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釉里紅鏤雕蓋罐采用模印貼花的復雜工藝,造型厚重典雅,氣勢宏大;裝飾技法多樣,紋樣繁縟精美,色彩藍艷含蓄,彩裝飾和胎裝飾技法得到完美的結合,青花和釉里紅集于一器,白地藍花與藍地白花相映成趣;罐腹部開光紋飾采用貼花技法,使器物的平面裝飾又增添了幾分鏤雕藝術的立體效果,這種集多種裝飾手法于一器的工藝特征,在珍貴的元代青花瓷中也極為少見,當為國之瑰寶。
青花的呈色劑是氧化鈷,呈色穩定;釉里紅的呈色劑是氧化銅,極易揮發,因此對窯室的燒成氣溫要求十分嚴格。由于青花和釉里紅是性質不同、燒成條件不同的兩種釉下彩,要使青花和釉里紅都呈色鮮艷,燒制工藝難度很大。元代瓷器是中國陶瓷發展當中的重大轉折點,在陶瓷裝飾歷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但因元代青花瓷器燒制時間短等原因使其存世量較少,元代青花釉里紅作品更是少,存世也就更為罕見。
該罐通高40cm采用青花和釉里紅裝飾,通體施青白釉,釉層凝厚,釉面青亮,極為滋潤。紋飾豐富,層次清晰,主題突出,全器紋飾有10余層。該罐的蹲獅鈕罐蓋的蓋面采用變形蓮瓣紋和回紋裝飾。罐身的頸肩部為纏枝牡丹紋、忍冬紋,并有下垂的如意云頭紋,云頭紋內飾蓮池紋,云頭之間飾折枝牡丹紋。腹部四面用連珠紋作菱花形開光4個,開光內裝飾牡丹、石榴、菊花、四季花卉紋。枝葉用青花渲染,花朵和山石用釉里紅涂繪,紅、藍色交相輝映,具有極強的裝飾效果。
賞析青花釉里紅梅瓶(元)
釉里紅創燒于元代,早在唐代的長沙窯,就偶有釉下銅紅彩的產品。釉里紅自創燒以來一直是人們喜愛的瓷器品種之一。釉里紅與青花瓷一樣同為釉下彩繪瓷。釉里紅與青花瓷所不同的是,釉里紅是用氧化銅作為呈色劑,在已成型好的瓷胎上描繪紋飾,然后施一層透明釉,經1200℃左右的高溫,在還原焰的氣氛中一次燒成。
1、釉里紅線繪,即是在瓷胎上用線條描繪各種不同圖案花紋。這是元代釉里紅瓷器最主要的裝飾方法。由于高溫銅紅料燒成條件比較嚴格,往往產生飛紅現象,所以,細線描繪花紋的釉里紅瓷器燒成比較困難。
2、釉里紅拔白,其方法在白胎上留出所需之圖案花紋部位,或在該部位刻劃出圖案花紋,用銅紅料涂抹其他空余之地,燒成后,圖案花紋即在周圍紅色中以胎釉之本色顯現出來。
3、釉里紅涂繪,以銅紅成片、成塊地涂繪成一定圖案花紋。釉里紅拔白和這兩種方法都能減少像釉里紅線繪容易產生的飛紅現象。
該梅瓶通高41cm采用青花和釉里紅裝飾,通體施青白釉,釉層凝厚,釉面青亮,極為滋潤。紋飾豐富,層次清晰,主題突出,全器紋飾有10余層。福如東海人物故事瓶,寓意非凡,是廣大收藏愛好者投資首選之一。
賞析官窯瓶(宋)
官窯,是南宋宋高宗時期一些窯口專為宮廷燒制的瓷器,供御撿退,在當時俗稱"官窯"。官窯,毛公洞第一(今 江蘇揚州一帶)。南宋官窯瓷器沿襲北宋風格,規整對稱,宮廷氣勢,高雅大氣,一絲不茍。因為胎土含鐵量極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后稱"紫口鐵足"。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溫潤如玉。釉面多層反復細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紋理布局規則有致,造型莊重大方。另外"肉腐留骨"(露胎處象死人骨頭,俗稱"骨董")也是那時所造。我們今天所稱官窯泛指歷朝官府燒造瓷器,其實,歷史上僅指南宋時期燒造的瓷器,后世再無此稱呼。
此瓶,簡潔雅致,凸起的弦紋改變了造型的單調感,增強了器物的裝飾性。器身布滿大片紋,縱橫交錯,是宋代官窯瓷器的代表作品。是廣大瓷器收藏愛好者首選之一。
聯系人:吳先生
電話:13209765158