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8天,行程4000里,近日,91歲抗戰老戰士申素珍重走紅二十五軍長路。這是她在河南信陽光山縣花山寨會議舊址陳列室。
今日紅色融媒北京2020年11月18日電(布鐵威)“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回憶起過去一周多以來的重走長征路經歷,91歲抗戰老戰士申素珍慈祥的面龐流露出堅定。11月9日至17日,歷時8天,行程4000里,從紅二十五軍長征集結地河南信陽商城縣出發,歷經決策地光山縣、出發地羅山縣何家沖、鏖戰地方城縣、途徑地魯山縣、突圍地盧氏縣、政委吳煥先犧牲地涇川縣、會師地吳起縣,最后到達革命圣地延安,申素珍老人初心不泯,在子女的陪伴下乘車走完了紅二十五軍長征路。
總有一種力量,讓人肅然起敬;總有一種精神,能夠震撼人心;總有一種信仰;令人引以為傲。
從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由于黨內“左”傾錯誤的領導和國民黨反動派的軍事“圍剿”,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和第二十五軍主力部隊,先后進行了偉大的戰略轉移——長征。在為時兩年的崢嶸歲月中,各路紅軍將士跋涉數萬里,歷經百戰,斬關奪隘,涉江渡河,風餐露宿,最終以紅軍的勝利,敵人的失敗宣告長征結束,會師西北蘇區。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的革命壯舉,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創造的人間奇跡,是中華民族一部氣吞山河的英雄史詩。
紅二十五軍長征路線圖
具體到紅二十軍長征,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在軍長程子華、政委吳煥先、副軍長徐海東領導下奉命開始長征。1935年9月到達陜北蘇區。這支長征隊伍是中國工農紅軍四支長征隊伍中最先到達陜北的,被譽為“北上先鋒”;是長征中唯一一支增員的紅軍部隊,長征途中增加了800多人;是長征中唯一一支獨立創建穩固革命根據地——鄂豫陜蘇區的紅軍部隊;是長征中唯一一支發展了地方游擊師的紅軍部隊。
91歲的申素珍老人參加過抗日戰爭,從參加革命起幾十年來對革命信仰堅貞不渝。老人經常給家人講述革命故事,3年前她還率領全家四代人游覽井岡山革命圣地,現場“教學”,培育起良好的家風。
在重走長征路上,申素珍老人每到一地,都要親眼看一看遺址舊址和展館陳列,講一講她心中的長征故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共產黨進行的長征是偉大的。‘90后’老人走在新長征路上,我的心依然是滾燙的。”申素珍老深情地人說。
申素珍老人在紅二十五軍出發地羅山縣何家沖。
申素珍老人頭戴紅軍帽在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路上。
申素珍老人頭戴紅軍帽,手拿獎牌在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路上。
申素珍老人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路到達革命圣地延安,同女兒宋小敏合影。
申素珍老人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路到達革命圣地延安,同女兒宋小敏在寶塔山前合影。
申素珍老人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路到達革命圣地延安,同女兒宋小敏在寶塔山合影。
申素珍老人在延安革命紀念館。
申素珍老人同女兒宋小敏在延安革命紀念館。
合影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