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從一開始玩兒陶瓷就對哥窯類瓷器情有獨鐘,喜歡欣賞器身上的變化多端自然開片而形成金絲鐵線紋路。對宋代哥窯器咱不敢想,甚至連塊瓷片都極難找到。
歷朝歷代對哥釉都有仿造,尤其是清代仿制哥釉器成風;其造型主要有盤、碗、瓶、罐、香爐、水盂、清代中期的哥釉瓷釉面光潔,開片規整,金絲鐵線清晰深沉,迎光而視,瑩潤如玉,釉色好者,則有濕漉漉,水淋淋,凝露欲滴之態。
清代的哥釉器在二十年前還是很容易找到,而且價格亦不甚貴。鄙人逛舊貨市場只要見到老的哥釉瓷小器物,即使有沖、有蹦兒、缺肉等殘器,也不輕易放過。在檢瓷片時若是碰到一片哥釉瓷殘片兒,亦樂不可支。
哥釉瓷器從色澤區分,有月白、灰黃、粉青、灰青、油灰、深淺米黃等種類。哥釉瓷最顯著的特征是釉色沉厚細膩,光澤瑩潤,如同凝脂;若置之于顯微鏡下,可見瓷釉中蘊含的氣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膩的釉面間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狀網紋,其網紋之色淺黃者宛若金絲,細黑者如鐵線,二者互相交織,因而被名之為 “ 金絲 ” “ 鐵線 ” 。
明清文人都很向往宋代的哥窯瓷器,所以在明宣德之后官窯也開始出現仿造宋代哥窯瓷器的,到了清代雍正和乾隆尤其喜歡仿造宋代哥窯瓷器,而且有很多精品,仿造的“金絲鐵線”頗具宋瓷風彩。
哥釉碗高4.8厘米,口徑7.8厘米,直口,深腹,圈足,內外壁開片疏密有致、大片疏朗、小片細碎,可看出其開片工藝燒制技法運用的爐火純青。冬青色釉面溫潤光澤, 是清代仿宋代哥釉器中的佳品。廣大收藏愛好者首選之一
賞析清代銅缽
缽,是洗滌或盛放東西的陶制的器具,形狀像盆而較小的一種陶制器具,用來盛飯、菜、茶水等。一般泛指僧人所用的食器,有瓦缽、鐵缽、木缽等。一缽之量剛夠一僧食用,僧人只被允許攜帶三衣一缽,缽則為向人乞食之用。現今泰國等南傳佛教僧人,仍于每日凌晨沿門托缽。缽(梵patra)比丘六物(三衣、缽、坐具、漉水囊)之一。又稱缽多羅、波多羅、缽和蘭等。意譯應器、應量器。即指比丘所用的食具。 缽其種類有鐵缽、瓦缽之別。持缽行乞稱為"托缽"。由于比丘持缽以應受他人的飲食,故缽亦稱應器。
(高11cm 口徑26cm 重2032克)
《四分律》卷九中提及缽之種類云:"缽者有六種,鐵缽、蘇摩國缽、烏伽羅國缽、優伽賒國缽、黑缽、赤缽。大要有二種,鐵缽、泥缽。"該書卷五十二中說,禁止使用由木、石、金、銀、琉璃、寶、雜寶所作成的缽,并以此簡別在家和外道?!段宸致伞肪矶^不使用金銀七寶、牙、銅、石、木的缽,若使用金銀乃至石缽,則犯突吉羅,若使用木缽,則犯偷蘭遮,若如外道之使用銅缽,則犯突吉羅。僅準許使用鐵缽、瓦缽、蘇摩缽。所謂泥缽、瓦缽、蘇摩缽,皆是同類之物,蘇摩缽是就產地而命名的。
在律制上,規定缽有"體"、"色"、"量"等三法。第一:缽之"體",材質只準使用瓦、鐵兩物塑鑄,不得使用"金、銀、銅、琉璃、摩尼、白蠟、木、石……"等物制做。第二:缽之顏色,《四分律》限用黑、赤兩色,《五分律》限用孔雀咽色。除此"黑、赤、灰"三色之外,不準薰染其他顏色。第三:缽的容量,《四分律》說:"大者可受三斗、小者可受半斗、中者比量可知。"依個人食量而定。至于缽的形狀:呈矮盂形,腰部凸出,缽口缽底向中心收縮,直徑比腰部短。這種形狀可使盛的飯菜,不易溢出,又能保溫。僧人所用的食器,有瓦缽、鐵缽、木缽等。一缽之量剛夠一僧食用,僧人只被允許攜帶三衣一缽,此缽則為向人化緣之用。廣大收藏愛好者首選之一
聯系人:謝女士
聯系電話:13889466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