎巴西王母女子國居漢南昆侖山即大巴山;以洵水而得名的陜南安康市旬陽縣古稱黃土縣,有洵河、男女兩黑山夾漢水,特產“丹青”朱砂雄黃。而男黑山腳下所流經之水出自漢濱區壩河鎮黑潭河,黑潭河繞經西坪西陵桑場上部的軒轅丘臺有黃帝嫘祖廟遺址。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軒轅之臺,四蛇衛之,射者不敢西向,畏軒轅之臺。”《海外西經》:“窮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軒轅之丘。在軒轅國北。其丘方,四蛇相繞。”此軒轅之丘,即軒轅之臺;窮山,即秦嶺;軒轅丘臺有四面居住著伏羲后代蛇巴濮人護衛,射獵者豈敢侵擾軒轅丘臺?
《山海經.海外西經》:“軒轅之國,在此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在女子國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大荒西經》:“有軒轅之國,江山之南棲為吉。不壽者乃八百歲。”伏羲第四子墨檊后代蛇巴濮人,史稱“百濮”(即部族眾多)、“江、漢南之濮”(散居于大巴山即古昆侖山南北江漢流域),其一部分被黃帝遷往漢北窮山(即秦嶺)守護軒轅丘臺,向往故地適宜養生長壽,何況漢南有“女子國”(伏羲后世虎巴彭國羅族西王母部落所居,殷墟甲骨文稱“西母”,虎巴彭國與蛇巴濮國世代通婚),所以說“江山之南棲為吉”。
《漢水巴人民歌》:“皇古窮山昆侖山,春秋秦嶺大巴山;窮山南北軒轅國,巴濮四面守江山。”歌詞中的“春秋”當是秦襄公護周平王東遷因功封于秦,與攻殺周幽的犬戎爭奪西北地盤,而將窮山更名秦嶺與巴蜀楚為界。
陜南安康伏羲山民歌《黃帝四拜伏羲山》:“泰皇太帝西泰山,皞皇太昊伏羲山;黃帝四拜西泰山,其實四拜伏羲山。”《史記.封禪書》:“聞昔泰帝(原注“太昊”),鑄神鼎一,一者,一統萬物所系終也。”《孝武本紀》:“聞昔太帝(原注“伏羲”),鑄神鼎一,一者,一統萬物所系終也。”
《史記·秦始皇本紀》:“古有 天皇 ,有 地皇 ,有 泰皇 , 泰皇最貴。” 司馬貞索隱:“按, 天皇、地皇之下即云泰皇 ,當人皇也。而《封禪書》云‘昔者 太帝 使 素女 鼓五十弦瑟而悲’(《世本.作篇》:“伏羲氏作瑟五十弦。”),蓋三皇已前稱 泰皇 。一云 泰皇 , 太昊 也。” 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26年)李斯說古代有三皇,其中泰皇最貴。泰皇,較后的書稱為太昊伏羲。
伏羲山古稱“皞皇西泰山”,當地古鄉名為"泰山廟鄉”。古籍中呈現出東、西兩泰山,“五岳”中的東泰山古稱“岱宗”,《尚書.堯典》:“東巡狩,至于岱宗;南巡狩,至于南岳,如岱禮。”《禹貢》:“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史記.封禪書》:“岱宗,泰山也。”祭東泰山岱宗屬于“禪凡山”,而祭皞皇西泰山則屬于“祠先代帝王”。
《淮南子.地形訓》:“昆侖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為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神話研究大師袁訶認為:“泰皇之義,當更近于太帝,古泰、太字通。”
黃帝四拜伏羲山,其實是一祭一求一封一為:
祭者,《韓非子.十過篇》:“昔者黃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上,駕象車而六蛟龍,畢方并轄,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騰蛇伏地,鳳凰覆上,大合鬼神,作為《清角》。”群經之首《周易.系辭下傳》:“包羲氏歿,神農氏作;神農氏歿,黃帝、堯、舜氏作。”南宋羅萍注《路史.炎帝紀》:“炎帝姜姓,太昊所賜;黃帝姬姓,炎帝所賜。”炎帝繼承伏羲江山,而后選定黃帝接班,黃帝受炎帝封賜時,到西泰山祭祀伏羲,伏羲裔及炎帝臣前呼后擁,以壯黃帝之榮耀威風,甚至連炎帝裔蚩尤都能帶領一群虎將狼卒在西泰山上為黃帝開道以示擁護。
求者,《太平御覽》引《黃帝元女戰法》:“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黃帝歸于太山。三日三夜霧冥。有一婦人(妝扮為伏羲母親華胥的女巫),人首鳥形(巴巫蠻道尊伏羲母親鳳身人首圖騰之華胥為“九天元女”)。黃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婦人曰:‘我元女也,子欲何問?’黃帝曰:‘小子欲萬戰萬勝。’遂得戰法焉(巴巫蠻道認為是華胥《河圖》《洛書》陣、伏羲《八卦》陣、女皇《太極圖》陣)。”
封者,黃帝戰勝蚩尤得天下后,感念伏羲山祠廟所畫圖陣啟發他成功而封為泰山。《史記.封禪書》:“黃帝時雖封泰山,然風后、風巨、岐伯令黃帝封東泰山,禪凡山,合符,然后不死焉。”黃帝先封了“祠先代帝王”的西泰山伏羲山,而三大臣又提議封東泰山“禪凡山”可以長生不老。公玉帶所轉述的這一古典,被漢武帝誤解,到東泰山之東邊找不到大山,僅見一座小山,所以“東泰山卑小,不稱其聲,乃令祠官禮之,而不封禪焉”。
為者,伏羲山主峰頂原有一棵粗大高聳的古龍柏,是《山海經.海內經》記載的:“建木,大皞爰過;黃帝所為”(郭璞注:“言伏羲援建木上下于天,黃帝治護之也。”)。這是伏羲與黃帝聯文的原始記載,即伏羲曾攀援樹頂“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后來黃帝在樹頂搭架建天文臺。《管子》載“黃帝問于柏高”,黃帝向伏羲八世孫“上下于天”的巴王柏高詢問天文知識,對建木有所作為。“建木”既是最原始的天文觀測臺,又是《山海經》所載歷史地理位置的座標。1949年春,“蔣軍”在伏羲山駐防一團兵力,連根砍伐了古龍柏,用做防御工事。新中國陽光雨露滋潤原地天生一棵龍柏,當地百姓敬仰伏羲老祖,在茂盛的龍柏樹上掛滿紅布。
原始意義上的五帝是指遠古五方帝: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葉光紀(一作汁光紀)。其中央黃帝含樞紐,或許是黃帝母族有蟜氏吳樞(附寶)族人,與黃帝父少典族人聯盟為中央國的帝名。黃帝崛起首先是勝四方帝,而后軒轅黃帝成為上古部落中央首領。
《孫子.行軍》:“凡此四軍之利,此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太平御覽》引《蔣子萬機論》:“黃帝之初,養性愛民,不好戰伐。而四帝各以方色稱號,交共謀之,邊城日驚,介胃不釋。黃帝嘆曰:‘夫君危于上,民安于下,主失于國,其臣再嫁。厥病之由,非養寇也?今處民萌之上,而四盜亢衡,遞震于師。’于是遂即營壘以滅四帝。”
黃帝既勝四方帝,坐穩中央帝位。后世便將對中華文明史貢獻巨大的上古五位帝王列為享祀五方帝,如《禮記月令》《呂氏春秋》《淮南子.天文訓》所載:“東方木也,其帝大皞,其佐句芒,執規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祝融,執衡而治夏;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后土,執繩而治四方;西方金也,其帝少皞,其佐蓐收,執矩而治秋;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執權而治冬。”
黃帝雖勝四方帝,但炎帝裔臣仍擁有一半天下,于是便展開了一統天下的曠日持久慘烈異常的“炎黃戰爭”。《繹史》引《新書》(即漢高祖劉邦命大臣陸賈所著以史為鑒的《新語》):“炎帝者,黃帝同父異母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黃帝行道而炎帝不聽,故戰涿鹿之野,血流漂杵。”《呂氏春秋.蕩兵》:“兵所來自久矣,黃、炎故用水火矣。”《列子.黃帝》:“黃帝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驅虎為前驅,鵰鹖鷹鳶為旗幟。”《大戴禮.五帝德》:“黃帝與赤帝(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后行其志。”戰爭規模之大,黃帝勝炎帝,亦經艱苦斗爭。
袁訶《中國神話傳說辭典》:“阪泉、涿鹿實為一地。”其地在陜南安康月河盆地,《水經注.漢水》:“漢水右對月河口,山有坂月川于中,黃壤沃衍,而桑麻列植,佳饒水田。故孟達上書諸葛亮,善其川土的沃美也。”此地正是“神農親耕妻親織”得天獨厚的寶地。伏羲后世“西南巴國”以鳥獸為圖騰的各邦族,都是神農的諸侯,而神農后世炎帝,據《史記.五帝本紀》說:“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炎帝兵敗,蚩尤崛起,為炎帝復仇。《路史.蚩尤傳》:“阪泉氏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黃帝與蚩尤之戰,乃“炎黃戰爭”之繼續,且較前更為驚心動魄,“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最終蚩尤兵敗被誅,《鹽鐵論.結合》:“軒轅戰涿鹿,殺兩曎、蚩尤而為帝。”《歸藏》:“蚩尤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于青丘。”坂月川東部青碌山。
而后又有夸父、刑天、共工之屬,或炎帝之裔,或炎帝之臣,均前仆后繼,為炎帝、蚩尤復仇,雖皆泯歿,猛志常在。所以《帝王世紀》說:“黃帝凡五十二戰,而天下大服。”
黃帝以武力統一天下后,大度包容重用人才,黃帝六相中既有伏羲裔大常、奢龍、大封三位,又有炎帝裔后蚩尤、祝融、后土三位。《管子.五行章》:“昔者黃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龍而辯于東方,得祝融而辯于南方,得大封而辯于西方,得后土而辯于北方。黃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蚩尤明乎天道,故使為當時;大常察乎地利,故使為廩者:奢龍辯乎東方,故使為土師,祝融辯乎南方,故使為司徒;大封辯于西方,故使為司馬;后土辯乎北方,故使為李。是故春者土師也,夏者司徒也,秋者司馬也,冬者李也。”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共工氏(炎帝后裔)有子曰句龍,為后土。”《國語.魯語上》:“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之以為社(《春秋傳》:“共工之子句龍為社神。”《孝經緯》:“社者,土地之神。”俗謂“土地老爺”,享祀的“土地廟”眾多)。”《淮南子.時則訓》:“中央之極,自昆侖東絕兩桓山,日月之所道,江漢之所出,眾民之野,五谷所宜,龍門河濟相貫,以息壤湮洪水之州,東至碣石,黃帝、后土之所司者萬二千里。”
羲炎黃三大族在4600年前融合成統一的國家,這是中華民族的幸事。我們常自稱“炎黃子孫”,而最完善的稱謂應當是“羲炎黃子孫”。甲骨文記載殷商王朝以“虙農黃”為祖宗祭祀。美洲發現印第安人兩幅鹿皮古畫《軒轅黃帝族酋長禮天祈年圖》《蚩尤風后歸墟值夜扶桑圖》,風后是伏羲裔,也是以羲炎黃三族酋長為祖先。
《史記.五帝本紀》: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
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
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云命,為云師。置左右大監,監于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獲寶鼎,迎日推筴。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五帝德》:
宰我問于孔子曰:“昔者吾聞諸榮伊曰:‘黃帝三百年。’請問:黃帝者,人也?抑非人也?何以能至三百年乎?”
孔子曰:“禹、湯、文、武、周公,不可勝以觀也。而上世黃帝之問,將謂先生難言之故乎?”
宰我曰:“上世之傳,隱微之說,卒采之辯,暗忽之意,非君子之道者,則子之問也固矣。”
孔子曰:“可也。吾略聞其說,黃帝者,少典之子,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齊睿莊,敦敏誠信。長聰明,治五氣,設五量,撫萬民,度四方,服牛乘馬,擾馴猛獸,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而后克之。始垂衣裳,作為黼黻,治民,以順天地之紀,知幽明之故,達死生存亡之說。播時百谷,嘗味草木,仁厚及于鳥獸昆蟲。考日月星辰,勞耳目,勤心力,用水火財物以生民。民賴其利,百年而死;民畏其神,百年而亡;民用其教,百年而移。故曰:黃帝三百年。”
譯文:
宰我問孔子說:“以前我聽榮伊說過‘黃帝統治了三百年’,請問黃帝是人抑或不是人?其統治的時間怎么能達到三百年呢?”
孔子說:“大禹、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尚且無法說得盡,道得清,而你關于上古之世的黃帝的問題,是老前輩也難以說得清的問題吧。”
宰我說:“先代的傳言,隱晦的說法,已經過去的事還爭論,晦澀飄忽的含義,這些都是君子不譴或不為的,所以我一定要問個清楚明白。”
孔子說:“好吧,我略略聽說過這種說法。黃帝,是少典的兒子,名叫軒轅,出生時就非常神奇、精靈,很小就能說話。童年的時候,他伶俐、機敏、誠實、 厚道。長大成人時,就更加聰明,能治理五行之氣,設置了五種量器,而且還游歷全國各地,安撫民眾。他騎著牛坐著馬,馴服了猛獸,跟炎帝在阪泉之野大戰,三 戰后打敗了炎帝。從此,天下民眾個個穿著繡有花紋的禮服,天下太平,無為而治。他遵循天地的綱紀統治著人民,既明白晝夜陰陽之道,又通曉生死存亡之理。按季節播種百谷,栽培花草樹木,他的仁德遍及鳥獸昆蟲。他觀察日月星辰,費盡心思和勞力,用水火財物養育百姓。他活著的時候,人民受其恩惠利益一百年;他死了以后,人民敬服他的精靈一百年;之后,人民還運用他的教導一百年。所以說黃帝統治了三百年。”
黃帝杰出貢獻
東漢袁康《越絕書》:“黃帝之時,以玉為兵。”“炎黃戰爭”的結果是黃帝與炎帝四世孫“共工之王”的聯盟,共工子后土為黃帝輔佐(宰相),后土子噎鳴為黃帝“迎日推測”“羅日月星辰”(《史記》)而“生歲十有二”(制作出一年十二月的歷法)。五代蜀馮鑒《續事紀》:“黃帝立子丑十二辰以明月,以名獸配十二辰屬之。”(《左傳.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處十之七,陸處十之三,乘天勢以隘制天下。”)
“黃帝戰蚩尤”發明了指南車,《太平御覽》引《志林》:“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炎帝氏族是火藥的發明者,民謠:“硫磺木炭加火硝,硝煙硫氣漫天罩。”)彌三日,軍人皆惑,黃帝乃令風后法斗機作指南車以別四方,遂擒蚩尤。”《宋史.輿服志》:“指南車,上有仙人,車雖轉而手常南指。”黃帝時代就掌握了地磁學,創造了指南車。
古典群書皆洋洋灑灑大肆推崇黃帝美德,筆者簡單認為其“六禁”堪為垂范名言,《呂氏春秋.去私》:“黃帝曰:‘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
黃帝留給后世用之不遏的瑰寶,一是醫學論著《黃帝內經素問》,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書,是古代人民在醫療實踐經驗基礎上所總結出來的醫學理論,其內容非常豐富,包括有臟象、經絡、病因、病肌、診法、病癥、治療原則,以及針灸等等,全書應用陰陽五行學說,著重說明了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辨證施治”的醫療原理,體現了人體內外環境統一的整體概念,這些重要的論述,是中醫基本理論的根據,是中醫治療方法的根本原則,也是后世中醫學術發展的最重要的基礎,并一直對中醫的臨床實踐起著指導性的作用,所以,仍是今天研究中醫學、提高中醫理論水平必讀的古典醫書。
二是所創造的文字,東漢許慎《說文序》介紹書契產生的過程,伏羲八卦、神農結繩之后:“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坑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之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世本.作篇》:“黃帝使倉頡作書。”《漢學堂叢書》輯《春秋元命苞》:“倉帝史皇氏名頡,姓侯罔,龍顏侈侈,四目靈光,實有睿德,生而能書。于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淮南子.本經訓》:“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東漢高誘注:“倉頡始視鳥跡之文造書契,則詐偽萌生,詐偽萌生則去本求末,棄耕作之業而務錐刀之利。天知其將餓,故為雨粟。鬼恐為書文所劾,故夜哭也。”這說明文字的發明,在人類文化史上,實在是件“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于是,夏有“鐘鼎文”,商有“甲骨文”,周有“大篆”;自秦以降有統一文字“秦小篆”、“漢隸”、“唐楷、“宋體”。漢字,啟發了炎黃子孫的智慧,綿延了五千年的文明史,維護了中華民族的統一。
令人深感驚奇的是,陜南安康民間至今還流行古樸文字,俗稱“打肉碼字”:Ⅰ、Ⅱ、Ⅲ、Ⅹ、&、亠……夊、十。其中,“六、七、八”類似八卦符號,“四、五、九、十”類似結繩記號,“一、二、三”類似象形文字。其中前四字與河南偃師二里頭夏代遺址出土陶文相同(可專家們說陶文無法辨識)。而陜南安康民間用細竹簽咬絨頭蘸墨書寫在肉塊上標明數量(市斤、兩),在當地是公認通行數字。這也算是古字活化石作證:秦巴漢水是黃帝發祥地。
乘龍升天葬蟜橋山
“巴巫蠻道”相傳《巴人龍舟龍馬載黃帝》:“黃帝母親有蟜氏附寶,是伏羲的后代,居住在伏羲山西部的蟜山(今陜南安康市漢濱區雙龍鎮境內)。黃帝晚年開采牛首山(今漢濱區牛山)紫銅在紫荊山(今旬陽縣境內)鑄三鼎,象征天地人三合,作為鎮國之寶。鼎鑄成后黃帝不幸仙逝,文武百官要將黃帝遺體安葬于陜北橋山,而巴人要按原始風俗將黃帝歸藏于其母鄉陜南蟜山。正在百官調動運載車隊之際,時任巴王的伏羲八世孫柏高傳下密令,龍巴庸人千舟競發,虎巴彭人揮舞萬牌板楯抵擋百官衛隊的箭矢,鳳巴蜀人鳳凰閃翅般地沖開百官衛隊,蛇巴濮人用卷蛇陣將黃帝靈柩抬進龍舟。百官拚命扽住龍須草搓絞成的龍舟纜繩要拉上岸,怎拉得過龍巴庸人水手千槳勁劃?!龍須纜繩拉斷將百官一齊摔倒在沙灘上嚎啕大哭。巴人龍舟金鼓錞于齊鳴,逆漢水猛劃而上;繼而用龍馬將黃帝遺體運送到母鄉蟜山歸葬。后來西周始祖后稷棄率領巴人播種百谷百疏而累死山野,巴人厚葬后稷棄于蟜山附近的壟山;周族興國于關中,移攢始祖后稷棄遺骨時,將初祖黃帝遺骨遷葬于橋山黃陵二次葬。當初巴人將黃帝靈柩抬進龍舟的時間是八月中秋節,巴人每年中秋節舉行龍舟賽紀念黃帝并引以自豪。”后來明清時期湖廣移民為紀念屈原而將傳統龍舟賽改為每年五月端午節。
盡管這是民間“巴巫蠻道”承傳的口頭歷史,但也不乏古典記載可印證:
伏羲八世孫巴王柏高指揮巴人用龍舟龍馬載“黃帝乘龍升天”,《山海經.海內經》:“華山清水之東,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于此,至于天。”《西山經》:“清水出焉,南流注入漢水。”《管子》:“黃帝問于柏高。帝乘龍鼎湖,而柏高從。”原注:“柏高,黃帝師。”《周易.系辭下傳》載黃帝時代:“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周禮.夏官.瘐人》:“馬八尺曰龍。”伏羲八世孫巴王柏高,是回答黃帝提問而為其解疑釋惑的老師;柏高子伯余是黃帝“垂衣而治”的重臣,《世本.作篇》:“伯余制衣裳。”下注西漢宋忠曰:“黃帝臣也。”《淮南子.氾論訓》:“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縷,手經指掛,其成猶羅網。”東漢高誘注:“伯余,黃帝臣。”柏高父子與黃帝有師生、君臣深厚情誼。
鑄鼎荊山、乘龍升天、衣冠葬橋山,《山海經.中山經》:“荊山之首,曰翼望之山。湍水出焉,東流注入濟。濟水出焉,南流注入漢。貺水出焉東南流入漢。”《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須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余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須,龍須拔,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須號,故后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黃帝西南,除八通鬼道。黃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五帝本紀》:“黃帝崩,葬橋山。”《通鑒外紀》:“黃帝采首山之銅,鑄三鼎于荊山之陽。鼎成,崩焉。其臣左徹取其衣冠幾杖而廟祀之。”從旬陽縣紫荊山到漢濱區蟜山,沿漢水而上水路百里,乘龍舟龍馬極為便利;當時若葬橋山黃陵,需翻山越嶺上千里;加之黃帝駕崩于巴地而勇武善戰的巴人要以風俗葬母鄉,百官只能權且給黃帝在橋山衣冠葬。
蟜山移骨葬橋山,《古小說鉤沉》輯《列異傳》:“黃帝葬蟜山,山崩無尸,惟劍舄存。”南朝梁陶弘景《真誥.稽神樞第四》:“軒轅自采首山之銅以鑄鼎,虎豹百禽(各種氏族圖騰的巴人工匠)為之視火參爐。鼎成而軒轅疾崩,葬蟜山。五百年后山崩,空室無尸,唯存寶劍赤舄在耳,一旦又失所在。”南宋羅謐《路史.黃帝紀》:“采首山之銅,鑄三鼎于荊山之陽。八月既望,鼎成死焉,葬蟜山。”其子羅萍注引《劍經》:“黃帝鑄鼎以疾崩,葬蟜山。后五百年山崩,空室無尸,惟存寶劍赤舄。”說明后來西周人來壟山遷葬始祖后稷棄的遺骨時,同時遷葬初祖黃帝遺骨,啟開蟜山墓拾取遺骨,仍將寶劍赤舄遺在原墓留念,“一旦又失所在”可能是隨即又取走陪葬遺骨。即使蟜壟二山成為空墓,西周還封“姬巴子爵”來守衛這一風水寶地,《華陽國志.巴志》:“武王既克殷,封其宗姬于巴。”這種橋山黃陵為遷骨實葬之說,也能安慰某些學者因“衣冠葬”之說而慨嘆黃陵“使后人空懷景仰”。
據《呂氏春秋·安葬篇》記載:“墓設陵園”在先秦開始形成一種制度;陜北延安市黃陵縣橋山之巔的黃帝陵園建于先秦;秦靈公三年(前422年)“作吳陽上疇,專祭黃帝”。秦統一六國后,又規定天子的墳墓一律稱作“陵”,一般庶民墳都稱作“墓”。漢代又規定天子陵旁必設“廟”;劉邦建立大漢后,漢朝初期就在橋山西麓建起“軒轅廟”。《史記.封禪書》載漢武帝:“上議曰:‘古者先振兵澤旅,然后封禪。’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萬。還,祭黃帝冢橋山,釋兵須如。”唐太宗大歷五年至大歷七年,對軒轅廟進行了歷時二年重修擴建,并栽植柏樹一千一百四十株。宋朝開寶二年,因沮河水連年侵蝕,橋山西麓經常發生崖塌水崩,威脅廟院存亡,地方官員上書朝廷,宋太祖趙匡胤降旨,將軒轅廟由橋山西麓遷移橋山東麓黃帝行宮。這就是當今人們前來拜謁的軒轅廟。在之后的元、明、清各朝以及辛亥革命前后直至當今,都對黃帝陵廟進行過多次修繕和擴建,我們現在看到的黃帝陵廟的規模和范圍,已遠遠超過歷代。
據傾注畢生精力研究殷墟甲骨文的李元星《甲骨文中的殷前古史》介紹,伏羲、神農、黃帝,載入殷墟甲骨文“虙農黃”即三皇祀典卜辭:虙(伏羲)、農(神農)約20條、“虙列山”(伏羲氏、神農烈山氏)三字單、雙、繁、簡四式合文約40條、黃帝不下百條。因此可知,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中國人就構建了伏羲、神農、黃帝的三皇古史體系。
看上圖殷商甲骨文“皇帝”二字:“皇”,釋義,像火炬煌;象形,一掌撐乾坤。“帝”,釋義,像擎天立地構造者;象形,擎天立地者腰插兩把開疆斧。“皇帝”的含義是,擎天立地開辟疆土掌管乾坤的巨人。西周金文“皇帝”含義有直言:“于皇祖帝考。”《說文》:“皇者,大也,言其煌煌盛美。帝者,德象天地,言其能行天道,舉措審諦。”
《尚書.呂刑》記西周穆王時言論:“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報虐以威,遏絕苗民,無世在下”;“皇帝清問下民鰥寡有辭于苗”。西周夷王時《師詢簋》銘文:“肆皇帝無斁,臨保我又周,雩四方民亡不康靜。”西周《厲王簋》銘文:“申恪皇帝大魯令。”這4例“皇帝”,是指祖神黃帝(“皇祖帝考”),不同于特指天神上帝的《尚書》中“皇天上帝”、《詩經》中“皇矣上帝”、《毛公鼎》銘文中“皇天”和《胡鐘》銘文中“佳皇上帝百神保余小子”4例。可見西周王侯在《尚書》和“簋文”中就崇尚黃帝為“皇帝”,并非后來秦始皇的發明專利。《莊子,齊物論》:“是皇帝之所聽熒也。”釋文:“皇帝,本又作黃帝。黃、皇古通用。”
《周易.系辭下傳》將伏羲、神農、黃帝聯文:“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為網罟,以佃以漁。
包羲氏歿,神農氏作。斷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神農氏歿,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以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重門擊柝,以待暴客。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于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
戰國史家集體所著《世本.三皇五帝世系》:“伏羲、神農、黃帝是為三皇;少昊、高陽、高辛、唐堯、虞舜為五帝。”
《周禮.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稍早于司馬遷的孔子十世孫孔安國也將黃帝列為三皇。《左傳》載孔子曰:“楚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之書。”《路史》載西漢孔安國以為:“伏羲、炎帝、黃帝(三皇)之書曰《三墳》。少昊、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五帝)之書曰《五典》。八卦之說曰《八索》。九州之志曰《九丘》。”
司馬遷依據“孔子傳《帝系姓》和《五帝德》”而將黃帝列為五帝之首,后世以“伏羲、神農為三皇”卻缺一位,便胡拉亂扯來充數:或曰燧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媧、或曰共工,造成皇古史的混亂。
后世也有《古微書》《帝王世紀》將伏羲、神農、黃帝列為三皇。《三字經》:“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唐孔穎達《尚書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至於夏商周之書,雖設教不倫,雅誥奧義,其歸一揆,是故歷代寶之 ,以為大訓。八卦之說,謂之‘八索’,求其義也。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春秋左氏傳》曰:‘楚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即謂上世帝王遺書也。”
而今我們該以舉世公認中國最早成規模的出土文字殷墟甲骨文的記載為準,慷慨陳詞講好中國故事: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
“巴巫蠻道”尊黃帝為“圣皇黃帝”,尊黃帝四妃為“巴國賢女”。
漢水巴人民歌:
一、祭祀歌
圣皇黃帝
圣皇黃帝為帝王,以云紀官云師揚,一生征戰統國邦。
伏羲苗裔附寶娘,住在漢江蟜山上,許配少典為鴛鴦,安居漢南黃土梁;眼見云雷大電光,圍繞軒轅星座上,孕育寶貝感輝煌,降生黃帝姬河旁;以地為姓故姓姬,土德之瑞色為黃,以星為名叫軒轅,王公孫姓自羲皇。炎帝神農世衰落,諸侯相互侵伐狂,秦巴漢水起狼煙,暴虐百姓擺戰場;黃帝于是制弓箭,習用干戈征列強。炎帝固守坂月川,月河盆地若金湯;黃帝三攻破炎帝,兼并漢北各族邦。漢南蚩尤最強暴,黃帝揮師征北方;蚩尤反攻到漢北,乘機收回舊國邦;統一三苗和九黎,沿著漢水到長江;聯合南蠻和東夷,包抄黃帝中原邦;蚩尤能夠造火藥,黃帝涿鹿遭禍殃;蚩尤軍隊著盔甲,能作兵器皆勇將,銅鑄劍矛戈戟弩,武器先進裝備良;黃帝九戰九不勝,仰天長嘆好悲傷,返回故鄉求元女,學會宗廟兵法榜,回到涿鹿重布陣,嚴陣以待擊兇狂;蚩尤先下手為強,沖到黃帝陣地上,接二連三猛攻擊,激烈拚搏逞悍強;黃帝后發來制人,奇陣玄妙撒羅網,擂鼓九通士氣振,蚩尤迷陣難逃亡,一鼓作氣殊強暴,蚩尤被殺一命亡。融合中原各族邦,威鎮天下一統疆。
對唱
歌師唱到黃土梁,居住黃帝老子娘,軒轅事跡我知祥。
軒轅之星懸天堂,軒轅之水出華陽,軒轅之丘黑水旁,軒轅之臺倚漢江,軒轅之國在漢北,軒轅之鼎荊山上,軒轅之居在西陵,軒轅之葬兩山崗;黃帝原本葬蟜山,葬于有蟜歸母鄉,周人移骨到黃陵,木喬之山二次葬;北方軒轅丘和臺,后稷苗裔所封尚;雙龍蟜山和壟山,黃帝后稷天年享;西周移攢壟山故,蟜山祖骨隨北方;宗姬巴子得風脈,守護蟜壟空墓葬。黃帝百工所造作,值得使勁嘔歌唱:黃帝娶四巴女王,虎巴嫘祖正宮娘,次妃方雷彤魚氏,還有一位嫫母娘。嫘祖漂亮又賢良,養蠶織綢制衣裳,垂衣而制天下安,黃帝天下才寧康。次妃方雷造銅鏡,男女照鏡美容妝;次妃彤魚造梳子,男女亂發梳光堂。嫫母貌丑心善良,治理后宮能力強,制下冠冕設百官,百官以治立綱常。百官頭領為宰相,六位宰相理朝綱:風后仰觀天道明,太常俯察地利詳,分命奢龍辨東方,再命祖庸辨南方,又命大封辨西方,還命后土辨北方。天地四方都統治,奇技異能興隆昌:任命營造有巢氏,建設宮室把身藏;任命倉頡制書契,象形文字傳世上;任命風后法斗機,指南車人示方向;任命伶倫定音律,摩仿鳳凰來歌唱;榮將鑄造十二鐘,吹律定姓百家昌;問于歧伯作內經,問于天老知鳳凰,防盜報時夜打梆,制造碓窩吃細糧,始造籠格蒸米飯,始造釜甕燉肉湯,制下車船載重物,制下棺槨來安葬,大撓作出華甲子,穿井開采百物礦。發祥西南坤為首,萬物豐厚象歸藏;登上龍舟乘龍馬,乘龍升天蟜山上。自從黃帝用百巧,各種創造出世上。
二、歌謠選
少典娶妻號有蟜,伏羲女皇兩根苗,一名安登一附寶,生下炎黃雙坐朝。
雷公歧伯巴巫醫,把脈經絡知病理,軒轅重用為御醫,黃帝內經萬世濟。
軒轅黃帝戰蚩尤,涿鹿經年苦不休;登上太山求元女,獲得戰法萬勝圖;因命風后演成文,奇門遁甲此根由。
三、情歌選
嫘祖蠶絲把綢織,軒轅黃帝瞇得實,橫也絲來豎也絲,斜順顛倒絲不辭。
黃檀樹上纏紫藤,黃檀紫藤纏得深,黃帝是檀方雷藤,生死糾纏永不分。
不見黃帝歸漢江,彤魚孤心飛遠方,分別愈久想愈深,相逢愈稀愛愈狂。
嫫母像個惡煞神,開言動語似百靈,勾了軒轅黃帝魂,比翼鳥兒同飛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